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窨井蓋,更具體地說它涉及一種市政用減震靜音窨井蓋。
背景技術:
窨井蓋在生活之中隨處可見。當車輛通過窨井蓋時,窨井蓋在承受車輪不平衡的巨大壓力時,井蓋會和井座發生碰撞,產生“咣當”的噪音,同時井蓋與井座之間的剛性碰撞也會對其造成損害,影響使用壽命。
在CN203755347U的中國專利中公開一種減震靜音窨井蓋,在井蓋和井座之間設置內圈,并在內圈里安裝減震墊圈,通過橡膠或硅膠的減震墊圈來降低噪音,同時防止減震墊圈變形超過其極限變形量。但是該方案在減震墊圈達到一定的變形量時,井蓋與井座之間依然是直接碰撞,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井蓋與井座之間的碰撞強度和噪音,但其效果仍然有限,因此研制一款減震靜音效果更好的窨井蓋仍具有重要的意義。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市政用減震靜音窨井蓋,其優點在于井蓋與井座之間設置有多重減震緩沖,減輕井蓋與井座在受壓時直接碰撞而產生噪音。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市政用減震靜音窨井蓋,包括井蓋和井座,所述井座的周向上均勻分布有若干安裝塊,所述相鄰安裝塊之間的間隙大于安裝塊的大小;所述井蓋包括有面板層和直徑小于面板層的安裝層,所述安裝層的周向均勻分布有與安裝塊一一相對的減震座,所述減震座包括支撐塊、第一緩沖板和第二緩沖板,所述支撐塊與面板層之間設置有空隙,所述空隙構成用于卡接安裝塊的安裝槽;所述第一緩沖板彈性固定于安裝槽上側的內壁,所述第二緩沖板彈性固定于安裝槽下側的內壁。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井蓋發出噪音主要源于在汽車經過時井蓋受力不均,使得井蓋與井座磕碰;而在井座的周向上設置安裝塊,井蓋的周向上設置減震座;當安裝塊卡接在減震座中,安裝塊的上端面和第一緩沖塊抵觸,下端面和第二緩沖塊抵觸;而第一緩沖塊和第二緩沖塊對安裝塊是彈性支撐,使得井蓋有一定上下活動的余量;當井蓋的一端被下壓,在周向上第一緩沖塊和第二緩沖塊的緩沖作用下,無論是井蓋的哪一側受力下移,都能夠減輕井蓋對井座磕碰,減輕了噪音。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支撐塊遠離第一緩沖板的一側彈性連接有第三緩沖板,所述井座內壁于安裝塊的下方周向向內延伸有抵接于第三緩沖板的底座。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設置底座和第三緩沖板,進一步提高井蓋的減震效果,從而進一步來起到降噪的效果。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第一緩沖板和第二緩沖板同向的一端設置有弧形的引導面。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設置弧形引導面,當井蓋安裝時,安裝塊沿在兩個引導面之間滑移至第一緩沖板和第二緩沖板之間,使得安裝塊能夠較為流暢的滑入。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安裝槽遠離引導面的一端上設置有限制安裝塊周向移動的限位塊。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當安裝塊完全卡入安裝槽中后,限位塊于安裝塊抵觸,限制安裝塊的周向移動,實現對安裝塊限位的作用。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安裝塊的朝向引導面的一端設置有弧形的引導頭。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在安裝塊上設置弧形的引導頭,進一步提高安裝塊滑入安裝槽時的流暢程度。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面板層的周向上固定有緩震墊圈。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緩震墊圈對井蓋提供周向的彈性作用力,減小井蓋與井底的周向磕碰,進一步對井蓋起到保護作用。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井蓋上設置有漏水孔。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使得井蓋路面上的積水能夠通過漏水孔漏入下水道中。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第一緩沖板、第二緩沖板和第三緩沖板上均安裝有緩震墊片。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設置緩震墊片,將第一緩沖板、第二緩沖板兩者和安裝塊之間的剛性接觸轉化為柔性接觸,對第一緩沖板、第二緩沖板起到進一步的保護;同理也將第三緩沖板與底座之間的剛性接觸轉化為柔性接觸,起到了對第三緩沖板的保護作用。
綜上所述,本實施例有以下有點:
1、井蓋與井座之間設置有多重軸向的減震緩沖,大幅度減小井蓋與井座受力不均產生的噪音;
2、井蓋的周向上設置緩震墊圈,為井蓋提供周向的緩沖,進一步對井蓋起到保護的作用。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施例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施例井蓋的結構示意圖;
圖3a是本實施例凸顯井蓋上減震座位置的示意圖;
圖3b是本實施例井座的剖視示意圖;
圖4是本實施例凸顯減震座結構的示意圖;
圖5是本實施例凸顯緩震墊圈位置的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1、井蓋;2、井座;3、底座;4、安裝塊;5、減震座;6、漏水孔;7、面板層;8、安裝層;9、支撐塊;10、安裝槽;11、第一緩沖板;12、第二緩沖板;13、緩沖彈簧;14、第三緩沖板;15、緩震墊片;16、引導面;17、引導頭;18、限位塊;19、緩震墊圈。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實施例,如圖1所示,一種市政用減震消音窨井蓋,包括成套的井蓋1和井座2。井座2內壁的下端向中心延伸出一段距離,形成底座3。井座2內側壁的周向上均勻分布有四個安裝塊4,每個安裝塊4在周向上延伸45度,且相鄰的安裝塊4間隔45度。井蓋1上還設有兩個漏水孔6。
如圖2所示,井蓋1包括上部的面板層7和下部的安裝層8,安裝層8的直徑小于面板層7的直徑。安裝層8的外側面均勻分布有四個減震座5,四個減震座5的結構布局類似于四個安裝塊4。
參考圖4和5,詳述減震座5的具體結構及其與安裝塊4之間的配合關系。減震座5包括靠近安裝層8底面的支撐塊9,支撐塊9和面板層7形成的安裝槽10。安裝槽10中安裝有相向的第一緩沖板11和第二緩沖板12,第一緩沖板11和面板層7底面之間固定有若干緩沖彈簧13;第二緩沖板12與支撐塊9之間同樣固定有若干緩沖彈簧13。
安裝時,結合圖1、2、3a和3b,先將井蓋1上減震座5與井座2內的安裝塊4錯開,將井蓋1置入井座2之中,使減震座5的底面抵在底座3上;之后再將井蓋1轉動45度,使得安裝塊轉動卡入第一緩沖板11和第二緩沖板12之間的安裝槽10中,在井蓋1承受壓力的時候,井蓋1和井座2之間通過緩沖彈簧13將受力進行分擔緩沖,而不會直接碰撞。
結合圖3b、 4和5,第一緩沖板11和第二緩沖板12的一端設置有弧形的引導面16。同樣的,安裝塊4的一端設置有圓弧形的引導頭17,使得安裝槽10和安裝塊4在配合安裝時更為順暢,而不易出現卡頓。支撐塊9遠離引導面16的一端,向上延伸有限位塊18,使得安裝塊4轉動到位時,不會轉出安裝槽10。參考圖5,面板層7的外側壁上還設有減震墊圈19,降低井蓋1在水平方向上與井座2發生碰撞時的強度。
參考圖4和5,支撐塊9的底面同樣通過緩沖彈簧13朝下設置有第三緩沖板14。在井蓋1安裝完成后,第三緩沖板14抵在井座2的底座3上。通過底座3和安裝塊4的雙重固定設置,使得井蓋1的固定更牢固,同時多重緩沖板可以對井蓋1進行有效減震。作為優選方案,本實施例中的所有的緩沖板上皆安裝有緩震墊片15。
安裝過程:
將井蓋1的減震座5與井座2的安裝塊4錯開,將井蓋1裝入井座2中;轉動井蓋1,使安裝塊4卡入安裝槽10中,轉動直至安裝塊4頂到限位塊18,此步驟可涂抹些許潤滑油在安裝塊4和第一緩沖板11、第二緩沖板12、第三緩沖板14的接觸面上,減小阻力,便于安裝。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設計構思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