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道路結構,更具體地說它涉及一種市政道路結構。
背景技術: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提高,城市道路建設里程增長迅速;對城市道路建設的要求也不斷增高,由于城市道路作為城市交通的重要設施,行駛車輛較多,建設完成后不宜經常反復施工;因此,城市道路不同于一般的公路建設,其規劃要求更加嚴謹,施工質量要求更高,使用壽命要求更長,如何達到上述要求是現有市政道路施工方需要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市政道路結構,具有結構穩定性高,規劃合理,使用壽命長的特點。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市政道路結構,包括位于中間的機動車道,和位于機動車道兩側的非機動車道,非機動車道外側設有人行道,機動車道和非機動車道之間設有綠化隔離帶;所述機動車道由上而下分別為4cm細粒式瀝青混凝土層、改性乳化瀝青粘層、6cm中粒式瀝青混凝土層、改性乳化瀝青粘層、8cm粗粒式瀝青混凝土層、液體瀝青透層、36cm水泥穩定碎石基層、70cm塘渣處治層;非機動車道由上而下分別為4cm細粒式瀝青混凝土層、改性乳化瀝青粘層、6cm中粒式瀝青混凝土層、液體瀝青透層、20cm水泥穩定碎石基層、60cm塘渣處治層;人行道由上而下分別為6cm花崗巖材質地面磚層、3cm建筑水泥砂漿層、15cm水泥混凝土層、10cm碎石層、40cm塘渣處治層。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的機動車道和非機動車道均采用多層瀝青混凝土層中間夾有改性乳化瀝青粘層的結構,通過改性乳化瀝青粘層連接上下兩個粒徑大小不同的瀝青混凝土層,使得連接更密實,提高抗剪切能力;瀝青混凝土層下面設置有水泥穩定碎石基礎,具有強度高、承載力大、耐沖刷的特點,且瀝青混凝土層和水泥穩定碎石基層之間設有液體瀝青透層,液體瀝青透層起到防止水下滲以及粘結瀝青混凝土層和水泥穩定碎石基層的作用,具有較好的防水性并提高水泥穩定碎石基層的結構強度;水泥穩定碎石基層下方設有較厚塘渣處治層,通過塘渣填補道路基坑,使得路基更穩定,強度較好,提高承載力;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市政道路結構具有結構穩定性高、強度大、防水性能佳;使用壽命長的特點,且其規劃合理,更適用于城市道路建設。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綠化隔離帶和人行道的高度高于機動車道和非機動車道。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使得人行道和綠化隔離帶與機動車道、非機動車道之間形成明顯的分界線,行車更安全。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機動車道的70cm塘渣處治層中間埋設有鋼絲格柵。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埋設于碳渣處治層中的鋼絲格柵可進一步提高機動車道處路基的穩定性,避免差異沉降。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綠化隔離帶兩側設有花崗巖側石板,機動車道與非機動車道與綠化隔離帶連接處設有抵觸于花崗巖側石板的花崗巖平石板,花崗巖側石板和花崗巖平石板的底部通過細石混凝土層連接,細石混凝土層在綠化隔離帶的內側對花崗巖側石板形成有三角形的支撐結構。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花崗巖側石板可將綠化隔離帶與機動車道、非機動車道隔開,防止綠化隔離帶泥土外溢;花崗巖平石板可在綠化隔離帶外側對花崗巖側石板進行支撐,另外花崗巖側石板和花崗巖平石板的底部通過細石混凝土層連接,增強了兩者的連接強度以及密封性能,且細石混凝土層在綠化隔離帶的內側還對花崗巖側石板形成有三角形的支撐結構,使得花崗巖側石板兩側均具有支撐,結構穩定性高,使用壽命長。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機動車道的寬度為15m,每條非機動車道的寬度為3m,每條人行道的寬度為2m;每條綠化隔離帶的寬度為1.5m。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上述寬度合理,更加適用于城市道路規劃設計。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結構穩定性高,規劃合理,使用壽命長的市政道路結構。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施例的示意圖;
圖2是本實施例凸顯花崗巖側石板支撐系統的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1、4cm細粒式瀝青混凝土層;2、改性乳化瀝青粘層;3、6cm中粒式瀝青混凝土層;4、改性乳化瀝青粘層;5、8cm粗粒式瀝青混凝土層;6、液體瀝青透層;7、36cm水泥穩定碎石基層;8、70cm塘渣處治層;9、4cm細粒式瀝青混凝土層;10、改性乳化瀝青粘層;11、6cm中粒式瀝青混凝土層;12、液體瀝青透層;13、20cm水泥穩定碎石基層;14、60cm塘渣處治層;15、6cm花崗巖材質地面磚層;16、3cm建筑水泥砂漿層;17、15cm水泥混凝土層;18、10cm碎石層;19、40cm塘渣處治層;20、機動車道;21、非機動車道;22、人行道;23、綠化隔離帶;24、花崗巖側石板;25、花崗巖平石板;26、細石混凝土層;27、支撐結構。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本實施例公開了一種市政道路結構,如圖1所示,包括位于中間的15m寬機動車道20,和位于機動車道20兩側的3m寬非機動車道21,非機動車道21外側設有2m寬人行道22,機動車道20和非機動車道21之間設有1.5m寬綠化隔離帶23;綠化隔離帶23和人行道22的高度高于機動車道20和非機動車道21。
機動車道20由上而下分別為4cm細粒式瀝青混凝土層1、改性乳化瀝青粘層2、6cm中粒式瀝青混凝土層3、改性乳化瀝青粘層4、8cm粗粒式瀝青混凝土層5、液體瀝青透層6、36cm水泥穩定碎石基層7、70cm塘渣處治層8;機動車道20的70cm塘渣處治層8中間埋設有鋼絲格柵。
非機動車道21由上而下分別為4cm細粒式瀝青混凝土層9、改性乳化瀝青粘層10、6cm中粒式瀝青混凝土層11、液體瀝青透層12、20cm水泥穩定碎石基層13、60cm塘渣處治層14;
人行道22由上而下分別為6cm花崗巖材質地面磚層、3cm建筑水泥砂漿層、15cm水泥混凝土層、10cm碎石層、40cm塘渣處治層。
如圖2所示,綠化隔離帶23兩側設有花崗巖側石板24,機動車道20與非機動車道21與綠化隔離帶23連接處設有抵觸于花崗巖側石板24的花崗巖平石板25,花崗巖側石板24和花崗巖平石板25的底部通過細石混凝土層26連接,細石混凝土層26在綠化隔離帶23的內側對花崗巖側石板24形成有三角形的支撐結構27。
施工方法,先對路基基坑底部清表、整平、夯實土基,再由下而上逐層施工。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設計構思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