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車輛管理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車位鎖。
背景技術:
近幾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越來越多的人擁有私家車,城市中大量汽車的涌現,勢必會造成停車位越來越緊張,出現汽車亂停、亂放的現象,從而引起不必要的糾紛和矛盾。停車場為了便于管理、為特定人員保留停車位,以及個人為了防止他人占用自己的停車位,許多停車場和私人車主都在停車位上安裝了車位鎖。
車位鎖作為一種機械裝置,具有防止他人占用自己的汽車車位的作用,通過在停車位中間入口的1/3處安裝車位鎖,可以確保自己的汽車隨到隨停。但是,現有車位鎖的擋臂的豎起都需要通過人力將擋臂拉起來后,再進行鎖定,并且鎖定時,需要用鑰匙進行人工人鎖定,這種操作方式比較費力,用戶體驗較差。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車位鎖,以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車位鎖的擋臂的豎起都需要通過人力將擋臂拉起來后,再進行鎖定,并且鎖定時,需要用鑰匙進行人工人鎖定,這種操作方式比較費力,用戶體驗較差的技術問題。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車位鎖,包括底座和豎向擋臂;所述底座安裝有伸縮桿,所述伸縮桿的伸展能夠使所述豎向擋臂從平躺狀態變為立起狀態;所述底座上還安裝有第一定位鎖,用于使所述豎向擋臂能夠保持所述立起狀態;所述底座上還安裝有第二定位鎖,用于使所述豎向擋臂保持所述平躺狀態。
進一步地,所述豎向擋臂的一端與所述底座鉸接,所述豎向擋臂的另一端連接有橫向擋臂;所述豎向擋臂的長度方向與所述橫向擋臂的長度方向相垂直。
進一步地,所述豎向擋臂的另一端通過擋臂彈簧與所述橫向擋臂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擋臂彈簧與所述橫向擋臂之間連接有延伸臂。
進一步地,所述伸縮桿的一端與所述底座鉸接,所述伸縮桿的另一端與所述豎向擋臂的臂身鉸接。
進一步地,所述豎向擋臂與所述底座之間設置有第一彈性件用于提供升起所述豎向擋臂的輔助升力;
和/或,所述伸縮桿與所述底座之間設置有第二彈性件用于提供升起所述伸縮桿的輔助升力。
進一步地,所述第二定位鎖包括踏板和鎖舌,所述豎向擋臂設置有與所述鎖舌相配合的鎖槽;所述踏板能夠向下運動,使所述鎖舌從所述鎖槽中脫出。
進一步地,所述第二定位鎖還包括第一連桿;所述鎖舌具有相對應的首端和尾端,所述尾端設置有鉸耳;所述踏板的一側與所述底座鉸接,所述第一連桿的一端與所述踏板的板面鉸接,所述第一連桿的另一端與所述鉸耳鉸接;所述底座上固定有導向軸,所述鎖舌的尾端開設有導向孔,所述導向軸插裝于所述導向孔中;
所述踏板與所述底座之間設置有第三彈性件,用于使所述踏板向下運動后能夠再次向上運動;和或,所述導向軸上設置有第四彈性件,用于使所述鎖舌的首端從所述鎖槽中脫出后能夠再次插入所述鎖槽中。
進一步地,所述底座設置有導向套,且所述導向套與所述底座呈傾角設置;所述鎖舌穿設于所述導向套中,且所述鎖舌具有相對應的首端和尾端;所述鎖舌套設有第一復位彈簧,用于使所述鎖舌的首端從所述鎖槽中脫出后能夠再次插入所述鎖槽中;
所述踏板與所述底座之間設置有第二復位彈簧,所述鎖舌的尾端與所述第二復位彈簧連接,用于當所述第二復位彈簧發生彈性形變時,使所述鎖舌的首端從所述鎖槽中脫出。
進一步地,底座上設置有水平柱,且所述水平柱位于所述踏板的下方;所述水平柱上設置有清潔撥片,且所述清潔撥片能夠繞所述水平柱的軸線轉動;所述水平柱上設置有復位扭轉彈簧,用于使所述清潔撥片能夠復位到初始狀態。
進一步地,所述鎖舌的首端設置有圓弧面,以使所述鎖舌能夠平滑的插入所述鎖槽中。
進一步地,所述底座上設置有踏板凹槽,所述踏板設置于所述踏板凹槽中,所述踏板的最高一側邊不高出所述踏板凹槽。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車位鎖,包括底座和豎向擋臂;底座安裝有伸縮桿,伸縮桿的伸展能夠使豎向擋臂相對于底座從平躺狀態變為立起狀態;底座上還安裝有第一定位鎖,用于使豎向擋臂能夠保持立起狀態;底座上還安裝有第二定位鎖,用于使豎向擋臂保持平躺狀態。使用時,將第二定位鎖解鎖后,伸縮桿便能夠伸展,隨著伸縮桿的伸展,使得豎向擋臂便從平躺狀態下變為立起狀態,當伸縮桿伸展到一定程度時,豎向擋臂便被第一定位鎖自動鎖定,使豎向擋臂保持立起狀態,從而防止其它車輛占用停車位;這種豎向擋臂自動豎起并自動鎖定的方式比較省力,提高了用戶的體驗。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方式,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提供的車位鎖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中豎向擋臂豎起過程中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中第二定位鎖的結構原理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中第二定位鎖的結構原理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三提供的車位鎖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三中豎向擋臂豎起過程中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
101-底座;102-豎向擋臂;103-伸縮桿;
104-橫向擋臂;105-擋臂彈簧;106-第一定位鎖;
107-豎向凹槽;108-橫向凹槽;109-踏板;
110-鎖舌;111-第一連桿;112-導向軸;
113-第四彈性件;114-導向套;115-第一復位彈簧;
116-第一限位部;117-水平柱;118-清潔撥片;
119-第二復位彈簧;120-延伸臂;121-踏板凹槽。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中心”、“上”、“下”、“左”、“右”、“豎直”、“水平”、“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第三”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實施例一
參見圖1至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提供了一種車位鎖,包括底座101和豎向擋臂102;底座101安裝有伸縮桿103,伸縮桿103的伸展能夠使豎向擋臂102相對于底座101從平躺狀態變為立起狀態;底座101上還安裝有第一定位鎖106,用于使豎向擋臂102能夠保持立起狀態;底座101上還安裝有第二定位鎖,用于使豎向擋臂102保持平躺狀態。具體而言,當第二定位鎖解鎖時,伸縮桿103便能夠自動的伸展。
需要說明的是,平躺狀態指的是汽車開進車位時,豎向擋臂102不會碰撞到汽車的底部的情形,立起狀態指的是汽車開進車位時,豎向擋臂102會碰撞到汽車的底部的情形;實際情況中,豎向擋臂102為立起狀態時,豎向擋臂102垂直于底座101的上表面;豎向擋臂102為平躺狀態時,豎向擋臂102平行于底座101的上表面。
該實施例提供的車位鎖使用時,將第二定位鎖解鎖后,伸縮桿便能夠伸展,隨著伸縮桿的伸展,使得豎向擋臂便從平躺狀態下變為立起狀態,當伸縮桿伸展到一定程度時,豎向擋臂便被第一定位鎖自動鎖定,使豎向擋臂保持立起狀態,從而防止其它車輛占用停車位;這種豎向擋臂自動豎起并自動鎖定的方式比較省力,提高了用戶的體驗。
該實施例中,豎向擋臂102的一端與底座101鉸接,豎向擋臂102的另一端連接有橫向擋臂104;豎向擋臂102的長度方向與橫向擋臂104的長度方向相垂直。具體而言,豎向擋臂102與橫向擋臂104形成一T型結構;這樣一方面節約了材料,另一方面方便制造。
該實施例中,豎向擋臂102的另一端通過擋臂彈簧105與橫向擋臂104連接。具體而言,擋臂彈簧105的一端與豎向擋臂102的另一端連接,擋臂彈簧105的另一端與橫向擋臂104的臂身的中部連接。擋臂彈簧105既可以為壓縮彈簧,又可以為拉伸彈簧。底座101的材質、豎向擋臂102的材質與橫向擋臂104的材質均為金屬材質,金屬材質可以為鐵或不銹鋼。
由于豎向擋臂102與橫向擋臂104之間通過擋臂彈簧105連接,當車輛與橫向擋臂104的正面、背面或者側面發生碰撞時,擋臂彈簧105可以帶著橫向擋臂104發生彎曲,從而起到較好地緩沖作用,將對車身、車位鎖的損傷降到最低。因此車輛無論從任何角度與車位鎖發生碰撞時,擋臂彈簧105均能夠起到較好地緩沖作用,從而避免對車位鎖和車身造成傷害,可以做到360°全方位防撞,大大提高了車位鎖的使用壽命。
實際生產制造時,為了使車輛與車位鎖發生碰撞時,盡量減小對車身的損傷,橫向擋臂的臂身以及兩端均用覆蓋彈性層;該彈性層的材質可以為硅膠也可以為乳膠。
該實施例中,底座101的上表面開設有用于容納豎向擋臂102的豎向凹槽107,還開設有用于容納橫向擋臂104的橫向凹槽108。豎向凹槽107的延伸方向與橫向凹槽108的延伸方向相互垂直。
該實施例中,底座101具有相對應的前端和后端,橫向凹槽108位于底座101的前端,第一定位鎖106位于底座101的后端,第二定位鎖位于豎向凹槽107的延伸方向的一側。第一定位鎖106為采用現有技術中的鎖,以使豎向擋臂102能夠保持立起狀態。
該實施例中,伸縮桿103的一端與底座101鉸接,伸縮桿103的另一端與豎向擋臂102的臂身鉸接。具體而言,豎向擋臂102處于平躺狀態時,伸縮桿103也處于平躺狀態,且伸縮桿103與底座101之間的鉸接點位于豎向擋臂102與底座101之間的鉸接點和伸縮桿103的另一端與豎向擋臂102的臂身的鉸接點之間;伸縮桿103為液壓桿。通過這樣設置,當需要將豎向擋臂102變為平躺狀態時,只需要將豎向擋臂102向下壓到一定位置后,即液壓桿繞過死點后,液壓桿便能自動收縮,使得豎向擋臂102此時能夠在液壓桿的作用下,自動變為平躺狀態,有利于第二定位鎖的鎖定。
需要說明的是,該實施例中,伸縮桿與底座之間的鉸接點、豎向擋臂與底座之間的鉸接點以及伸縮桿的另一端與豎向擋臂的臂身的鉸接點三者之間的位置關系還可以設置為:豎向擋臂處于平躺狀態時,伸縮桿也處于平躺狀態,伸縮桿的另一端與豎向擋臂的臂身的鉸接點位于伸縮桿與底座之間的鉸接點和豎向擋臂與底座之間的鉸接點之間。
該實施例中,豎向擋臂102與底座101之間設置有第一彈性件用于提供升起豎向擋臂102的輔助升力,也就是說提供使豎向擋臂102與橫向擋臂104連接的那一端升起的升力;
和/或,伸縮桿103與底座101之間設置有第二彈性件用于提供升起伸縮桿103的輔助升力。
具體而言,第一彈性件和第二彈性件均為扭轉彈簧;由于伸縮桿103為液壓桿,因此采用設置第一彈性件和第二彈性件有助于液壓桿繞過死點。
該實施例中,第二定位鎖包括踏板109和鎖舌110,豎向擋臂102設置有與鎖舌110相配合的鎖槽;踏板109能夠向下運動,使鎖舌110從鎖槽中脫出;第二定位鎖鎖定時,鎖舌110插入鎖鎖槽中,第二定位鎖解鎖時,鎖舌110從鎖槽中脫出,與鎖槽相分離。
參見圖3所示,該實施例中,第二定位鎖還包括第一連桿111;鎖舌110具有相對應的首端和尾端,尾端設置有鉸耳;踏板109呈矩形,踏板109的一側與底座101鉸接,第一連桿111的一端與踏板109的板面鉸接,第一連桿111的另一端與鉸耳鉸接;底座101上固定有導向軸112,鎖舌110的尾端開設有導向孔,導向軸112插裝于導向孔中,鎖舌110能夠沿導向軸112的導向方向運動。具體而言,踏板109的相對的另一側背向豎向凹槽107。使用時,踏板109的相對的另一側能夠繞其與底座101的鉸接軸轉動,也就是說,踏板109的相對的另一側能夠上下運動。
該實施例中,踏板109與底座101之間設置有第三彈性件,用于使踏板109向下運動后能夠再次向上運動;和或,導向軸112上設置有第四彈性件113,用于使鎖舌110的首端從鎖槽中脫出后能夠再次插入鎖槽中。具體而言,當踩下踏板109后,踏板109向下運動后,能夠帶動第一連桿111運動,第一連桿111再帶動鎖舌110運動,使鎖舌110的首端從鎖槽中脫出,當松開踏板109后,踏板109能夠向上運動,帶支第一連桿111運動,第一連桿111再帶動鎖舌110運動,使鎖舌110的首端向豎向凹槽107所在的方向移動。通過第三彈性件和/或第四彈性件113從而保證了運動的完整性和可反復性,能夠實現重復解鎖和鎖定。
該實施例中,第三彈性件可以為彈片或扭轉彈簧;第四彈性件113為壓縮彈簧。
該實施例中,鎖舌的首端設置有圓弧面,以使鎖舌110能夠平滑的插入鎖槽中。通過設置圓弧面,不用踩踏板109,即可以方便實現第二定位鎖的鎖定。
該實施例中,踏板109的下方設置有彈性防護套,這樣可以防止石子等異物進入踏板109的下方,使踏板109失去解鎖能力的情況發生。
該實施例中,底座101還開設有多個用于將底座101固定于地面的安裝孔。
需要說明的是,該實施例中,第二定位鎖還可以為插銷,該插銷為現有技術中的插銷,不再具體贅述。
該實施例提供的車位鎖的工作原理為:
1、豎向擋臂102從平躺狀態變為立起狀態
踩下踏板109使,使踏板109向下運動,踏板109向下的運動通過第一連桿111使鎖舌110的首端從鎖槽中脫出,松開踏板109,由于第三彈性件和/或第四彈性件113的作用,踏板109向上運動,回到初始位置。當鎖舌110從鎖槽中脫出后,豎向擋臂102在伸縮桿103,即液壓桿的作用下向上運動,由于第一彈性和/或第二彈性件的作用使液壓桿能夠繞過死點,最終使豎向擋臂102豎起,豎向擋臂102豎起的同時,第一定位鎖106自動將豎向擋臂102鎖定,使其能夠保證豎起狀態。
2、豎向擋臂102從立起狀態變為平躺狀態
通過使用鑰匙使第一定位鎖106解鎖,扳動豎向擋臂102使其向平躺狀態的方向運動,最終使第二定位鎖的鎖舌110插入豎向擋臂102的鎖槽中即可。
實施例二
本實施例二也提供了一種車位鎖,該實施例的車位鎖描述了第二定位鎖包括踏板和鎖舌,豎向擋臂設置有與鎖舌相配合的鎖槽;踏板能夠向下運動,使鎖舌從鎖槽中脫出的另一種實現方案,除此之外的實施例一的技術方案也屬于該實施例,不再重復描述。
參見圖4所示,該實施例中,底座101設置有導向套114,且導向套114與底座101呈傾角設置;鎖舌110穿設于導向套114中,且鎖舌110具有相對應的首端和尾端;鎖舌110套設有第一復位彈簧115,用于使鎖舌110的首端從鎖槽中脫出后能夠再次插入鎖槽中。具體而言,鎖舌110上設置有第一限位部116,導向套114設置有第二限位部,第一復位彈簧115位于第一限位部116和第二限位部之間,第一復位彈簧115能夠在第一限位部116和第二限位部之間被壓縮。
踏板109的一側與底座101鉸接;踏板109與底座101之間設置有第二復位彈簧119,鎖舌110的尾端與第二復位彈簧119連接,用于當第二復位彈簧119發生彈性形變時,使鎖舌110的首端從鎖槽中脫出。具體而言,當第二復位彈簧119向下被壓縮后,與第二復位彈簧119的鎖舌110便被向下拉動,從而使得鎖舌110的首端從鎖槽中的脫出,與此同時,第一復位彈簧115也被壓縮;當松開踏板109后,第二復位彈簧119開始復位,第一復位彈簧115也開始復位,使鎖舌110向豎向凹槽107的方向移動。
該實施例中,底座101上設置有水平柱117,且水平柱117位于踏板109的下方;水平柱117上設置有清潔撥片118,且清潔撥片118能夠繞水平柱117的軸線轉動;水平柱117上設置有復位扭轉彈簧,用于使清潔撥片能夠復位到初始狀態。
具體而言,清潔撥片118呈的截面呈迂回彎曲的S型;當踩下踏板109后,踏板能夠使清潔撥片118繞水平柱117的軸線轉動,使掉落到踏板109下方的異物撥出。需要說明的是,該實施例中,也可以在踏板109的下方設置彈性保護套,防止石子等異物進入踏板109的下方,使踏板109失去解鎖能力的情況發生。
實施例三
該實施例提供了一種車位鎖,該實施例是在實施例一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改進,實施例一所描述的技術方案也屬于該實施例三,實施例一已描述的技術方案不再重復描述。
參見圖5所示,該實施例三中,擋臂彈簧與橫向擋臂之間連接有延伸臂120。具體而言,擋臂彈簧105的一端與豎向擋臂102的另一端連接,擋臂彈簧105的另一端與通過延伸臂120與橫向擋臂104的臂身的中部連接。
參見圖6所示,該實施例三中,底座101上設置有踏板凹槽121,踏板109設置于踏板凹槽121中,踏板的最高一側邊不高出踏板凹槽。這樣當汽車在開進車位的過程中,可以避免輪胎不小心壓在踏板上,使豎向擋臂豎起來的情況發生。需要說明的是,還可以使底座的上表面凸起,以防止輪胎對踏板的勿操作。
需要說明的是,該實施例三中所描述的技術方案的改進也適用于實施例二。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各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