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建筑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橋梁減震底座。
背景技術:
在現今的建筑領域中,特別是道路建筑領域中,橋梁作為重中之重。橋梁構造在強震作用下,多在上、下部構造間產生較大的相對位移,當位移量超過橋梁的實際防止落梁長度或極限時,就會發生落梁,導致交通的中斷,給救災工作帶來極大困難,造成巨大的損失。現有防落梁裝置多為單獨設計、安裝,橋梁耗材多、運輸安裝的成本高。
用于橋梁與橋臺之間的橋梁減震裝置可以減振消能,減少主梁與橋臺的碰撞震害。目前這類橋梁減震裝置多為阻尼器,通過提供運動的阻力來減振消能。這種阻尼器的缺點在于:制作工藝復雜,造價高,維護費用大,使用成本高昂,不宜推廣使用。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結構簡單,避免了橋梁落梁的橋梁減震底座。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取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橋梁減震底座,包括底座和混凝土橋墩柱,所述混凝土橋墩柱固定于底座上,混凝土橋墩柱上端設有一凹槽,凹槽呈圓柱形結構設置,混凝土橋墩柱上端面位于凹槽的兩側均固定安裝一固定塊,固定塊上端均固定安裝一橡膠塊,橡膠塊上端面均呈弧形結構設置,混凝土橋墩柱位于固定塊的外側均設有一定位孔,定位孔的底面上均固定安裝一彈簧,凹槽內至上而下插入一金屬柱,金屬柱下端與凹槽的底面之間固定安裝一減震塊,金屬柱上端順著凹槽的開口延伸至外界,并固定安裝一弧形塊。
作為優選,所述弧形塊底面的兩側分別與固定塊上的橡膠層相抵,弧形塊上端通過一個以上的鋼板彈簧夾住固定安裝一個以上的鋼板彈簧,鋼板彈簧上端設有一承接座,承接座的底面上固定安裝一凸塊,凸塊呈弧形結構設置,凸塊的弧形角度與鋼板彈簧的弧形角度相同,承接座通過凸塊放置于鋼板彈簧的上端面,并與鋼板彈簧的上端面之間通過固定螺栓固定連接。
作為優選,所述承接座底面的兩側上均固定安裝一定位桿,定位桿分別插入相對應的定位孔內,并與定位孔內的彈簧上端面相抵。
作為優選,所述底座的底面上固定安裝一根以上的錨栓。
作為優選,所述弧形塊由金屬材料制成。
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安裝方便,來自橋梁的壓力首先會通過鋼板彈簧進行緩沖,有效的降低了橋梁的振動,且通過金屬柱下端的減震塊能再次的進行緩沖,有效減震消能。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承接座、鋼板彈簧和弧形塊之間的連接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如圖1和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橋梁減震底座,包括底座1和混凝土橋墩柱2,所述混凝土橋墩柱2固定于底座1上,混凝土橋墩柱2上端設有一凹槽3,凹槽3呈圓柱形結構設置,混凝土橋墩柱2上端面位于凹槽3的兩側均固定安裝一固定塊11,固定塊11上端均固定安裝一橡膠塊12,橡膠塊12上端面均呈弧形結構設置,混凝土橋墩柱2位于固定塊11的外側均設有一定位孔5,定位孔5的底面上均固定安裝一彈簧4,凹槽3內至上而下插入一金屬柱13,金屬柱13下端與凹槽3的底面之間固定安裝一減震塊14,金屬柱13上端順著凹槽3的開口延伸至外界,并固定安裝一弧形塊10。
本實施例中,所述弧形塊10底面的兩側分別與固定塊11上的橡膠層12相抵,弧形塊10上端通過一個以上的鋼板彈簧夾住固定安裝一個以上的鋼板彈簧9,鋼板彈簧9上端設有一承接座7,承接座7的底面上固定安裝一凸塊8,凸塊8呈弧形結構設置,凸塊8的弧形角度與鋼板彈簧9的弧形角度相同,承接座7通過凸塊8放置于鋼板彈簧9的上端面,并與鋼板彈簧9的上端面之間通過固定螺栓固定連接。
所述承接座7底面的兩側上均固定安裝一定位桿6,定位桿6分別插入相對應的定位孔5內,并與定位孔5內的彈簧4上端面相抵。
所述底座1的底面上固定安裝一根以上的錨栓15;所述弧形塊10由金屬材料制成,增加弧形塊10的牢固性。
本具體實施的工作原理為:來著橋梁上的壓力首先會傳遞到承接座上,再通過承接座下端的凸塊均勻的傳遞到鋼板彈簧上,使鋼板彈簧彎曲,從而能降低一部分的橋梁振動,剩下的一部分壓力會通過鋼板彈簧傳遞到弧形塊上,直至通過弧形塊下的金屬柱傳遞到減震塊上,通過減震塊再次的減小了橋梁的振動,弧形塊兩側的固定塊是為了減輕弧形塊的壓力,防止弧形塊在壓力的作用下破裂,承接座兩側的定位桿插入定位孔內起到了定位的作用,防止了承接座位移。
本具體實施結構簡單,安裝方便,來自橋梁的壓力首先會通過鋼板彈簧進行緩沖,有效的降低了橋梁的振動,且通過金屬柱下端的減震塊能再次的進行緩沖,有效減震消能。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