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市政道路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道路排水濾水結構。
背景技術:
道路是重要的基礎建設項目,道路的排水濾水功能是道路的重要功能之一,一旦排水結構失效則將直接導致道路交通癱瘓。
現有技術中對于排水結構設計已較為成熟,嚴格按照工程規范設計及施工的道路排水系統一般都能夠滿足目前雨水的排放。然而現在的城市道路密實度太高,完全沒有蓄水系統,雨水下下來之后經過排水系統就排放至自然界,在雨水天之后每天必須定時對路面進行灑水澆水等作業,十分機械化。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浪費。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道路排水濾水結構,旨在解決現有技術中的上述問題。
本發明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道路排水濾水結構,包括框架,所述框架頂部形成環形的向下凹陷的放置臺,所述放置臺上放置有濾水板;所述框架內放置有水箱,所述水箱為頂部開口的結構,所述水箱位于所述濾水板的下方,所述水箱的底部開設有漏水孔,所述漏水孔處密封連接有端蓋。
可選地,所述框架上設有聯動機構,所述聯動機構連接所述端蓋,所述聯動機構用于打開或關閉所述端蓋。
可選地,所述聯動機構包括推拉桿,所述推拉桿包括位于上端的操作端;所述框架包括與所述濾水板相鄰設置的容納盒,所述容納盒具有可打開的頂蓋,所述容納盒內部具有容納腔,所述容納盒的底部設有通孔,所述推拉桿穿過所述通孔使得所述操作端位于所述容納腔內。
可選地,所述聯動機構還包括第一連桿及第二連桿,所述第一連桿位于所述推拉桿的下方,所述第一連桿的中部與所述框架鉸接,所述第一連桿的兩端分別與所述推拉桿及第二連桿鉸接;所述第二連桿的端部連接所述端蓋。
可選地,所述漏水孔處連接有中空的出水管,所述出水管包括相連的第一段及第二段,所述第一段為錐形結構,所述第二段為圓筒結構;所述第一段連接所述水箱;所述端蓋的側面為與所述第一段的內腔匹配的錐形結構,所述端蓋的側面沿其軸線方向間隔設有環形的第一密封圈及第二密封圈;所述端蓋與所述第一段的內腔密封連接;所述第二連桿穿過所述第二段。
可選地,所述端蓋的底面開設有盲孔,所述盲孔內設有環形的第一凸臺;所述第二連桿的外部設有環形的第二凸臺,所述第二凸臺的外徑大于所述第一凸臺的內徑;所述第二連桿的端部伸入所述盲孔并使得所述第二凸臺位于所述第一凸臺的上方。
可選地,所述操作端的側部鉸接有支撐桿,所述支撐桿能夠繞水平的軸線轉動;所述支撐桿具有平面結構的底面,所述支撐桿的底面與所述容納盒抵接;轉動所述支撐桿使支撐桿與容納盒分離后所述推拉桿能夠向下推動并使得所述端蓋與所述第一段分離。
可選地,所述支撐桿與所述推拉桿之間形成鉸接部,所述鉸接部與所述操作端的頂面平齊,所述支撐桿的頂面也為平面結構。
本發明提供的道路排水濾水結構,不僅能快速地將路面的積水排空,還能收集部分雨水,留作灌溉或其他用途,節約水資源。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道路排水濾水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道路排水濾水結構的俯視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道路排水濾水結構中容納盒內部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道路排水濾水結構中容納盒打開后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道路排水濾水結構中水箱底部的結構示意圖,此時端蓋關閉;
圖6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道路排水濾水結構中水箱底部的結構示意圖,此時端蓋打開;
圖7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道路排水濾水結構中第二連桿與端蓋連接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匯總:框架11;放置臺12;濾水板13;水箱14;漏水孔15;端蓋16;推拉桿17;操作端18;容納盒19;頂蓋20;容納腔21;通孔22;第一連桿23;第二連桿24;出水管25;第一段26;第二段27;第一密封圈28;第二密封圈29;盲孔30;第一凸臺31;第二凸臺32;支撐桿33;鉸接部34。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實施例,請參閱圖1-圖7。
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道路排水濾水結構,通過這種排水濾水結構不僅能快速地將路面的積水排空,還能收集部分雨水,留作灌溉或其他用途,節約水資源。
道路排水濾水結構,包括框架11,框架11頂部形成環形的向下凹陷的放置臺12,放置臺12上放置有濾水板13;框架11內放置有水箱14,水箱14為頂部開口的結構,水箱14位于濾水板13的下方,水箱14的底部開設有漏水孔15,漏水孔15處密封連接有端蓋16。
如圖1所示,框架11是排水濾水結構的主體結構,在施工時埋設于地下,使其頂部的濾水板13與地面保持基本平齊,使得濾水板13略低于路面,使路面的積水能夠流向濾水板13并快速排出。如圖2所示,在框架11頂部設置的環形的放置臺12,使濾水板13能夠快速地安裝至框架11。在框架11內放置的水箱14,使濾水板13流下的水能夠被收集;水箱14具有一定的體積,當其內部集滿水之后水就從其開口處流出。
城市內一些排水結構連接的是排水管道,有一些排水結構是直接接通地基下方的土壤,從排水結構流下的水直接流入自然界,進入自然界循環。本實施例提供的排水濾水結構更適用于后者。這種情況下,路面的兩側多是種植的植物,植物從土壤吸收水分,在雨天植物能夠快速地吸收水分,在干旱的天氣土壤內則沒有過多的水分被吸收,現有技術中在干旱天氣需要定時給植物進行澆水作業。而應用了本實施例提供的排水濾水結構的路面,只需要取出水箱14內的存水,即可對植物進行澆灌。
在具體操作時,打開水箱14底部的端蓋16,使積水從水箱14的漏水孔15處流出,流至自然界的土壤,經過土壤的吸收使土壤保持較高的濕度,使植物能夠快速便捷地吸收到水分,起到灌溉的作用。水箱14內存儲的水能夠多次被利用,使道路的維護變得更為便捷,成本更低。
框架11上設有聯動機構,聯動機構連接端蓋16,聯動機構用于打開或關閉端蓋16。通過聯動機構能夠方便快捷地打開端蓋16,從而不需要將水箱14取出框架11。
聯動機構包括推拉桿17,推拉桿17包括位于上端的操作端18;框架11包括與濾水板13相鄰設置的容納盒19,容納盒19具有可打開的頂蓋20,容納盒19內部具有容納腔21,容納盒19的底部設有通孔22,推拉桿17穿過通孔22使得操作端18位于容納腔21內。
如圖1及圖3所示,推拉桿17是沿豎直方向設置的桿件,推拉桿17的頂部為操作端18,操作端18位于框架11靠上的部位,使工作人員能夠從框架11外部能夠方便地進行操作;在濾水板13側部設置的容納盒19用來容納操作端18,容納盒19將操作端18容納于其內部,并且具有可以打開及關閉的頂蓋20,使操作端18能夠被保護在容納盒19內,使行人在走路時不會觸碰到操作端18,且使得一般人不會去觸碰操作端18,起到保護整個機構的作用。容納盒19底部通孔22的設置使推拉桿17方便穿過。
聯動機構還包括第一連桿23及第二連桿24,第一連桿23位于推拉桿17的下方,第一連桿23的中部與框架11鉸接,第一連桿23的兩端分別與推拉桿17及第二連桿24鉸接;第二連桿24的端部連接端蓋16。
如圖1所示,推拉桿17、第一連桿23及第二連桿24組成了聯動機構的主體結構,三者之間是依次鉸接的關系,通過向下推動推拉桿17使得第一連桿23靠近推拉桿17的一端能夠下降,并使得第一連桿23靠近第二連桿24的一端能夠升起來,并帶動第二連桿24升起,最終使得第二連桿24將端蓋16頂起來,使端蓋16與漏水孔15分離,使水箱14內存儲的水能夠漏出,起到灌溉的作用。
通過這樣的機構的設計,使得工作人員在需要排出水箱14內的水時,在路面上,打開容納盒19的頂蓋20,向下推動推拉桿17,使推拉桿17帶動第一連桿23動作,進而帶動第二連桿24動作,進而使得端蓋16打開,水箱14內的水流出;在完成澆灌工序后,松開推拉桿17,受水箱14內水的重力的作用,將端蓋16壓下至漏水孔15,漏水孔15被密封,第二連桿24下移,帶動第一連桿23動作,進而使得推拉桿17回歸原位。這種方式簡便易操作,施工效率極高,且不需要借助其他工具即可完成。
漏水孔15處連接有中空的出水管25,出水管25包括相連的第一段26及第二段27,第一段26為錐形結構,第二段27為圓筒結構;第一段26連接水箱14;端蓋16的側面為與第一段26的內腔匹配的錐形結構,端蓋16的側面沿其軸線方向間隔設有環形的第一密封圈28及第二密封圈29;端蓋16與第一段26的內腔密封連接;第二連桿24穿過第二段27。
如圖5及圖6所示,漏水孔15是開設在水箱14底部的孔狀結構,出水管25連接在漏水孔15處,漏水孔15流出的水沿著出水管25流動;同時端蓋16蓋合在出水管25的端部。第一段26及端蓋16均為錐形的結構,使端蓋16受水壓的作用能夠更緊密地與第一段26的內壁貼合,起到更好的密封作用。在端蓋16外側設置有環形的第一密封圈28及第二密封圈29,兩道密封圈間隔設置;密封圈為片狀結構,端蓋16蓋合在第一段26上之后密封圈的外側邊緣與第一段26的內壁貼合,受水壓的作用,端蓋16繼續下行,帶動第一密封圈28及第二密封圈29的內側下行,通過這樣的力的作用使第一密封圈28及第二密封圈29產生形變,更為緊密地與出水管25的第一段26貼合,起到防止漏水的作用。第二段27為圓筒形結構,從錐形的第一段26流下的水能夠被收縮,從而順利地流下。
端蓋16的底面開設有盲孔30,盲孔30內設有環形的第一凸臺31;第二連桿24的外部設有環形的第二凸臺32,第二凸臺32的外徑大于第一凸臺31的內徑;第二連桿24的端部伸入盲孔30并使得第二凸臺32位于第一凸臺31的上方。
如圖7所示,盲孔30起到連接第二連桿24的作用,在盲孔30內及第二連桿24外,分別設有第一凸臺31及第二凸臺32,通過兩個凸臺的配合,使第二連桿24的端部能夠卡緊在盲孔30內不會脫落。
操作端18的側部鉸接有支撐桿33,支撐桿33能夠繞水平的軸線轉動;支撐桿33具有平面結構的底面,支撐桿33的底面與容納盒19抵接;轉動支撐桿33使支撐桿33與容納盒19分離后推拉桿17能夠向下推動并使得端蓋16與第一段26分離。
如圖3及圖4所示,支撐桿33鉸接在推拉桿17的外側,起到支撐推拉桿17的作用。當不需要使用時,向下轉動支撐桿33,使支撐桿33的端部抵接在收納盒的底部,使得推拉桿17不能夠下移;當需要排水時,向上轉動支撐桿33,使其與收納盒的底部分離,脫離了支撐桿33的束縛力,推拉桿17能夠順利地下移并完成排水動作。
支撐桿33與推拉桿17之間形成鉸接部34,鉸接部34與操作端18的頂面平齊,支撐桿33的頂面也為平面結構。
如圖4所示,這樣的設置,使得支撐桿33在轉動至操作端18的頂面后,能夠與推拉桿17形成一條線,從而延長推拉桿17的長度,更方便排水時推拉桿17的操作。
對所公開的實施例的上述說明,使本領域專業技術人員能夠實現或使用本發明。對這些實施例的多種修改對本領域的專業技術人員來說將是顯而易見的,本文中所定義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或范圍的情況下,在其它實施例中實現。因此,本發明將不會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這些實施例,而是要符合與本文所公開的原理和新穎特點相一致的最寬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