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閘機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轉軸一體化的新型擺閘。
背景技術:
傳統的擺閘中,轉筒與電機是通過中間機構連接的,電機通常安裝在機箱的上端或下端,占用機箱空間,機箱的結構設計收到一定的限制,影響美觀。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轉軸一體化的新型擺閘,其將減速電機內置于轉筒內,省去中間傳動機構,并且節省了機箱的空間。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轉軸一體化的新型擺閘,其包括:
轉筒;
減速電機,所述減速電機安裝于轉筒的一端中,減速電機的輸出軸與轉筒同軸,且減速電機的輸出軸和轉筒同步轉動,減速電機通過一馬達座與外部的支撐部固定連接;
擺門,所述擺門固定安裝于轉筒的外壁上。
優選地,所述減速電機為直流無刷電機。
優選地,所述新型擺閘進一步包括擺門夾板,所述擺門通過擺門夾板固定于轉筒的外壁。
優選地,所述擺門夾板包括第一夾板和第二夾板,所述第一夾板為L型,第二夾板為直板,所述第二夾板固定連接于第一夾板上以在第一夾板和第二夾板的內側形成一凹槽,所述擺門伸入該凹槽中并與第一夾板和第二夾板固定,所述第一夾板固定安裝于轉筒的外壁。
優選地,所述第一夾板和第二夾板與擺門之間均設有一保護墊。
優選地,所述第一夾板和第二夾板的外側均安裝有一擺門護罩。
優選地,所述擺門夾板為兩個,分別位于擺門的上、下兩端。
優選地,所述新型擺閘進一步包括離合器、機芯軸、離合器安裝板,所述離合器包括固定圈、支座以及位于固定圈和支座之間的移動圈;所述固定圈固定連接于機芯軸的一端,所述機芯軸的另一端從轉筒的另一端伸入至轉筒并與轉筒固定,所述機芯軸與減速電機的輸出軸同軸;所述支座通過離合器安裝板與外部的支撐部固定連接。
優選地,所述移動圈的上側向上延伸有多個凸塊,所述固定圈的外周緣開設有與所述凸塊相匹配的插接槽;所述移動圈的下側形成有多個沿著移動圈周壁均勻排布的第一齒部,所述支座的上側形成有與第一齒部相匹配的第二齒部,所述固定圈和移動圈之間設有第一彈性部件,所述移動圈和支座之間設有第二彈性部件。
優選地,所述新型擺閘進一步包括一編碼器,所述減速電機安裝有一馬達頭,所述編碼器通過編碼器座安裝于馬達頭上。
相比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徑向尺寸非常小但軸向尺寸較大的直流無刷電機,在不影響功率的情況下盡可能縮小減速電機的徑向尺寸,以便于內置到轉筒中,轉筒與減速電機的輸出軸相連保持同步,省去中間傳動機構,能量傳遞行程短,傳動結構輕巧,使得擺門轉動速度更快更平穩,并且節省機箱的空間,使機箱的外觀設計更加多樣化。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轉軸一體化的新型擺閘中擺型閘機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局部剖視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1的分解結構示意圖;
圖4為離合器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1、馬達座;2、減速電機;3、轉筒;4、馬達頭;5、編碼器座;6、編碼器;7、離合器安裝板;8、離合器;81、固定圈;82、移動圈;83、支座;12、機芯軸;13、離合器浮動板;14、走線管;17、第一夾板;18、第二夾板;19、保護墊;20、雙面膠;23、擺門;24、擺門護罩。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以及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描述:
請參照圖1-3所示,一種轉軸一體化的新型擺閘,其包括轉筒3、減速電機2、擺門23、離合器組件和編碼器6。其中,減速電機伸入轉筒3的上端內部,減速電機采用徑向尺寸非常小但軸向尺寸較大的直流無刷電機,在不影響功率的情況下盡可能縮小減速電機的徑向尺寸,以便于內置到轉筒3中。減速電機包括電機本體、輸出軸和馬達頭4,電機本體的上端與轉筒3的上端持平,輸出軸位于電機本體的下端且與轉筒3同步轉動,即輸出軸與轉筒3同軸,輸出軸與轉筒3直接固定或者通過相互嚙合的齒輪連接。電機本體的上端通過馬達座1與外部的支撐部固定連接,外部的支撐部可以是機箱,也可以是其他支撐架等固定結構上,從而使得輸出軸轉動時,轉筒3繞固定不動的電機本體轉動。電機本體的上端安裝馬達頭4,編碼器6通過編碼器座5安裝于馬達頭4上。
擺門23通過擺門夾板固定安裝于轉筒3的外壁上。擺門夾板為兩個,分別位于擺門23的上、下兩端。每個擺門夾板均包括第一夾板17和第二夾板18,其中第一夾板17為L型,第二夾板18為直板,第二夾板18固定連接于第一夾板17上以在第一夾板17和第二夾板18的內側形成一凹槽,擺門23伸入該凹槽中并通過銷釘等方式與第一夾板17和第二夾板18固定,第一夾板17通過螺絲等方式固定安裝于轉筒3的外壁。在第一夾板17與擺門23之間以及第二夾板18與擺門23之間均設有一保護墊19。另外,在第一夾板17和第二夾板18的外側均安裝有一擺門護罩24,擺門護罩24與第一夾板17之間或擺門護罩24與第二夾板18之間均可通過雙面膠20粘結。
請參照圖3和4所示,離合器組件包括離合器8、機芯軸12、離合器安裝板7,離合器8包括固定圈81、支座83以及位于固定圈81和支座83之間的移動圈82;固定圈81固定連接于機芯軸12的一端,機芯軸12的另一端從轉筒3的下端伸入至轉筒3并與轉筒3固定,機芯軸12與減速電機2的輸出軸同軸;支座83通過離合器安裝板7與外部的支撐部固定連接。移動圈82的上側向上延伸有多個凸塊,固定圈81的外周緣開設有與凸塊相匹配的插接槽。固定圈81的上端位于轉筒3的下端,在固定圈81和轉筒3之間設置一離合器浮動板13。移動圈82的下側形成有多個沿著移動圈82周壁均勻排布的第一齒部,支座83的上側形成有與第一齒部相匹配的第二齒部。
通過對離合器8的通電或斷電實現對離合器8的開合,從而控制擺門23的動作,有人員誤闖至擺門23時,可通過電源組件(電源組件與離合器8的連線穿于中空的機芯軸12內部安裝的走線管14中)對離合器8的斷電(即斷電結合方式,如果是通電結合則采用相反操作)使得移動圈82向下運動與支座83相嚙合時,進而切斷動力的傳輸,擺門23停止轉動,有效保證通過擺閘人員的人身安全,而在通電時,移動圈82復位與固定圈81扣接,在減速電機2轉動的情況下,擺門23隨之轉動。
固定圈81和移動圈82之間設有第一彈性部件,移動圈82和支座83之間設有第二彈性部件。第一彈性部件和第二彈性部件保證了在移動圈82開合過程中起到緩沖作用,同時也避免了噪聲的發生。
對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可根據以上描述的技術方案以及構思,做出其它各種相應的改變以及形變,而所有的這些改變以及形變都應該屬于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