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城市客車的內擺門氣控系統。
背景技術:
城市公交是人們日常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隨著出行人數的與日俱增,公交網絡已遍布城市的每個角落,而乘坐公交的安全性也逐漸引起政府和客車生產企業等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
目前,現有的公交車內擺門開關氣控系統的控制性能比較單一,車內外的應急閥僅僅只能作為緊急情況下放氣使用,使門泵由氣動轉換為手動,無法滿足司機的日常使用及緊急情況下的快速疏散。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用于城市客車的內擺門氣控系統,該氣控系統可實現內擺門氣路走向的切換,可實現氣動和手動開門,提高了城市客車的安全性。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了以下技術方案:包括并列設置的前門控制氣路與中門控制氣路,所述的前門控制氣路包括通過氣管路依次串聯的第一黃色翻蓋應急閥、兩位五通旋轉應急閥、第二黃色翻蓋應急閥、兩位五通電磁閥和前門門泵,所述的中門控制氣路包括通過氣管路依次串聯的第三黃色翻蓋應急閥、第四黃色翻蓋應急閥、一位兩通電磁閥和中門門泵,所述第一黃色翻蓋應急閥與第三黃色翻蓋應急閥的進氣端分別通過總閥與底盤氣罐相連。
所述的第二黃色翻蓋應急閥與兩位五通電磁閥之間設有第一油水分離器,所述的第四黃色翻蓋應急閥與一位兩通電磁閥之間設有第二油水分離器。
所述的總閥設置在駕駛室副柜上,所述的第一黃色翻蓋應急閥設置在車外前門處,所述的第二黃色翻蓋應急閥設置在車內前門處,所述的第三黃色翻蓋應急閥設置在車外中門處,所述的第四黃色翻蓋應急閥設置在車內中門處,所述的兩位五通旋轉應急閥設置在車外前門處。
所述的兩位五通旋轉應急閥為一進兩出型閥門,所述的兩位五通電磁閥為三進兩出型閥門,兩位五通旋轉應急閥的進氣端與第一黃色翻蓋應急閥的出氣端相連,兩位五通旋轉應急閥的第一出氣端依次通過第二黃色翻蓋應急閥、第一油水分離器與兩位五通電磁閥的第一進氣端相連,兩位五通旋轉應急閥的第二出氣端分別與兩位五通電磁閥的第二進氣端和第三進氣端相連,兩位五通電磁閥的第一出氣端與前門門泵出泵進氣端相連,兩位五通電磁閥的第二出氣端與前門門泵收泵進氣端相連。
所述的一位兩通電磁閥為一進兩出型閥門,一位兩通電磁閥的進氣端與第二油水分離器的出氣端相連,一位兩通電磁閥的兩個出氣端分別通過第一三通和第二三通與中門門泵相連。
由上述技術方案可知,本發明通過在氣路中增加兩位五通電磁閥及兩位五通旋轉應急閥,可以實現內擺門氣路走向的轉換,從而可以在車身外部通過旋轉兩位五通旋轉應急閥來實現內擺門的自動開關,提高了城市客車的安全性。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兩位五通旋轉應急閥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兩位五通電磁閥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兩位五通電磁閥的開門原理圖;
圖5是本發明兩位五通電磁閥的關門原理圖;
圖6是本發明各閥門在車輛上的布置圖;
圖7是圖6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說明:
如圖1所示的一種用于城市客車的內擺門氣控系統,包括并列設置的前門控制氣路1與中門控制氣路2,前門控制氣路1包括通過氣管路依次串聯的第一黃色翻蓋應急閥11、兩位五通旋轉應急閥12、第二黃色翻蓋應急閥13、兩位五通電磁閥14和前門門泵15,中門控制氣路2包括通過氣管路依次串聯的第三黃色翻蓋應急閥21、第四黃色翻蓋應急閥22、一位兩通電磁閥23和中門門泵24,第一黃色翻蓋應急閥11與第三黃色翻蓋應急閥21的進氣端分別通過總閥3與底盤氣罐相連。也就是前門控制氣路1與中門控制氣路2通過總閥3并聯在整體的內擺門氣控系統中,兩套氣路獨自存在,互不干擾,總閥3具有對這兩套氣路的終端放氣保護功能。
進一步的,第二黃色翻蓋應急閥13與兩位五通電磁閥14之間設有第一油水分離器16,第四黃色翻蓋應急閥22與一位兩通電磁閥23之間設有第二油水分離器25。第一油水分離器16及第二油水分離器25的設置是為了保護后端的兩位五通電磁閥14、前門門泵15以及一位兩通電磁閥23、中門門泵24的防水性能,避免整體氣路因進水而失效。
進一步的,如圖6、圖7所示,總閥3設置在駕駛室副柜上,第一黃色翻蓋應急閥11設置在車外前門處,第二黃色翻蓋應急閥13設置在車內前門處,第三黃色翻蓋應急閥21設置在車外中門處,第四黃色翻蓋應急閥22設置在車內中門處,兩位五通旋轉應急閥12設置在車外前門處。
進一步的,兩位五通旋轉應急閥12為一進兩出型閥門,兩位五通電磁閥14為三進兩出型閥門,兩位五通旋轉應急閥的進氣端121與第一黃色翻蓋應急閥11的出氣端相連,兩位五通旋轉應急閥的第一出氣端依次通過第二黃色翻蓋應急閥、第一油水分離器與兩位五通電磁閥的第一進氣端相連,兩位五通旋轉應急閥的第二出氣端分別與兩位五通電磁閥的第二進氣端和第三進氣端相連,兩位五通電磁閥的第一出氣端與前門門泵出泵進氣端相連,兩位五通電磁閥的第二出氣端與前門門泵收泵進氣端相連。日常,司機上下車時可通過旋轉兩位五通旋轉應急閥12來變換兩位五通電磁閥14中氣路的走向,實施氣動模式的開關前門,上下車輛,也可以在緊急情況下,以氣動模式打開前門,實施逃生;考慮到長期使用兩位五通旋轉應急閥12會存在潛在的失效危險,在兩位五通旋轉應急閥12前串聯了第一黃色翻蓋應急閥13,保證兩位五通旋轉應急閥12在突然失效的情況下,可以通過斷開第一黃色翻蓋應急閥13來使前門瞬間失去動力,由門體的動力輸出氣動轉化為手動,人們可以手動開門逃生。
進一步的,一位兩通電磁閥23為一進兩出型閥門,一位兩通電磁閥的進氣端與第二油水分離器25的出氣端相連,一位兩通電磁閥的兩個出氣端分別通過第一三通26和第二三通27與中門門泵24相連。中門門泵24分為中門左門泵和中門右門泵,也就是第一三通26與中門左門泵相連,第二三通27與中門右門泵相連。緊急情況下,通過斷開第三黃色翻蓋應急閥21、第四黃色翻蓋應急閥22可以使中門瞬間失去動力,由門體的動力輸出氣動轉化為手動,人們可以手動開門逃生。
本發明前門控制氣路1的氣路走向為:底盤氣罐→總閥3→第一黃色翻蓋應急閥11→兩位五通旋轉應急閥12;從兩位五通旋轉應急閥12處分為兩個氣路往下走,一條氣路為:兩位五通旋轉應急閥第一出氣端122→第二黃色翻蓋應急閥13→第一油水分離器16→兩位五通電磁閥第一進氣端141→兩位五通電磁閥第一出氣端144→前門門泵出泵進氣端151,此條氣路執行關門動作;另一條氣路為:兩位五通旋轉應急閥第二出氣端123→兩位五通電磁閥的第二進氣端142和第三進氣端143→兩位五通電磁閥第二出氣端145→前門門泵收泵進氣端152,此條氣路執行開門動作。
本發明中門控制氣路2的氣路走向為:底盤氣罐→總閥3→第三黃色翻蓋應急閥21→第四黃色翻蓋應急閥22→第二油水分離器25→一位兩通電磁閥23;從一位兩通電磁閥23處分為兩個氣路往下走,一條氣路為:一位兩通電磁閥第一出氣端232→第一三通26→中門左門泵;另一條氣路為:一位兩通電磁閥第二出氣端233→第二三通27→中門右門泵。
司機通過旋轉兩位五通旋轉應急閥12,就可以在氣動狀態下開關車門,之所以可以實現此功能,主要是兩位五通旋轉應急閥12和兩位五通電磁閥14在氣管路中的應用。
其中,如圖2所示,兩位五通旋轉應急閥12由兩位五通旋轉應急閥進氣端121、兩位五通旋轉應急閥第一出氣端122、兩位五通旋轉應急閥第二出氣端123組成;如圖3所示,兩位五通電磁閥14由兩位五通電磁閥第一進氣端141、兩位五通電磁閥第二進氣端142、兩位五通電磁閥第三進氣端143、兩位五通電磁閥第一出氣端144、第二出氣端145組成;
通過旋轉兩位五通旋轉應急閥12,可以形成兩種氣路走向,分別為:氣體通過兩位五通旋轉應急閥進氣端,從兩位五通旋轉應急閥第一出氣端出來,接著沿末端氣管路繼續前行;或者氣體通過兩位五通旋轉應急閥進氣端,從兩位五通旋轉應急閥第二出氣端出來,從另一條氣管路前行,此兩條氣路最終都會到達兩位五通電磁閥;若氣流從兩位五通電磁閥第一進氣端進入時,氣流會直抵前門門泵,執行關門操作,如圖4所示;若氣流從兩位五通電磁閥第二進氣端、兩位五通電磁閥第三進氣端進入時,氣流也會直抵前門門泵,但會反方向驅動前門門泵,執行開門動作,如圖5所示。
本發明的工作原理及工作過程如下:
首先,對整車的供氣系統進行調整后,由底盤氣罐對整車的內擺門開關氣控系統進行氣壓≥5kg/cm2的穩定供氣。氣流從底盤氣罐出氣端流出后,會首先通過總閥對氣流進行分流,使氣體分別給前門門泵和中門門泵供氣。
在日常車輛進站后,司機可以通過旋轉車外前門處的兩位五通旋轉應急閥,在氣動狀態下開關前門,提高了司機日常上下車的方便性。
當公交車內出現緊急狀況需要疏散乘客時,可以采取以下五種方式來打開車門:
(1)司機及時關閉設置在駕駛室副柜處的總閥,直接對前門門泵和中門門泵進行卸載,前門、中門可以手動打開;
(2)車外的救援人員及時關閉設置在車外前門處的第一黃色翻蓋應急閥,直接對前門門泵進行卸載,前門可以手動打開;或旋轉車外前門處的兩位五通旋轉應急閥,通過變換氣路走向,氣動打開前門;
(3)車外的救援人員及時關閉設置在車外中門處的第三黃色翻蓋應急閥,直接對中門門泵進行卸載,中門可以手動打開;
(4)車內的乘客及時關閉設置在車內中門處的第四黃色翻蓋應急閥,直接對中門門泵進行卸載,中門可以手動打開;
(5)車內的乘客及時關閉設置在車內前門處的第二黃色翻蓋應急閥,直接對前門門泵進行卸載,前門可以手動打開。
綜上所述,本發明在前門控制氣路中,既可以利用旋轉兩位五通旋轉應急閥來變換兩位五通電磁閥中的氣路走向,實施氣動模式的開關前門,也可以利用第一黃色翻蓋應急閥、第二黃色翻蓋應急閥對前門進行動力卸載,實現手動開門逃生;本發明在中門控制氣路中,主要利用第三黃色翻蓋應急閥、第四黃色翻蓋應急閥對中門進行動力卸載,實現手動開門逃生,通過上述來提高城市客車的安全性。
以上所述的實施例僅僅是對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進行描述,并非對本發明的范圍進行限定,在不脫離本發明設計精神的前提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作出的各種變形和改進,均應落入本發明權利要求書確定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