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電子門鎖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傳動連接機構。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下的電子門鎖一般都采用一根方銷分別與設置在前后面板上的前門把手和后門把手相連接,此種連接方式,在電子門鎖的前后兩面板進行組裝過程中,很容易造成設置在前面板殼體內的方銷與設置在后面板殼體內的方孔不能準確配合,進而使得鎖舌卡死,影響后把手復位,同時也影響到前把手的正常開關門功能。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種方便電子門鎖的前、后面板組裝,利于設備正常運轉的傳動連接機構。
為達此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傳動連接機構,包括傳動軸、與所述傳動軸一端緊固的驅動部、以及與所述傳動軸另一端活動連接的傳動部,還包括套設于所述傳動軸外圍的套管,所述套管的一端與所述傳動部緊固,所述套管的另一端自由設置。
其中,所述傳動軸與所述傳動部活動連接的一端設置有多邊形柱體,所述多邊形柱體的端部與設置在所述傳動部的多邊形凹槽相配合。
其中,所述多邊形柱體的端部設置有便于所述多邊形柱體插入所述套管或所述多邊形凹槽內的倒角。
其中,所述套管設置為與所述多邊形柱體相配合的多邊形套管,且所述套管的一端與所述多邊形凹槽相配合。
其中,設置有多邊形凹槽的柱體端面的周向外延有凸緣,所述凸緣與套設 于所述多邊形套管的卡蓋相卡接,且所述多邊形套管的周向凸設有用于所述卡蓋限位的凸點。
其中,所述傳動軸的長度略大于所述所述套管的長度。
其中,所述驅動部與設置在電子門鎖前面板的驅動電機、離合器、以及前把手相配合。
其中,所述傳動部與設置在電子門鎖后面板的鎖舌及后把手相配合。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包括傳動軸、與所述傳動軸一端緊固的驅動部、以及與所述傳動軸另一端活動連接的傳動部,還包括套設于所述傳動軸外圍的套管,所述套管的一端與所述傳動部緊固,所述套管的另一端自由設置。此結構設計,使得電子門鎖的前面板和后面板在裝配過程中,傳動軸能夠方便靈活的插入套管內,進而使得驅動部和傳動部有效的連接防止錯位,使得設備能夠正常運轉。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種傳動連接機構的分解圖。
圖2是圖1的裝配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并通過具體實施方式來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
本實施例中的傳動連接機構主要用于電子門鎖的傳動連接,利于前、后面板在裝配過程中,傳動軸能夠準確對位,防止因其錯位造成的鎖舌卡死,門鎖無法正常工作現象的發生。
結合圖1及圖2所示,本實施例中,該傳動連接機構包括傳動軸1、與傳動軸1一端緊固的驅動部2、以及與傳動軸1另一端活動連接的傳動部3,還包括套設于傳動軸1外圍的套管4,套管4的一端與傳動部3緊固,套管4的另一端 自由設置。本實施例中,驅動部2與設置在電子門鎖前面板的驅動電機、離合器、以及前把手相配合,傳動部3與設置在電子門鎖后面板的鎖舌及后把手相配合。當電子鎖的前面板與后面板在裝配過程中,能夠方便有效的將傳動軸插入套管內,進而起到有效導正,防止卡死的作用,從而使得裝配后的電子鎖能夠順利的運轉。
本實施例中,傳動軸1與傳動部3活動連接的一端設置有四邊形柱體11,四邊形柱體11的端部與設置在傳動部3的四邊形凹槽31相配合,為了便于四邊形柱體11的端部能夠方便的插入套管4或四邊形凹槽31內,在四邊形柱體11的端部設置有的倒角111,套管4設置為與四邊形柱體11相配合的四邊形套管4,且套管4的一端與四邊形凹槽31相配合。
為了使得套管能夠與傳動部結合為一體,且具有一定的擺動間隙,進而有效補償傳動軸插入套管時的誤差,本實施例中,設置有四邊形凹槽31的柱體端面的周向外延有凸緣32,凸緣32與套設于多邊形套管4的卡蓋5相卡接,且多邊形套管4的周向凸設有用于卡蓋5限位的凸點6。以此實現套管與傳動部的連接,方便快捷,且便于傳動軸插入套管。
本實施例中,傳動軸1的長度略大于套管4的長度。以使得傳動軸端部的四邊形柱體在進行動力傳輸時與四邊形凹槽相配合。
以上結合具體實施例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原理。這些描述只是為了解釋本實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釋為對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的限制?;诖颂幍慕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不需要付出創造性的勞動即可聯想到本實用新型的其它具體實施方式,這些方式都將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