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車輛零部件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車輛對開尾門。
背景技術:
對開尾門上部鎖體總成位于對開門左右兩側靠上位置,靠近對開門中縫。由于寬體輕客車型的尾門尺寸較大,門關閉狀態下,上部鎖體鎖舌與后頂橫梁上的鎖扣嚙合,增強尾門鈑金剛度,限制行車過程中移尾門上部的抖動,有效防止尾門窗框處鈑金開裂;同時此處增加鎖能夠保證尾門上部密封條壓縮量批量保持在設計值,有效避免尾門漏水風險。
對開門上部由于結構限制,鎖體安裝面與鎖嚙合面必須要垂直,普通車門鎖無法滿足此要求,因此傳統的對開門上部鎖體采用的是滑塊止動銷結構,其工作機理是拉索拉動止動銷進行解鎖,止動銷在回位彈簧的作用下復位。該機構內部有多個滑動運動副,摩擦阻力較大,不可靠變量因素多,包括止動銷與底板間的振動、鎖扣板與止動銷碰撞敲擊等,導致異響甚至脫鎖產生。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車輛對開尾門上部鎖體,該鎖體采用棘輪棘爪機構實現鎖止功能,利用拉索進行解鎖,在鎖止狀態下,棘輪-棘爪與轉軸形成三角結構,轉軸在復位彈簧的作用下,使兩個轉動機構相互限位,即能減少運動副,從而減少不可控的變量因素,避免了因車輛行駛振動產生的異響問題,又能提高了鎖系統的可靠性,防止脫鎖,滿足了車輛對開尾門鎖體的特殊要求。
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實現的:一種車輛對開尾門上部鎖體,包括殼體、鎖扣桿、鎖止輪和拉索,所述鎖扣桿的中部通過第一轉軸鉸接在殼體內,所述鎖止輪通過第二轉軸鉸接在殼體內,所述第一轉軸與第二轉軸上裝有轉動方向相同的復位彈簧;所述鎖扣桿的一端與拉索鉸接,鎖扣桿另一端設置有棘爪;所述鎖止輪的外周設置有鎖舌和棘齒,所述棘齒與棘爪相配合構成棘輪棘爪機構。
所述鎖止輪的外周上設置有兩個棘齒,以實現兩檔鎖止位置。
所述棘齒與棘爪的嚙合位置和第一轉軸與第二轉軸的軸心不在同一直線上。
本實用新型車輛對開尾門上部鎖體采用棘輪棘爪機構實現鎖止功能,利用拉索進行解鎖,在鎖止狀態下,棘輪-棘爪與轉軸形成三角結構,轉軸在復位彈簧的作用下,使兩個轉動機構相互限位,提高了鎖系統的可靠性,防止脫鎖;拉索的解鎖方式相當于杠桿驅動,解鎖力和摩擦系數小且運動副少,從而減少不可控的變量因素,避免了因車輛行駛振動產生的異響問題,滿足了車輛對開尾門鎖體的特殊要求。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車輛對開尾門上部鎖體的鎖止狀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車輛對開尾門上部鎖體的解鎖狀態示意圖。
圖中:1殼體、2鎖扣桿、3鎖止輪、4拉索、21第一轉軸、22棘爪、31第二轉軸、32鎖舌、33棘齒。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進一步闡述本實用新型。應理解,這些實施例僅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此外應理解,在閱讀了本實用新型表述的內容之后,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對本實用新型作各種改動或修改,這些等價形式同樣落于本申請所附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范圍。
實施例1
如圖1、2所示,一種車輛對開尾門上部鎖體,包括殼體1、鎖扣桿2、鎖止輪3和拉索4,所述鎖扣桿2的中部通過第一轉軸21鉸接在殼體1內,所述鎖止輪3通過第二轉軸31鉸接在殼體1內,所述第一轉軸21與第二轉軸31上裝有轉動方向相同的復位彈簧;所述鎖扣桿2的一端與拉索4鉸接,鎖扣桿2另一端設置有棘爪22;所述鎖止輪3的外周設置有鎖舌32和棘齒33,所述棘齒33與棘爪22相配合構成棘輪棘爪機構;在解鎖時,拉索4帶動鎖扣桿2轉動,使得棘爪22與棘齒33脫開實現解鎖,解鎖力小,解鎖后在復位彈簧即扭簧的作用下棘爪22復位。
本實用新型可以進一步描述為,所述鎖止輪3的外周上設置有兩個棘齒33,以實現兩檔鎖止位置。
在本實施例中,為了保證鎖止可靠性,所述棘齒33與棘爪22的嚙合位置和第一轉軸21與第二轉軸31的軸心不在同一直線上;鎖止時,棘輪棘爪機構的嚙合位置與兩個轉軸形成三角結構,兩個轉動機構相互限位,提高鎖系統的可靠性,防止脫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