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扳手,特別是一種用于狹窄空間的小擺角扳手。
背景技術:
現有的扳手在進行小空間的螺栓松緊的時候,需要在完成一次螺栓旋轉之后取下扳手調整角度并固定后進行下一次的旋轉,這種方式非常的費時費力,而對于現有的棘輪扳手來說,其需要配合多種不同型號的卡扣進行使用,為保證卡扣的更換方便,導致整個扳手較厚,在空間較小的位置無法使用。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可折疊活動雨棚架,能夠折疊放置雨棚架,既不占用空間,又不需要拆卸,且相比于現有技術來說,折疊以及展開過程更加的快捷方便,無需依次固定每個支腿,大大提升了雨棚的展開和折疊效率。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用于狹窄空間的小擺角扳手,包括齒輪盤和手柄,齒輪盤上設有第一凸臺和第二凸臺,第二凸臺上穿設有螺桿,螺桿位于第一凸臺和第二凸臺之間的一端上設有固定條,另一端上設有旋鈕,齒輪盤上位于固定條兩端的方向上設有螺紋孔;
手柄一端設有直角曲桿,直角曲桿的底邊中點與手柄端頭固定連接,手柄上還設有V型桿,V型桿通過中點設有垂直于V型桿的轉軸,轉軸穿設在手柄上,V型桿能夠繞轉軸軸向轉動,V型桿兩端還設有卡勾。
優選的方案中,所述的轉軸上設有第一短桿,第一短桿一端與彈簧一端連接,彈簧另一端與旋桿連接,旋桿設置在手柄上。
優選的方案中,所述的旋桿的轉軸位置兩側設有限位桿,限位桿限制旋桿的旋轉角度為180°。
優選的方案中,所述的旋桿上設有第二短桿,彈簧與第二短桿連接。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用于狹窄空間的小擺角扳手,通過采用上述結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能夠無需進行反復的扳手取下和固定即可進行螺栓的松緊作業,相比于傳統的扳手來說,更加的省時省力;
(2)整個扳手能夠更好的適應于各種工作環境,不僅無需進行卡扣的更換即可針對不同的螺栓進行拆裝作業,同時能夠更好的應用于空間較狹窄的條件下。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齒輪盤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齒輪盤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齒輪盤正視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手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手柄正視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整體底面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的整體頂面底面結構示意圖。
圖中:齒輪盤1,第一凸臺2,第二凸臺3,固定條4,螺桿5,螺紋孔6,旋鈕7,直角曲桿8,手柄9,V型桿10,第一短桿11,轉軸12,彈簧13,第二短桿14,旋桿15,限位桿16。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中,一種用于狹窄空間的小擺角扳手,包括齒輪盤1和手柄9,齒輪盤1上設有第一凸臺2和第二凸臺3,第二凸臺3上穿設有螺桿5,螺桿5位于第一凸臺2和第二凸臺3之間的一端上設有固定條4,另一端上設有旋鈕7,齒輪盤1上位于固定條4兩端的方向上設有螺紋孔6;
手柄9一端設有直角曲桿8,直角曲桿8的底邊中點與手柄9端頭固定連接,手柄9上還設有V型桿10,V型桿10通過中點設有垂直于V型桿10的轉軸12,轉軸12穿設在手柄9上,V型桿10能夠繞轉軸12軸向轉動,V型桿10兩端還設有卡勾。
優選的方案中,所述的轉軸12上設有第一短桿11,第一短桿11一端與彈簧13一端連接,彈簧13另一端與旋桿15連接,旋桿15設置在手柄9上。
優選的方案中,所述的旋桿15的轉軸位置兩側設有限位桿16,限位桿16限制旋桿15的旋轉角度為180°。
優選的方案中,所述的旋桿15上設有第二短桿14,彈簧13與第二短桿14連接。
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工作原理如下:
使用時,螺桿或螺母放在矩形桿4和凸臺3之間,轉動把手7時,推動矩形桿4運動,使螺絲被穩穩的卡住。
接著用手握住手柄9,并推動第二短桿14,使第二短桿14向某一個方向扳動,直到旋桿15被限位桿16擋住,彈簧則會拉動桿11,使V形桿擺動,實現V形桿兩端的其中一個卡勾住齒輪盤1外圍的齒輪,之后只需要轉動手柄9即可。當手柄9反向轉動時,由于卡勾的角度,卡勾與齒輪盤之間不會固定,使得卡勾在齒輪外側移動。以此實現了實現扳手向一方向轉時卡勾帶動齒輪旋轉,向另一方向轉動時不動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