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機器人地形識別領域,尤其是指一種機器人地形掃描裝置。
背景技術:
現有機器人用的地形掃描裝置結構復雜,通常為外置式,這種設計的機器人模塊化特征過于明顯,機器人基本沒有整體美觀可言,隨著機器人逐漸進入大眾視野,日常生活中機器人應用越來越多,人們對機器人的外觀要求也越來越高,推出具備地形識別能力且外型美觀的機器人,是本領域技術人員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一體化程度高的地形掃描機器人裝置。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機器人地形掃描裝置,包括機器人底盤、機器人軀干和地形識別模塊,所述地形識別模塊包括地形識別儀和基座,所述機器人底盤頂部設有頂蓋,所述地形識別模塊安裝于所述頂蓋中,所述地形識別模塊四周還設有柱形支撐結構,所述機器人軀干通過柱形支撐結構與所述機器人底盤連接,所述機器人軀干底部與頂蓋之間設有間隙。
進一步的,所述頂蓋中設有凹槽,所述地形識別模塊安裝于所述凹槽中。
進一步的,所述柱形支撐結構為腰圓/橢圓形柱體,所述柱形支撐結構以地形識別模塊為圓心沿徑向設置。
進一步的,所述柱形支撐結構中間設有用于走線的通孔。
進一步的,所述地形識別儀可以在所述基座上旋轉。
進一步的,所述機器人軀干底部與所述頂蓋之間的間隙為14-15.4mm。
進一步的,所述地形識別模塊設置高度距地面279-341mm。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提供一種將地形掃描模塊設置于機器人底盤與機器人軀干之間的結構設計,使機器人保證美觀外型的同時具備地形掃描功能。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詳述本實用新型的具體結構: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中附圖標記表示為:301-頂蓋;302-凹槽;303-地形識別模塊;303A-地形識別儀;303B-基座;305-柱形支撐結構;200-機器人軀干;400-機器人底盤。
具體實施方式
為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內容、構造特征、所實現目的及效果,以下結合實施方式并配合附圖詳予說明。
請參閱圖1以及圖2,一種機器人地形掃描裝置,包括機器人底盤400、機器人軀干200和地形識別模塊303,所述地形識別模塊303包括地形識別儀303A和基座303B,所述機器人底盤400頂部設有頂蓋301,所述地形識別模塊303安裝于所述頂蓋301中,所述地形識別模塊303四周還設有柱形支撐結構305,所述機器人軀干200通過柱形支撐結構305與所述機器人底盤400連接,所述機器人軀干200底部與頂蓋301之間設有間隙。
從上述描述可知,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提供一種將地形掃描模塊設置于機器人底盤與機器人軀干之間的結構設計,使機器人保證美觀外型的同時具備地形掃描功能。
實施例1
所述頂蓋301中設有凹槽302,所述地形識別模塊303安裝于所述凹槽302中。本實施例中,在機器人底盤的頂蓋中設置凹槽,可以充分利用機器人底盤內部的空間,降低了機器人的整體高度,降低機器人的重心。
實施例2
所述柱形支撐結構305為腰圓/橢圓形柱體,所述柱形支撐結構305以地形識別模塊303為圓心沿徑向設置。本實施例中,腰圓/橢圓形設計的支撐柱體以徑向設置方式,是保證結構強度和支撐能力的同時盡量減少柱形支撐結構對地形識別模塊的影響。
實施例3
所述柱形支撐結構305中間設有用于走線的通孔。本實施例中,中空的柱體可以隱蔽地走線,將結構對地形識別模塊影響的可能降到最低。
實施例4
所述地形識別儀303A可以在所述基座303B上旋轉。本實施例中,旋轉的地形識別儀可對周圍地形進行360度點激光掃描,實現地形識別的功能。
實施例5
經大量實驗驗證得到,所述機器人軀干200底部與所述頂蓋301之間的間隙為14-15.4mm時,可保證地形識別儀可以正常工作。
實施例6
經大量實驗驗證得到,所述地形識別模塊303設置高度距地面279-341mm時,機器人能在大多數場景中較好的識別場景地形。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或等效流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