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電梯領域,具體設計一種旋轉操縱箱用部件。
背景技術:
鉸鏈是日常生活生產用常用的一種產品,電梯使用的旋轉操縱箱也需要使用鉸鏈安裝箱門。現有市面上常見的鉸鏈有兩種,包括不銹鋼鉸鏈以及具有四向調節的調節鉸鏈。旋轉操縱箱在選用上述鉸鏈時,存在以下問題:使用不銹鋼鉸鏈時,存在精度較差的問題,安裝后容易移位,同時無法上下調節,當加工出現誤差時對于操縱箱實現旋轉開啟有很大障礙;使用調節鉸鏈時,由于電梯旋轉操縱箱尺寸限制,會占用較大的箱內空間,不適合用于電梯旋轉操縱箱。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可調節鉸鏈,既確保鉸鏈體積較小,適合安裝在電梯旋轉操縱箱內,還具有豎向調節功能,確保箱門正常開合。
本實用新型通過以下方式實現:一種可調節鉸鏈,包括通過轉軸鉸接的合頁組件,所述合頁組件包括一與轉軸連接的主合頁以及一受轉軸控制的副合頁,所述轉軸與主合頁螺接配合并調節所述副合頁的位置。轉軸通過螺接主合頁實現推動副合頁沿轉軸軸向運動,既使得主合頁與副合頁間的相對位置滿足箱體與箱門間開關配合需要,還有效縮減鉸鏈體積,滿足電梯旋轉操縱箱狹小空間的裝配要求。
作為優選,所述主合頁的鉸接邊兩側分別設有一主套環以及一螺接環,所述副合頁的鉸接邊中部設有可匹配插入所述主套環和螺接環間且與轉軸軸向聯動的副套環,所述轉軸依次穿過主套環、副套環并螺接在所述螺接環內。主套環和螺接環起到限制副套環軸向移動的作用,主套環還起到引導轉軸軸向移動的作用,確保轉軸與螺接環同軸連接,實現主合頁和副合頁鉸接。
作為優選,所述主套環內腔直徑大于所述副套環內腔直徑,所述轉軸側壁設有一徑向臺階環面,所述轉軸的小徑段穿過副套環并使得所述臺階環面抵觸在所述副套環朝向主套環一側的端面上。轉軸小徑段可以依次穿過主套環、副套環以及螺接環,大徑段穿過主套環后利用所述臺階環面抵觸在副套環的端面上,轉軸與螺接環配合實現臺階環面向上移動,進而實現箱門豎向調節。
作為優選,所述轉軸的小徑段外端設有一與所述螺接環匹配的螺紋段。轉軸通過螺紋段與螺接環配合實現升降。
作為優選,所述螺紋段中部設設有一限轉段,所述限轉段的徑向截面呈多邊形,所述螺接環的側壁上穿設一螺釘,所述轉軸通過所述螺釘與所述限轉段配合實現在限轉狀態和調節狀態間切換。限轉段表面具有多個圍合的平面,通過螺釘抵觸在任一平面上來限制轉軸轉動,進而確保主合頁和副合頁間相對位置固定,在調節后始終定位在預設工位上。
作為優選,所述限轉段的軸向長度為6mm。限轉段隨著轉軸一起升降,所以限轉段的長度應滿足轉軸升降時與螺釘配合的需求。
作為優選,所述轉軸的大徑段外端設有旋轉握柄,所述握柄直徑大于所述主套環內腔直徑。使用者通過旋轉握柄來控制轉軸與螺接環配合,握柄與主套環端面配合起到限制轉軸過度上升的作用,保證螺釘始終在限轉段內移動。
作為優選,所述主套環內腔直徑大于轉軸大徑段直徑,所述轉軸大徑段直徑大于所述副套環內腔直徑,所述副套環內腔直徑大于轉軸小徑段直徑。通過上述設置,實現轉軸既能驅動副合頁上升,還能與副套環配合作獨立轉動,兩者在周向旋轉上不聯動。
作為優選,所述主套環和螺接環間距離大于所述副套環的軸向長度。副套環在插入主套環和螺接環間的空間后仍留有軸向移動的間隙,確保副合頁具有升降運動的空間。
作為優選,所述主合頁和副合頁均為鑄造件。采用鑄造工藝加工,有效提高主合頁和副合頁的結構強度,防止因外力作用而撕裂損壞的情況發生。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轉軸通過螺接主合頁實現推動副合頁沿轉軸軸向運動,既使得主合頁與副合頁間的相對位置滿足箱體與箱門間開關配合需要,還有效縮減鉸鏈體積,滿足電梯旋轉操縱箱狹小空間的裝配要求。
附圖說明
圖1 為本實用新型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2 為轉軸結構示意圖;
圖3 為主合頁結構示意圖;
圖4 為副合頁結構示意圖;
圖中:1、轉軸,2、主合頁,3、副合頁,4、主套環,5、副套環,6、螺接環,7、臺階環面,8、螺紋段,9、限轉段,10、螺釘,11、握柄。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說明書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的實質性特點作進一步的說明。
如圖1所示的一種可調節鉸鏈,由通過轉軸1鉸接的合頁組件組成,所述合頁組件包括一與轉軸1連接的主合頁2以及一受轉軸1控制的副合頁3,所述轉軸1與主合頁2螺接配合并調節所述副合頁3的位置。
在實際操作中,轉軸1既起到連接主合頁2和副合頁3的作用,還起到調節副合頁3位置的作用,箱體和箱門通過鉸鏈安裝后,通過鉸接副合頁3位置使得箱門和箱體高度匹配,且順暢開合。
在實際操作中,所述主合頁2的鉸接邊兩側分別設有一主套環4以及一螺接環6(如圖3所示),所述副合頁3的鉸接邊中部設有可匹配插入所述主套環4和螺接環6間且與轉軸1軸向聯動的副套環5(如圖4所示),所述轉軸1依次穿過主套環4、副套環5并螺接在所述螺接環6內。所述主套環4內腔直徑大于所述副套環5內腔直徑,所述轉軸1側壁設有一徑向臺階環面7(如圖2所示),所述轉軸1的小徑段穿過副套環5并使得所述臺階環面7抵觸在所述副套環5朝向主套環4一側的端面上。所述轉軸1的小徑段外端設有一與所述螺接環6匹配的螺紋段8。所述主套環4內腔直徑大于轉軸1大徑段直徑,所述轉軸1大徑段直徑大于所述副套環5內腔直徑,所述副套環5內腔直徑大于轉軸1小徑段直徑。所述主套環4和螺接環6間距離大于所述副套環5的軸向長度。
在實際操作中,所述主合頁2和副合頁3均為鑄造件。鑄造件為一體結構,具有較好的結構強度,特別是在主套環4、副套環5以及螺接環6的端口處,確保部件不會因局部受力過大而撕裂損壞。
在裝配時,通過以下步驟實現安裝:
1. 將主合頁2和副合頁3的鉸接邊相向拼接,并使得副套環5插置在主套環4和螺接環6之間,三者同軸設置;
2. 將轉軸1的小徑段依次穿過主套環4和副套環5,再螺接在螺接環6內,實現主合頁2和副合頁3鉸接,此時,臺階環面7抵觸在副套環5朝向主套環4一端的端面上;
3. 將螺釘10螺接在設于螺接環6側壁上的限位孔中。
通過上述步驟實現鉸鏈安裝,一般安裝后轉軸1呈豎向布置,且螺接環6位于鉸鏈的上部,副合頁3在重力作用下通過副套環5抵觸在轉軸1的臺階環面7上,在使用時,利用主合頁2和副合頁3上的連接孔分別于需要鉸接的部件固接,并通過以下步驟進行調節:
1. 松開螺釘10,使得轉軸1能轉動調節;
2. 根據鉸接部件間的豎向相對位置進行調節,當副合頁3及其固接部件相對于主合頁2及其固接部件的位置較低時,通過旋轉轉軸1使得轉軸1沿軸向向上運動,臺階環面7通過幅副套環5帶動副合頁3及其固接部件朝上移動,使得副合頁3及其固接部件與主合頁2及其固接部件高度對應;反之,當副合頁3及其固接部件相對于主合頁2及其固接部件的位置較高時,通過旋轉轉軸1使得轉軸1沿軸向向下運動,副合頁3及其固接部件在重力作用下始終抵觸在臺階環面7上,實現副合頁3及其固接部件朝下移動,使得副合頁3及其固接部件與主合頁2及其固接部件高度對應。
3. 當主合頁2和副合頁3間高度調整合適后,擰緊螺釘10并地處在限位段上,有效防止轉軸1因外力轉動而沿其軸向升降,確保主合頁2和副合頁3相對高度固定。
在實際操作中,所述螺紋段8中部設設有一限轉段9,所述限轉段9的徑向截面呈多邊形,所述螺接環6的側壁上穿設一螺釘10,所述轉軸1通過所述螺釘10與所述限轉段9配合實現在限轉狀態和調節狀態間切換。無論轉軸1轉動至任一角度,呈多邊形的限轉段9均有一個表面與螺釘10端面對應。當螺釘10端面對應在限轉段9兩個相鄰面的銜接處時,通過螺釘10施加作用力來驅動轉軸1正轉或反轉實現與前述兩面中任一面匹配抵觸,會對轉軸1調節精度產生影響,當限轉段9的邊數越多時,則對精度影響較小,一般地,限轉段9截面為六邊形,其豎向調節精度在0.17mm。限轉段9的軸向長度為6mm,確保轉軸1豎向移動在6mm的幅度內,螺釘10均能匹配抵觸在限轉段9上。
在實際操作中,限制轉軸1轉動的結構可以為上述結構,還可以為卡扣等其它具有限制轉軸1轉動的結構,均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
在實際操作中,所述轉軸1的大徑段外端設有旋轉握柄11,所述握柄11直徑大于所述主套環4內腔直徑。所述握柄11周向側壁還可以設置紋路,以增大與手指皮膚間的摩擦力,便于使用者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