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自行車鎖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自行車智能插銷鎖。
背景技術:
當今社會,環境治理是最重要的課題,其中,空氣治理是首要任務。而環保出行是解決環保問題重要途徑之一。在日常生活中,短途出行最環保的方式就是自行車,自行車尤其山地車、公路車、特殊材料自行車正越來越受到年輕人的歡迎,同時自行車也逐漸被各年齡段人群作為強身健體的運動工具。
自行車的廣泛使用也推進了自行車行業的發展,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對自行車的便捷性能等方面的要求也隨之提高,相應地,自行車的造價也隨之提高,出行時,自行車的防盜成為車主們必須考慮的問題之一。
然而,目前市面上的自行車鎖都存在共同的缺點——安全可靠性不強。現有的自行車鎖無外乎三種:第一種是傳統的鋼索(鐵鏈)純機械鎖;第二種是安裝于車座軸的連體鋼索機械鎖;這兩種自行車鎖是最容易被盜竊的,因為其結構簡單,并且強度受尺寸和成本影響始終難以達到防盜的要求,只需要一根鐵絲和一把鋼剪就可以輕松解鎖,大大降低了其安全可靠性。
同時,現有的自行車鎖也不具備定位的功能,不便于車主在自行車密集擺放的地方或光線不好的時候尋找自行車,而且當發生偷盜事件時,由于現有的自行車鎖沒有定位功能,也不便于車主尋回自行車。
因此,現需提供一種結構結實牢固、防盜性能好和定位多功能的帶遙控啟動功能的半自動自行車鎖,從而可提高自行車鎖的安全可靠性、便利性和實用性。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針對以上不足,提供了一種自行車智能插銷鎖,該裝置外形簡潔操作方便,防盜效果好,具有電子定位功能,能自動開鎖。
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自行車智能插銷鎖,智能插銷鎖安裝在自行車前叉上或后輪支架上,包括一外殼主體,外殼主體下方裝有外殼底蓋,外殼底蓋固定在安裝座上,外殼主體上方設有外殼上蓋,外殼上蓋上裝有面板,外殼主體內部設有控制線路板,控制線路板旁電連接有感應原件,感應原件連接電源開關,電源開關一側電連接電池,電源開關另一側電連接電機,電機轉軸上裝有電機凸輪;外殼主體設有可貫穿的圓孔,插銷插在圓孔內,開鎖按鈕垂直于插銷插在外殼主體內。
作為優選的,所述的開鎖按鈕前端設有滑塊,開鎖按鈕的下方裝有復位彈簧。
作為優選的,所述的插銷的前端設有插銷彈簧,插銷的中部側面裝有限位銷。
作為優選的,所述的開鎖按鈕的滑塊和插銷的限位銷在一條直線上,滑塊和限位銷間隔著電機凸輪。
作為優選的,所述的控制線路板上設有感應模塊、定位模塊、遙控模塊、手機信號模塊和磁卡信號模塊;感應模塊電連接著感應原件;手機信號模塊通過無線網絡連接著手機,并通過手機內的解鎖軟件控制著上鎖或開鎖;遙控模塊通過單片機連接著遙控器。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防盜效果好,具有電子定位功能,能監控非法移動、偷盜等情況。外觀簡潔,操作簡便。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分解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使用狀態圖。
圖中 1面板、2外殼上蓋、3外殼主體、4外殼底蓋、5安裝座、6控制線路板、7感應原件、8電池、9插銷、10插銷彈簧、11限位銷、12滑塊、13開鎖按鈕、14復位彈簧、15電機、16電機凸輪、17電源開關。
具體實施方式:
現在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
如附圖所示,一種自行車智能插銷鎖,智能插銷鎖安裝在自行車前叉上或后輪支架上,包括一外殼主體3,外殼主體3下方裝有外殼底蓋4,外殼底蓋4固定在安裝座5上,外殼主體3上方設有外殼上蓋2,外殼上蓋2上裝有面板1,外殼主體2內部設有控制線路板6,控制線路板6旁電連接有感應原件7,感應原件7連接電源開關17,電源開關17一側電連接電池8,電源8開關另一側電連接電機15,電機15轉軸上裝有電機凸輪16;外殼主體3設有可貫穿的圓孔,插銷9插在圓孔內,開鎖按鈕13垂直于插銷插在外殼主體3內。開鎖按鈕13前端設有滑塊12,開鎖按鈕13的下方裝有復位彈簧14。插銷9的前端設有插銷彈簧10,插銷9的中部側面裝有限位銷11。開鎖按鈕13的滑塊12和插銷9的限位銷11在一條直線上,滑塊12和限位銷11間隔著電機凸輪16。
關鎖時將插銷9按到底(插銷穿過輪圈),滑塊12彈起,鎖定9插銷9,電機15旋轉,帶動電機16凸輪旋轉90度,限制開鎖按鈕13不能下壓開鎖,關鎖完成(只要將插銷9按到底就自動上鎖)。
所述的控制線路板6上設有感應模塊、定位模塊、遙控模塊、手機信號模塊和磁卡信號模塊;感應模塊電連接著感應原件7;手機信號模塊通過無線網絡連接著手機,并通過手機內的解鎖軟件控制著上鎖或開鎖;遙控模塊通過單片機連接著遙控器。
開鎖時,1.用手機開鎖:打開手機APP軟件,按開鎖鍵,電機旋轉15,電機凸輪16轉90度解除開鎖按鈕13,按下開鎖按鈕13,插銷9退出,完成開鎖。
2.用遙控器開鎖:按遙控器開鎖鍵后再按下插銷鎖上的開鎖按鈕13,插銷9退出,完成開鎖。
3.用戶卡開鎖:用用戶卡放在面板1上,聽到“滴”的一聲,按下開鎖按鈕13,插銷9退出,完成開鎖。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所揭露的技術范圍內,可輕易想到的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該以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保護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