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密封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可用于風力發電機定子冷卻系統密封圈安裝的密封圈安裝裝置。
背景技術:
在無齒輪設計的直驅永磁發電機生產過程中,發電機定子水冷系統越來越得到普遍采用,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保證水冷系統的密封可靠性就顯得格外重要。發電機定子冷卻系統O型圈安裝分為上下兩層安裝,初期為保證安裝質量,下一層安裝需要對定子進行翻轉,定子翻轉費時費力,無法保證翻轉安全性要求和提高生產效率;后期改為定子不需翻轉安裝,由于密封圈腔室內有壓力存在,從下到上按壓O型圈,勞動強度成倍加大,切無法滿足安裝質量。發電機定子水冷系統密封圈的安裝占用了整個工序的大部分時間,且安裝效果、安全性及勞動強度都無法保證,O型圈的安裝也沒有達到最佳的使用要求,亟待加以進一步改進。如何能夠設計一種既能提高效率又能達到最佳使用要求的O型圈安裝裝置,實屬當前本領域的重要目標之一。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可用于風力發電機定子冷卻系統密封圈安裝的、安全、簡單、快捷且達到最佳使用效果的密封圈安裝裝置。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密封圈安裝裝置,包括:內置有氣壓腔的氣壓驅動按壓機構;與氣壓驅動按壓機構連接的操作手柄;與氣壓驅動按壓機構連接的氣路控制機構;及與氣壓驅動按壓機構配套、用于給氣壓驅動按壓機構提供反作用力支撐的氣壓反作用力支撐機構。
進一步地,還包括與氣壓驅動按壓機構的氣壓腔連接的氣壓調節機構。
進一步地,所述氣壓調節機構包括壓力表及與壓力表配合的調壓閥。
進一步地,所述氣路控制機構采用兩位三通的手閥。
進一步地,所述氣壓驅動按壓機構、操作手柄、氣路控制機構分別設置有兩套。
進一步地,所述氣壓驅動按壓機構包括桶狀的外套筒,所述外套筒內部由里至外依次設置有:與外套筒內壁底部連接的拉伸彈簧、與拉伸彈簧連接的活塞桿,所述活塞桿上由里至外依次安裝有活塞、桶狀的內部襯套;所述內部襯套的開口端用于與密封圈接觸。
進一步地,還包括安裝在外套筒內壁上且位于內部襯套與活塞之間的活塞限位塊。
進一步地,所述活塞和內部襯套與外套筒內壁之間分別安裝有密封圈。
進一步地,所述拉伸彈簧一端通過彈簧支撐桿與外套筒內壁底部連接;另一端通過彈簧支撐螺釘與活塞桿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內部襯套位于復原位置時,所述外套筒開口端面相對于內部襯套開口端面外凸。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優點:
本實用新型可用于類似風力發電機定子冷卻系統的密封圈的安裝使用,其利用壓縮空氣驅動進行密封圈按壓安裝,在短時間內迅速將密封圈安裝到位,無需人工按壓,受力均勻,不損傷水管及密封圈,省時省力,定位可靠、操作簡單,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對于大批量、流水線作業的定子生產更為適合。
附圖說明
上述僅是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概述,為了能夠更清楚了解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手段,以下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密封圈安裝裝置的氣路連接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密封圈安裝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密封圈安裝裝置,尤其適用于類似于風力發電機定子冷卻系統密封圈的安裝使用,由于此類密封圈安裝過程中其腔室內有壓力存在,造成按壓費時費力且無法滿足安裝質量。下面以風力發電機定子冷卻系統密封圈的安裝裝置為例進行詳細說明。
如圖1、2所示,密封圈安裝裝置包括:內置有氣壓腔的氣壓驅動按壓機構100;與氣壓驅動按壓機構100連接的操作手柄17;與氣壓驅動按壓機構100連接的氣路控制機構18;及與氣壓驅動按壓機構100配套、用于給氣壓驅動按壓機構100提供反作用力支撐的氣壓反作用力支撐機構16。
上述氣壓反作用力支撐機構16可根據定子冷卻水室數量確定,所有的支撐機構安裝結束后方可進行密封圈5(0型圈)的安裝;氣壓驅動按壓機構100不限于一套,可根據工作量及操作人員情況而定,一個冷卻水室安裝時最多兩套設置,兩套裝置能夠保證空間不受限制;每套氣壓驅動按壓機構100有各自的操作手柄17及氣路控制機構18,氣路控制機構18控制氣路通斷,優選采用兩位三通的手閥。
配合圖1所示,上述安裝裝置優選配套有與氣壓驅動按壓機構100的氣壓腔連接的氣壓調節機構,用于調節整個裝置管路中的氣壓,包括壓力表20及與壓力表20配合的調壓閥21,氣壓調節機構只需一套。另外,圖1中A為氣泵接頭。
配合圖2所示,氣壓驅動按壓機構100包括桶狀的外套筒9,外套筒9內部由里至外依次設置有:與外套筒9內壁底部通過彈簧支撐桿14連接的拉伸彈簧13、與拉伸彈簧13通過彈簧支撐螺釘12連接的活塞桿15,活塞桿15上由里至外依次安裝有活塞11、桶狀的內部襯套6;活塞11和內部襯套6與外套筒9內壁之間分別安裝有密封圈10、7;在位于內部襯套6與活塞11之間的外套筒9內壁上設置有活塞限位塊19,活塞桿15與內部襯套6之間通過安裝螺母8連接;內部襯套6的開口端用于與密封圈5接觸。內部襯套6位于復原位置時,外套筒9開口端面相對于內部襯套6開口端面外凸。圖2中所示標號還包括:定子冷卻水管1、齒形壓板2、密封膠墊3、冷卻水室底座4。
本實用新型在設計前先進行壓力測驗即檢測出外力壓入密封圈5至指定位置所需壓力F=200N。
根據公式F=PS,S=πr2=3.14×(142-42)=565.2mm2,P=F/S=200N/565.2×10-6m2=3.5bar
因此選取進氣壓力為4bar。
由于密封圈5安裝過程中底部有密封膠墊3密封,整個安裝腔體內有壓縮空氣存在,因此需要保證安裝過程中的速度要求。操作前預先將進氣壓力通過調壓閥21及壓力表20調到工作壓力4bar。將定子上下兩層定子冷卻水室全部安裝氣壓反作用力支撐機構16,此時的定子冷卻水管1已經固定完畢,采用兩套氣壓驅動按壓機構100針對一個水室依次由兩邊到中間或前后依次進行密封圈5安裝。
按壓過程開始前需對內部襯套6進行預定位,目的是使密封圈5與內部襯套6完全接觸并保證按壓過程中的垂直度要求,要求安裝氣壓驅動按壓機構100直至外套筒9左端端面與冷卻水室底座4上面完全接觸;在打開氣路控制機構18后需稍稍用力按壓操作手柄17保證在外套筒9后撤至與氣壓反作用力支撐機構16接觸前密封圈5與內部襯套6的垂直度;打開氣路控制機構18開關4秒鐘后裝置已完成對一個密封圈5的整個按壓過程;關閉氣路控制機構18,氣路控制機構18處于進氣口封閉出氣口排氣狀態,活塞桿15在拉伸彈簧13回程拉力作用下向右移動至初始位置,最終完成一次密封圈5按壓操作。
所有一組(6個)密封圈5按壓結束后,不需撤掉氣壓反作用力支撐機構16,直接安裝密封圈支撐環及壓板,在最短時間內保證安裝進去的密封圈不被內部氣壓彈回,保證了安裝質量。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利用壓縮空氣驅動進行密封圈按壓安裝,能夠保證安裝速度,保證在密封圈自動回程前結束密封圈壓板的安裝,避免了重復安裝過程;同時避免了定子翻轉過程中出現的安全問題,大規模生產時大大降低了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產效率,更適于廣泛推廣使用。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實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本領域技術人員利用上述揭示的技術內容做出些許簡單修改、等同變化或修飾,均落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