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汽車制造輔助工具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摩擦輪撬動工具。
背景技術:
高速摩擦輪在汽車制造技術領域應用廣泛,主要用于驅動臺車行進。為了可以更好地驅動臺車,摩擦輪一般是以一對左右各一個的形式布置,如果其中一個摩擦輪出現線路故障或者電機剎車卡死現象,都會影響生產。
傳統的解決方案有如下幾種:1、停線維修。該種維修方式搶修工時長,高速摩擦輪的拆卸安裝工作非常麻煩,經實測,維修時間不低于120min,高速摩擦輪故障排除之后才能恢復生產,因此對生產稼動率的影響非常大。2、一人掰開出故障的高速摩擦輪使其脫離臺車,另一人推動臺車運輸產品前進。這種維修方式雖然可以減少對生產的影響,但是其搶修難度非常大。因為高速摩擦輪是采用一根張力很大的彈簧固定在軌道上。由于臺車的加速、減速、剎車的慣性都很大,所以該彈簧調得非常緊,需要用非常大的力氣才能將摩擦輪掰開,這給高速摩擦輪的除外工作帶來困難,并且由于生產現場一般是比較濕滑的密封膠涂料區域或是其他窄小空間區域,沒有良好的受力點,工作人員容易滑倒受傷,造成人身傷害。
技術實現要素:
基于此,本發明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摩擦輪撬動工具,其可以快速撬動摩擦輪,使用安全可靠,達到省時省力的效果。
其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摩擦輪撬動工具,包括支撐組件和撬動組件,所述支撐組件包括用于抵設于軌道壁上的底座和鉸接于所述底座上的支撐桿,所述撬動組件包括連接桿、撬動桿、第一緊固件以及第一螺母,所述連接桿的一端與所述支撐桿遠離所述底座的一端鉸接,另一端與所述撬動桿呈夾角連接,所述第一緊固件設于所述連接桿與所述撬動桿的連接處,且所述第一緊固件垂直于所述連接桿和所述撬動桿,所述第一緊固件用以穿設于摩擦輪電機上的吊耳并與所述第一螺母緊固配合。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撬動桿包括與所述連接桿連接的第一級桿和與所述第一級桿伸縮式連接的第二級桿。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級桿的側壁設有第一連接套環,所述第二級桿穿設于所述第一連接套環內,所述第二級桿的側壁還設有第二連接套環,所述第一級桿穿設于所述第二連接套環內。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連接桿的末端設有第二螺母,所述第二螺母的外緣與所述連接桿的端面連接,所述支撐桿上垂直連接有第二緊固件,所述第二緊固件與所述第二螺母螺紋配合。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二緊固件與所述支撐桿連接的一端還設有套設于所述支撐桿上的第三螺母,所述支撐桿上設有與所述第三螺母螺紋配合的外螺紋。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支撐桿的末端伸出于所述第二緊固件設置,在摩擦輪被撬開后,所述支撐桿與所述連接桿之間的夾角為鈍角且所述支撐桿的末端面與電機相抵。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在撬開摩擦輪之前,所述支撐桿與軌道壁之間的夾角為銳角。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底座面向軌道壁的一側還設有膠墊。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撬動桿的長度大于所述連接桿的長度。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支撐桿與所述連接桿的長度之和大于在摩擦輪被撬開之前其電機上的吊耳與軌道壁之間的垂直距離。
本發明的效果或原理如下:
本發明所述摩擦輪撬動工具,在需要撬動摩擦輪時,預先將其中的第一緊固件穿入摩擦輪電機的吊耳上并通過第一螺母緊固,底座與軌道壁相抵,之后往與電機相反的一側轉動撬動桿。由于撬動桿在轉動的過程中,會帶動連接桿和支撐桿發生偏轉,并且由于底座與軌道壁相抵,底座在重大壓力的作用下不會移動,在撬動桿轉動到一定程度時,支撐桿和連接桿逐漸趨近于同一直線,在此過程中連接桿逐漸將電機頂起,使得電機與軌道壁之間的距離增大,從而使得摩擦輪可釋放臺車,保證臺車繼續前行。本發明實現了摩擦輪的快速除外工作,能夠達到省時省力的效果,其使用安全可靠,有利于推廣使用。
本發明撬動桿的長度大于連接桿的長度,從而使得由撬動組件組成的杠桿支架上手持的力臂較長,達到省力的效果。所述撬動桿為伸縮式設計,用以根據實際需要增加撬動桿的長度,從而達到更加省力的技術效果。
本發明所述撬動桿包括第一級桿和第二級桿,第一級桿和第二級桿采用外套環套接,從而在實現伸縮式連接的基礎上,增加撬動桿的使用強度。
本發明所述連接桿與支撐桿之間通過第二緊固件與第二螺母的螺紋配合來實現支撐桿與連接桿之間鉸接,其組裝方便,還可實現整個工具的快速拆裝功能。
所述支撐桿上的與連接桿連接的第二緊固件,其末端設有第三螺母,第三螺母與支撐桿本身螺紋連接,因而可以通過轉動第三螺母來調節第二緊固件在支撐桿上的安裝位置,從而適應不同實際現場工況(不同安裝條件下摩擦輪電機到軌道壁之間的距離不一)。
在撬動摩擦輪電機時,當連接桿與支撐桿轉動至成類直線的臨界狀態時,此時的摩擦輪雖然已被撬開,但是此時的狀態并不穩定,摩擦輪在臺車行走震動的過程中容易反彈復位。因而在掰動撬動桿時,需將撬動桿越過臨界狀態,即使得連接桿與支撐桿之間的夾角為鈍角,而非180度,此時支撐桿的末端恰好頂到電機外殼上,電機在彈簧的作用下不會復位。本發明上述設計保證了摩擦輪除外工作的安全可靠。
在轉動所述撬動桿之前,支撐桿與軌道壁之間的夾角為銳角,支撐桿在撬動桿的帶動下逐漸偏轉至趨近垂直于軌道壁,從而在偏轉的過程中增加電機與軌道壁之間的距離,使得摩擦輪被頂開。
所述底座面向軌道壁的一側還設有膠墊,用以增加底座與軌道壁之間的摩擦力,防止發生打滑現象,使得底座在受壓的情況下位置固定。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一實施例所述的摩擦輪撬動工具動作前的安裝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一實施例所述的摩擦輪撬動工具動作后的安裝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一實施例所述的支撐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一實施例所述的撬動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一實施例所述的摩擦輪撬動工具的主視圖;
圖6為本發明一實施例所述的摩擦輪撬動工具的俯視圖;
圖7為本發明一實施例所述的摩擦輪撬動工具的右側視圖;
圖8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所述的摩擦輪撬動工具的右側視圖。
附圖標記說明:
10、電機,11、吊耳,20、驅動輪,30、彈簧,40、軌道壁,100、支撐組件,110、底座,120、支撐桿,130、第三緊固件,140、第四螺母,150、第二緊固件,160、第三螺母,170、膠墊,200、撬動組件,210、連接桿,220、撬動桿,221、第一級桿,2211、第一連接套環,222、第二級桿,2221、第二連接套環,230、第一緊固件,240、第一螺母,250、第二螺母,260、插銷。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進行進一步的詳細說明。應當理解的是,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僅用以解釋本發明,并不限定本發明的保護范圍。
需要說明的是,當元件被稱為“固定于”另一個元件時,它可以直接固定在另一個元件上或者也可以通過居中的元件固定于另一個元件。當一個元件被稱為是“連接”另一個元件,它可以是直接連接到另一個元件或者也可以是通過居中的元件而連接于另一個元件。可以理解,其中所使用的術語“第一”、“第二”等在本文中用于區分對象,并不作為對它們順序和數量的限制。
本發明所述的摩擦輪撬動工具,適用于產品輸送軌道系統上摩擦輪的除外工作。請參閱圖1和圖2,摩擦輪包括位于軌道上方的驅動輪20以及位于驅動輪20下方的電機10,驅動輪20與電機10的輸出軸連接,電機10帶動驅動輪20轉動,驅動輪20用于驅動臺車行進,電機10通過彈簧30張緊在軌道壁40上。
如圖1和圖2所示,該摩擦輪撬動工具包括支撐組件100和撬動組件200。請結合圖3,所述支撐組件100包括用于抵設于軌道壁40上的底座110和鉸接于所述底座110上的支撐桿120。請結合圖4,所述撬動組件200包括連接桿210、撬動桿220、第一緊固件230以及第一螺母240。所述連接桿210的一端與所述支撐桿120遠離所述底座110的一端鉸接,另一端與所述撬動桿220呈夾角連接(連接桿210與撬動桿220優選為但不限于垂直連接);所述第一緊固件230設于所述連接桿210與所述撬動桿220的連接處,且所述第一緊固件230垂直于所述連接桿210和所述撬動桿220;所述第一緊固件230用以穿設于摩擦輪電機10上的吊耳11并與所述第一螺母240緊固配合。在需要撬動摩擦輪時,預先將第一緊固件230穿入摩擦輪電機10的吊耳11上并通過第一螺母240緊固。在實際使用的過程中支撐桿120的長度應滿足要求使得底座110與軌道壁40可抵觸。在摩擦輪撬動工具安裝就位之后,需往與摩擦輪電機10相反的一側(如圖1所示為左側)轉動撬動桿220,電機10在撬動組件200的作用力下被快速撬開。
具體地,由于撬動桿220在轉動的過程中,會帶動連接桿210和支撐桿120發生偏轉,并且由于底座110與軌道壁40相抵,底座110在重大壓力的作用下不會移動,在撬動桿220轉動到一定程度時,支撐桿120和連接桿210逐漸趨近于同一直線,在此過程中連接桿210逐漸將電機10頂起,如圖2所示。需要說明的是,所述支撐桿120與所述連接桿210的長度之和應大于在摩擦輪被撬開之前其電機10上的吊耳11與軌道壁40之間的垂直距離,更進一步地,應是支撐桿120與連接桿210轉動至趨近于同一直線時二者的空間占用長度(底座110到支撐桿120與連接桿210的連接處的距離加上連接桿210的長度)大于吊耳11與軌道壁40之間的垂直距離,從而可保證在支撐桿120和連接桿210轉動至趨近于同一直線時,電機10會被有效頂開,從而使得摩擦輪可釋放臺車,保證臺車繼續前行。本發明實現了摩擦輪的快速除外工作,能夠達到省時省力的效果,其使用安全可靠,有利于推廣使用。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撬動桿220的長度大于所述連接桿210的長度,從而使得由撬動組件200組成的杠桿支架上手持的力臂較長,達到省力的效果。所述撬動桿220包括與所述連接桿210連接的第一級桿221和與所述第一級桿221伸縮式連接的第二級桿222,其采用為伸縮式設計,用以根據實際需要增加撬動桿220的長度,從而達到更加省力的技術效果。
具體地,所述第一級桿221的側壁設有第一連接套環2211,所述第二級桿222穿設于所述第一連接套環2211內;所述第二級桿222的側壁還設有第二連接套環2221,所述第一級桿221穿設于所述第二連接套環2221內。所述第二連接套環2221位于第一連接套環2211靠近所述第一緊固件230的一側,第一連接套環2211設于所述第一級桿221的末端。上述設計在實現伸縮式連接的基礎上,可以增加撬動桿220的使用強度。因為較之于使用套筒插入式的連接方式,本實施例第一級桿221和第二級桿222均可采用實心桿,從而可增加使用強度。需要說明的是,本實施例為一優選實施例,但是本領域技術人員也可根據實際需要采用套筒插入式的連接方式來實現撬動桿220的伸縮設計,還可加裝定位鎖扣等結構。
請結合圖5至圖7,所述連接桿210的末端設有第二螺母250,所述第二螺母250的外緣與所述連接桿210的端面焊接。所述支撐桿120上垂直連接有第二緊固件150,所述第二緊固件150與所述第二螺母250螺紋配合。本發明所述連接桿210與支撐桿120之間通過第二緊固件150與第二螺母250的配合方式來實現支撐桿120與連接桿210之間鉸接,其組裝方便,還可實現整個工具的快速拆裝功能。
進一步地,所述第二緊固件150與所述支撐桿120連接的一端還設有套設于所述支撐桿120上的第三螺母160,第三螺母160與第二緊固件150焊接。所述支撐桿120上設有與所述第三螺母160螺紋配合的外螺紋。工作時,第三螺母160套裝在支撐桿120上,因而可以通過轉動第三螺母160來調節第二緊固件150在支撐桿120上的安裝位置,從而適應不同實際現場工況(不同安裝條件下摩擦輪電機10到軌道壁40之間的距離不一)。
所述底座110上設有第四螺母140,所述第四螺母140的外緣與所述底座110焊接。所述支撐桿120上設有與所述第四螺母140螺紋配合的第三緊固件130。通過第三緊固件130與第四螺母140之間的配合來實現支撐桿120與底座110之間的鉸接,同時也確保了整個工具的可拆裝設計。
需要說明的是,請繼續參閱圖1,在撬開摩擦輪之前,所述支撐桿120與所述連接桿210之間的夾角為銳角,其中,連接桿210平行于軌道壁40,支撐桿120在撬動桿220的帶動下逐漸偏轉至趨近垂直于軌道壁40,從而在偏轉的過程中增加電機10與軌道壁40之間的距離,使得摩擦輪被撬開。如圖2所示,在摩擦輪被撬開后,所述支撐桿120與所述連接桿210之間的夾角為鈍角,并且所述支撐桿120的末端伸出于所述第二緊固件150設置,即伸出于第三螺母160設置,使得摩擦輪被撬開后支撐桿120的末端面可以與電機10的外殼相抵。因為在撬動摩擦輪電機10時,當連接桿210與支撐桿120轉動至成類直線的臨界狀態時,此時的摩擦輪雖然已被撬開,但是此時的狀態并不穩定,摩擦輪在臺車行走震動的過程中容易反彈復位。因而在掰動撬動桿220時,需將撬動桿220越過臨界狀態,即使得連接桿210與支撐桿120之間的夾角為鈍角,而非180度,此時支撐桿120的末端恰好頂到電機10外殼上,電機10在彈簧30的作用下不會復位。本發明上述設計保證了摩擦輪除外工作的安全可靠。
在本實施例中,如圖3所示,所述底座110面向軌道壁40的一側還設有膠墊170,用以增加底座110與軌道壁40之間的摩擦力,防止發生打滑現象,使得底座110在受壓的情況下位置固定。需要說明的是,本實施例所述第一緊固件230、第二緊固件150以及第三緊固件130均可為螺栓、螺絲或螺桿等。
與上述實施例不同的是,在本實施例中,如圖8所示,所述撬動組件200還包括u形插銷260。所述第一緊固件230的末端還設有徑向設置的穿孔,所述u形插銷260穿設于所述穿孔上,且所述u形插銷260的兩個支腳向外叉開,用以對第一螺母240進行限位,防止在撬開摩擦輪的過程中第一螺母240受力脫離第一緊固件230,保證摩擦輪的除外工作順利進行。需要說明的是,也可在第二緊固件150、第三緊固件130以及支撐桿120上均設置插銷,用以對相應的螺母進行限位,防止螺母返松脫落。
綜上所述,本發明可以有效地屏蔽出故障的摩擦輪,從而其余的摩擦輪正常工作,從而維持正常生產;本發明使用方便,安全可靠,省時審理,降低了維修人員的危險系數,本發明結構簡單、設計合理巧妙,有利于推廣使用。
以上所述實施例的各技術特征可以進行任意的組合,為使描述簡潔,未對上述實施例中的各個技術特征所有可能的組合都進行描述,然而,只要這些技術特征的組合不存在矛盾,都應當認為是本說明書記載的范圍。
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發明的幾種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發明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