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機械自動化的技術領域,更具體地說,是涉及一種雙旋轉雙爪抓取機械手臂。
背景技術:
傳統的機械加工,如銑、磨、切割等工藝需要將工件一件一件地擺放到加工車床中去,人工操作就是在車床的門打開時,將加工完的工件取出,將待加工的工件放進加工倉中進行作業。重復勞動,勞動強度大,速率較慢。
很多機械加工的企業引入了自動化的機械加工手臂,即采用機器人參與機械加工,即在車床的門打開時,將加工完的工件取出,將待加工的工件放進加工倉中進行作業,機械手臂一般配備兩個機械手指,一個取待加工的工件,另一個取加工倉中的已經加工完畢的工件。但是傳統的機械手臂,只是轉臺旋轉,不能實現兩個機械爪獨立旋轉。
技術實現要素:
發明目的:針對現有技術的缺陷和不足,解決現有的機械臂只是轉臺旋轉,不能實現兩個機械爪獨立旋轉的技術問題,申請人經過多次實踐改進,設計了一種雙旋轉雙爪抓取機械手臂。
技術方案:為了實現上述發明目的,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雙旋轉雙爪抓取機械手臂,包括手臂支桿、工件托盤及設置在手臂支桿下方的控制臺,所述控制臺下方設置轉盤,所述轉盤下方設置機械手指。
所述轉盤下方設置并列的第一機械手指和第二機械手指,所述轉盤下方設置第一轉枝和第二轉枝,所述第一轉枝的末端設置第一機械手指,所述第二轉枝的末端設置第二機械手指,所述第一機械手指和第二機械手指的手指夾持面設置為內凹形,所述第一轉枝和第二轉枝獨立旋轉,第一轉枝/第二轉枝中至少一個能縮進8cm。
進一步地,本發明所述轉盤由控制臺控制,自由旋轉。
第一機械手指/第二機械手指由兩個活動的小枝形成,所述兩個活動的小枝之間最大打開角度為60°。
兩個活動的小枝的內側設置防滑面,所述防滑面為規則的菱形網狀格組成的金屬面。
所述工件托盤內均勻排列設置工件凹,所述工件凹內放置管狀工件,一排工件凹的中央設置矩形槽,所述第一機械手指/第二機械手指的寬度小于矩形槽的槽寬。
有益效果: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本發明在轉盤下方設置并列的第一機械手指和第二機械手指,第一機械手指和第二機械手指分別與第一轉枝和第二轉枝連接,第一轉枝和第二轉枝中有一個能獨立縮進,一次抓取兩個待加工的工件,間隔取件,每個機械手指能獨立旋轉,方便工件取進取出,減少機械手臂的運動行程,效率更高。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一種雙旋轉雙爪抓取機械手臂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一個最佳實施例,對本技術方案進行詳細說明,但是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不局限于所述實施例。
如圖1所示,一種雙旋轉雙爪抓取機械手臂,包括手臂支桿1、工件托盤9及設置在手臂支桿1下方的控制臺2,所述控制臺2下方設置轉盤3,所述轉盤3下方設置機械手指。所述轉盤3下方設置并列的第一機械手指4和第二機械手指5,所述轉盤3下方設置第一轉枝7和第二轉枝8,所述第一轉枝7的末端設置第一機械手指4,所述第二轉枝8的末端設置第二機械手指5,所述第一機械手指4和第二機械手指5的手指夾持面設置為內凹形,所述第一轉枝7和第二轉枝8獨立旋轉,第一轉枝7能縮進8cm。
所述轉盤3由控制臺2控制,自由旋轉。
第一機械手指4/第二機械手指5由兩個活動的小枝形成,所述兩個活動的小枝之間最大打開角度為60°。
兩個活動的小枝的內側設置防滑面,所述防滑面為規則的菱形網狀格組成的金屬面。
所述工件托盤9內均勻排列設置工件凹,所述工件凹內放置管狀工件10,一排工件凹的中央設置矩形槽6,所述第一機械手指4/第二機械手指5的寬度小于矩形槽6的槽寬。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發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