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消防水炮。
背景技術:
目前,現有消防炮大多固定于建筑物中,與供水管路連接。消防炮的結構包括連入供水管路的主管體,以及與主管連接最終水在此處噴出的噴水炮筒。其中,供水管路主要指提供滅火用流體的管路系統,如供水系統等。在供水系統中留有用于安裝消防設備的支路端口,消防炮的主體管連接于支路端口,實現消防炮的最終安裝。在需要滅火時,通過噴水達到滅火目的。但此類消防設備的用途單一,對于石油、化工等需要專業流體如泡沫滅火的場合并不適用。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針對以上問題的提出,而研究設計一種消防水炮。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手段如下:
一種消防水炮,包括炮筒管和干粉管,所述炮筒管套設于干粉管的外側,所述炮筒管與供水管路相連,所述炮筒管的外側套設有炮筒外管,且所述炮筒外管能相對于炮筒管軸向移動,所述炮筒管的出口處設有分水芯,所述分水芯套固在干粉管的外側。
進一步地,所述炮筒管與炮筒外管之間設有伸縮桿,且所述炮筒管與炮筒外管之間設有密封圈。
進一步地,所述炮筒管通過轉動連接管與供水管路相連,所述干粉管包括干粉噴頭管和干粉連接管,所述干粉連接管一端與干粉噴頭管相連,另一端穿過轉動連接管的側壁伸出轉動連接管的外側。
進一步地,所述炮筒管與轉動連接管通過螺紋連接,且所述炮筒管與轉動連接管之間設有密封圈,所述干粉噴頭管與干粉連接管通過螺紋連接,且所述干粉噴頭管與干粉連接管之間設有密封圈。
進一步地,所述分水芯通過螺紋套設于干粉噴頭管的外側,且通過緊固螺母固定。
進一步地,所述炮筒管的出口端的內側為與分水芯配合的錐面,所述炮筒外管的出口端的內側也為錐面。
與現有技術比較,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消防水炮將干粉管與噴水的炮筒管相結合,實現干粉和水結合噴射,而且水的狀態能在水柱狀和水霧狀之間轉換調節,適用場合廣泛。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噴水霧狀態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噴水柱狀態下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的分水芯的立體結構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的分水芯的俯視圖。
圖5是圖4的A-A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至圖5所示,一種消防水炮,包括炮筒管2和干粉管8,所述炮筒管2套設于干粉管8的外側,所述炮筒管2與供水管路相連,干分管8和干粉設備相連,所述炮筒管2的外側套設有炮筒外管7,且所述炮筒外管7能相對于炮筒管2軸向移動,所述炮筒管2的出口處設有分水芯5,所述分水芯5套固在干粉管8的外側,炮筒外管7能沿軸向向外移動,使分水芯5位于炮筒外管7內部,炮筒外管7軸向向內移動,則使分水芯5露出炮筒外管,實現噴水柱和噴水霧之間的轉換。所述炮筒管8的出口端的內側為與分水芯配合的錐面,所述炮筒外管7的出口端的內側也為錐面。所述分水芯5通過螺紋套設于干粉噴頭管4的外側,且通過緊固螺母固定。
所述炮筒管2與炮筒外管7之間設有伸縮桿9,且所述炮筒管2與炮筒外管7之間設有密封圈,伸縮桿9實現炮筒外管7的自動軸向移動。
所述炮筒管2通過轉動連接管1與供水管路相連,所述干粉管8包括干粉噴頭管4和干粉連接管3,所述干粉連接管3一端與干粉噴頭管4相連,另一端穿過轉動連接管1的側壁伸出轉動連接管1的外側,干粉噴頭管4兩端的內徑大于中部的內徑。本實施例中,炮筒管2通過螺紋與旋轉連接管1連接,干粉連接管3穿過旋轉連接管1,且通過焊接的方式固定在旋轉連接管1上并實現密封,同時實現炮筒管2和干粉連接管3之間的位置固定,旋轉連接管1、炮筒管2和干粉連接管3之間的固定方式并不局限于上述方式,任何本領域技術人員慣用的連接固定手段均可以使用。
所述炮筒管2與轉動連接管1通過螺紋連接,且所述炮筒管2與轉動連接管1之間設有密封圈,所述干粉噴頭管4與干粉連接管3通過螺紋連接,且所述干粉噴頭管4與干粉連接管3之間設有密封圈。
如圖3至圖5所示,分水芯5為環形結構,且所述分水芯5朝向炮筒管2的一側設有截面為弧形的曲斜面,相對于炮筒管2的軸向,曲斜面的斜率從水流進入的一側到水流射出的一側逐漸增大,實現噴霧的功能。
以上所述的實施例僅僅是對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進行描述,并非對本發明的范圍進行限定,在不脫離本發明設計精神的前提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做出的各種變形和改進,均應落入本發明權利要求書確定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