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個人防護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面部護具的排風裝置、面部護具的換氣裝置及口罩。
背景技術:
口罩是一種衛生用品,一般指戴在口鼻部位用于過濾進入口鼻的空氣,以達到阻擋有害的氣體、氣味、飛沫進出佩戴者口鼻的面部防護用具,以紗布或紙等制成。
口罩對進入肺部的空氣有一定的過濾作用,在呼吸道傳染病流行時,在粉塵等污染的環境中作業時,戴口罩具有非常好的作用。
然而,隨著近幾年霧霾的多發性,口罩已成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種生活用品,現有的口罩具有以下幾類:
(1)普通紙口罩:阻擋較大微粒時有用,少于直徑5微米的病毒,輕易通過,隔菌功能有限。
(2)防塵口罩:主要防塵,防菌功能一般。
(3)防霾口罩:主要以隔離pm2.5的防霾功能為主的口罩,兼備防塵等功能。
(4)外科手術口罩:用三層“不織布(non-woven)”制造,手術室環境適合使用;可阻隔直徑約4微米以上微粒。
(5)活性碳醫用口罩:加入的活性碳用料,最主要作用是隔味,不是防菌病毒,而且呼吸阻力會加大,隔菌功能98%。
(6)工業防塵口罩:工業防塵口罩選擇時須針對不同的作業需求和工作條件,應根據粉塵的濃度和毒性選擇,所有工業防塵口罩都適合有害物濃度不超過10倍的職業接觸限值的環境,否則就應使用全面罩或防護等級更高的呼吸器。
上述口罩在佩戴時都存在相同的問題,佩戴者呼出的廢氣及濕氣無法及時被導出至外部空間,使得佩戴口罩導致舒適性下降,尤其是煩熱的夏季佩戴口罩使用戶自身感到更加煩悶。
如何提供一種在保證隔離防護的同時,能夠提高佩戴口罩時的舒適性成為本領域技術人員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提供一種面部護具的排風裝置,以解決現有使用舒適度差的問題。本發明另外提供一種面部護具的換氣裝置及口罩。
本發明提供一種面部護具的排風裝置,包括:上殼體、下殼體、風扇、供電機構、控制機構以及固定機構;
所述風扇通過風扇支架固于所述上體殼或下殼體內,且在所述上殼體的周向外壁和/或所述下殼體的周向外壁上設置有第一風孔;
所述固定機構包括:遠離面部的外固定件和與所述外固定件相對且靠近所述面部的內固定件;所述外固定件與所述下殼體匹配安裝,所述內固定件與所述外固定件匹配安裝,且所述外固定件與所述下殼體之間能夠夾持在所述面部護具預設安裝位置的周邊;所述內固定件上設置第二風孔;
所述第一風孔與所述第二風孔形成風道;
所述供電機構為所述控制機構提供電力,所述風扇在所述控制機構的作用將所述內固定件與面部形成空間內的氣體由所述第二風孔向所述第一風孔的方向導出至外部。
優選的,包括:檢測所述面部護具內的環境數據的檢測機構,設置于所述內固定件或所述外固定件上;所述控制機構根據所述檢測機構的檢測數據調整所述風扇的轉速。
優選的,在所述上殼體和/或下殼體上設置有顯示所述檢測數據的顯示屏。
優選的,所述上殼體和/或下殼體上設置有指示燈,且根據所述檢測數據的級別設置相應顏色的所述指示燈和/或根據剩余電量設置相應顏色的所述指示燈。
優選的,包括:與外部設備建立有線或無線通訊連接的通訊機構,設置于所述上殼體或所述下殼體內。
優選的,包括:所述上殼體或下殼體上設置有按鍵,觸發所述控制機構啟動所述風扇轉動。
優選的,所述風扇支架上設置有與所述第一風孔相通的風道凹槽。
優選的,所述上殼體或所述下殼體上設置有與所述供電機構連接的usb接口。
優選的,包括:擋片,設置于所述內固定件和所述外固定件之間,并覆蓋所述第二風孔;
在所述風扇工作狀態下,所述擋片的邊緣與所述第二風孔分離,所述風道開啟;在所述風扇靜止狀態下,所述擋片的邊緣與所述第二風孔貼合,所述風道閉合。
本發明提供一種面部護具的換氣裝置,包括:上殼體、下殼體、風扇、供電機構、控制機構以及固定機構;
所述風扇通過風扇支架固于所述上體殼或下殼體內,且在所述上殼體的周向外壁和/或所述下殼體的周向外壁上設置有第一風孔;
所述固定機構包括:遠離面部的外固定件和與所述外固定件相對且靠近所述面部的內固定件;所述外固定件與所述下殼體匹配安裝,所述內固定件與所述外固定件匹配安裝,且所述內固定件與所述外固定件之間能夠夾持在所述面部護具預設安裝位置的周邊;所述內固定件上設置第二風孔;
所述供電機構為所述控制機構提供電力,所述風扇在所述控制機構的作用下正轉時,將外部的空氣由所述第一風孔向所述第二風孔方向導入至所述內固定件與面部之間形成的空間內;所述風扇在所述控制機構的作用下反轉時,將所述內固定件與面部之間形成空間內的氣體由所述第二風孔向所述第一風孔的方向導出至外部。
優選的,包括:過濾片,所述過濾片設置于所述內固定件與所述外固定件之間,且覆蓋于所述內固定件或所述外固定件,或者設置于所述風扇的上方或下方,且覆蓋于所述風扇。
優選的,所述過濾片設置于所述內固定件上,當導入空氣時,所述過濾片能夠在所述風扇的作用下,全部貼合于所述內固定件上;當導出空氣時,所述過濾片能夠在所述風扇的作用下,所述過濾片的邊側向所述上殼體的方向翻動,在所述風扇靜止狀態下所述邊側貼合在所述內固定件上。
本發明提供一種口罩,包括:在所述口罩上的預設位置處設置有如上所述的面部護具的排風裝置和/或在所述口罩上的預設位置處設置有如上所述的面部護具的換氣裝置。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具有以下優點:
本發明提供的一種面部護具的排風裝置,通過固定在所述風扇支架上的所述風扇的轉動,將所述內固定件與面部形成空間內的氣體經由第二風口和第一風口形成的風道抽出到外界,從而使所述內固定件與面部形成空間內的環境狀況保持干爽,提高佩戴者的舒適度。
本發明提供的一種面部護具的換氣裝置,通過固定在所述風扇支架上的所述風扇的正轉,將所述內固定件與面部形成空間內的氣體經由第二風口和第一風口形成的風道抽出到外界,當需要將外界空氣導入至所述內固定件與面部形成空間內時,通過固定在所述風扇支架上的所述風扇的反轉,將外界空氣導入,從而保證所述內固定件與面部形成空間內空氣狀況保持干爽,提高佩戴者的舒適度。
本發明提供的口罩,在其上設置有面部護具的排風裝置或面部護具的換氣裝置,使佩戴者能夠根據不同的需求進行調整是導入還是導出,從而在佩戴者使用時,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安裝面部護具的排風裝置或面部護具的換氣裝置,提高口罩的多功能性和靈活性,并滿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同時提高佩戴的舒適性。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提供的一種面部護具的排風裝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的側視圖;
圖3是圖2b-b向的剖視圖;
圖4是圖1的結構分解圖。
符號說明
上殼體10、顯示區域11、按鍵12、安裝孔13、usb接口14;下殼體20、第一風孔21;風扇30、風扇支架31、風道凹槽311;供電機構40;控制機構50、控制電路板51、指示燈511;固定機構60、外固定件61、外延611、內固定件62,第二風孔621;擋片70。
具體實施方式
在下面的描述中闡述了很多具體細節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發明。但是本發明能夠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來實施,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在不違背本發明內涵的情況下做類似推廣,因此本發明不受下面公開的具體實施的限制。
請參考圖1至圖4所示,圖1是本發明提供的一種面部護具的排風裝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的側視圖;圖3是圖1的剖視圖;圖4是圖1的結構分解圖。
如圖1所示,本發明提供一種面部護具的排風裝置,包括:上殼體10、下殼體20、風扇30、供電機構40、控制機構50以及固定機構60;
所述風扇30通過風扇支架31固于所述上體殼或下殼體20內,且在所述上殼體10的周向外壁和/或所述下殼體20的周向外壁上設置有第一風孔21;
所述固定機構60包括:遠離面部的外固定件61和與所述外固定件61相對且靠近所述面部的內固定件62;所述外固定件61與所述下殼體20匹配安裝,所述內固定件62與所述外固定件61匹配安裝,且所述內固定件62與所述外固定件61之間能夠夾持在所述面部護具預設安裝位置的周邊;所述內固定件62上設置第二風孔621;
所述供電機構40為所述控制機構50提供電力,所述風扇30在所述控制機構50的作用將所述內固定件62與面部形成空間內的氣體由所述第二風孔621向所述第一風孔21的方向導出至外部。
所述第二風孔621與所述第二風孔621之間形成導出所述內固定件62與面部形成空間內的氣體風道。
在本實施中,所述上殼體10與所述下殼體20之間分別由所述上殼體10向所述下殼體20依次設置有控制機構50、供電機構40和風扇30。所述固定機構60位于所述下殼體20的下方。
下面由上到下對本發明提供的面部護具的排風裝置進行詳細說明。
在本實施中,所述上殼體10的形狀可以為正方形、圓形、三角形、長方形或其他不規則的任意形狀;在本實施中,采用類似正方形的結構,為保證安全所述上殼體10的四個角形成圓弧狀的倒角,以避免對人體造成傷害。
所述下殼體20與所述上殼體10為匹配安裝,因此,所述下殼體20與所述上殼體10具有相匹配的形狀,二者的固定方式可以采用機械連接方式,例如:螺栓和螺孔或卡扣和卡槽等連接方式實現。
在所述上殼體10下方安裝固定有所述控制機構50,在本實施中所述控制機構50為控制電路板51,控制所述風扇30的啟動。
為方便佩戴者觀察排風裝置是否正常工作或者電量情況,在所述控制電路板51上設置有指示燈511,所述指示燈511能夠通過所述上殼體10上設置的顯示區域11顯示于所述上殼體10上,便于佩戴者了解裝置的運行情況。所述指示燈511可以根據電池的剩余電量設置相應的顏色,進而提醒佩戴者電池電量情況。
在所述上殼體10或所述下殼體20上設置有與所述控制電路板51相連接的按鍵12,觸發所述按鍵12所述控制電路板51啟動所述風扇30電機,進而電機帶動所述風扇30轉動。在本實施中,所述按鍵12通過所述上殼體10上周向側邊上設置安裝孔13,嵌入在所述安裝孔13內并與所述控制電路板51連接,控制所述風扇30的啟動或停止。
在所述控制電路板51下方固定安裝有供電機構40,所述供電機構40可以為鋰電池,可以通過所述上殼體10與所述控制電路板51相對應的位置上設置的usb接口14為所述鋰電池充電,或者可以通過所述下殼體20與所述控制電路板51相對應的位置上設置的usb接口14為所述鋰電池充電。
所述風扇30位于所述供電機構40的下方,并通過風扇支架31固定于所述上殼體10和所述下殼體20之間,在本實施中,所述風扇30被固定于所述下殼體20內。
為提高佩戴者的面部與所述內固定件62之間空氣被快速導出之外部,如圖4所示,本實施例中,在所述風扇支架31上設置有與在所述上殼體10的周向外壁和/或所述下殼體20的周向外壁上設置的第一風孔21相通的風道凹槽311,所述風道凹槽311的方向與所述風扇30徑向相同,也就是說,所述風道凹槽311與所述風扇30之間的徑向方向一致。在本實施中,所述風扇30內置于所述風扇支架31內,在所述風扇支架31上的上方和/或下方設置有所述風道凹槽311。
所述風扇支架31的外壁設置有能夠與所述下殼體20內壁配合安裝的凸起,所述凸起能夠滑動嵌入在所述下殼體20內壁上設置的凹槽內。
在所述風扇30下方設置所述下殼體20,在本實施中,所述第一風孔21設置于所述下殼體20的周向側壁上。
如圖2所示,所述第一風孔21的形狀可以為長條形、橢圓形、三角形或任何不規則的形狀。在本實施中,所述第一風孔21為長條橢圓形,所述第一風孔21的高度大于或等于所述風扇支架31的高度,進而有利于所述風扇支架31上的風力能夠通過所述風道凹槽311導出至外部。
在所述下殼體20的下方設置所述固定機構60,所述固定機構60包括:遠離面部的外固定件61和與所述外固定件61相對且靠近所述面部的內固定件62;具體地,在所述下殼體20的下方設置有所述外固定件61,所述外固定件61與所述下殼體20之間可以通過卡扣式的連接方式。
所述外固定件61與所述下殼體20匹配安裝,所述內固定件62與所述外固定件61匹配安裝,通過所述外固定件61與所述下殼體20之間的配合能夠將所述面部護具所預設安裝位置周邊夾持,將所述外固定件61與所述下殼體20固定在所述面部護具上,即:將面部護具的排風裝置安裝于所述面部護具上。
為使所述內固定件62與面部形成空間內的氣體導出,在所述內固定件62上設置有第二風孔621,所述第二風孔621為多個連續或離散設置的開孔。所述第二風孔621位于所述內固定件62的表面上,且由所述內固定件62的中心向外呈漸擴狀,即:沿所述內固定件62的徑向方向上設置。
需要說明的是,所述第二風孔621的形狀、大小可以根據實際需要設置并不限于上述內容。
在所述外固定件61與所述下殼體20配合安裝時,為保證二者與所述面部護具之間安裝穩固,或者說為避免所述面部護具與所述外固定件61和所述下殼體20脫落,在所述外固定件61的周向設置固定外延611,所述面部護具預設位置處的開口邊緣能夠在所述外固定件61與所述下殼體20配合安裝卡合在所述固定外延611上,進而避免所述面部護具脫落。
為避免外部空氣進入到所述內固定件62與面部形成空間內,在所述外固定件61和所述內固定件62之間設置有擋片70,所述擋片70能夠覆蓋所述第二風孔621處,在佩戴者呼氣時,所述擋片70的邊緣向所述外固定件61的外向翻動,即:所述擋片70的邊緣與所述第二風孔621的邊緣分離,使所述第二風孔621到所述第一風孔21的風道呈開啟狀態;在佩戴者吸氣時,所述擋片70的邊緣與所述第二風孔621的邊緣貼合,使所述第二風孔621到所述第一風孔21的風道呈關閉狀態,阻擋外部空氣進入所述內固定件62與面部形成空間內。
所述擋片70可以與所述內固定件62連接,具體地,可以通過螺栓穿過所述擋片70的中心與所述內固定件62的相對的中心位置連接固定。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擋片70還可以設置在所述風扇30上方,在所述風扇30工作狀態時,所述擋片70的邊緣與所述風扇30分離,由所述第二風孔621向所述第一風孔21導出的風道呈開啟狀態,當所述風扇30非工作狀態時,所述擋片70的邊緣與所述風扇30貼合,由所述第二風孔621向所述第一風孔21導出的風道呈關閉狀態。
為提高佩戴者能夠實時了解面部周圍環境情況,本發明提供的面部護具的排風裝置還包括:
檢測所述面部護具內的環境數據的檢測機構,設置于所述內固定件62或所述外固定件61上;所述控制機構50根據所述檢測機構的檢測數據調整所述風扇30的轉速;當檢測所述內固定件62與面部形成空間內的氣體的檢測數據較好的情況下,所述控制機構50降低所述風扇30的轉速,節約電量;當檢測所述內固定件62與面部形成空間內的氣體的檢測數據較差的情況下,所述控制機構50提高所述風扇30的轉速,保證佩戴者的舒適度。
在本實施中。所述檢測機構可以為空氣質量傳感器、濕度傳感器等等。
為使佩戴者能夠了解使用狀況,在所述上殼體10和/或下殼體20上設置有顯示所述檢測數據的顯示屏。所述顯示屏上可以顯示實時檢測數據信息,所述檢測數據還可以通過設置所述上殼體10和/或下殼體20上的所述指示燈511的顏色對應相應的檢測數據級別。
同樣,為方便佩戴者能夠了解使用狀況,并根據了解的情況對所述風扇30的動力進行調整,還包括:與外部設備建立有線或無線通訊連接的通訊機構,設置于所述上殼體10或所述下殼體20內。所述外部設備可以是移動智能設備,例如:手機、手環、ipad等,所述無線通訊連接可以是藍牙或是wifi等連接方式,所述檢測數據可以通過無線連接的方式發送至移動智能終端上,還可以根據所述檢測數據通過移動智能終端上對所述風扇30進行調整。
需要說明的是,本實施中,所述風扇30為單一轉動模式,通過與其連接電機為所述風扇30提供動力,所述風扇30的轉動能夠將所述內固定件62與面部形成空間內的氣體抽出到外界,從而保證所述內固定件62與面部形成空間內空氣狀況保持干爽,提高佩戴者的舒適度。
基于上述本發明還提供一種面部護具的換氣裝置,本發明提供的面部護具的換氣裝置,包括:上殼體10、下殼體20、風扇30、供電機構40、控制機構50以及固定機構60;
所述風扇30通過風扇支架31固于所述上體殼或下殼體20內,且在所述上殼體10的周向外壁和/或所述下殼體20的周向外壁上設置有第一風孔21;
所述固定機構60包括:遠離面部的外固定件61和與所述外固定件61相對且靠近所述面部的內固定件62;所述外固定件61與所述下殼體20匹配安裝,所述內固定件62與所述外固定件61匹配安裝,且所述內固定件62與所述外固定件61之間能夠夾持在所述面部護具預設安裝位置的周邊;所述內固定件62上設置第二風孔621;
所述供電機構40為所述控制機構50提供電力,所述風扇30在所述控制機構50的作用將外部的空氣由所述第一風孔21向所述第二風孔621方向導入至所述內固定件62與面部之間形成的空間內;或者所述風扇30在所述控制機構50的作用下將所述內固定件62與面部之間形成空間內的氣體由所述第二風孔621向所述第一風孔21的方向導出至外部。
本發明提供的面部護具的換氣裝置與所述面部護具的排風裝置不同之處在于,換氣裝置能夠實現將所述內固定件與面部形成空間內的氣體導出至外界,也能夠根據需求將外界的空氣導入至所述內固定件與面部形成空間內,也就是說,本發明提供的面部護具的換氣裝置中的風扇能夠實現正轉和反轉,正轉時,將所述內固定件與面部形成空間內的氣體導出至外界,反轉時,將外界空氣導入至所述內固定件與面部形成空間內。
因此在對所述面部護具的換氣裝置結構了解的過程中,可以參考圖4所示。所述風扇的正轉和反轉可以通過設置電機,即:將電機的電源的相序中任意兩相對調即可(或者稱為換相),通常是v相不變,將u相與w相對調,為了保證兩個接觸器動作時能夠可靠調換電動機的相序,接線時應使接觸器的上口接線保持一致,在接觸器的下口調相。
通過控制所述電機的正轉,完成對所述風扇風向的控制。
為保證所述風扇反轉時,進入所述內固定件與面部形成空間內氣體沒有污染或減低污染,在所述內固定件與所述外固定件之間設置有過濾片,且覆蓋于所述內固定件或所述外固定件,或者設置于所述風扇的上方或下方,且覆蓋于所述風扇。
需要說明的是,本發明提供的面部護具的換氣裝置中的過濾片替換所述面部護具的排風裝置中的擋片。
在本實施中,所述過濾片被設置于所述內固定件上,當導入空氣時,所述過濾片能夠在所述風扇的作用下,全部貼合于所述內固定件上,對進入所述內固定件與面部形成空間內的空氣進行過濾;當導出空氣時,所述過濾片能夠在所述風扇的作用下,所述過濾片的邊側向所述上殼體的方向翻動,在所述風扇靜止狀態下所述邊側貼合在所述內固定件上。
以上是對本發明提供的面部護具的換氣裝置的詳細介紹,因為面部護具的換氣裝置與上述面部護具的排風裝置類似,區別僅在于前者可以正反轉,其他可以參考所述面部護具的排風裝置的結構說明,再次不再贅述。
基于上述內容,本發明還提供一種口罩,該口罩上可以安裝上述面部護具的換氣裝置或上述面部護具的排風裝置。
本發明提供的口罩能夠保證佩戴者的舒適度,避免口罩與面部之間的悶熱感、潮濕感以及提高呼吸順暢感。
本發明雖然以較佳實施例公開如上,但其并不是用來限定本發明,任何本領域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內,都可以做出可能的變動和修改,因此本發明的保護范圍應當以本發明權利要求所界定的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