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弱捻混紡紗及其生產方法。
背景技術:
隨著生活水平不斷的提高,消費者對服裝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其中,對保暖內衣、毛衣等保暖服裝要求在具有良好的保暖效果的基礎上,同時還要求具有輕量、蓬松以及柔軟手感。
目前,為了使織物具有輕量、蓬松以及柔軟手感,市面上的產品大多通過采用高紗支、低捻系數的紗線,再結合對織物進行單面或者雙面起毛使得織物與人體間形成空氣層的技術手段,最終獲得薄而輕、手感柔軟,且保溫性優異的貼身衣服。如專利文獻cn201010536626.6中公開的一種保溫性優異的針織物和使用該針織物而成的貼身衣服,通過選用弱捻長絨棉細紗編織后再進行起毛加工獲得,雖然所得針織物手感比較好,但是,保溫性能的提高非常有限。
又如專利文獻cn201310313430.4中公開了一種羊毛混紡織物及其生產方法,通過使用超細抗起球腈綸纖維、羊毛以及普通滌綸短纖維形成的紗線進行織造獲得,所得織物具有抗起球、蓬松保暖以及羊毛織物般的手感,但該發明為了獲得純羊毛的手感和光澤,紗線捻系數設定偏高,導致紗線蓬松度不夠,而且最終產品與普通腈綸100%產品相比,保暖性沒有明顯優勢。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手感柔軟、可紡性高、輕量蓬松保暖的弱捻混紡紗及其生產方法。
本發明的解決方案是:
本發明的弱捻混紡紗,由超細短纖維、水溶性聚乙烯醇短纖維以及其他普通短纖維混紡后再溶解去除水溶性聚乙烯醇纖維得到,其英制捻系數為2.0~2.8、蓬松度為70%以上,其中超細短纖維的單絲細度為0.5~1.0dtex。
本發明的弱捻混紡紗線,溶解去除水溶性聚乙烯醇纖維后,纖維空隙增大,蓬松性明顯提高;而且捻系數較低,手感比較柔軟;混紡紗線中混入超細短纖維可以使得單位斷面上纖維根數增加,纖維間抱合力得到提高,不會因較低的捻系數而降低生產性。而混紡紗線中混入其他普通短纖維,可以進一步提高織物的吸濕、透氣以及抗起毛起球性能。利用本發明的弱捻混紡紗制作的毛衣、內衣等,具有極佳的手感以及蓬松保暖的效果。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的弱捻混紡紗,由超細短纖維、水溶性聚乙烯醇短纖維以及其他普通短纖維混紡后再溶解去除水溶性聚乙烯醇纖維得到,其英制捻系數為2.0~2.8、蓬松度為70%以上,其中超細短纖維的單絲細度為0.5~1.0dtex。
本發明中通過使用超細短纖維,增加了單位斷面上的纖維根數,纖維排列均勻、緊密,紗線強度提高,有效控制了紗線斷頭以及紗支粗細不勻的發生機率,同時與100%常規纖度的紗線相比手感更加柔軟。本發明所用超細短纖維的細度為0.5~1.0dtex。超細短纖維的細度低于0.5dtex的話,前紡梳理較困難,易被梳短形成短絨,降低成紗品質;而細度高于1.0dtex的話,相同總纖度的單位斷面上纖維根數變少,導致纖維間抱合力降低,使得紗線的可紡性以及強力降低。
水溶性聚乙烯醇纖維具有強度高、模量高、伸度低,纖維間不粘連,與其他纖維混紡時可提高可紡性;而且將混紡紗中的聚乙烯醇纖維通過熱水處理溶解去除后,混紡紗的纖度降低,將原先聚乙烯醇纖維占據的空間空出來,形成空氣層,提高保暖性。
溶解去除水溶性聚乙烯醇纖維后的弱捻混紡紗的英制捻系數為2.0~2.8,蓬松度為70%以上。英制捻系數小于2.0時,混紡紗強力損失大,編織加工斷頭率會增加,同時纖維間易滑移,容易形成編織疵點。英制捻系數大于2.8時,纖維的扭矩過大,混紡紗結構過緊,手感變硬、蓬松性變差,影響保溫性能。蓬松度是評價紗線的纖維間結構蓬松性能性能。蓬松度低于70%的話,織物的保溫性不良。
本發明所用其他普通短纖維的細度沒有特別限定,考慮到紗線品質、可紡性等,優選為1.2~2.2dtex。
本發明所用超細短纖維的成分優選為滌綸、腈綸、尼龍或者粘膠。更優選為腈綸或者滌綸。使用超細腈綸短纖維,主要是利用腈綸質輕、保暖的特點;使用超細滌綸短纖維,是利用滌綸具有較高的強度與彈性回復能力,以實現最終產品堅牢耐用、抗皺免燙。
本發明所用其他普通短纖維優選為滌綸、腈綸、尼龍、粘膠、棉和蛋白質纖維中的至少一種。更優選為腈綸、尼龍或者棉。其他纖維使用腈綸短纖維,主要是利用腈綸質輕、保暖的特點;使用尼龍短纖維,是利用尼龍纖維極佳的抗磨性,以提高織物的抗起毛起球性;而使用棉短纖維,主要是利用棉纖維良好的吸濕性和透氣性。
本發明的弱捻混紡紗可通過如下方法制得:選用超細短纖維、水溶性聚乙烯醇纖維以及其他普通短纖維進行混合→梳理→并合→粗紗→細紗→絡筒,得到弱捻混紡胚紗,再經過80~95℃熱水處理去除水溶性聚乙烯醇纖維得到英制捻系數2.0~2.8、蓬松度為70%以上的弱捻混紡紗,其中超細短纖維的單絲細度為0.5~1.0dtex。
其中超細短纖維的用量優選為20~60重量%;水溶性聚乙烯醇纖維的用量優選為5~40重量%;其他普通短纖維的用量優選為20~50重量%。如果水溶性聚乙烯醇纖維的用量高于40重量%的話,將其溶解去除后,混紡紗的蓬松度變高,纖度變低,強力損失變大,有可能會導致編織加工斷頭率增加。如果水溶性聚乙烯醇纖維的用量少于5重量%的話,混紡紗內部空氣層變少,有可能會導致混紡紗的蓬松性變低,手感變硬。
超細短纖維的單絲細度為0.5~1.0dtex;水溶性聚乙烯醇纖維的單絲纖度優選為1.0~2.2dtex;其他普通短纖維的單絲纖度優選為1.2~2.2dtex。
捻度降低后,纖維受到的扭矩小,紗線變得蓬松;但捻度過低的話,有可能會對紗線的可紡性、紗線強力產生影響;捻度過高的話,纖維受到的扭矩增加,有可能會導致纖維排列更緊密,手感變硬。因此上述混紡加工過程中,細紗英制捻系數優選為2.5~3.0,更優選為2.6~2.9。
本發明的弱捻混紡紗可用于制作毛衣、內衣等針織物。
本發明中所涉及的各性能參數的測試方法如下。
(1)混紡紗的蓬松度
紗線中纖維間空隙的體積占混紡紗總體積的比值,計算公式如下:
紗線蓬松度=[1-(584.65/ne)/(a×d2×103)×100%
式中:ne為紗線的英制支數,單位為ne;
a=π×ρ0/4ρ0=ρ1×ω1+ρ2×ω2…
其中,ρ1、ρ2…為各組分纖維密度(參照中國紡織出版社《現代紡織工程棉紡手冊(第三版)》87頁表1-2-102常用紡織纖維的密度),g/?;ω1、ω2…為去除水溶性聚乙烯醇后各組分纖維混率(參照《gb/t2910-2009紡織品定量化學分析》檢測方法),%;
d為紗線的外觀直徑,mm,顯微鏡下測量整體紗線整體直徑,取值ne=30。
(2)英制捻系數
英制捻系數=t×ne-0.5
式中:t為混紡紗的捻度,捻/inch;
ne為混紡紗的英制支數,ne。
(3)風格評價
采用實施例、對比例制得的紗線進行編織,對獲得的織物進行風格評價。隨機選取10組人員,每組有兩男兩女,進行感官評價,依據下表要點進行打分記錄,最后采用平均值方法進行匯總,以平均分值對應◎○△×記入表1,
下面結合實施例及比較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1
選用由60重量%的0.6tex的超細腈綸短纖維、10重量%的1.2dtex的水溶性聚乙烯醇纖維與30重量%的1.2dtex的粘膠短纖維為原料,進行混合→梳理→并合→粗紗→細紗→絡筒工序形成混紡紗,其中細紗工序中細紗的英制捻系數設定2.5。再經過95℃熱水處理去除聚乙烯醇纖維,然后經過常規條件染色得到混紡紗,其具體性能參數見表1。
實施例2
選用由40重量%的0.5tex的超細滌綸短纖維、30重量%的1.4dtex的水溶性聚乙烯醇纖維、20重量%的1.2dtex的粘膠短纖維與10重量%的棉短纖維為原料,進行混合→梳理→并合→粗紗→細紗→絡筒工序形成混紡紗,其中細紗工序中細紗的英制捻系數設定3.0。再經過95℃熱水處理去除聚乙烯醇纖維,然后經過常規條件染色得到混紡紗,其具體性能參數見表1。
實施例3
選用由30重量%的0.7tex的超細腈綸短纖維、20重量%的1.2dtex的水溶性聚乙烯醇纖維與50重量%的1.2dtex的尼龍短纖維為原料,進行混合→梳理→并合→粗紗→細紗→絡筒工序形成混紡紗,其中細紗工序中細紗的英制捻系數設定2.5。再經過95℃熱水處理去除聚乙烯醇纖維,然后經過常規條件染色得到混紡紗,其具體性能參數見表1。
實施例4
選用由20重量%的0.5tex的超細滌綸短纖維、35重量%的2.2dtex的水溶性聚乙烯醇纖維與45重量%的棉短纖維為原料,進行混合→梳理→并合→粗紗→細紗→絡筒工序形成混紡紗,其中細紗工序中細紗的英制捻系數設定2.7。再經過95℃熱水處理去除聚乙烯醇纖維,然后經過常規條件染色得到混紡紗,其具體性能參數見表1。
實施例5
選用由50重量%的1.0tex的超細尼龍短纖維、5重量%的1.0dtex的水溶性聚乙烯醇纖維、20重量%的2.0dtex的腈綸短纖維與25重量%的2.0dtex的粘膠短纖維為原料,進行混合→梳理→并合→粗紗→細紗→絡筒工序形成混紡紗,其中細紗工序中細紗的英制捻系數設定2.9。再經過95℃熱水處理去除聚乙烯醇纖維,然后經過常規條件染色得到混紡紗,其具體性能參數見表1。
實施例6
選用由55重量%的0.9tex的超細粘膠短纖維、25重量%的2.0dtex的水溶性聚乙烯醇纖維與20重量%的2.0dtex的尼龍短纖維為原料,進行混合→梳理→并合→粗紗→細紗→絡筒工序形成混紡紗,其中細紗工序中細紗的英制捻系數設定2.5。再經過95℃熱水處理去除聚乙烯醇纖維,然后經過常規條件染色得到混紡紗,其具體性能參數見表1。
實施例7
選用由30重量%的0.7tex的超細腈綸短纖維、40重量%的1.2dtex的水溶性聚乙烯醇纖維、10重量%的60s的羊毛短纖維與20重量%的1.2dtex的尼龍短纖維為原料,進行混合→梳理→并合→粗紗→細紗→絡筒工序形成混紡紗,其中細紗工序中細紗的英制捻系數設定2.6。再經過95℃熱水處理去除聚乙烯醇纖維,然后經過常規條件染色得到混紡紗,其具體性能參數見表1。
對比例1
選用由10重量%的1.0dtex的水溶性聚乙烯醇纖維、40重量%的2.2dtex的腈綸短纖維與50重量%的2.0dtex的粘膠短纖維為原料,進行混合→梳理→并合→粗紗→細紗→絡筒→合絲、倍捻工序形成倍捻紗,其中細紗工序中細紗的英制捻系數設定3.4。再經過80~95℃熱水處理去除聚乙烯醇纖維,然后經過染色,得到混紡紗。所得紗線具體性能參數見表1。
對比例2
選用由40重量%的1.2dtex的超細腈綸短纖維、20重量%的60s的羊毛短纖維與40重量%的1.2dtex的尼龍短纖維為原料,進行混合→梳理→并合→粗紗→細紗→絡筒形成混紡紗,其中細紗工序中細紗的英制捻系數設定3.0。然后經過染色,得到混紡紗。所得紗線具體性能參數見表1。
對比例3
選用由65重量%的1.7dtex的滌綸短纖維、35重量%的棉短纖維為原料,進行混合→梳理→并合→粗紗→細紗→絡筒形成混紡紗,其中細紗工序中細紗的英制捻系數設定3.4。然后經過染色,得到混紡紗。所得紗線具體性能參數見表1。
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