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熱定型機,更具體的說是涉及一種細旦高強縫紉線牽伸熱定型機。
背景技術:
熱定型機是集機、電、儀、氣一體化的高水平的最新一代紡織機械產品。將管紗繞成無結筒紗、并在卷繞過程中去除紗疵。目前我國已經能夠批量生產自動絡筒機,但在數量上不能滿足國內紡織企業的發展和改造需要,在質量上也比國際先進水平差近10年,不能滿足更新改造的需求。絡筒機在繞線作業時,一般都需要對線表面進行涂油,現有的絡筒機的上油機構對線的上油不僅均勻性差,而且整個上油系統的過濾效果較差,導致油中有過多的雜物從而影響產品的質量。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細旦高強縫紉線牽伸熱定型機,上油均勻,且上油質量高。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一種細旦高強縫紉線牽伸熱定型機,包括機架、拉伸定型機構、卷繞機構和上油機構,拉伸定型機構設置在機架上,卷繞機構和上油機構設置在機架上,位于拉伸定型機構的上方,機架的一側設置有機箱,機箱的上方設置有操作顯示屏,上油機構、拉伸定型機構和卷繞機構均與機箱通信連接,拉伸定型機構包括盛紗筒、梳形張力柵、緩沖器、第一分絲輥、第一熱輥、第二分絲輥、第二熱輥、第三分絲輥和羅拉輪,盛紗筒設置在機架的底部,盛紗筒的上方設置有第一安裝板,第一分絲輥和第一熱輥設置在第一安裝板上,梳形張力柵設置在第一安裝板的左側,緩沖器設置在第一安裝板的上方,緩沖器的上方設置有第二安裝板,第二分絲輥和第二熱輥設置在第二安裝板上,第二安裝板的左側設置有第三安裝板,羅拉輪和第三分絲輥設置在第三安裝板上,紡織線從盛紗筒伸出,經過梳形張力柵,在第一熱輥和第一分絲輥處順時針纏繞7~10圈,通過緩沖器,在第二熱輥和第二分絲輥處逆時針纏繞7~10圈,在羅拉輪和第三分絲輥處逆時針纏繞7~10圈,經過上油機構,從線槽內穿過,最后經過卷繞機構,上油機構包括殼體、上油電機、主動齒輪和從動齒輪,殼體為中空結構,其內設置有容納空間,殼體設置在機架上,上油電機設置在殼體內并與機箱通信連接,主動齒輪與上油電機的轉軸同軸固定,從動齒輪可旋轉的設置在殼體內并與主動齒輪嚙合,殼體的頂端設置有供紡織線通過的線槽,容納空間設置在線槽的一側,主動齒輪和從動齒輪的外徑及兩側與殼體緊密配合,線槽的側壁上開設有出油口,殼體背向出油口的一側開設有進油口,出油口和進油口連通容納空間與外部空間,進油口和出油口設置在主動齒輪與從動齒輪嚙合處的相對兩側。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殼體的左側設置有用于測試紡織線速度的測速輪,測速輪上同軸設置有編碼器,編碼器與機箱通信連接。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殼體的右側設置有用于引導紡織線進入線槽的導輪,紡織線從羅拉輪和第三分絲輥伸出后,先繞過導輪,然后進入線槽。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殼體的頂部設置有多塊用于防止硅油飛濺的海綿塊,多塊海綿塊分別設置在線槽上方的兩側。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機架背向機箱的一側設置有油桶,油桶上設置有油管,油管的一端伸入到油桶內,另一端與進油口連接。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第一熱輥和第二熱輥均包括外殼、熱輥軸、隔熱軸承、熱輥座、隔熱石棉、電熱圈、銅導熱層、螺栓,熱輥軸安裝在機架上,隔熱軸承有兩個,間隔套設在熱輥軸上,熱輥座套設在兩個隔熱軸承上,隔熱石棉套設在熱輥座上,電熱圈套設在隔熱石棉上,熱輥軸的底端開設有螺紋孔,外殼呈桶狀,其底部開設有通孔,螺栓穿過通孔并與螺紋孔螺紋連接,將外殼與熱輥軸相固定,銅導熱層設置在外殼內,隔熱石棉的底部設置有用于固定隔熱石棉的陶瓷擋片,陶瓷擋片的底部與外殼的底部間設置有壓片。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卷繞裝置與羅拉輪之間設置有斷線探絲器,斷線探絲器包括安裝鐵片和探絲器本體,本體上開設有U形槽,U形槽的兩個側壁上分別安裝有紅外線發送器和紅外線接收器,本體連接的鐵片的下方,鐵片上開設有穿線孔,鐵片上開設有用于連通外部與穿線孔的穿線槽。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卷繞機構包括卷繞電機和卷繞輥,卷繞電機和卷繞輥水平設置在機架上,卷繞輥的軸向與羅拉輪的軸向相互垂直,卷繞電機的轉軸上同軸設置有主動輪,卷繞輥上同軸設置有從動輪,主動輪與從動輪通過皮帶傳動連接。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羅拉輪與斷線探絲器間設置有用于穩定紡織線的定線輥,定線輥橫向設置在機架上與機架形成供紡織線通過的通道。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殼體的右部設置有電子張力儀,電子張力儀與機箱通信連接,紡織線從電子張力儀穿過,以調節紡織線的張緊度。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紡織線經過上油機構,從線槽內穿過,上油電機轉動帶動主動齒輪轉動,容納空間進油口側的硅油被吸入主動齒輪和從動齒輪中間的空間,并充滿這一空間,隨著主動齒輪和從動齒輪的旋轉沿殼體運動,最后在主動齒輪和從動齒輪嚙合時排出,排出的硅油從出油口排到線槽內,沾到紡織線上,上油量可通過控制上油電機的轉速控制,以使硅油均勻的沾到紡織線上,提高上油質量。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圖,
圖2為斷線探絲器的結構圖,
圖3為上油機構的結構圖,
圖4為上油機構的內部結構圖,
圖5為第一熱輥和第二熱輥的結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所給出的實施例對本發明做進一步的詳述。
參照圖1至圖5所示,本實施例的一種細旦高強縫紉線牽伸熱定型機,包括機架1、拉伸定型機構、卷繞機構和上油機構4,拉伸定型機構設置在機架1上,卷繞機構和上油機構4設置在機架1上,位于拉伸定型機構的上方,機架1的一側設置有機箱6,機箱6的上方設置有操作顯示屏7,上油機構4、拉伸定型機構和卷繞機構均與機箱6通信連接,拉伸定型機構包括盛紗筒21、梳形張力柵22、緩沖器23、第一分絲輥24、第一熱輥25、第二分絲輥26、第二熱輥27、第三分絲輥28和羅拉輪29,盛紗筒21設置在機架1的底部,盛紗筒21的上方設置有第一安裝板11,第一分絲輥24和第一熱輥25設置在第一安裝板11上,梳形張力柵22設置在第一安裝板11的左側,緩沖器23設置在第一安裝板11的上方,緩沖器23的上方設置有第二安裝板12,第二分絲輥26和第二熱輥27設置在第二安裝板12上,第二安裝板12的左側設置有第三安裝板13,羅拉輪29和第三分絲輥28設置在第三安裝板13上,上油機構4包括殼體41、上油電機42、主動齒輪43和從動齒輪44,殼體41為中空結構,其內設置有容納空間,殼體41設置在機架1上,上油電機42設置在殼體41內并與機箱6通信連接,主動齒輪43與上油電機42的轉軸同軸固定,從動齒輪44可旋轉的設置在殼體41內并與主動齒輪43嚙合,殼體41的頂端設置有供紡織線通過的線槽45,容納空間設置在線槽45的一側,主動齒輪43和從動齒輪44的外徑及兩側與殼體41緊密配合,線槽45的側壁上開設有出油口46,殼體41背向出油口46的一側開設有進油口47,出油口46和進油口47連通容納空間與外部空間,進油口47和出油口46設置在主動齒輪43與從動齒輪44嚙合處的相對兩側。操作人員先將紗筒放入盛紗筒21內,紡織線的線頭穿出盛紗筒,經過梳形張力柵22,在第一熱輥25和第一分絲輥24處順時針纏繞7~10圈,通過緩沖器23,在第二熱輥27和第二分絲輥26處逆時針纏繞7~10圈,在羅拉輪29和第三分絲輥28處逆時針纏繞7~10圈,經過上油機構4,從線槽45內穿過,上油電機42轉動帶動主動齒輪43轉動,容納空間進油口47側的硅油被吸入主動齒輪43和從動齒輪44中間的空間,并充滿這一空間,隨著主動齒輪43和從動齒輪44的旋轉沿殼體41運動,最后在主動齒輪43和從動齒輪44嚙合時排出,排出的硅油從出油口46排到線槽45內,沾到紡織線上,上油量可通過控制上油電機42的轉速控制,以使硅油均勻的沾到紡織線上,提高上油質量。紡織線最后經過卷繞機構,并在空紗筒處纏繞5~8圈;然后啟動機器,設定卷繞速度、張力大小和定型溫度;根據設定的定型溫度,第一熱輥25和第二熱輥27開始通電加熱。第一熱輥25和第二熱輥27達到預設溫度后,卷繞機構和羅拉輪29拉動縫紉線,使縫紉線繞到卷繞機構的空紗筒中。
作為改進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殼體41的左側設置有用于測試紡織線速度的測速輪48,測速輪48上同軸設置有編碼器,編碼器與機箱6通信連接。紡織線經過測速輪48,帶動測速輪48轉動,測量紡織線的速度,操作人員據此檢測紡織線的速度,從而對紡織線的速度進行調整。
作為改進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殼體41的右側設置有用于引導紡織線進入線槽45的導輪14,紡織線從羅拉輪29和第三分絲輥28伸出后,先繞過導輪14,然后進入線槽45。紡織線直接穿過線槽45,會與線槽45的邊角發生摩擦,通過設置導輪14,紡織線繞過導輪14,導輪14減少紡織線的摩擦,使紡織線能更順暢的通過線槽45。
作為改進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殼體41的頂部設置有多塊用于防止硅油飛濺的海綿塊10,多塊海綿塊10分別設置在線槽45上方的兩側。紡織線的卷繞速度較快,容易使硅油濺出,污染環境,通過海綿塊10吸收濺出的硅油,保持環境的整潔。
作為改進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機架1背向機箱6的一側設置有油桶49,油桶49上設置有油管40,油管40的一端伸入到油桶49內,另一端與進油口47連接。油桶49的設置,使本發明能一次盛裝較多的硅油,減少加油次數,提高生產效率。
作為改進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第一熱輥25和第二熱輥27均包括外殼251、熱輥軸252、隔熱軸承253、熱輥座254、隔熱石棉255、電熱圈256、銅導熱層257、螺栓258,熱輥軸252安裝在機架1上,隔熱軸承253有兩個,間隔套設在熱輥軸252上,熱輥座254套設在兩個隔熱軸承253上,隔熱石棉255套設在熱輥座254上,電熱圈256套設在隔熱石棉255上,熱輥軸252的底端開設有螺紋孔,外殼251呈桶狀,其底部開設有通孔,螺栓258穿過通孔并與螺紋孔螺紋連接,將外殼251與熱輥軸252相固定,銅導熱層257設置在外殼251內,隔熱石棉255的底部設置有用于固定隔熱石棉255的陶瓷擋片259,陶瓷擋片259的底部與外殼251的底部間設置有壓片250。電熱圈256通電發熱,銅導熱層257吸收熱量,將熱量傳遞到外殼251上,加熱外殼251,紡織線經過外殼251時受熱定型。隔熱石棉層255的設置隔絕熱量,使熱輥軸252不會受熱,避免熱輥軸252將熱量傳遞到機架1上,保護機架1上的零部件。
作為改進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卷繞裝置與羅拉輪29之間設置有斷線探絲器8,斷線探絲器8包括安裝鐵片81和探絲器本體82,本體82上開設有U形槽83,U形槽83的兩個側壁上分別安裝有紅外線發送器和紅外線接收器,本體82連接的鐵片81的下方,鐵片81上開設有穿線孔84,鐵片81上開設有用于連通外部與穿線孔84的穿線槽85。紡織線從U形槽83和穿線孔84中穿過,阻斷紅外線發送器的光,使紅外線接收器不能完整的接受紅外光。當紡織線斷開或用完時,紅外線接收器正常接收到紅外光,并將信號傳輸到機箱6,機箱6發出紡織線用完的提醒。
作為改進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卷繞機構包括卷繞電機和卷繞輥32,卷繞電機和卷繞輥32水平設置在機架1上,卷繞輥32的軸向與羅拉輪29的軸向相互垂直,卷繞電機的轉軸上同軸設置有主動輪,卷繞輥32上同軸設置有從動輪,主動輪與從動輪通過皮帶傳動連接。卷繞輥32卷繞紡織線時,將紡織線向內拉動,防止紡織線從穿線孔84內跳出。
作為改進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羅拉輪29與斷線探絲器8間設置有用于穩定紡織線的定線輥9,定線輥9橫向設置在機架1上與機架1形成供紡織線通過的通道。紡織線從定線輥9與機架1之間的通道穿過,定線輥9限制紡織線向外跳動的幅度,防止紡織線從穿線孔84跳出。
作為改進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殼體41的右部設置有電子張力儀15,電子張力儀15與機箱6通信連接,紡織線從電子張力儀15穿過,以調節紡織線的張緊度。通過電子張力儀15控制紡織線的張力,使紡織線張緊,減少紡織線在卷繞過程中的跳動。
以上僅是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僅局限于上述實施例,凡屬于本發明思路下的技術方案均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發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