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智能精梳機,特別涉及一種精梳機鉗板機構。
背景技術:
鉗板機構在精梳機中的主要作用是握持纖維叢后端供錫林梳理,并將梳理過的須叢送向分離鉗口,以實現新舊纖維網的接合,只有鉗板機構與錫林機構的有效的運動配合,才能充分發揮精梳機的作用。目前,機采棉精梳、化纖精梳市場火熱,特別是對其精梳低落率的要求日益苛刻,實現精梳低落率的常用有效手段是精梳工藝選擇較小的落棉隔距,但高效能棉紡精梳機選擇小的落棉隔距時,鉗板機構中的下鉗板易與錫林針齒相碰,損壞錫林針齒及損傷鉗板,極大的增加了企業的經濟損失。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精梳機鉗板機構,該精梳機鉗板機構在精梳機設置為任意的落棉隔距工藝時,鉗板機構運動過程中下鉗板都不會與錫林針齒相碰。
本發明為了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精梳機鉗板機構,包括錫林軸、鉗板軸、鉗板前擺臂、鉗板后擺臂、鉗板座和下鉗板,所述鉗板前擺臂一端樞接于錫林軸上,鉗板后擺臂一端樞接于鉗板軸上,錫林軸和鉗板軸平行排列于精梳機上,鉗板座一端與鉗板前擺臂另一端鉸接,鉗板座另一端與鉗板后擺臂另一端鉸接,所述下鉗板固定安裝于鉗板座內部的下端,所述下鉗板與鉗板座兩端連線形成銳角夾角,且下鉗板位于鉗板座兩端連線的上方。
鉗板座、鉗板前擺臂、鉗板后擺臂組成以鉗板軸與錫林軸為固定支點的雙曲柄機構,并通過鉗板軸的轉動來實現鉗板座帶動下鉗板的前后擺動,本專利通過上述機構改變鉗板座上固裝的下鉗板與錫林針齒齒尖運動過程中的位置關系,其積極效果是:精梳機設置為任意的落棉隔距工藝,鉗板運動的過程中下鉗板都不會與錫林針齒齒尖相碰,該機構能滿足高效能精梳機最小的落棉隔距的正常生產,能夠最大限度的節約用料。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鉗板座呈V形結構,下鉗板固定安裝于V形結構一側壁上,鉗板座形成折彎的結構有利于對下鉗板的固定安裝,當然鉗板座也可以是其它結構如直線結構等等。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下鉗板一端與鉗板座的連接位置恰與鉗板座與鉗板前擺臂鉸接位置重合。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鉗板座與鉗板前擺臂和鉗板后擺臂鉸接相連的鉸接軸的距離為187mm。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還設有上鉗板,上鉗板固定安裝于鉗板座內部上端,上鉗板與鉗板座固定連接點與鉗板座與鉗板前擺臂鉸接軸的距離為75mm,且上鉗板與鉗板座固定連接點、鉗板座兩端與鉗板前擺臂以及鉗板座與鉗板后擺臂的鉸接點不在同一直線上。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鉗板前擺臂與錫林軸的樞接軸線到鉗板前擺臂與鉗板座的鉸接軸線的距離為74mm,鉗板后擺臂與鉗板軸的樞接軸線到鉗板后擺臂與鉗板座的鉸接軸線的距離為82mm。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在精梳機設置為任意的落棉隔距工藝,鉗板機構運動過程中下鉗板都不會與錫林針齒相碰,滿足了高效能精梳機最小的落棉隔距的正常生產,能夠最大限度的節約用料。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原理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一種精梳機鉗板機構,包括括錫林軸O1、鉗板軸O2、鉗板前擺臂2、鉗板后擺臂5、鉗板座4和下鉗板3,所述鉗板前擺臂2一端樞接于錫林軸O1上,鉗板前擺臂另一端與鉗板座一端鉸接,其鉗板前擺臂的樞接軸和鉸接軸之間距離為74mm,鉗板后擺臂5一端樞接于鉗板軸上,鉗板后擺臂另一端與鉗板座另一端鉸接,且鉗板后擺臂5的樞接軸和鉸接軸之間的距離為82mm,鉗板座兩端的鉸接點之間的距離為187mm,所述下鉗板固定安裝于鉗板座內部的下端,所述下鉗板與鉗板座兩端連線形成銳角夾角,且下鉗板位于鉗板座兩端連線的上方,還設有上鉗板,上鉗板與鉗板座固定連接,鉗板座4與上鉗板的固連點O3與鉗板座4一端的鉸接點距離為75mm,且鉗板座兩端的鉸接點與鉗板座與上鉗板的固連點三點不在同一條直線上,所述的鉗板座4、鉗板前擺臂2、鉗板后擺臂5組成以錫林軸O1與鉗板軸O2為固定支點的雙曲柄機構,并通過鉗板軸O2的轉動來實現鉗板座4帶動下鉗板3的前后擺動。
通過本專利這種精梳機鉗板機構來改變鉗板座4上固裝的下鉗板3與錫林針齒運動過程中的位置關系,具體方法是:通過鉗板軸O2的轉動,使鉗板座4、鉗板前擺臂2、鉗板后擺臂5組成以錫林軸O1與鉗板軸O2為固定支點的雙曲柄機構按照一定規律運動,實現鉗板座4上的下鉗板3運動,特別是運動過程中下鉗板3上任意點與錫林針齒齒尖運動軌跡1無交集,即不發生相碰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