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造紙設備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造紙壓榨用刮刀以及帶有該刮刀的壓榨裝置。
背景技術:
在造紙生產過程中,成品紙工序是將低濃度的漿料噴到成型網上,漿料中的水分通過成型網上的網孔排出,成型網上留下的纖維料便形成了紙頁。現有技術中,漿料是利用一張網進行成型,即低濃度的漿料噴到運行中的一張網上,漿料中的水分通過該網的網孔向下排出,纖維料在這一張網面上形成紙幅。由于現有技術是利用一張網進行單面脫水,即脫水后的成品紙與網只有一面接觸,這就容易使得成品紙兩個面的纖維組成和纖維排列情況不一樣,導致成品紙的兩個面的外觀存在差異,從而影響了成品紙的品質,造成紙頁兩面的平整度不一致,不均勻,影響外觀。而且,現有技術中的單網成型器的脫水效率較低,蒸汽耗用量較大。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中的缺陷,設計一種造紙壓榨用刮刀以及帶有該刮刀的壓榨裝置,該刮刀的引水效果好,壓榨裝置能實現較好的吸濕效果和紙頁雙面一致的平整度和外觀。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造紙壓榨用刮刀,所述刮刀包括刀身和刀刃,所述刀刃向一側面作弧形彎曲,使刀刃和刀身的連接處形成一凹槽,所述凹槽的一端連接有向外延伸的引水管;所述刀身在刀刃彎曲的一側面的兩側邊緣設有邊欄,且在該側的刀身面沿橫向分布有突起條,突起條由偏離引水管的一側向靠近引水管的一側向下傾斜設置,突起條的兩端與邊欄之間形成豎向流水槽。
本實用新型另一方面還提供了一種壓榨裝置,使用上述方案中的刮刀,具體為:所述壓榨裝置包括箱體、安裝在箱體上的面板、運行在面板上表面的網毯、設置在面板下表面的真空吸濕室和驅動機構,所述箱體上設置有壓榨機構和平整機構;所述壓榨機構包括平行設置在網毯上表面的兩個導輥以及繞在兩個導輥上的履帶,在所述履帶的轉角處的上表面設有刮刀;所述平整機構設在壓榨機構的一側,由兩個上下設置并反向轉動的壓輥構成,所述網毯運行在兩壓輥之間;所述驅動機構連接并驅動各導輥和壓輥。
其中優選的技術方案還有,所述引水管的下端設有蓄水箱,所述蓄水箱通過安裝支架固定在所述壓榨機構的側邊。
其中優選的技術方案還有,所述面板上分布有數個小孔,所述小孔連通所述真空吸濕室的吸氣口。
其中優選的技術方案還有,所述面板和網毯之間設有吸濕毛巾。
其中優選的技術方案還有,所述履帶由雙層帶體構成,兩層帶體之間橫向布滿有增加履帶壓力的配重條。
本實用新型的刮刀工作時,通過刀刃將履帶的水刮下,并引流到凹槽處,通過引水管引出,當水量大時,刀身上的突起條起到了一定的分流緩速作用,避免因水流過大影響刮水效果。本申請的壓榨裝置工作時,驅動機構帶動導輥和壓輥轉動,真空吸濕室的真空泵進行抽真空,濕紙頁在網毯的引領下進入壓榨機構與面板之間,履帶及其上的配重條的重力施壓在濕紙頁和網毯上,濕紙頁的水分被壓榨出,通過面板的小孔滲出,在真空吸濕室的吸力下被快速吸走,而后進入平整機構進行平整;履帶繞著導輥轉動,且在轉角處通過刮刀刮除表面帶有的水分,水從刮刀的弧形處往低位流,引至引水管處,再流入蓄水箱中。這樣,履帶干燥后繼續轉動壓榨水分,壓榨效果好,且使紙頁雙面能達到較好的平整度。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造紙壓榨用刮刀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壓榨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描述。以下實施例僅用于更加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不能以此來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實施例1
如附圖1所述示:一種造紙壓榨用刮刀,所述刮刀6包括刀身60和刀刃61,所述刀刃61向一側面作弧形彎曲,使刀刃61和刀身60的連接處形成一凹槽62,所述凹槽62的一端連接有向外延伸的引水管63;所述刀身60在刀刃61彎曲的一側面的兩側邊緣設有邊欄64,且在該側的刀身面分布有突起條65,所述突起條65由偏離引水管63的一側向靠近引水管63的一側向下傾斜設置,且所述突起條65的兩端與邊欄64之間形成豎向流水槽66。其中,刮刀6的刀刃61為橡膠材質。
實施例2
如附圖2所示:一種造紙壓榨裝置,所述壓榨裝置包括箱體1、安裝在箱體1上的面板2、運行在面板2上表面的網毯3、設置在面板2下表面的真空吸濕室7和驅動機構,所述箱體上設置有壓榨機構4和平整機構5。
所述壓榨機構4包括平行設置在網毯3上表面的兩個導輥40以及繞在兩個導輥40上的履帶41,在所述履帶41的轉角處的上表面設有刮刀6;所述平整機構5設在壓榨機構4的一側,由兩個上下設置并反向轉動的壓輥50構成,所述網毯3運行在兩壓輥50之間;所述驅動機構連接并驅動各導輥40和壓輥50。
實施例3
在實施例2的基礎上,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實施例還包括,所述引水管63的下端設有蓄水箱8,所述蓄水箱8通過安裝支架固定在所述壓榨機構4的側邊,其余結構與實施例2完全相同。
實施例4
在實施例1的基礎上,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實施例還包括,所述面板2上分布有數個小孔20,所述小孔20連通所述真空吸濕室7的吸氣口,其余結構與實施例1完全相同。
實施例5
在實施例1的基礎上,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實施例還包括,所述面板2和網毯3之間設有吸濕毛巾,其余結構與實施例1完全相同。
實施例6
在實施例1的基礎上,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實施例還包括,所述履帶41由雙層帶體構成,兩層帶體之間橫向布滿有增加履帶壓力的配重條,其余結構與實施例1完全相同。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