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紡絲組件拆卸裝置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2101753閱讀:768來源:國知局
紡絲組件拆卸裝置的制作方法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紡絲組件拆卸裝置,屬于用于裝配或卸下非壓配合的物件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紡絲組件的內件是由熔體擴散板、組合式過濾單元、分配板和噴絲板等組成,這些部件按照一定的順序組裝在紡絲組件外殼內。熔體流入紡絲組件后,經由擴散板上的導孔和錐形口進入組件內腔,進入過濾層。通過過濾層的熔體流入分配板孔。分配板的作用一方面是均勻分配熔體,另一方面是托起過濾層和承受熔體的壓力,經分配板分配后的熔體經噴絲板的導孔和噴絲孔擠出成型。熔體紡絲過程中,紡絲組件混合和過濾紡絲熔體,使熔體以高壓力通過噴絲板的微孔擠出形成絲條。因此,紡絲組件常被稱為紡絲的“心臟”,是紡絲過程中極其精密的構件。在實際生產過程中,紡絲組件常常需要吊運,通常一套工業絲紡絲組件質量在60kg以上,如何在吊運過程中保護組件尤為重要。

目前最常用的是半圓形手提架,如圖1所示,使用時,不對稱的手提架的半圓卡在紡絲組件外殼的外螺槽內,手提架提起,組件外殼被提起。由于半圓形的不對稱性,在提起組件的過程中,很難保持平衡,容易發生組件傾斜甚至是掉落,損壞紡絲組件,導致紡絲過程中熔體的漏漿。同樣由于半圓形的不對稱,很容易導致半圓形手提架施加在外殼外螺紋上的力不均勻,導致組件外殼外螺紋磨損。而且這種半圓形的手提架的使用范圍比較局限,一種規格的手提架只能對應一種相應大小的紡絲組件外殼,因此不同的紡絲組件外殼需要搭配不同的半圓形手提架。再者,這種手提架需要將半圓形構件卡入組件外殼內,吊運過程效率偏低。

基于此,做出本申請。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紡絲組件手提架吊運過程容易掉落,易造成磨損,且使用范圍比較局限等缺陷,本申請提供一種轉移穩定、使用靈活、可適用多種規格紡絲組件的紡絲組件拆卸裝置。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申請采取的技術方案如下:

紡絲組件拆卸裝置,包括牽引件、套件、定位件、一對支桿和安裝于支桿下方或末端的卡齒,所述的套件為中空結構,牽引件貫穿套件,其上端為握持端,下端與定位件連接;一對支桿通過轉軸安裝在套件下方;定位件的兩側分別安裝有一個連接件,該連接件套裝在支桿上,定位件通過連接件與一對支桿實現活動連接,牽引件上下移動,帶動定位件在兩根支桿之間上下滑動,進而通過連接件的帶動,改變兩根支桿之間的間距,實現支桿末端卡齒與紡絲組件的連接關系的改變。

進一步的,作為優選:

所述的牽引件下端為連接端,牽引件通過該連接端與定位件連接。更優選的,所述的定位件上設置有吊環螺母,連接端與吊環螺母連接,以實現牽引件與定位件的連接;所述的連接端為卡扣結構,該卡扣與吊環螺母配合,將牽引件與定位件連接。

所述的轉軸固定在套件下部,支桿通過轉軸安裝在套件下方。

所述的卡齒朝內(即朝向定位件方向)或者朝外。

所述的卡齒與支桿之間的夾角θ為30°~120°。

所述的連接件為套環結構,其一端為固定端,固定在定位件上,另一端為活動端,連接件通過其套環結構套裝在支桿上。

所述的卡齒與支桿為一體或分體式結構。

所述的套件由套筒和底座構成,套件的中空結構貫穿套筒和底座,牽引件貫穿套筒和底座設置,轉軸安裝在底座下部。

將本實用新型應用于運輸紡絲組件尤其是紡絲組件外殼,其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如下:

1)本實用新型中,兩支桿的上端通過轉軸固定于套件的下方,在兩支桿末端設置有對稱的卡齒,卡齒的方向為朝外側或者朝內側。工作時,牽引件首先被提起,通過吊環螺母的連接作用,定位件被提起,迫使兩支桿分開,并在兩者之間形成一定的角度;隨著定位件位置的升高,兩支桿分開的角度逐漸增加,直到支桿上的卡齒正好卡在紡絲組件外殼的螺槽,這時兩支桿之間張開的角度不再變化,紡絲組件外殼成功地被牽引件提起。其中,兩支桿通過轉軸固定于套桿的下方,因此兩支桿下端的距離可隨意調節。與傳統紡絲組件手提架相比,本申請的適用范圍更廣,可以提起不同大小規格的紡絲組件。

2)本實用新型中,兩支桿相對定位塊移動,通過定位件位置的改變,使支桿擴張成不同角度,從而實現不同直徑物體的起吊。兩支桿的位置可隨意調整,卡齒卡在外殼的螺槽里面,當用牽引件提起紡絲組件外殼時,兩支桿與定位件就構成了一個三角形,同時兩卡齒跟組件外殼確定的那個圓面的中心線與兩支桿也構成了一個三角形。根據三角形最穩固原理,外殼可以保持平衡,不會出現外殼一端掉落或者是傾斜的情況,避免了紡絲組件外殼在運輸過程中的磕碰,防止熔體在流經紡絲組件時發生漏漿現象,污染組件,影響紡絲的正常運行。

3)本實用新型中,由于支桿是對稱的兩根,這樣牽引件在提起外殼的時候,整個紡絲組件外殼受力是均勻的,避免了提起過程中,卡齒施加于一側螺槽上的力過大,造成螺槽的磨損。一旦外殼上的螺槽磨損,外殼被提起的過程中很容易掉落,從而損壞紡絲組件,同樣影響紡絲的正常運行。

4)本實用新型中,卡齒是固定在支桿下方或末端的,可以設置為朝內也可以設置為朝外??X方向朝內時,卡齒是卡在紡絲組件外殼的外螺槽上,這樣可以將螺槽的損壞對紡絲組件的影響降低到最小;卡齒方向朝外時,卡齒可以直接卡在組裝好的紡絲組件外殼的內螺槽上。

5)本實用新型中,卡齒與支桿之間的夾角為30°~ 120°時,作用力的分解最為合理,使卡齒與支桿、卡齒與紡絲組件外殼相互之間的受力達到最佳,使提拉和轉移更為省力。

將本實用新型應用于紡絲組件以及紡絲組件外殼的運輸,既方便了運輸過程,又保證了運輸的安全性,在運輸的過程中可以保證整個紡絲組件受力的均勻性,又會減少紡絲組件外殼螺槽的磨損,防止組件在紡絲過程中的漏漿情況發生。同時由于本實用新型的使用范圍比較廣泛,同一個裝置可以提起不同大小規格的紡絲組件外殼,從而也降低了成本。

附圖說明

圖1為現有手提架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申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申請的正面圖;

圖4為本申請的側面圖;

圖5為本申請的俯視圖。

其中標號:1. 牽引件;11. 握持端;12. 連接端;2. 套件;21. 套筒;22.底座;3. 定位件;31. 吊環螺母;4. 支桿;41. 左支桿;42. 右支桿;5. 卡齒;6. 轉軸;7. 連接件。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本實施例紡絲組件拆卸裝置,結合圖2,包括牽引件1、套件2、定位件3、一對支桿4和安裝于支桿4末端的卡齒5,一對支桿4分別稱為左支桿41和右支桿42,套件2為中空結構,牽引件1貫穿套件2,其上端為握持端11,下端為連接端12,連接端12與定位件3連接;一對支桿4通過轉軸6安裝在套件2下方;定位件3的兩側分別安裝有一個連接件7,該連接件7套裝在支桿4上,定位件3通過連接件7與一對支桿4實現活動連接,牽引件1上下移動,帶動定位件3在左支桿41與右支桿42之間上下滑動,進而通過連接件7的帶動,改變左支桿41與右支桿42之間的間距,實現支桿4末端卡齒5與紡絲組件的連接關系的改變。

實施例2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的設置和工作原理相同,區別在于:定位件3上設置有吊環螺母31,連接端12與吊環螺母31連接,以實現牽引件1與定位件3的連接。其中,連接端12可設置為卡扣結構,該卡扣結構與吊環螺母31配合,將牽引件1與定位件3連接。

實施例3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的設置和工作原理相同,區別在于:套件2由套筒21和底座22構成,套件2的中空結構貫穿套筒21和底座22,牽引件1貫穿套筒21和底座22設置,轉軸6安裝在底座22下部,支桿4通過轉軸6安裝在套件2下方。

實施例4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的設置和工作原理相同,區別在于:卡齒5與支桿4為一體式結構,卡齒5朝外,卡齒5與支桿4之間的夾角θ為30°,其上挑的角度設置,使之承受一部分紡絲組件的重力,并將該重力進行分解,減輕牽引件1的作用力要求。

實施例5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的設置和工作原理相同,區別在于:連接件7為套環結構,其一端為固定端,固定在定位件3上,另一端為活動端,連接件7通過其套環結構套裝在支桿4上,以實現定位件3與支桿4的活動連接,并方便定位件3沿支桿4上下移動。

實施例6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的設置和工作原理相同,區別在于:卡齒5與支桿4為一體式結構,卡齒5朝內,卡齒5與支桿4之間的夾角θ為120°,牽引件1將紡絲組件外殼提起時,卡齒5是傾斜的卡在組裝好的紡絲組件內螺槽的,減少了卡齒5與螺槽的接觸面積,防止卡齒5觸碰到安裝完的組件內部,避免組件的損壞。

實施例7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的設置和工作原理相同,區別在于:卡齒5與支桿4為分體式結構,卡齒5固定安裝在支桿4的下方,卡齒5朝內,卡齒5與支桿4之間的夾角θ為90°,工作時,支桿4上的卡齒5是卡在組件外殼的外螺槽。將牽引件1提起時,定位件3通過吊環螺母31的連接作用被提起,由于定位件3的滑動,兩支桿4逐漸被分開,隨著定位件3位置的升高,兩支桿4張開角度逐漸增大,直到支桿4上的卡齒5正好卡在紡絲組件外殼的外螺槽,這時兩支桿4之間張開的角度不再變化,紡絲組件外殼成功地被牽引件1提起??X5方向朝內時,其跟紡絲組件外殼是內嚙合的,由于卡齒4跟螺槽的接觸面積很小,即使外殼某一部分的外螺槽被破壞,并不會影響紡絲組件下次的運輸,同樣也不會因為外螺槽的損壞出現熔體的漏漿現象。

實施例8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的設置和工作原理相同,區別在于:定位件3上設置有吊環螺母31,連接端12與吊環螺母31連接,以實現牽引件1與定位件3的連接。其中,連接端12可設置為卡扣結構,該卡扣結構與吊環螺母31配合,將牽引件1與定位件3連接;套件2由套筒21和底座22構成,套件2的中空結構貫穿套筒21和底座22,牽引件1貫穿套筒21和底座22設置,轉軸6安裝在底座22下部,支桿4通過轉軸6安裝在套件2下方。

實施例9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的設置和工作原理相同,區別在于:套件2由套筒21和底座22構成,套件2的中空結構貫穿套筒21和底座22,牽引件1貫穿套筒21和底座22設置,轉軸6安裝在底座22下部,支桿4通過轉軸6安裝在套件2下方;卡齒5與支桿4為一體式結構,卡齒5朝外,卡齒5與支桿4之間的夾角θ為120°,其下挑的角度設置,使之承受一部分紡絲組件的重力,并將該重力進行分解,減輕牽引件1的作用力要求。

實施例10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的設置和工作原理相同,區別在于:定位件3上設置有吊環螺母31,連接端12與吊環螺母31連接,以實現牽引件1與定位件3的連接。其中,連接端12可設置為卡扣結構,該卡扣結構與吊環螺母31配合,將牽引件1與定位件3連接;套件2由套筒21和底座22構成,套件2的中空結構貫穿套筒21和底座22,牽引件1貫穿套筒21和底座22設置,轉軸6安裝在底座22下部,支桿4通過轉軸6安裝在套件2下方;卡齒5與支桿4為一體式結構,卡齒5朝外,卡齒5與支桿4之間的夾角θ為120°,其下挑的角度設置,使之承受一部分紡絲組件的重力,并將該重力進行分解,減輕牽引件1的作用力要求。

將本申請應用于運輸紡絲組件尤其是紡絲組件外殼,兩支桿4的上端通過轉軸6固定于套件2的下方,在兩支桿4末端設置有對稱的卡齒5,卡齒5的方向為朝外側或者朝內側。工作時,牽引件1首先被提起,通過吊環螺母31的連接作用,定位件3被提起,迫使兩支桿4分開,并在兩者之間形成一定的角度;隨著定位件3位置的升高,兩支桿4分開的角度逐漸增加,直到支桿4上的卡齒5正好卡在紡絲組件外殼的螺槽,這時兩支桿4之間張開的角度不再變化,紡絲組件外殼成功地被牽引件1提起。其中,兩支桿4下端可自由旋轉,因此兩支桿4下端的距離可隨意調節。與傳統紡絲組件手提架相比,本申請的適用范圍更廣,可以提起不同大小規格的紡絲組件。

移動過程中,卡齒5卡在外殼的螺槽里面,當用牽引件1提起紡絲組件外殼時,兩支桿4與定位件3就構成了一個三角形,同時兩卡齒5跟組件外殼確定的那個圓面的中心線與兩支桿4也構成了一個三角形。根據三角形最穩固原理,外殼可以保持平衡,不會出現外殼一端掉落或者是傾斜的情況,避免了紡絲組件外殼在運輸過程中的磕碰,防止熔體在流經紡絲組件時發生漏漿現象,污染組件,影響紡絲的正常運行。

同時,由于支桿4是對稱的兩根,這樣牽引件1在提起外殼的時候,整個紡絲組件外殼受力是均勻的,也避免了提起過程中,卡齒施加于一側螺槽上的力過大所造成的螺槽磨損。

本申請中,卡齒5是固定在支桿下方或末端的,可以設置為朝內也可以設置為朝外??X5方向朝內時,卡齒5是卡在紡絲組件外殼的外螺槽上,這樣可以將螺槽的損壞對紡絲組件的影響降低到最小;卡齒5方向朝外時,卡齒5可以直接卡在組裝好的紡絲組件外殼的內螺槽上;卡齒5與支桿4之間的夾角為30°~120°時,作用力的分解最為合理,使卡齒5與支桿4、卡齒5與紡絲組件外殼相互之間的受力達到最佳,使提拉和轉移更為省力。

將本申請應用于紡絲組件以及紡絲組件外殼的運輸,既方便了運輸過程,又保證了運輸的安全性,在運輸的過程中可以保證整個紡絲組件受力的均勻性,又會減少紡絲組件外殼螺槽的磨損,防止組件在紡絲過程中的漏漿情況發生。同時由于本實用新型的使用范圍比較廣泛,同一個裝置可以提起不同大小規格的紡絲組件外殼,從而也降低了成本。

以上內容是結合本實用新型創造的優選實施方式對所提供技術方案所作的進一步詳細說明,不能認定本實用新型創造具體實施只局限于上述這些說明,對于本實用新型創造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創造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簡單推演或替換,都應當視為屬于本實用新型創造的保護范圍。

當前第1頁1 2 3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微山县| 新乐市| 色达县| 黔西县| 长岛县| 久治县| 东乌珠穆沁旗| 西宁市| 县级市| 克什克腾旗| 雅安市| 尼木县| 九龙城区| 岳阳县| 大埔县| 新宁县| 柳河县| 兰西县| 肇州县| 兴宁市| 翁牛特旗| 惠东县| 文化| 抚州市| 吴川市| 九寨沟县| 尖扎县| 新郑市| 禹州市| 乾安县| 体育| 尉犁县| 西吉县| 汉寿县| 中牟县| 桐城市| 桓仁| 平顺县| 宝丰县| 江口县| 诸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