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無紡布生產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機械移動式紡織角料回收機構。
背景技術:
無紡布是由定向的或隨機的纖維而構成,是新一代環(huán)保材料,具有防潮、透氣、柔韌、質輕、不助燃、容易分解、無毒無刺激性、色彩豐富、價格低廉、可循環(huán)再用等特點,在無紡布生產企業(yè)中,對于無紡布下腳料或廢料都要進行回收利用,目前一般采用開松機對廢料進行開松回收,這種開松機由機架、兩個棘輪、減速電機、風筒、風機構成,兩個棘輪的轉軸上分別固定設有減速電機,兩個棘輪轉動,對物料進行開松,其不足之處在于:由于僅僅依靠兩個棘輪的撕拉開松物料,導致開松不完全,存在未經(jīng)過開松的大塊物料,開松效率較低。
為此,中國專利CN204825162U公開了一種無紡布廢料回收裝置,包括機座10,機座10上端安裝有開松棘輪,開松棘輪一側安裝有喂料棘輪,喂料棘輪側邊設置有進料口,開松棘輪和喂料棘輪之間設置有切割刀,切割刀具有與開松棘輪相適配的刀刃,切割刀的下方設置有出料口,該實用新型通過在開松棘輪與喂料棘輪之間加設了切割刀,使得布料在經(jīng)過喂料棘輪后,得到開松棘輪和切割刀的充分切割,使得布料開松得更加徹底,方便后續(xù)的加工使用,同時通過開松棘輪和切割刀以及喂料棘輪的配合,極大減少了大塊布料沒有被開松而排出出料口的幾率,提高了生產效率,避免了后續(xù)工序需要將大塊布料再次開松的成本,降低了無紡布廢料回收的成本;但是在實際使用過程中,該實用新型的人工塞入進料方式存在巨大的安全隱患,亟待改進,而且針對大型紡織加工廠來說,每臺織機均配置一個回收裝置增加了大量不必要的生產成本,不經(jīng)濟實用。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機械移動式紡織角料回收機構,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機械移動式紡織角料回收機構,包括鋪設在車間地面的行進軌道、與行進軌道配合的底座以及設置在底座上的機座;底座的下端設有行走裝置,該行走裝置包括行進電機、第一同步輪、同步帶、第一行走輪、第二同步輪、驅動軸、第二行走輪、第二輔助行走輪、第一輔助行走輪、第一軸承座和第二軸承座;第一同步輪、第二同步輪并列設置,行進電機的輸出軸與第一同步輪固定連接,第一同步輪經(jīng)同步帶與第二同步輪連接,第二軸承座、第一軸承座由左至右依次設置在第二同步輪兩側的底座下端,第一行走輪設置在第一軸承座外側與驅動軸的一端連接,驅動軸上串聯(lián)連接第一行走輪、第二同步輪、第二行走輪,第二行走輪經(jīng)第二軸承座外部與驅動軸的端部連接;機座上端安裝有開松棘輪,開松棘輪一側安裝有喂料棘輪,開松棘輪和喂料棘輪分別連接有驅動機構,喂料棘輪側邊設置有傾斜進料通道;開松棘輪和喂料棘輪之間設置有切割刀,切割刀具有與開松棘輪相適配的刀刃,切割刀的下方設置有出料口;機座上設置有兩個分別用于安裝開松棘輪和喂料棘輪的固定架,開松棘輪和喂料棘輪分別通過各自的轉軸轉動連接于固定架上,機座上端還安裝有防護罩,防護罩覆蓋在開松棘輪和喂料棘輪上方空間內;所述的傾斜進料通道延伸出防護罩的外側,傾斜進料通道的外端頂部設置一垂直進料口,在傾斜通道內設置一輸送絞龍,輸送絞龍外端固定連接一驅動電機,所述的傾斜進料通道以及驅動電機均通過支架固定在機座上。
作為本實用新型更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所述行進電機固裝在底座的底端內部;所述的第一輔助行走輪和第二輔助行走輪分別平行于第一行走輪和第二行走輪并設置在底座底端內部。
作為本實用新型更進一步的技術方案,驅動機構為電機,開松棘輪和喂料棘輪分別通過安裝于機架上的兩部電機進行驅動。
作為本實用新型更進一步的技術方案,電機通過帶傳動分別連接驅動開松棘輪和喂料棘輪的轉軸。
作為本實用新型更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所述出料口設置有風管連接頭。
作為本實用新型更進一步的技術方案,底座底端內部內還設有一電源裝置,該電源裝置與行進電機和一遙控裝置電連接。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通過在開松棘輪與喂料棘輪之間加設了切割刀,使得布料在經(jīng)過喂料棘輪后,得到開松棘輪和切割刀的充分切割,使得布料開松得更加徹底,方便后續(xù)的加工使用,通過設置傾斜進料通道并采取絞龍進料的方式極大的保證了操作時的進料安全,提高了整個裝置的可靠性;通過設置軌道式的行走裝置使得回收機構可以在車間內配合多臺織機使用,節(jié)約資源。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機械移動式紡織角料回收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中底座內行走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專利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詳細地說明。
請參閱圖1~2,一種機械移動式紡織角料回收機構,包括鋪設在車間地面的行進軌道15、與行進軌道15配合的底座5以及設置在底座5上的機座10;底座5的下端設有行走裝置,該行走裝置包括行進電機514、第一同步輪519、同步帶521、第一行走輪511、第二同步輪513、驅動軸515、第二行走輪517、第二輔助行走輪518、第一輔助行走輪520、第一軸承座512和第二軸承座516;第一同步輪519、第二同步輪513并列設置,行進電機514的輸出軸與第一同步輪519固定連接,第一同步輪519經(jīng)同步帶521與第二同步輪513連接,第二軸承座516、第一軸承座512由左至右依次設置在第二同步輪513兩側的底座下端,第一行走輪511設置在第一軸承座512外側與驅動軸515的一端連接,驅動軸515上串聯(lián)連接第一行走輪511、第二同步輪513、第二行走輪517,第二行走輪517經(jīng)第二軸承座516外部與驅動軸515的端部連接;
所述行進電機514固裝在底座5的底端內部;所述的第一輔助行走輪520和第二輔助行走輪518分別平行于第一行走輪511和第二行走輪517并設置在底座5底端內部,這樣使裝置整體在行進時更加穩(wěn)定;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yōu)選實施例,在底座5底端內部內還設有一電源裝置,該電源裝置與行進電機514和一遙控裝置電連接,方便遠程控制。
機座10上端安裝有開松棘輪,開松棘輪一側安裝有喂料棘輪,開松棘輪和喂料棘輪分別連接有驅動機構,喂料棘輪側邊設置有傾斜進料通道;開松棘輪和喂料棘輪之間設置有切割刀,切割刀具有與開松棘輪相適配的刀刃,切割刀的下方設置有出料口;機座10上設置有兩個分別用于安裝開松棘輪和喂料棘輪的固定架,開松棘輪和喂料棘輪分別通過各自的轉軸轉動連接于固定架上,機座10上端還安裝有防護罩,防護罩覆蓋在開松棘輪和喂料棘輪上方空間內;所述的傾斜進料通道延伸出防護罩的外側,傾斜進料通道的外端頂部設置一垂直進料口,在傾斜通道內設置一輸送絞龍,輸送絞龍外端固定連接一驅動電機,所述的傾斜進料通道以及驅動電機均通過支架固定在機座10上。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yōu)選實施例,驅動機構為電機,開松棘輪和喂料棘輪分別通過安裝于機座10上的兩部電機進行驅動,具體的,電機通過帶傳動分別連接驅動開松棘輪和喂料棘輪的轉軸;所述出料口設置有風管連接頭,通過風管接頭可以將出料口與風機等連接。
本實用新型通過在開松棘輪2與喂料棘輪4之間加設了切割刀11,使得布料在經(jīng)過喂料棘輪4后,得到開松棘輪2和切割刀11的充分切割,使得布料開松得更加徹底,方便后續(xù)的加工使用,同時通過開松棘輪2和切割刀11以及喂料棘輪4的配合,極大減少了大塊布料沒有被開松而排出出料口12的幾率,使得布料的開松效率得到了有效的提高,提高了生產效率,避免了后續(xù)工序需要將大塊布料再次開松的成本,降低了無紡布廢料回收的成本。
驅動機構為電機,開松棘輪2和喂料棘輪4分別通過安裝于機架10上的兩部電機進行驅動,具體的,電機通過帶傳動分別連接驅動開松棘輪2和喂料棘輪4的轉軸。
所述出料口12設置有風管連接頭13,通過風管接頭9可以將出料口12與風機等連接,從而方便開松后的布料由風機抽送至下一個工序中,提高了生產的效率。
在使用過程中,本實用新型通過在開松棘輪與喂料棘輪之間加設了切割刀,使得布料在經(jīng)過喂料棘輪后,得到開松棘輪和切割刀的充分切割,使得布料開松得更加徹底,方便后續(xù)的加工使用,通過設置傾斜進料通道并采取絞龍進料的方式極大的保證了操作時的進料安全,提高了整個裝置的可靠性;通過設置軌道式的行走裝置使得回收機構可以在車間內配合多臺織機使用,節(jié)約資源。
上面對本專利的較佳實施方式作了詳細說明,但是本專利并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在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所具備的知識范圍內,還可以在不脫離本專利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種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