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紡織面料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多功能色紗線及多功能針織面料。
背景技術:
目前,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已經影響到全球的經濟格局發生了重大的改變。在傳統的紡織服裝行業,以歐、美、德、意、日為代表的各大國際知名品牌,無論從產品開發與設計、生產與成衣制作、銷售與產品物流等諸多方面都紛至沓來的移入我國境內,主導和影響著國內外的市場變化。然而,在給我國紡織業帶來發展和機遇之同時,也給我們做技術的人們帶來開發新技術、新材料、新產品、新標準的挑戰。如何根據國際知名品牌的標準和要求,調整生產企業的產品結構、創新開發國際市場急需的新型、多功能的紡織服裝用紗線和面料是其企業綜合實力的競爭和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
而針織面料具有質地柔軟、吸濕透氣、優異的彈性與延伸回復性,以及可生產性。針織服裝服飾穿著舒適、貼身和體、無拘緊感、能充分體現人體曲線美的特質。現代針織面料更加豐富多彩,已經進入多功能化和高檔化的發展階段,各種肌理效應、不同功能的新型針織面料不斷開發出來,給針織品帶來前所未有的感官效果、視覺效果和更加舒服的效果。
但現有的針織面料在新型功能性纖維的選用和搭配上單一、面料穿著服用性差、縮水率和穩定性等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已經不能滿足人們對針織面料服用要求;而且目前的針織面料普遍存在的問題是:經過各種化學功能整理的織物手感硬、彈性差、透氣差、耐洗次數不高、強力下降大,整理前后經常出現色光萎暗、色光變化、跳燈嚴重,導致返單、續單時顏色難以復制、跟單和控制。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現有技術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種多功能色紗線及多功能針織面料,采用該多功能色紗線制得的針織面料具有手感細膩、飄逸柔滑、尺寸穩定性和服用穩定性好、綠色環保功能性持久、耐洗次數好、面料性價比高等優點。
本實用新型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個方面是提供一種多功能色紗線,所述色紗線是由并列復合紗線加捻而成,所述并列復合紗線包括環錠紡紗線和與所述環錠紡紗線并列粘結復合的無捻超細FDY的PTT聚酯紗線,其中,所述環錠紡紗線由有色粘膠纖維與天絲纖維混紡經復合紡紗機捻絲而成,所述環錠紡紗線捻度為300-800T/M。
進一步地,按重量百分比計,所述色紗線中含有色粘膠纖維30-40%、天絲纖維20-30%和無捻超細FDY的PTT聚酯紗線35-45%。
進一步地,所述色紗線為單根加捻并列復合紗線或多根加捻并列復合紗線。
進一步地,所述并列復合紗線的捻向為S捻或Z捻。
進一步地,所述并列復合紗線加捻方向與環錠紡紗線的加捻方向相反。
進一步地,所述環錠紡紗線與所述無捻超細FDY的PTT聚酯紗線之間由水溶性粘合劑層粘結復合。
進一步地,所述水溶性粘合劑層為丙烯酸酯材質,其含固量為5-8%。
進一步地,所述無捻超細FDY的PTT聚酯紗線是75D/72F紗,所述環錠紡紗線為160D/120F紗。
進一步地,所述環錠紡紗線捻度為400-500T/M。
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個方面是提供如權利要求1-8任一項所述多功能色紗線制備而成的多功能針織面料。
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上技術方案,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技術效果:
本實用新型的多功能色紗線由不同收縮比例的紗線捻絲而成,由于該混紡紗線的特殊結構,具有高的抗起球性,大大增加面料使用效果;制得的面料達到透氣、吸濕、抗菌、表面觸感柔軟、面料懸垂度良好的目的,且具有吸濕透氣、保濕導濕、抗菌抑菌、除臭消臭、低溫產生并放射遠紅外線和負氧離子功能、抗起毛起球、抗褶皺等功能;該面料表面觸感柔軟,面料懸垂度良好,且具有手感細膩、飄逸柔滑、服用性和穩定性好,由于不染色減少環境污染、綠色環保功能性永久、面料性價比高等優點。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一種多功能色紗線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一種多功能色紗線加捻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做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多功能色紗線,色紗線6是由并列復合紗線1加捻而成,并列復合紗線包括環錠紡紗線3和與環錠紡紗線3并列粘結復合的無捻超細FDY的PTT聚酯紗線2,其中,環錠紡紗線3由有色粘膠纖維4與天絲纖維5混紡經復合紡紗機捻絲而成,環錠紡紗線3捻度為300-800T/M。
其中,色紗線1為單根加捻并列復合紗線6或多根加捻并列復合紗線6。并列復合紗線6的捻向為S捻或Z捻。并列復合紗線6的加捻方向與環錠紡紗線的加捻方向相反。
優選地,環錠紡紗線3與FDY的PTT聚酯紗線2之間由水溶性粘合劑層粘結復合(圖中未示出)。水溶性粘合劑層為丙烯酸酯材質,其含固量為5-8%。優選地,FDY的PTT聚酯紗線是75D/72F紗,環錠紡紗線為160D/120F紗。環錠紡紗線捻度為400-500T/M。
本實施例還提供了一種多功能色紗線制備而成的多功能復合色紗線和多功能針織面料。
以上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進行了詳細描述,但其只作為范例,本實用新型并不限制于以上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任何對該實用進行的等同修改和替代也都在本實用新型的范疇之中。因此,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下所作的均等變換和修改,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