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瓦楞紙加熱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在瓦楞紙黏合的工藝中,需將瓦楞紙內齒加熱至一定的熱量,瓦楞紙內齒才可以黏合在另一層瓦楞紙上。現在瓦楞紙加熱裝置中只有一個加熱輥,只能對瓦楞紙單面加熱,瓦楞紙受熱不均勻;加熱輥中的熱氣氣道為圓筒狀,圓筒的體積較大;加熱輥加熱時,需要較多的熱氣才可以使加熱輥表面達到預定的熱量,熱利用率低,工作效率低,浪費能源,生產效率低,產品質量差,不環保。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而提供一種能對瓦楞紙能雙面加熱,熱利用率高,節約能源,生產效率高,產品質量高,結構緊湊,操作安全的瓦楞紙加熱裝置。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是這樣實現的,其是一種瓦楞紙加熱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機架及兩轉動架;所述兩轉動架轉動的設在機架的上且左右分布,在兩轉動架的上下兩側分別設有上避讓孔及下避讓孔;
上輥及下輥;所述上輥的兩端分別設在兩轉動架的上部并可轉動,所述下輥的兩端分別設在兩轉動架的下部并可轉動;
上加熱輥及下加熱輥;所述上加熱輥及下加熱輥的兩端分別設在機架上并可轉動,上加熱輥及下加熱輥位于上輥與下輥之間且上下分布,上加熱輥的軸心與下加熱輥的軸心不在同一垂直面上;上加熱輥的兩端部分別位于對應的上避讓孔中,下加熱輥的兩端部分別位于對應的下避讓孔中,兩轉動架相對上加熱輥及下加熱輥可擺動;在上加熱輥中設有上環形熱氣流道,在所述上環形熱氣流道中設有三個以上的上隔片,所述三個以上的上隔片將上環形熱氣流道分隔為等面積的三個以上的上熱氣流道,所述上熱氣流道的上進氣口及上出氣口分別位于上加熱輥的左端及右端,所述上進氣口與外界熱氣連通;在下加熱輥中設有下環形熱氣流道,在所述下環形熱氣流道中設有三個以上的下隔片,所述三個以上的下隔片將下環形熱氣流道分隔為等面積的三個以上的下熱氣流道,所述下熱氣流道的下進氣口及下出氣口分別位于下加熱輥的右端及左端,所述下出氣口與外界連通;
連接管結構;所述連接管結構的兩端分別設在上出氣口及下進氣口處,所述上出氣口及下進氣口相對連接管結構的兩端可轉動;
第一傳動結構;所述第一傳動結構設在機架上,第一傳動結構帶動兩轉動架轉動;以及
第二傳動結構;所述第二傳動結構設在機架上,第二傳動結構帶動上加熱輥及下加熱輥轉動。
在本技術方案中,在所述兩轉動架的外側均設有第一皮帶輪,所述第一皮帶輪位于轉動架的中心位置;所述第一傳動結構包括第一電機、兩第一傳動帶、兩第二皮帶輪及傳動桿;所述第一電機設在機架上,傳動桿與第一電機的輸出軸連接,所述兩第二皮帶輪分別固定套設在傳動桿的兩端,所述兩第一傳動帶分別套設在對應的第一皮帶輪及第二皮帶輪上從而使第一電機帶動兩轉動架轉動。
在本技術方案中,在所述上加熱輥的一端部套設有上皮帶輪,在所述下加熱輥的一端部套設有下皮帶輪;所述第二傳動結構包括第二電機及第二傳動帶;所述第二電機設在機架上,所述第二傳動帶分別套設在上皮帶輪、下皮帶輪及第二電機的輸出軸上從而使第二電機帶動上加熱輥及下加熱輥轉動。
在本技術方案中,所述第二傳動帶套設在張緊輪結構的張緊輪上從而調整第二傳動帶的松緊度。
在本技術方案中,所述上加熱輥及下加熱輥分別通過第一軸承套設在機架上并能轉動。
在本技術方案中,所述上輥及下輥分別通過第二軸承套設在轉動架上并能轉動。
在本技術方案中,所述兩轉動架分別通過第三軸承套設在機架上并能轉動。
在本技術方案中,所述下避讓孔是向下彎曲的下弧形孔,所述上避讓孔是向上彎曲的上弧形孔,所述下弧形孔與上弧形孔相互對稱。
在本技術方案中,所述連接管結構包括連通管及第三軸承套,所述連通管的兩端通過第三軸承套分別設在上出氣口及下進氣口上并連通。
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的優點為:能對瓦楞紙雙面加熱,熱利用率高,節約能源,生產效率高,產品質量高,結構緊湊,操作安全。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立體圖;
圖2是本發明的俯視圖;
圖3是圖2的a-a的剖視圖;
圖4是圖2的b-b剖視圖;
圖5是圖1中刪除機架的第一種視角的立體圖;
圖6是圖1中刪除機架的另一種視角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說明。在此需要說明的是,對于這些實施方式的說明用于幫助理解本發明,但并不構成對本發明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發明各個實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術特征只要彼此之間未構成沖突就可以互相結合。
在本發明描述中,術語“上”、“下”、“左”及“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發明而不是要求本發明必須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
在本發明的描述中,術語“第一”及“第二”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如圖1至圖6所示,其是一種瓦楞紙加熱裝置,包括:機架1及兩轉動架4;所述兩轉動架4轉動的設在機架1的上且左右分布,在兩轉動架4的上下兩側分別設有上避讓孔43及下避讓孔41;
上輥2及下輥10;所述上輥2的兩端分別設在兩轉動架4的上部并可轉動,所述下輥10的兩端分別設在兩轉動架4的下部并可轉動;
上加熱輥3及下加熱輥5;所述上加熱輥3及下加熱輥5的兩端分別設在機架1上并可轉動,上加熱輥3及下加熱輥5位于上輥2與下輥10之間且上下分布,上加熱輥3的軸心與下加熱輥5的軸心不在同一垂直面上;上加熱輥3的兩端部分別位于對應的上避讓孔43中,下加熱輥5的兩端部分別位于對應的下避讓孔41中,兩轉動架4相對上加熱輥3及下加熱輥5可擺動,當需要調整瓦楞紙與上加熱輥3及下加熱輥5接觸的面積時即轉動兩轉動架4,當部需要調整瓦楞紙與上加熱輥3及下加熱輥5接觸的面積時即不轉動兩轉動架4;在上加熱輥3中設有上環形熱氣流道,在所述上環形熱氣流道中設有三個以上的上隔片31,所述三個以上的上隔片31將上環形熱氣流道分隔為等面積的三個以上的上熱氣流道32,所述上熱氣流道32的上進氣口33及上出氣口34分別位于上加熱輥3的左端及右端,所述上進氣口33與外界熱氣連通;在下加熱輥5中設有下環形熱氣流道,在所述下環形熱氣流道中設有三個以上的下隔片51,所述三個以上的下隔片51將下環形熱氣流道分隔為等面積的三個以上的下熱氣流道53,所述下熱氣流道53的下進氣口54及下出氣口53分別位于下加熱輥5的右端及左端,所述下出氣口53與外界連通;
連接管結構9;所述連接管結構9的兩端分別設在上出氣口34及下進氣口54處,所述上出氣口34及下進氣口54相對連接管結構9的兩端可轉動;
第一傳動結構6;所述第一傳動結構6設在機架1上,第一傳動結構6帶動兩轉動架4轉動;以及
第二傳動結構7;所述第二傳動結構7設在機架1上,第二傳動結構8帶動上加熱輥3及下加熱輥5轉動。
工作時,瓦楞紙依次經過上輥2、上加熱輥3、下加熱輥5及下輥10;用戶轉動兩轉動架4從而調整上輥2及下輥10的位置,瓦楞紙與上加熱輥3及下加熱輥5之間接觸的面積隨上輥2及下輥10的位置變化而變化從而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增加或減少瓦楞紙受熱的面積,瓦楞紙的正反兩面分別與上加熱輥3及下加熱輥5接觸,瓦楞紙受熱均勻;上加熱輥3中具有三個以上的上熱氣流道32,每個上熱氣流道32的面積相同,上加熱輥3轉動時,熱氣在上熱氣流道32中不容易產生紊流,較少的熱氣即可使上加熱輥3表面達到預定的溫度,熱效率高;上加熱輥5中具有三個以上的上熱氣流道52,每個上熱氣流道52的面積相同,上加熱輥5轉動時,熱氣在上熱氣流道52中不容易產生紊流,較少的熱氣即可使上加熱輥5表面達到預定的溫度,熱效率高。
在本實施例中,在所述兩轉動架4的外側均設有第一皮帶輪42,所述第一皮帶輪42位于轉動架的中心位置;所述第一傳動結構6包括第一電機61、兩第一傳動帶62、兩第二皮帶輪63及傳動桿64;所述第一電機61設在機架1上,傳動桿64與第一電機61的輸出軸連接,所述兩第二皮帶輪63分別固定套設在傳動桿64的兩端,所述兩第一傳動帶62分別套設在對應的第一皮帶輪42及第二皮帶輪63上從而使第一電機61帶動兩轉動架4轉動。
在本實施例中,在所述上加熱輥3的一端部套設有上皮帶輪35,在所述下加熱輥5的一端部套設有下皮帶輪55;所述第二傳動結構7包括第二電機71及第二傳動帶72;所述第二電機71設在機架1上,所述第二傳動帶72分別套設在上皮帶輪35、下皮帶輪55及第二電機71的輸出軸上從而使第二電機71帶動上加熱輥3及下加熱輥5轉動。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二傳動帶72套設在張緊輪結構73的張緊輪731上從而調整第二傳動帶72的松緊度。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上加熱輥3及下加熱輥5分別通過第一軸承套8設在機架1上并能轉動。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上輥2及下輥10分別通過第二軸承套9設在轉動架4上并能轉動。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兩轉動架4分別通過第三軸承套11設在機架1上并能轉動。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下避讓孔41是向下彎曲的下弧形孔,所述上避讓孔43是向上彎曲的上弧形孔,所述下弧形孔與上弧形孔相互對稱。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連接管結構9包括連通管91及第三軸承套92,所述連通管91的兩端通過第三軸承套92分別設在上出氣口34及下進氣口54上并連通。
以上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作出詳細說明,但本發明不局限于所描述的實施方式。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在不脫離本發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況下對這些實施方式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及變形仍落入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