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細紗機,具體為一種細紗機用自動上管裝置。
背景技術:
對于細紗機,紡紗過程中把半制品粗紗或條子經牽伸、加拈、卷繞成細紗管紗的紡紗機器,細紗機是紡紗的主要機器,細紗的產量、質量是紡紗工藝各道工序優劣的綜合反映。在細紗機的使用過程中,需要采用上管裝置更換空紗管,現有的上管裝置結構單一,不便于操作,工作效率低,為此,我們提出一種細紗機用自動上管裝置。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細紗機用自動上管裝置,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現有的上管裝置結構單一,不便于操作,工作效率低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細紗機用自動上管裝置,包括安裝有電機的底座,所述底座的底部安裝有減震桿,所述減震桿的底部安裝有支腿,所述底座的頂部右側安裝有電機,所述底座的頂部滑動連接有滑座,所述電機的左側動力輸出端安裝有絲桿,所述絲桿的左側貫穿滑座,所述絲桿的外壁螺接有絲杠螺母,且絲杠螺母固定在滑座的內腔,所述滑座的頂部安裝有傳送裝置,所述傳送裝置的頂部安裝有管架,所述底座的頂部左側安裝有支桿,所述支桿的左側底部安裝有控制裝置,所述支桿的左側頂部安裝有升降氣缸,所述支桿的左側滑動連接有開口向下的框架,所述升降氣缸的底部動力輸出端與框架的頂部連接,所述框架的內腔左側安裝有夾持氣缸,所述夾持氣缸的動力輸出端安裝有夾持塊,所述控制裝置分別與電機、傳送裝置、升降氣缸和夾持氣缸電性連接。
優選的,所述減震桿包括套筒,所述套筒的內腔頂部插接有活動桿,所述套筒的內腔底部安裝有彈簧。
優選的,所述夾持塊的右側和框架的內腔右側均安裝有夾持墊片。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通過傳送裝置講空紗管傳送至上管位置,通過電機對空紗管進行推送,然后通過兩組氣缸進行對空紗管的夾取進行上管工作,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勞動強度,提高了生產效率,有效地提升了車間自動化程度。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減震桿結構示意圖。
圖中:1底座、2減震桿、21套筒、22彈簧、23活動桿、3支腿、4電機、5滑座、6絲桿、7絲杠螺母、8傳送裝置、9管架、10支桿、11控制裝置、12升降氣缸、13夾持氣缸、14框架、15夾持塊。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2,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一種細紗機用自動上管裝置,包括底座1,所述底座1的底部四角均安裝有減震桿2,所述減震桿2的底部安裝有支腿3,所述底座1的頂部右側安裝有電機4,所述底座1的頂部滑動連接有滑座5,所述電機4的左側動力輸出端安裝有絲桿6,所述絲桿6的左側貫穿滑座5,所述絲桿6的外壁螺接有絲杠螺母7,且絲杠螺母7固定在滑座5的內腔,所述滑座5的頂部安裝有傳送裝置8,所述傳送裝置8的頂部安裝有管架9,所述底座1的頂部左側安裝有支桿10,所述支桿10的左側底部安裝有控制裝置11,所述支桿10的左側頂部安裝有升降氣缸12,所述支桿10的左側滑動連接有開口向下的框架14,所述升降氣缸12的底部動力輸出端與框架14的頂部連接,所述框架14的內腔左側安裝有夾持氣缸13,所述夾持氣缸13的動力輸出端安裝有夾持塊15,所述控制裝置11分別與電機4、傳送裝置8、升降氣缸12和夾持氣缸13電性連接。
其中,所述減震桿2包括套筒21,所述套筒21的內腔頂部插接有活動桿23,所述套筒21的內腔底部安裝有彈簧22,裝置在工作時,減震桿2起到減震的作用,通過彈簧22的產生的彈性和活動桿23的上下活動,大大提高了裝置的使用壽命,所述夾持塊15的由側和框架14的內腔右側均安裝有夾持墊片,防止了夾持塊15和框架14磨損空紗管,所述控制裝置11為可編程式單片機控制裝置。
工作原理:通過控制裝置11進行編程設置,在管架9上安裝空紗管,通過控制裝置11控制傳送裝置8將空紗管傳送至上管位置,然后通過控制裝置11開啟電機4,電機4帶動絲桿6在絲杠螺母7中轉動,使得滑座5向左滑動,然后通過控制裝置11開啟升降氣缸12推動框架14向下運動,開啟夾持氣缸13,通過夾持塊15和框架14的右壁進行對空紗管的夾取,然后即可進行上管工作。
盡管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