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液體收容體、液體噴射系統等。
背景技術:
以往,作為液體噴射裝置的一個例子,已知有噴墨打印機。在噴墨打印機中,可以通過將作為液體一例的墨水從噴頭中噴出到印刷用紙等印刷媒介上,從而對印刷媒介進行印刷。在這樣的噴墨打印機中,以往,已知有將貯留于作為液體收容體的一例的罐中的墨水供給至噴頭的結構。在這樣的罐中,已知有能夠將大氣從大氣連通口經由連通部導入能夠收容墨水的收容部的結構。并且,在專利文獻1中,在這樣的罐中,有人提出了能夠減少收容部內的墨水通過連通部從大氣連通口漏出至罐外的結構(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5-80907號公報
技術實現要素:
在上述專利文獻1中,并未提出能夠進一步改善,即能夠進一步減少液體從液體收容體漏出的結構。
本發明是為了解決至少一部分上述課題而完成的,能夠通過以下方式或適用例來實現。
[適用例1]一種液體收容體,其特征在于,上述液體收容體能夠收容液體,并具有:液體收容部、液體注入口、大氣開放口、大氣連通部、第1面和第2面;上述液體收容部能夠收容上述液體;上述液體注入口能夠使上述液體注入上述液體收容部;上述大氣開放口與上述液體收容部連通,并且能夠使大氣導入上述液體收容部;上述大氣連通部從上述大氣開放口通往上述液體收容部;上述第1面朝向外側;上述第2面在與上述第1面不同的方向上朝向外側,上述大氣連通部包含多個大氣室,上述多個大氣室包含設于上述第1面的第1大氣室和設于上述第2面的第2大氣室。
在該液體收容體中,第1面與第2面朝向互不相同的方向,并且在第1面設有第1大氣室,在第2面設有第2大氣室。因此,即使液體從液體收容部進入大氣連通部,也容易在第1大氣室和第2大氣室之間阻礙液體的前進。由此,容易防止液體收容部內的液體通過大氣連通部而從大氣開放口漏出至液體收容體的外部。
[適用例2]上述液體收容體,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面與上述第2面朝向互相相反的方向。
在該液體收容體中,由于第1面與第2面朝向互相相反的方向,因此容易在第1大氣室和第2大氣室之間阻礙液體的前進。由此,容易防止液體收容部內的液體通過大氣連通部而從大氣開放口漏出至液體收容體的外部。
[適用例3]上述液體收容體,其特征在于,具有在與上述第1面交叉的方向上朝向外側的第3面,上述多個大氣室包含設于上述第3面的第3大氣室。
在該液體收容體中,由于第1面與第3面朝向相互交叉的方向,因此容易在第1大氣室和第3大氣室之間阻礙液體的前進。由此,容易防止液體收容部內的液體通過大氣連通部而從大氣開放口漏出至液體收容體的外部。
[適用例4]上述液體收容體,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多個大氣室中,在上述大氣連通部的路徑上最靠近上述大氣開放口的上述大氣室配置有防水透氣部件。
在該液體收容體中,能夠通過防水透氣部件阻礙液體的前進,因此容易抑制從液體收容部進入大氣連通部的液體到達大氣開放口。
[適用例5]上述液體收容體,其特征在于,在使用上述液體收容體時的姿勢下,上述大氣連通部與上述液體收容部的連接口位于在鉛直方向上與上述液體注入口相同的位置,或位于上述液體注入口的上方。
在該液體收容體中,大氣連通部與液體收容部的連接口位于在鉛直方向上與液體注入口相同的位置,或位于液體注入口的上方,因此液體收容部內的液體難以到達連接口。
[適用例6]上述液體收容體,其特征在于,在使用上述液體收容體時的姿勢下,上述大氣連通部與上述液體收容部的連接口位于上述液體注入口的下方。
在該液體收容體中,在大氣連通部與液體收容部的連接口位于液體注入口的下方的結構中,容易防止液體收容部內的液體通過大氣連通部而從大氣開放口漏出至液體收容體的外部。
[適用例7]上述液體收容體,其特征在于,上述液體為包含升華性色料的墨水。
[適用例8]一種液體噴射系統,其特征在于,具有:上述液體收容體、液體噴頭和外殼部;上述液體被從上述液體收容體供給至上述液體噴頭;上述外殼部收容上述液體收容體和上述液體噴頭,上述液體收容體具有視認部,上述視認部能夠對收容于上述液體收容部內的上述液體的液面位置進行觀察確認。
[適用例9]上述液體噴射系統,其特征在于,上述視認部設有表示上述液體收容部內的液體收容量的上限基準的上限指標部。
[適用例10]上述液體噴射系統,其特征在于,上述外殼部設有能夠對上述視認部進行觀察確認的窗口部。
附圖說明
圖1為表示本實施方式中的液體噴射系統的主要結構的立體圖。
圖2為表示本實施方式中的液體噴射系統的主要結構的立體圖。
圖3為表示本實施方式中的墨水供給裝置的主要結構的分解立體圖。
圖4為表示本實施方式中的墨水供給裝置的主要結構的立體圖。
圖5為表示實施例1中的罐的立體圖。
圖6為表示實施例1中的罐的立體圖。
圖7為表示實施例1中的罐的分解立體圖。
圖8為表示實施例1中的罐的分解立體圖。
圖9為表示實施例1中的盒體的立體圖。
圖10為表示實施例1中的罐的分解立體圖。
圖11為從罐的背面側觀察實施例1中的盒體時的圖。
圖12為從罐的前表面側觀察實施例1中的盒體時的圖。
圖13為表示實施例1中的罐的截面圖。
圖14為從背面側觀察實施例1中的罐時的圖。
圖15為從前表面側觀察實施例1中的罐時的圖。
圖16為模式性地表示實施例1中的罐的流路的圖。
圖17為表示實施例2中的罐的分解立體圖。
圖18為從前表面側觀察實施例2中的罐時的圖。
圖19為模式性地表示實施例2中的罐的流路的圖。
圖20為表示實施例3中的罐的立體圖。
圖21為表示實施例3中的罐的立體圖。
圖22為表示實施例3中的罐的立體圖。
圖23為表示實施例3中的罐的分解立體圖。
圖24為表示實施例3中的盒體的立體圖。
圖25為表示實施例3中的盒體的立體圖。
圖26為圖25中的A部的放大圖。
圖27為從罐的背面側觀察實施例3中的盒體時的圖。
圖28為從罐的前表面側觀察實施例3中的盒體時的圖。
圖29為從罐的上表面側觀察實施例3中的盒體時的圖。
圖30為模式性地表示實施例3中的罐的流路的圖。
圖31為模式性地表示實施例3中的罐的使用姿勢的截面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包含作為液體噴射裝置一例的噴墨打印機(以下,稱為打印機)的液體噴射系統為例,參照附圖對實施方式進行說明。應予說明,在各附圖中,為了使各自的結構達到可認識程度的大小,結構和部件的比例尺會有所不同。
如圖1所示,本實施方式中的液體噴射系統1具有作為液體噴射裝置一例的打印機3、作為液體供給裝置一例的墨水供給裝置4和掃描器單元5。打印機3具有筐體6。筐體6構成打印機3的外殼。墨水供給裝置4具有作為液體收容體安裝部一例的筐體7和多個(2個或超過2個的個數)罐9。筐體6、筐體7和掃描器單元5構成液體噴射系統1的外殼。應予說明,作為液體噴射系統1,也能夠采用省略掃描器單元5的結構。罐9為液體收容體的一個例子。液體噴射系統1能夠利用作為液體一例的墨水對印刷用紙等印刷媒介P進行印刷。
在此,在圖1中,附有相互正交的坐標軸XYZ軸。在此以后的示意圖中也根據需要附有XYZ軸。在本實施方式中,將液體噴射系統1配置于由X軸和Y軸所規定的水平平面(XY平面)的狀態為液體噴射系統1的使用狀態。當將液體噴射系統1配置于XY平面時,將此時液體噴射系統1的姿勢稱為液體噴射系統1的使用姿勢。Z軸為與水平平面正交的軸。在液體噴射系統1的使用狀態下,Z軸方向為鉛直向上方向。并且,在液體噴射系統1的使用狀態下,在圖1中,-Z軸方向為鉛直向下方向。應予說明,在XYZ軸的各軸中,箭頭的方向表示+(正)方向,與箭頭的方向相反的方向表示-(負)方向。
在液體噴射系統1中,打印機3與掃描器單元5相互重疊。在使用打印機3的狀態下,掃描器單元5位于打印機3的鉛直上方。掃描器單元5為平板式,并具有圖像傳感器等攝像元件(未圖示)。掃描器單元5能夠通過攝像元件將記錄于紙等媒介的圖像等讀取為圖像數據。因此,掃描器單元5作為圖像等的讀取裝置而發揮作用。掃描器單元5為可相對打印機3旋轉的結構。掃描器單元5具有作為打印機3的蓋的功能。操作者通過將掃描器單元5向Z軸方向舉起,能夠使掃描器單元5相對打印機3旋轉。由此,能夠使作為打印機3的蓋而發揮作用的掃描器單元5相對打印機3打開。
在打印機3中設有排紙部11。在打印機3中,印刷媒介P從排紙部11中排出。在打印機3中,將設有排紙部11的面作為正面13。此外,液體噴射系統1具有與正面13交叉的上表面15和與正面13以及上表面15交叉的側部19。墨水供給裝置4設于側部19。在筐體7上設有窗口部21。窗口部21設于筐體7中與正面23和上表面25交叉的側部27。
窗口部21具有透光性。并且,在與窗口部21重合的位置設有上述4個罐9。因此,使用液體噴射系統1的操作者能夠透過窗口部21對4個墨水罐9進行觀察確認。在本實施方式中,窗口部21設為形成于筐體7的開口。操作者能夠透過作為開口的窗口部21對4個墨水罐9進行觀察確認。應予說明,窗口部21并不限定為開口,例如,也可由具有透光性的部件來構成。
在本實施方式中,面對各罐9的窗口部21的部位的至少一部分具有透光性。從各罐9的具有透光性的部位能夠對罐9內的墨水進行觀察確認。因此,操作者透過窗口部21對4個罐9進行觀察確認,從而能夠對各罐9中的墨水量進行觀察確認。即,在罐9中,能夠將面向窗口部21的部位的至少一部分用作可對墨水量進行觀察確認的視認部。
如圖2所示,打印機3具有記錄部31。在打印機3中,記錄部31收容于筐體6。記錄部31通過作為液體一例的墨水在記錄媒介P上進行記錄,上述記錄媒介P通過輸送裝置(未圖示)而沿Y軸方向輸送。應予說明,未圖示的輸送裝置沿Y軸方向間歇地輸送記錄用紙等記錄媒介P。記錄部31為可通過移動裝置(未圖示)沿X軸往返移動的結構。墨水供給裝置4向記錄部31供給墨水。應予說明,在液體噴射系統1中,墨水供給裝置4的至少一部分向筐體6的外側突出。應予說明,記錄部31收容于筐體6中。由此,能夠通過筐體6對記錄部31進行保護。
在此,沿X軸的方向并不限定為與X軸完全平行的方向,除了與X軸正交的方向外,其包含由于誤差或公差等而傾斜的方向。同樣地,沿Y軸的方向并不限定為與Y軸完全平行的方向,除了與Y軸正交的方向外,其包含由于誤差或公差等而傾斜的方向。沿Z軸的方向不限定為與Z軸完全平行的方向,除了與Z軸正交的方向外,其包含由于誤差或公差等而傾斜的方向。即,沿任意的軸或面的方向不限定為與這些任意的軸或面完全平行的方向,除了與這些任意的軸或面正交的方向以外,其包含由于誤差或公差等而傾斜的方向。
墨水供給裝置4具有作為液體收容體一例的罐9。在本實施方式中,墨水供給裝置4具有多個(在本實施方式中為4個)罐9。多個罐9向打印機3的筐體6的外側突出。多個罐9收容于筐體7的內部。由此,能夠通過筐體7對罐9進行保護。筐體7從筐體6突出。
應予說明,在本實施方式中,墨水供給裝置4具有多個(4個)罐9。但是,罐9的個數并不限定為4個,也可采用3個、低于3個或超過4個的個數。
進而,在本實施方式中,多個罐9相互分開地構成。但是,作為液體收容體一例的罐9的結構并不限定于此。作為液體收容體的結構也可采用使多個罐9形成一體從而設為1個液體收容體的結構。在這種情況下,1個液體收容體設有多個液體收容部。多個液體收容部被互相單獨隔開,并為可收容不同種類的液體的結構。在這種情況下,例如,能夠將不同顏色的墨水分別收容于多個液體收容部。
如圖2所示,在各罐9連接有墨水供給管32。罐9內的墨水經由墨水供給管32而被從墨水供給裝置4供給至記錄部31。在記錄部31設有作為液體噴頭一例的記錄頭(未圖示)。在記錄頭形成有朝向記錄媒介P側的噴嘴開口(未圖示)。從墨水供給裝置4通過墨水供給管32而供給至記錄部31的墨水被供給至記錄頭。并且,被供給至記錄部31的墨水從記錄頭的噴嘴開口以墨滴的形式向記錄媒介P噴出。應予說明,在上述例子中,雖然將打印機3和墨水供給裝置4作為單獨的結構而進行了說明,但也能夠使墨水供給裝置4包含于打印機3的結構中。
應予說明,作為罐9,也可采用在可對墨水的收容量進行觀察確認的視認面33上添加上限標識34和下限標識35等的結構。視認面33為視認部的一個例子。此外,上限標識34為上限指標部的一個例子。操作者能夠以上限標識34及下限標識35為標記來把握罐9中的墨水量。應予說明,上限標識34表示當從后述液體注入部36注入墨水時,墨水不會從液體注入部36中溢出的墨水量基準。此外,下限標識35表示促使操作者注入墨水時的墨水量基準。也可以采用將上限標識34及下限標識35的至少一方設于罐9的結構。
此外,筐體7與筐體6可互相分開也可形成一體。在筐體7與筐體6為一體的情況下,能夠使多個罐9與記錄部31和墨水供給管32一起收容于筐體6的內部。在筐體7與筐體6為一體的情況下,筐體6對應于收容液體收容體和液體噴頭的外殼部。
此外,罐9的配置部位并不限定于筐體6的X軸方向的側面側。作為罐9的配置部位,例如,也可采用筐體6的Y軸方向的前表面側。
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多個罐9互相分開地形成。但是,罐9的結構并不限定于此。作為罐9的結構,也可采用使多個罐9形成一體的結構。在這種情況下,在1個罐9內設置多個墨水室。多個墨水室互相單獨隔開,并為可收容不同種類的墨水的結構。在這種情況下,例如,能夠將不同顏色的墨水分別收容于多個墨水室內。
在具有上述結構的液體噴射系統1中,通過一邊沿Y軸方向輸送記錄媒介P,并且使記錄部31沿X軸往返移動,一邊使記錄部31的記錄頭在特定的位置噴出墨滴,從而在記錄媒介P上進行記錄。
墨水并不限定為水性墨水和油性墨水中的任一種。此外,作為水性墨水,可為具有將染料等溶質溶解于水性溶劑中的結構的墨水、和具有將顏料等分散相分散在水溶性分散介質中的結構的墨水中的任一種。此外,作為油性墨水,可為具有將染料等溶質溶解于油性溶劑中的結構的墨水、和具有將顏料等分散相分散在油性分散介質中的結構的墨水中的任一種。
在墨水供給裝置4中,如圖3所示,筐體7包含第1筐體41和第2筐體42。在罐9中形成有液體注入部36。在罐9中,能夠通過液體注入部36將墨水從罐9的外部注入罐9的內部。應予說明,操作者能夠從筐體7的外側接觸到罐9的液體注入部36。
在此,圖3中的X軸、Y軸及Z軸與相對圖1所示的液體噴射系統1的X軸、Y軸及Z軸相對應。即,圖3中的X軸、Y軸及Z軸是指在將墨水供給裝置4A組裝入液體噴射系統1的狀態下的X軸、Y軸及Z軸。在此以后,在表示液體噴射系統1的結構部件或單元的圖中附有X軸、Y軸及Z軸的情況下,也是指在將該結構部件或單元組裝入(搭載于)液體噴射系統1的狀態下的X軸、Y軸及Z軸。并且,將在液體噴射系統1的使用姿勢中的各結構部件或單元的姿勢稱為這些結構部件或單元的使用姿勢。
如圖3所示,第1筐體41位于比多個罐9更靠近-Z軸方向的位置。多個罐9被第1筐體41支承。第2筐體42位于比第1筐體41更靠近Z軸方向的位置,并從第1筐體41的Z軸方向覆蓋多個罐9。多個罐9被第1筐體41和第2筐體42覆蓋。
在本實施方式中,4個罐9沿Y軸排列。在下文中,在對4個罐9分別進行識別的情況下,4個罐9被分別表示為罐91、罐92、罐93及罐94。罐91、罐92、罐93及罐94沿Y軸方向依次排列。即,罐92位于比罐91更靠近Y軸方向的位置,罐93位于比罐92更靠近Y軸方向的位置,罐94位于比罐93更靠近Y軸方向的位置。
在4個罐9中,罐91、罐92及罐93相互具有相同的形狀。罐94具有與其他的罐9不同的形狀。罐94的容積大于其他罐9的容積。除了該點以外,罐94具有與其他罐9相同的結構。該結構例如正適合于將使用頻率較高的種類的墨水收容于罐94。這是為了能夠收容比其他種類的墨水更多的使用頻率較高的種類的墨水。
第2筐體42具有蓋部43。蓋部43位于第2筐體42的Z軸方向的端部。如圖4所示,蓋部43為可相對第2筐體42旋轉的結構。在圖4中圖示有蓋部43相對第2筐體42打開的狀態。如果使蓋部43相對第2筐體42打開,則將露出多個罐9的液體注入部36。由此,操作者能夠從筐體7的外側接觸到罐9的液體注入部36。
在蓋部43設有卡定部43A。如圖4所示,卡定部43A設于蓋部43的第1筐體41側。在關閉蓋部43的狀態下,卡定部43A從蓋部43向第1筐體41側突出。在卡定部43A形成有突起部43B。突起部43B形成于卡定部43A的與蓋部43側相反的一側。突起部43B從卡定部43A向-Y軸方向突出。在第2筐體42中,在與卡定部43A相對的部分形成有卡合孔42A。在第2筐體42中,卡合孔42A形成于當關閉蓋部43時與卡定部43A重合的部分。
在關閉蓋部43的狀態下,卡定部43A被插入第2筐體42的卡合孔42A。此時,卡定部43A的突起部43B與卡合孔42A卡合。由此,當關閉蓋部43并且卡定部43A的突起部43B卡合于卡合孔42A時,將有咔嗒的感覺。此外,例如,當猛地關閉蓋部43時等,能夠通過使突起部43B卡合于卡合孔42A來緩和蓋部43的趨勢。由此,在關閉蓋部43時能夠減少蓋部43抵接于第2筐體42時的沖擊。
此外,如圖4所示,在蓋部43形成有把手部43C。把手部43C設于蓋部43的X軸方向的端部以及蓋部43的-Z軸方向的端部。操作者能夠將手指置于把手部43C處并使蓋部43沿Z軸方向旋轉。此時,由于容易將手指扣于把手部43C,因此操作者容易將手指置于把手部43C處而使蓋部43旋轉。
應予說明,液體注入部36被栓部件44密封。當向罐9注入墨水時,將栓部件44從液體注入部36上取下并打開液體注入部36后,再注入墨水。
第2筐體42進一步具有多個栓部件配置部45和多個安裝部46。多個栓部件配置部45以及多個安裝部46配置于第2筐體42的Z軸方向的面上。在第2筐體42中,多個栓部件配置部45以及多個安裝部46設于與蓋部43相對的面。因此,如果關閉蓋部43,則多個栓部件配置部45以及多個安裝部46被蓋部43覆蓋。多個栓部件配置部45沿Y軸排列配置。多個安裝部46沿Y軸排列配置。
多個栓部件配置部45為可配置對應的栓部件44的栓主體44A的結構。即,各栓部件配置部45為應配置從液體注入口52上卸下的各栓部件44的栓主體44A的部分。
栓部件配置部45為形成于第2筐體42的Z軸方向的面的凹部。該凹部接納栓部件44的栓主體44A。栓部件配置部45能夠通過凹部來保持墨水。栓部件配置部45具有突起45A。突起45A從第2筐體42的Z軸方向的面向鉛直向上方向突出。突起45A為通過插入栓部件44的栓主體44A來安裝(保持)栓主體44A的部分。應予說明,栓部件配置部45優選為能夠對墨水進行保持的結構。例如,如本實施方式,栓部件配置部45可為凹部,也可為配置于第2筐體42的Z軸方向的面的多孔部件。
多個安裝部46為可安裝對應的栓部件44的被安裝部44B的部分。多個安裝部46分別為從第2筐體42的Z軸方向的面向Z軸方向突出的柱狀的突起。在栓部件44中,栓主體44A與被安裝部44B通過連接部44C而相互連接。因此,當將栓主體44A從液體注入部36上取下時,容易防止栓主體44A下落或丟失。
對罐9和墨水供給裝置4的各種實施例進行說明。應予說明,在下文中,為了在每個實施例中識別罐9和墨水供給裝置4,對每個實施例中的罐9和墨水供給裝置4的符號附注不同的字母。此外,如上所述,在4個罐9中,罐94與其他罐9除了容積不同以外,具有相同的結構。在下文中,以罐91為例對罐9的實施例進行說明。以下所說明的罐9的各種實施例也可適用于罐94。因此,省略對罐94的實施例的詳細說明。
(實施例1)
對實施例1中的罐9A進行說明。如圖5所示,罐9A具有前表面51、側面52和上表面53。前表面51、側面52以及上表面53分別為在罐9A中朝向外側的面。此外,如圖6所示,罐9A具有背面54、側面55和下表面56。背面54、側面55以及下表面56分別為在罐9A中朝向外側的面。
在罐9A中朝向外側的面中,如圖5所示,前表面51朝向Y軸方向。在本實施例中,前表面51沿XZ平面延伸。側面52朝向-X軸方向。在本實施例中,側面52沿YZ平面延伸。此外,側面52與前表面51交叉。上表面53朝向Z軸方向。在本實施例中,上表面53包含斷層差。在本實施例中,在罐9A中朝向Z軸方向的面中,與前表面51交叉的面為上表面53。上表面53沿XY平面延伸。應予說明,上表面53中的一部分也與側面52交叉。
應予說明,沿XZ平面延伸的面并不限定為與XZ平面完全平行地延伸的面,除了與XZ平面正交的面以外,其還包含由于誤差或公差等而傾斜的面。同樣地,沿YZ平面延伸的面并不限定為與YZ平面完全平行地延伸的面,除了與YZ平面正交的面以外,其還包含由于誤差或公差等而傾斜的面。沿XY平面延伸的面并不限定為與XY平面完全平行地延伸的面,除了與XY平面正交的面以外,其還包含由于誤差或公差等而傾斜的面。此外,前表面51、側面52、上表面53、背面54、側面55以及下表面56分別不限定于平坦的面,其也可包含凹凸和斷層差等。
此外,2個面交叉表示2個面為互相不平行的位置關系。除了2個面互相直接接觸的情況以外,無論是未直接接觸且相互分離的位置關系,還是一方的延長面與另一方的延長面交叉的關系的情況都稱為交叉。交叉的2個面所成的角可為直角、鈍角、銳角中的任一種。
上表面53包含2處斷層差。上表面53中的斷層差是指上表面53中的沿Z軸的高差。在下文中,在對包含2處斷層差的上表面53根據每個斷層差進行識別的情況下,將上表面53分別表示為上表面53A、上表面53B以及上表面53C。上表面53A位于2處斷層差之間,并位于上表面53A、上表面53B以及上表面53C中最靠近Z軸方向的位置。當沿-Z軸方向平視罐9A時,上表面53A位于上表面53B和上表面53C之間。
上表面53B位于上表面53A的-X軸方向。上表面53B位于在上表面53A、上表面53B以及上表面53C中最靠近-X軸方向的位置。換言之,上表面53B位于在上表面53A、上表面53B以及上表面53C中最靠近側面52側的位置。上表面53C位于上表面53A的X軸方向。上表面53C位于在上表面53A、上表面53B以及上表面53C中最靠近X軸方向的位置。換言之,上表面53C位于在上表面53A、上表面53B以及上表面53C中最靠近側面55(圖6)側的位置。
在罐9A中,液體注入部36設于上表面53C。液體注入部36從上表面53C向Z軸方向突出。此外,在罐9A設有大氣開放部58和液體供給部59。大氣開放部58設于斷層差面61。大氣開放部58從斷層差面61向-X軸方向突出。斷層差面61為連接上表面53A和上表面53B的斷層差的面,并朝向-X軸方向。在本實施例中,斷層差面61沿YZ平面延伸。斷層差面61與上表面53A、上表面53B、前表面51以及背面54(圖6)交叉。
液體供給部59設于從側面52向-X軸方向突出的部分62。液體供給部59從由側面52突出的部分62向Y軸方向突出。收容于罐9A的墨水通過液體供給部59而被供給至墨水供給管32(圖2)。
如圖6所示,在罐9A中朝向外側的面中的背面54朝向-Y軸方向。在本實施例中,背面54沿XZ平面延伸。側面55朝向X軸方向。在本實施例中,側面55沿YZ平面延伸。此外,側面55與背面54交叉。應予說明,在罐9A中,將側面55設定為視認面33。下表面56朝向-Z軸方向。在本實施例中,下表面56相對XY平面傾斜。在本實施例中,下表面56隨著朝向X軸方向而沿朝向Z軸方向的方向傾斜。下表面56與背面54交叉。
在罐9A中,前表面51(圖5)與背面54(圖6)互相朝向相反的方向。側面52也與背面54交叉。此外,側面55也與前表面51交叉。此外,上表面53也與背面54交叉。此外,下表面56也與前表面51交叉。應予說明,在罐9A中,背面54為第1面的一個例子,前表面51為第2面一個例子。在罐9A中,前表面51與背面54在互不相同的方向上朝向罐9A的外側。
如圖7所示,罐9A具有作為罐主體一例的盒體63、密封部件64、防水透氣膜65和密封部件66。盒體63例如由尼龍或聚丙烯等合成樹脂構成。此外,密封部件64以及密封部件66分別由合成樹脂(例如尼龍或聚丙烯等)形成膜狀,并具有可撓性。防水透氣膜65對液體的防水性較高,即液體的滲透性較低,并由透氣性較高的材料構成,形成膜狀。防水透氣膜65為防水透氣部件的一個例子。應予說明,在本實施例中,密封部件66中朝向Y軸方向的面相當于罐9A的前表面51。
如圖8所示,在盒體63中形成有凹部67。此外,在盒體63設有接合部68。在圖8中,為了簡單易懂地表示結構,對接合部68畫有陰影線。密封部件64與接合部68接合。在本實施例中,通過熔敷使盒體63和密封部件64接合。如果將密封部件64接合于盒體63,則凹部67被密封部件64堵塞。將由凹部67和密封部件64包圍的空間稱為液體收容部69。墨水收容于液體收容部69。應予說明,在本實施例中,密封部件64中朝向-Y軸方向的面相當于罐9A的背面54。因此,在罐9A中,背面54設有液體收容部69。
盒體63具有壁71、壁72、壁73、壁74、壁75、壁76、壁77、壁78和壁79。壁71沿XZ平面延伸。壁72~壁79的8個壁與壁71交叉。壁72~壁79的8個壁從壁71向-Y軸方向突出。當沿Y軸方向平視壁71時,壁72~壁79的8個壁包圍壁71。通過壁71和壁72~壁79的8個壁,構成以壁71為底的凹部67。應予說明,壁71~壁79分別不限定為平坦的壁,也可包含凹凸和斷層差等。
壁72和壁73設于在沿X軸隔開空隙的狀態下相互對峙的位置,并分別沿YZ平面延伸。壁73位于比壁72更靠近X軸方向的位置。壁74位于壁72以及壁73的-Z軸方向,并與壁72以及壁73交叉。當沿Y軸方向平視壁71時,壁75到壁79位于比壁74更靠近Z軸方向的位置。壁75位于在壁75到壁79中最靠近X軸方向的位置,并與壁73交叉。壁79位于在壁75到壁79中最靠近-X軸方向的位置,并與壁72交叉。壁76位于壁75的-X軸方向,并沿YZ平面延伸。壁77位于壁76的-X軸方向,并沿XY平面延伸。壁78位于壁77的-X軸方向,并沿YZ平面延伸。壁79位于壁78的-X軸方向,并沿XY平面延伸。
此外,如圖9所示,在盒體63中形成凹部81、凹部82、凹部83、凹部84、凹部85、凹部86、槽部87和槽部88。凹部81位于凹部67的Z軸方向。凹部81位于壁75的Z軸方向。凹部81被壁73、壁75、壁76、壁101和壁102劃分。壁101沿XZ平面延伸,并位于比壁71更靠近-Y軸方向的位置。壁102沿XY平面延伸,并位于比壁75更靠近Z軸方向的位置。壁73、壁75、壁76、以及壁102從壁101向-Y軸方向突出。當沿Y軸方向平視壁101時,壁101被壁73、壁75、壁76以及壁102包圍。由此,構成以壁101為底的凹部81。
凹部82位于凹部67的Z軸方向的位置。凹部82位于壁77的Z軸方向的位置。凹部82被壁71、壁77、壁103、壁104、壁105劃分。應予說明,凹部67的壁71和凹部82的壁71互為同一壁。即,在本實施例中,凹部67和凹部82共有壁71。凹部67和凹部82也共有壁76以及壁77。壁103沿YZ平面延伸,并位于比壁76更靠近-X軸方向的位置。壁104沿XY平面延伸,并位于比壁77更靠近Z軸方向的位置。壁105沿YZ平面延伸,位于比壁76更靠近-X軸方向的位置,并且位于比壁103更靠近X軸方向的位置。壁77、壁103、壁104以及壁105從壁71向-Y軸方向突出。當沿Y軸方向平視壁71時,壁77、壁103、壁104以及壁105包圍壁71。由此,構成以壁71為底的凹部82。
凹部83位于凹部67的Z軸方向,并且位于凹部82的-X軸方向。凹部83位于壁77的Z軸方向。凹部83被壁71、壁77、壁103、壁104和壁106劃分。應予說明,凹部67和凹部83共有壁71以及壁77。此外,凹部82和凹部83共有壁103以及壁104。壁106沿YZ平面延伸,并位于比壁103更靠近-X軸方向的位置。壁77、壁103、壁104以及壁106從壁71向-Y軸方向突出。當沿Y軸方向平視壁71時,壁77、壁103、壁104以及壁106包圍壁71。由此,構成以壁71為底的凹部83。
凹部84位于凹部67的Z軸方向,并且位于凹部83的-X軸方向。凹部84位于壁77的Z軸方向。凹部84被壁71、壁77、壁78、壁106和壁107劃分。應予說明,凹部67和凹部84共有壁71、壁77以及壁78。此外,凹部83和凹部84共有壁106。壁107沿XY平面延伸,并位于比壁77更靠近Z軸方向的位置。壁77、壁78、壁106以及壁107從壁71向-Y軸方向突出。當沿Y軸方向平視壁71時,壁77、壁78、壁106以及壁107包圍壁71。由此,構成以壁71為底的凹部84。
凹部85位于凹部82的Z軸方向。凹部85位于壁104的Z軸方向。凹部85被壁71、壁104、壁105、壁106、壁108、壁109和壁110劃分。應予說明,凹部82和凹部85共有壁104以及壁105。此外,凹部83和凹部85共有壁106。壁108沿XY平面延伸,并位于比壁104更靠近Z軸方向的位置。壁109沿XY平面延伸,位于比壁104更靠近Z軸方向的位置,并且位于比壁108更靠近-Z軸方向的位置。壁110沿YZ平面延伸,位于比壁105更靠近-X軸方向的位置,并且位于比壁106更靠近X軸方向的位置。壁104、壁105、壁106、壁108、壁109以及壁110從壁71向-Y軸方向突出。當沿Y軸方向平視壁71時,壁104、壁105、壁106、壁108、壁109以及壁110包圍壁71。由此,構成以壁71為底的凹部85。
凹部86位于凹部83的Z軸方向。凹部86位于壁104的Z軸方向。凹部86被壁71、壁104、壁106、壁109和壁110劃分。應予說明,凹部85和凹部86共有壁104、壁106、壁109以及壁110。凹部86也可看做是被壁109以及壁110從凹部85中分隔而成。當沿Y軸方向平視壁71時,壁104、壁106、壁109以及壁110包圍壁71。由此,構成以壁71為底的凹部86。
當沿Y軸方向平視壁71時,槽部87形成于壁76和壁105之間。槽部87形成于凹部81和凹部82之間。凹部81和凹部82通過槽部87相連。槽部88以壁104和壁105交叉的部位中壁104的Z軸方向的位置為起點,當沿-Y軸方向平視壁71時,槽部88沿順時針旋轉方向繞過凹部85的外側,然后穿過壁72的-X軸方向的位置并轉向,彎曲前行到達凹部84。應予說明,凹部67和凹部81通過形成于壁75的切口部111而相連。
凹部67、凹部81~凹部86、槽部87以及槽部88、和切口部111形成為從-Y軸方向向Y軸方向形成凹狀的朝向。當沿Y軸方向平視壁71時,凹部67、凹部81~凹部86、槽部87以及槽部88、和切口部111被接合部68包圍。應予說明,如上所述,在罐9A中,在密封部件64(圖8)中朝向-Y軸方向的面相當于罐9A的背面54。因此,在罐9A中,在背面54設有凹部67、凹部81~凹部86、槽部87以及槽部88、和切口部111。
應予說明,密封部件64(圖8)具有當沿Y軸方向平視罐9A時覆蓋包圍凹部67、凹部81~凹部86、槽部87以及槽部88、和切口部111的接合部68的大小以及形狀。因此,如果將密封部件64接合于盒體63的接合部68,則凹部67、凹部81~凹部86、槽部87以及槽部88、和切口部111被密封部件64堵塞。由此,凹部67以及凹部81~凹部86形成互相分隔的室。
應予說明,在圖9所表示的盒體63的壁72中-X軸方向的面,即壁72的凹部67側的相反側的面相當于圖5所表示的罐9A的側面52。此外,在圖9所表示的壁73中X軸方向的面,即壁73的凹部67側的相反側的面相當于圖6所表示的側面55。此外,在圖9所表示的壁74中-Z軸方向的面,即壁74的凹部67側的相反側的面相當于圖6所表示的下表面56。此外,在圖9所表示的壁75中Z軸方向的面,即壁75的凹部67側的相反側的面相當于圖5所表示的上表面53C。此外,在圖9所表示的壁108中Z軸方向的面,即壁108的凹部85側的相反側的面相當于圖5所表示的上表面53A。此外,在圖9所表示的壁79中Z軸方向的面,即壁79的凹部67側的相反側的面相當于圖5所表示的上表面53B。
此外,如圖10所示,在盒體63形成凹部113、凹部114、凹部115、凹部116和凹部117。進而,盒體63具有區劃壁121、區劃壁122、區劃壁123、區劃壁124和區劃壁125。凹部113~凹部117隔著壁71而位于凹部67(圖9)側的相反側。即,凹部113~凹部117隔著壁71而位于凹部67(圖9)的Y軸方向。應予說明,凹部67的壁71與凹部113~凹部117的壁71互為同一壁。即,在本實施例中,凹部67和凹部113~凹部117共有壁71。
凹部113被壁71和區劃壁121劃分。區劃壁121設于壁71的朝向Y軸方向的面。區劃壁121從壁71向Y軸方向突出。當沿-Y軸方向平視壁71時,被區劃壁121包圍的區域為凹部113的區域。并且,通過包圍壁71的區劃壁121和壁71構成以壁71為底的凹部113。
凹部114位于凹部113的Z軸方向。凹部114被壁71和區劃壁122劃分。區劃壁122設于壁71的朝向Y軸方向的面。區劃壁122從壁71向Y軸方向突出。當沿-Y軸方向平視壁71時,被區劃壁122包圍的區域為凹部114的區域。并且,通過包圍壁71的區劃壁122和壁71,構成以壁71為底的凹部114。應予說明,在本實施例中,區劃壁121的一部分與區劃壁122的一部分重疊。因此,可看做凹部113和凹部114共有區劃壁121的一部分以及區劃壁122的一部分。
凹部115形成于凹部114的內側。凹部115在凹部114內獨立于凹部114而設置。即,凹部115在凹部114內設為島狀。凹部115被壁71和區劃壁123劃分。區劃壁123設于壁71的朝向Y軸方向的面。區劃壁123從壁71向Y軸方向突出。區劃壁123從壁71的突出量小于區劃壁122從壁71的突出量。當沿-Y軸方向平視壁71時,被區劃壁123包圍的區域為凹部115的區域。并且,通過包圍壁71的區劃壁123和壁71,構成以壁71為底的凹部115。
凹部116以及凹部117分別形成于凹部113的內側。凹部116以及凹部117分別在凹部113內獨立于凹部113而設置。即,凹部116以及凹部117分別在凹部113內設為島狀。凹部116被壁71和區劃壁124劃分。凹部117被壁71和區劃壁125劃分。
區劃壁124以及區劃壁125分別設于壁71的朝向Y軸方向的面。區劃壁124以及區劃壁125分別從壁71向Y軸方向突出。當沿-Y軸方向平視壁71時,被區劃壁124包圍的區域為凹部116的區域。同樣地,被區劃壁125包圍的區域為凹部117的區域。并且,通過包圍壁71的區劃壁124和壁71構成以壁71為底的凹部116,通過包圍壁71的區劃壁125和壁71構成以壁71為底的凹部117。
劃分凹部115的區劃壁123的Y軸方向的端部被設定為接合部126。在圖10中,為了簡單易懂地表示結構,對接合部126畫有陰影線。在接合部126接合有防水透氣膜65。當沿-Y軸方向平視壁71時,防水透氣膜65具有覆蓋凹部115以及接合部126的大小以及形狀。因此,如果將防水透氣膜65接合于接合部126,則凹部115被防水透氣膜65堵塞。由此,凹部115形成通過防水透氣膜65從凹部114中分隔而成的室。
區劃壁121、區劃壁122、區劃壁124和區劃壁125的Y軸方向的端部被設定為接合部127。在圖10中,為了簡單易懂地表示結構,對接合部127畫有陰影線。密封部件66接合于接合部127。在本實施例中,通過熔敷使盒體63和密封部件66接合。當沿-Y軸方向平視壁71時,密封部件66具有覆蓋凹部113、凹部114以及接合部127的大小以及形狀。因此,如果使密封部件66接合于盒體63,則凹部113、凹部114、凹部116以及凹部117被密封部件66堵塞。由此,凹部113、凹部114、凹部116以及凹部117形成互相分隔的室。應予說明,區劃壁123從壁71的突出量小于區劃壁122從壁71的突出量,因此在防水透氣膜65和密封部件66之間沿Z軸方向設有空隙。
應予說明,如上所述,在罐9A中,在密封部件66中朝向Y軸方向的面相當于罐9A的前表面51。因此,在罐9A中,在前表面51設有凹部113、凹部114、凹部116以及凹部117。應予說明,大氣開放部58(圖7)與凹部114內相通。此外,如圖9所示,液體供給部59與凹部67內相通。
如圖11所示,在盒體63中,在凹部82內的壁71設有連通部131。此外,在凹部83內的壁71設有連通部132和連通部133。在凹部84內的壁71設有連通部134。在凹部85內的壁71設有連通部135。并且,在凹部86內的壁71設有連通部136和連通部137。在本實施例中,連通部131~連通部137分別被設為形成于壁71的貫通孔。
如圖12所示,連通部131以及連通部132與凹部116內相通。因此,凹部116與連通部131和連通部132相通。因此,如圖11所示,凹部82與凹部83雖然被壁103分隔,但通過連通部131、凹部116(圖12)和連通部132而相連。即,凹部82和凹部83通過凹部116而相互連通。
如圖12所示,連通部133以及連通部134與凹部117內相通。因此,凹部117與連通部133和連通部134相通。因此,如圖11所示,凹部83和凹部84雖然被壁106分隔,但通過連通部133、凹部117(圖12)和連通部134而相連。即,凹部83和凹部84通過凹部117而相互連通。
如圖12所示,連通部135以及連通部136與凹部113內相通。因此,凹部113與連通部135和連通部136相通。因此,如圖11所示,凹部85和凹部86雖然被壁110以及壁109分隔,但通過連通部135、凹部113(圖12)和連通部136相連。即,凹部85和凹部86通過凹部113而相互連通。此外,如圖12所示,連通部137與凹部115內相通。因此,凹部115通過連通部137而與連通部86(圖11)內相通。
在此,如作為盒體63的截面圖的圖13所示,液體注入部36與凹部67內相通。應予說明,在圖13中,表示有以穿過液體注入部36的XZ平面橫截盒體63時的截面。液體注入部36具有液體注入口138和側壁139。液體注入口138為設于壁75的貫通孔的開口,并朝向凹部67側開口。液體注入口138也為液體注入部36與凹部67(液體收容部69)交叉的交叉部。
凹部67通過作為貫通孔的液體注入口138而與凹部67的外側相通。側壁139設于壁75的Z軸方向,包圍液體注入口138的周圍并形成墨水注入路徑。側壁139從壁75向Z軸方向突出。應予說明,作為液體注入部36的結構,也能夠采用側壁139向凹部67的內側突出的結構。在側壁139向凹部67的內側突出的結構中,也將液體注入部36與凹部67交叉的交叉部定義為液體注入口138。
在此,如圖11所示,切口部111形成于壁75。在切口部111中向凹部67開口的開口相當于大氣連通部(在后文中陳述)與液體收容部69的連接口(在后文中陳述)。如圖13所示,液體注入口138也形成于壁75,并向壁75的凹部67側開口。如此,在本實施例中,切口部111和液體注入口138形成于壁75。因此,在本實施例中,在切口部111中向凹部67開口的開口(連接口)與液體注入口138在鉛直方向上位于相同的位置。
如果將密封部件64接合于具有上述結構的盒體63,則如圖14所示,在罐9A的背面54形成液體收容部69和大氣連通部146的一部分。液體收容部69為被盒體63的凹部67和密封部件64包圍的區域。形成于罐9A的背面54的大氣連通部146的一部分為被圖9所表示的凹部81~凹部86、槽部87以及槽部88、切口部111和密封部件64(圖8)包圍的區域。
在此,如圖14所示,在液體收容部69內設有多個支承部141。在本實施例中,設有2個支承部141。在下文中,在對2個支承部141分別進行識別的情況下,將2個支承部141分別表示為支承部141A以及支承部141B。2個支承部141沿X軸排列。在2個支承部141中支承部141A位于比壁73更靠近-X軸方向的位置。在2個支承部141中支承部141B位于比支承部141A更靠近-X軸方向的位置。
2個支承部141分別設于壁71。如圖9所示,2個支承部141分別從壁71向-Y軸方向突出。2個支承部141分別與壁72、壁73、壁74、壁75、壁76、壁77、壁78以及壁79中的每一個分離。2個支承部141分別具有沿YZ平面延伸的板狀的外觀。2個支承部141從壁71的突出量被設定為與壁72~壁79從壁71的突出量相同。并且,在2個支承部141中的每一個中,在壁71側的相反側,即-Y軸方向的端部設有接合部68。即,在圖14所表示的罐9A中,密封部件64也接合于2個支承部141的接合部68。
在本實施例中,壁73和支承部141A的沿X軸的間隔、支承部141A和支承部141B的沿X軸的間隔、與壁72和支承部141B的沿X軸的間隔被設定為互相相同。根據該結構,能夠在壁73與支承部141A之間、支承部141A與支承部141B之間和壁72與支承部141B之間互相同等地限制密封部件64的變形。應予說明,在設置1個支承部141的結構中,以使壁73與支承部141的間隔、和壁72與支承部141的間隔相同的方式對其進行設定。由此,能夠在壁73與支承部141之間、和壁72與支承部141之間同等地限制密封部件64的變形。
如果使防水透氣膜65(圖10)和密封部件66接合于盒體63,則如圖15所示,在罐9A的前表面51形成大氣連通部146的一部分。形成于罐9A的前表面51的大氣連通部146的一部分為被凹部113、凹部114、凹部116以及凹部117和密封部件66(圖10)包圍的區域。此外,形成于罐9A的前表面51的大氣連通部146的一部分也包含被凹部115(圖10)和防水透氣膜65包圍的區域。
此外,大氣連通部146也包含大氣開放部58。如圖15所示,大氣開放部58包含大氣開放口147和導入路徑148。大氣開放口147適合作為在大氣開放部58中朝向罐9A的外側開口的開口。導入路徑148構成將大氣從向罐9A的外側開口的大氣開放口147導入罐9A的內側的流路。
導入路徑148從壁106向-X軸方向突出。導入路徑148包含壁106的厚度和從壁106向-X軸方向突出的部分。因此,導入路徑148的路徑長度等于從壁106向-X軸方向突出的部分的長度加上壁106的厚度尺寸的長度。應予說明,也能夠采用省略在導入路徑148向-X軸方向突出的部分的結構。在省略了在導入路徑148中向-X軸方向突出的部分的罐9A中,導入路徑148的路徑長度等于壁106的厚度尺寸。
通過上述結構,在罐9A中形成從大氣開放口147(圖15)到形成于圖14所表示的壁75的切口部111和液體收容部69的連接口149的大氣連通部146。由此,罐9A為能夠將大氣從大氣連通部146導入液體收容部69內的結構。即,大氣連通部146與液體收容部69相通。因此,在罐9A中,形成從大氣開放口147經由液體收容部69并與液體供給部59相連的流路。該流路的一部分包含大氣連通部146。
關于從大氣開放口147到液體供給部59的流路,參照模式圖進行說明。在此,為了易于理解,對從大氣開放口147到液體供給部59的流路模式性地進行說明。應予說明,將從大氣開放口147朝向液體供給部59的方向設為流體流動的方向。并且,將該方向作為“上游”、“下游”的基準。如圖16所示,從大氣開放口147到液體供給部59的流路150包含大氣室151、大氣室152、大氣室153、大氣室154、大氣室155、連通路徑156、大氣室157、連通路徑158、大氣室159、連通路徑160、大氣室161、連通路徑162、緩沖室163和連通路徑164。
大氣室151設于導入路徑148的下游側。大氣室151為被盒體63的凹部114和密封部件66包圍的區域。大氣室152設于大氣室151的下游側。大氣室152為被凹部115和防水透氣膜65包圍的區域。大氣室152位于大氣室151內。大氣能夠在大氣室151和大氣室152之間穿過防水透氣膜65而移動。大氣室153設于大氣室152的下游側。大氣室153為被盒體63的凹部86和密封部件64包圍的區域。大氣室152和大氣室153通過貫穿盒體63的壁71的連通部137而相通。應予說明,在連通部137中的大氣室152側的開口表示為連通口165。連通口165相當于大氣室152和連通部137的連接口。此外,在連通部137中的大氣室153側的開口表示為連通口166。連通口166相當于大氣室153和連通部137的連接口。
大氣室154設于大氣室153的下游側。大氣室154為被盒體63的凹部113和密封部件66包圍的區域。大氣室153和大氣室154通過貫穿盒體63的壁71的連通部136而相通。在連通部136中的大氣室153側的開口表示為連通口167。連通口167相當于大氣室153與連通部136的連接口。此外,在連通部136中的大氣室154側的開口表示為連通口168。連通口168相當于大氣室154與連通部136的連接口。
大氣室155設于大氣室154的下游側。大氣室155為被盒體63的凹部85和密封部件64包圍的區域。大氣室154和大氣室155通過貫穿盒體63的壁71的連通部135而相通。在連通部135中的大氣室154側的開口表示為連通口169。連通口169相當于大氣室154與連通部135的連接口。此外,在連通部135中的大氣室155側的開口表示為連通口170。連通口170相當于大氣室155和連通部135的連接口。
連通路徑156設于大氣室155的下游側。連通路徑156為被盒體63的槽部88和密封部件64包圍的區域。大氣室155和連通路徑156通過連通口171而相連。即,連通口171相當于大氣室155與連通路徑156的連接口。
大氣室157設于連通路徑156的下游側。大氣室157為被盒體63的凹部84和密封部件64包圍的區域。連通路徑156與大氣室157通過連通口172而相連。即,連通口172相當于連通路徑156與大氣室157的連接口。
連通路徑158設于大氣室157的下游側。連通路徑158為被盒體63的凹部117和密封部件66包圍的區域。大氣室157和連通路徑158通過貫穿盒體63的壁71的連通部134而相通。在連通部134中的大氣室157側的開口表示為連通口173。連通口173相當于大氣室157和連通部134的連接口。此外,在連通部134中的連通路徑158側的開口表示為連通口174。連通口174相當于連通路徑158與連通部134的連接口。
大氣室159設于連通路徑158的下游側。大氣室159為被盒體63的凹部83和密封部件64包圍的區域。連通路徑158和大氣室159通過貫穿盒體63的壁71的連通部133而相通。在連通部133中的連通路徑158側的開口表示為連通口175。連通口175相當于連通路徑158與連通部133的連接口。此外,在連通部133中的大氣室159側的開口表示為連通口176。連通口176相當于大氣室159與連通部133的連接口。
連通路徑160設于大氣室159的下游側。連通路徑160為被盒體63的凹部116和密封部件66包圍的區域。大氣室159和連通路徑160通過貫穿盒體63的壁71的連通部132而相通。在連通部132中的大氣室159側的開口表示為連通口177。連通口177相當于大氣室159與連通部132的連接口。此外,在連通部132中的連通路徑160側的開口表示為連通口178。連通口178相當于連通路徑160與連通部132的連接口。
大氣室161設于連通路徑160的下游側。大氣室161為被盒體63的凹部82和密封部件64包圍的區域。連通路徑160和大氣室161通過貫穿盒體63的壁71的連通部131而相通。在連通部131中的連通路徑160側的開口表示為連通口179。連通口179相當于連通路徑160與連通部131的連接口。此外,在連通部131中的大氣室161側的開口表示為連通口180。連通口180相當于大氣室161與連通部131的連接口。
連通路徑162設于大氣室161的下游側。連通路徑162為被盒體63的槽部87和密封部件64包圍的區域。大氣室161和連通路徑162通過連通口181而相連。即,連通口181相當于大氣室161與連通路徑162的連接口。
緩沖室163設于連通路徑162的下游側。緩沖室163為被盒體63的凹部81和密封部件64包圍的區域。連通路徑162和緩沖室163通過連通口182而相連。即,連通口182相當于連通路徑162與緩沖室163的連接口。
連通路徑164設于緩沖室163的下游側。連通路徑162為被盒體63的切口部111和密封部件64包圍的區域。緩沖室163與連通路徑164通過連通口183而相連。即,連通口18 3相當于緩沖室163與連通路徑164的連接口。
液體收容部69設于連通路徑164的下游側。液體收容部69為被盒體63的凹部67和密封部件64包圍的區域。連通路徑164和液體收容部69通過連接口149而相連。連接口149為連通路徑164與液體收容部69的連接口,也為大氣連通部146與液體收容部69的連接口。并且,液體收容部69的下游側設有液體供給部59。在本實施例中,從大氣開放口147到液體供給部59為止的流路150具有上述結構。
如果通過液體供給部59將液體收容部69內的墨水供給至記錄部31(圖2),則液體收容部69內的墨水量將減少。如果液體收容部69內的墨水量減少,則液體收容部69內的壓力容易變得低于大氣壓。在本實施例中,液體收容部69與從大氣開放口147到連通路徑164為止的大氣連通部146相連通。因此,如果液體收容部69內的墨水量減少,液體收容部69內的壓力變得低于大氣壓,則能夠通過大氣連通部146將大氣導入液體收容部69內。因此,容易將液體收容部69內的壓力維持為大氣壓。
此時,被導入液體收容部69內的大氣從大氣開放口147通過導入路徑148而流入大氣室151內。流入大氣室151內的大氣穿過防水透氣膜65而流入大氣室152內。流入大氣室152內的大氣從連通口165通過連通部137的連通口166而流入大氣室153內。流入大氣室153內的大氣從連通口167通過連通部136的連通口168而流入大氣室154內。
流入大氣室154內的大氣從連通口169通過連通部135的連通口170而流入大氣室155內。流入大氣室155內的大氣從連通口171通過連通路徑156的連通口172而流入大氣室157內。流入大氣室157內的大氣從連通口173通過連通部134的連通口174而流入連通路徑158內。
流入連通路徑158內的大氣從連通口175通過連通部133的連通口176而流入大氣室159內。流入大氣室159內的大氣從連通口177通過連通部132的連通口178而流入連通路徑160內。流入連通路徑160內的大氣從連通口179通過連通部131的連通口180而流入大氣室161內。
流入大氣室161內的大氣從連通口181通過連通路徑162的連通口182而流入緩沖室163內。流入緩沖室163內的大氣從連通口183通過連通路徑164的連接口149而流入液體收容部69內。
根據罐9A,前表面51和背面54互相朝向不同的方向。在罐9A中,在前表面51設有大氣室151、大氣室152、大氣室154、連通路徑158和連通路徑160。此外,在背面54設有大氣室153、大氣室155、連通路徑156、大氣室157、大氣室159、大氣室161、連通路徑162、緩沖室163和連通路徑164。即,在罐9A中,大氣連通部146橫跨罐9A的互不相同的面而設置。因此,即使墨水從液體收容部69進入大氣連通部146,也容易通過橫跨罐9A的互不相同的面而設置的大氣連通部146來防止墨水前進。由此,容易防止液體收容部69內的墨水通過大氣連通部146而從大氣開放口147漏出至罐9A外。
應予說明,在罐9A中,前表面51以及背面54的一方與第1面相對應,前表面51以及背面54的另一方與第2面相對應。并且,設于前表面51的大氣室151、大氣室152、大氣室154、連通路徑158以及連通路徑160與第1大氣室以及第2大氣室的一方相對應。此外,設于背面54的大氣室153、大氣室155、連通路徑156、大氣室157、大氣室159、大氣室161、連通路徑162、緩沖室163以及連通路徑164與第1大氣室以及第2大氣室的另一方相對應。
在罐9A中,橫跨互不相同的前表面51和背面54而設置大氣連通部146。但是,設置大氣連通部146的面的組合并不限定于前表面51以及背面54的組合。作為設置大氣連通部146的面的組合,也能夠選擇側面52、上表面53、側面55以及下表面56中的任意兩個面。
此外,作為設置大氣連通部146的面的組合,也能夠采用側面52、上表面53、側面55以及下表面56中的任意一個面與前表面51的組合。在該情況下,前表面51與第1面相對應,側面52、上表面53、側面55以及下表面56中的任意一個面與第2面相對應。
進而,作為設置大氣連通部146的面的組合,也能夠采用側面52、上表面53、側面55以及下表面56中的任意一個面與背面54的組合。在該情況下,背面54與第1面相對應,側面52、上表面53、側面55以及下表面56中的任一個面與第2面相對應。
此外,在罐9A中,在大氣連通部146的路徑上最靠近大氣開放口147的大氣室151配置有防水透氣膜65。根據該結構,容易通過大氣室152防止從液體收容部69進入大氣連通部146的墨水的前進。因此,容易抑制從液體收容部69進入大氣連通部146的墨水到達大氣開放口147。
此外,在罐9A中,連接口149(圖14)和液體注入口138(圖13)在鉛直方向上位于相同的位置。當操作者將墨水從液體注入部36注入時,液體收容部69內的墨水的液面難以在Z軸方向上高于液體注入口138。這可列舉以下理由等:液體注入口138的位置位于比上限標識34(圖2)更靠近鉛直上方的位置,和如果墨水的液面沿鉛直上方超過液體注入口138,則容易在液體注入部36對液面進行觀察確認。因此,只要為連接口149(圖14)和液體注入口138(圖13)在鉛直方向上位于相同的位置的結構,則液體收容部69內的墨水難以到達連接口149。因此,容易防止墨水從液體收容部69進入大氣連通部146,因此容易防止液體收容部69內的墨水通過大氣連通部146而從大氣開放口147漏出至罐9A外。應予說明,只要為連接口149(圖14)位于在鉛直方向上比液體注入口138(圖13)更靠近上方的結構,則能夠得到更顯著的效果。
此外,在罐9A中,在液體收容部69內設有從盒體63的壁71向密封部件64側突出的支承部141(圖14)。因此,例如,當將密封部件64向盒體63的壁71,即向液體收容部69的內側按壓時,能夠通過支承部141支撐密封部件64。由此,容易限制密封部件64的撓曲。因此,例如,能夠減少當將密封部件64向液體收容部69的內側按壓時液體收容部69內的容積的縮小。因此,例如,當將密封部件64向液體收容部69的內側按壓時,容易避免液體收容部69內的墨水從連接口149流入大氣連通部146內。
此外,在罐9A中,因為在液體收容部69內設有多個支承部141,所以能夠進一步減少當將密封部件64向液體收容部69的內側按壓時液體收容部69內的容積的縮小。因此,例如,當將密封部件64向液體收容部69的內側按壓時,容易進一步避免液體收容部69內的墨水從連接口149流入大氣連通部146內。
此外,在罐9A中,密封部件64接合于設于支承部141的接合部68。因此,容易抑制密封部件64的移位。此外,例如,當液體收容部69內的壓力變得高于大氣壓等時,能夠減少液體收容部69內的容積的增大。
(實施例2)
如圖17所示,實施例2的罐9B具有盒體191。在實施例2的罐9B中,除了將實施例1中的盒體63替換為盒體191,并且密封部件66的形狀不同以外,具有與實施例1的罐9A相同的結構。因此,在下文中,對與實施例1相同的結構,附上與實施例1相同的符號,并省略詳細的說明。
在盒體191形成有凹部192。此外,盒體191具有壁193和壁194。壁193沿XZ平面延伸。壁193位于比壁71更靠近-Y軸方向的位置。壁194沿XY平面延伸。壁194位于比壁74更靠近-Z軸方向的位置。在盒體191中,壁72以及壁73比壁74更向-Z軸方向伸出,并與壁194相連。壁72、壁74、壁73以及壁194從壁193向Y軸方向突出。壁72、壁74、壁73以及壁194包圍壁193。通過該結構,構成以壁193為底的凹部192。應予說明,在罐9B中,將在壁194中-Z軸方向的面,即壁194的凹部192側的相反側的面作為下表面56。
凹部192位于比凹部113更靠近-Z軸方向的位置。凹部192形成向-Y軸方向形成凹狀的朝向。凹部192通過槽部195而與連通部135相連。此外,凹部192通過切口部196而與凹部113相連。即,在盒體191中,連通部135通過槽部195、凹部192以及切口部196與凹部113相連。在該點上,盒體191與實施例1中的盒體63不同。除此以外,盒體191具有與實施例1中的盒體63相同的結構。
在實施例2中,密封部件66具有覆蓋凹部113、凹部114和凹部192的大小以及形狀。除此以外,實施例2中的密封部件66具有與實施例1中的密封部件66相同的結構。
如果將密封部件66接合于盒體191,則如圖18所示,形成連通路徑197、大氣室198和連通路徑199。連通路徑197為被槽部195和密封部件66包圍的區域。大氣室198為被凹部192和密封部件66包圍的區域。連通路徑199為被切口部196和密封部件66包圍的區域。由此,連通部135通過連通路徑197而與大氣室198相通。大氣室198通過連通路徑199而與大氣室154相通。
通過上述結構,如圖19所示,罐9B中的大氣連通部146具有在實施例1中的大氣連通部146上附加連通路徑197、大氣室198和連通路徑199而成的結構。即,實施例2中的流路200具有在實施例1中的流路150上附加連通路徑197、大氣室198和連通路徑199而成的結構。除了該點以外,實施例2中的流路200具有與實施例1中的流路150相同的結構。因此,對在實施例2中的流路200中與實施例1相同的結構,附上與實施例1相同的符號并省略詳細的說明。
連通路徑199設于大氣室154的下游側。大氣室198設于連通路徑199的下游側。連通路徑197設于大氣室198的下游側。大氣室198通過連通路徑199而與大氣室154相通。在連通路徑199中的大氣室154側的開口表示為連通口201。連通口201相當于大氣室154與連通路徑199的連接口。此外,在連通路徑199中的大氣室198側的開口表示為連通口202。連通口202相當于大氣室198與連通路徑199的連接口。
此外,大氣室198通過連通路徑197而與連通部135相通。連通部135與大氣室155相通。即,大氣室198通過連通路徑197和連通部135而與大氣室155相通。在連通路徑197中的大氣室198側的開口表示為連通口203。連通口203相當于大氣室198與連通路徑197的連接口。此外,在連通路徑197中的連通部135側的開口與實施例1同樣地為連通口169。在實施例2中,連通口169相當于連通路徑197與連通部135的連接口。
從大氣室153流入大氣室154的大氣從連通口201通過連通路徑197的連通口202而流入大氣室198內。流入大氣室198內的大氣從連通口203通過連通路徑199的連通口169而流入連通部135內。流入連通部135內的大氣通過連通口170而流入大氣室155內。在流路200中比大氣室154更靠近上游的部分和比大氣室155更靠近下游的部分與實施例1中的流路150相同。因此,省略對流路200中與流路150相同的部分中的大氣流動的說明。在實施例2中,也能夠得到與實施例1相同的效果。
進而,在實施例2中,與實施例1相比,附加有連通路徑197、大氣室198以及連通路徑199,因此即使墨水從液體收容部69進入大氣連通部146,也容易進一步防止進入大氣連通部146的墨水從大氣開放口147漏出至罐9B的外部。
應予說明,在罐9B中,前表面51以及背面54的一方與第1面相對應,前表面51以及背面54的另一方與第2面相對應。并且,設于前表面51的大氣室151、大氣室152、大氣室154、大氣室198、連通路徑158以及連通路徑160與第1大氣室以及第2大氣室的一方相對應。此外,設于背面54的大氣室153,大氣室155、連通路徑156、大氣室157、大氣室159、大氣室161、連通路徑162、緩沖室163以及連通路徑164與第1大氣室以及第2大氣室的另一方相對應。
(實施例3)
如圖20所示,實施例3的罐9C具有液體注入部36、大氣開放部58和液體供給部59。應予說明,實施例3的罐9C包含具有與實施例1的罐9A的結構相同的功能的結構。因此,對于在實施例3的罐9C結構中,具有與實施例1的罐9A中的結構相同的功能的結構,附上與實施例1的罐9A中的結構相同的符號并省略詳細的說明。
在實施例3的罐9C中,在使用姿勢下,液體注入部36朝向與Z軸交叉的方向。當將墨水從液體注入部36注入罐9C時,操作者以使液體注入部36如圖21所示地朝向Z軸方向的方式改變罐9C的姿勢。在罐9C中,將液體注入部36朝向Z軸方向的姿勢稱為罐9C的注入姿勢。即,在實施例3的罐9C中,當將墨水從液體注入部36注入罐9C時,操作者使如圖20所示的使用姿勢變化為圖21所示的注入姿勢,然后從液體注入部36注入墨水。
在下文中,在罐9C的說明中,當沒有特別說明時,均為在罐9C的注入姿勢下的說明。即,當沒有特別說明時,罐9C的說明為在罐9C的液體注入部36朝向鉛直上方的注入姿勢下的說明。
如圖21所示,罐9C具有前表面51、上表面53和側面55。上表面53與實施例1同樣地能夠被識別為上表面53A、上表面53B和上表面53C。此外,如圖22所示,罐9C具有側面52、背面54和下表面56。前表面51、側面52、上表面53、背面54、側面55以及下表面56分別朝向與實施例1相同的方向。
如圖21所示,在罐9C中,大氣開放部58設于上表面53A。在罐9C中,大氣開放部58從上表面53A向Z軸方向突出,并且朝向Z軸方向。此外,在罐9C中,如圖22所示,液體供給部59朝向Z軸方向。
如圖23所示,罐9C具有盒體205、密封部件64、防水透氣膜65、密封部件66和密封部件206。盒體205由與實施例1中的盒體63相同的材料構成。此外,密封部件64、防水透氣膜65以及密封部件66分別由與實施例1相同的材料構成。密封部件206由合成樹脂(例如尼龍或聚丙烯等)形成膜狀,并具有可撓性。在罐9C中,與實施例1相同,在密封部件64中朝向-Y軸方向的面相當于罐9C的背面54。同樣地,在密封部件66中朝向Y軸方向的面相當于罐9C的前表面51。
如圖24所示,盒體205具有壁211、壁212、壁213、壁214、壁215、壁216、壁217、壁218、壁219、壁220、壁221、壁222、壁223、壁224、壁225、壁226、壁227和壁228。壁211~壁228分別不限定為平坦的壁,也可包含凹凸和斷層差等。
壁211沿XZ平面延伸。壁212~壁228的17個壁與壁211交叉。壁212~壁228的17個壁從壁211向-Y軸方向突出。當沿Y軸方向平視壁211時,壁212~壁219的8個壁包圍壁211。通過壁211與壁212~壁219的8個壁構成以壁211為底的凹部231。
壁212和壁213設于在沿X軸隔開空隙的狀態下相互對峙的位置,并分別沿YZ平面延伸。壁213位于比壁212更靠近X軸方向的位置。壁214位于壁212以及壁213的-Z軸方向,并與壁212以及壁213交叉。當沿Y軸方向平視壁211時,壁215~壁219位于比壁214更靠近Z軸方向的位置。壁215位于在壁215~壁219中最靠近X軸方向的位置,并與壁213交叉。壁219位于在壁215~壁219中最靠近-X軸方向的位置,并與壁212交叉。壁216位于壁215的-X軸方向的位置,并沿YZ平面延伸。壁217位于壁216的-X軸方向的位置,并沿XY平面延伸。壁218位于壁217的-X軸方向的位置,并沿YZ平面延伸。壁219位于壁218的-X軸方向的位置,并沿XY平面延伸。
此外,在盒體205形成凹部232、凹部233、凹部234、凹部235、凹部236、凹部237和槽部238。凹部232位于壁219的Z軸方向的位置。凹部232被壁211、壁217、壁218、壁219、壁212、壁220、壁221、壁222和壁223劃分。
壁220沿XY平面延伸,并位于比壁219更靠近Z軸方向的位置。壁220與壁212交叉。壁221沿YZ平面延伸,位于比壁218更靠近-X軸方向,并且比壁219更靠近Z軸方向的位置。壁221與壁220交叉。壁222沿XY平面延伸,并位于比壁217更靠近Z軸方向的位置。壁222與壁221交叉。壁223沿YZ平面延伸,并位于比壁221更靠近X軸方向的位置。壁223與壁222以及壁217交叉。當沿Y軸方向平視壁211時,壁217、壁218、壁219、壁212、壁220、壁221、壁222以及壁223包圍壁211。由此,構成以壁211為底的凹部232。
凹部233位于凹部232的Z軸方向。凹部233被壁211、壁221、壁222、壁224和壁225劃分。壁224沿XY平面延伸,并位于比壁222更靠近Z軸方向的位置。壁224與壁221交叉。壁225沿YZ平面延伸,位于比壁221更靠近X軸方向,并且比壁223更靠近-X軸方向的位置。壁225與壁222以及壁224交叉。當沿Y軸方向平視壁211時,壁221、壁222、壁224以及壁225包圍壁211。由此,構成以壁211為底的凹部233。
凹部234位于凹部231的Z軸方向,并且位于凹部233的X軸方向。凹部234被壁211、壁217、壁223、壁222、壁225、壁224和壁226劃分。壁226沿YZ平面延伸,并位于比壁223更靠近X軸方向的位置。壁226與壁224以及壁217交叉。當沿Y軸方向平視壁211時,壁217、壁223、壁222、壁225、壁224以及壁226包圍壁211。由此,構成以壁211為底的凹部234。
凹部235位于凹部231的Z軸方向,并且位于凹部234的X軸方向。凹部235被壁211、壁217、壁226、壁224、壁227劃分。壁227沿YZ平面延伸,位于比壁226更靠近X軸方向,并且比壁216更靠近-X軸方向的位置。壁227與壁224以及壁217交叉。當沿Y軸方向平視壁211時,壁217、壁226、壁224以及壁227包圍壁211。由此,構成以壁211為底的凹部235。
凹部236位于凹部231的Z軸方向,并且位于凹部235的X軸方向。凹部236被壁211、壁216、壁217、壁227、壁228劃分。壁228沿XY平面延伸,位于比壁217更靠近Z軸方向,并且比壁224更靠近-Z軸方向的位置。壁228與壁216以及壁227交叉。當沿Y軸方向平視壁211時,壁216、壁217、壁227以及壁228包圍壁211。由此,構成以壁211為底的凹部236。
凹部237位于凹部236的Z軸方向,并且位于凹部235的X軸方向。凹部237被壁211、壁216、壁228、壁227和壁224劃分。當沿Y軸方向平視壁211時,壁216、壁228、壁227以及壁224包圍壁211。由此,構成以壁211為底的凹部237。
當沿Y軸方向平視壁211時,槽部238位于壁212和壁220的交叉部。槽部238設于沿Z軸跨越壁219的區域,并與凹部231和凹部232相通。即,凹部231和凹部232通過槽部238而相連。
在分隔凹部232和凹部233的壁222形成有切口部241。凹部232和凹部233通過切口部241而相連。此外,在分隔凹部233和凹部234的壁225形成有切口部242。凹部233和凹部234通過切口部242而相連。在分隔凹部234和凹部235的壁226形成有切口部243。凹部234和凹部235通過切口部243而相連。
凹部231~凹部237、槽部238和切口部241~切口部243形成從-Y軸方向向Y軸方向形成凹狀的朝向。當沿Y軸方向平視壁211時,凹部231~凹部237、槽部238和切口部241~切口部243被接合部68包圍。應予說明,如上所述,在罐9C中,密封部件64(圖22)中朝向-Y軸方向的面相當于罐9C的背面54(圖22)。因此,在罐9C中,凹部231~凹部237、槽部238和切口部241~切口部243設于背面54。
應予說明,當沿Y軸方向平視罐9C時,密封部件64(圖22)具有覆蓋包圍凹部231~凹部237、槽部238和切口部241~切口部243的接合部68(圖24)的大小以及形狀。因此,如果將密封部件64接合于盒體205的接合部68,則凹部231~凹部237、槽部238和切口部241~切口部243被密封部件64堵塞。由此,凹部231~凹部237形成相互分隔的室。
應予說明,在實施例3中,與實施例1相同,在盒體205的凹部231內設有支承部141。在實施例3中,與實施例1相同,在支承部141的-Y軸方向的端部設有接合部68。在實施例3中,支承部141沿XY平面延伸。在該點上,實施例3與實施例1不同。
此外,在圖24所示的盒體205的壁212中-X軸方向的面,即壁212的凹部231側的相反側的面相當于圖22所示的罐9C的側面52。此外,在圖24所示的壁213中X軸方向的面,即壁213的凹部231側的相反側的面相當于圖21所表示的側面55。此外,在圖24所示的壁214中的-Z軸方向的面,即壁214的凹部231側的相反側的面相當于圖22所表示的下表面56。此外,在圖24所示的壁215中Z軸方向的面,即壁215的凹部231側的相反側的面相當于圖21所示的上表面53C。此外,在圖24所示的壁224中Z軸方向的面,即壁224的凹部235側的相反側的面相當于圖21所示的上表面53A。此外,在圖24所示的壁220中Z軸方向的面,即壁220的凹部231側的相反側的面相當于圖21所示的上表面53B。
此外,如圖25所示,在盒體205形成有凹部251、凹部252和凹部253。進而,盒體205具有區劃壁254、區劃壁255和區劃壁256。凹部251隔著壁211而位于凹部231(圖24)側的相反側。即,凹部251隔著壁211而位于凹部231(圖24)的Y軸方向的位置。應予說明,凹部231的壁211和凹部251的壁211互為同一壁。即,在本實施例中,凹部231和凹部251共有壁211。
凹部251被壁211和區劃壁254劃分。區劃壁254設于壁211的朝向Y軸方向的面。區劃壁254從壁211向Y軸方向突出。當沿-Y軸方向平視壁211時,被區劃壁254包圍的區域為凹部251的區域。并且,通過包圍壁211的區劃壁254和壁211構成以壁211為底的凹部251。凹部251形成向-Y軸方向形成凹狀的朝向。
區劃壁254的Y軸方向的端部被設定為接合部257。在圖25中,為了簡單易懂地表示結構,對接合部257畫有陰影線。密封部件66(圖23)接合于接合部257。在本實施例中,盒體205和密封部件66通過熔敷而接合。當沿-Y軸方向平視圖25所表示的壁211時,密封部件66具有覆蓋凹部251以及接合部257的大小以及形狀。因此,如果將密封部件66接合于盒體205,則凹部251被密封部件66堵塞。由此,凹部251形成室。
凹部252以及凹部253形成于壁224的上表面53A。凹部252以及凹部253形成從壁224向-Z軸方向形成凹狀的朝向。如作為圖25中的A部的放大圖的圖26所示,在壁224形成面261。面261位于比壁224的上表面53A更靠近-Z軸方向的位置。凹部252被壁224的面261和區劃壁255劃分。區劃壁255設于面261,并從面261向Z軸方向突出。當沿-Z軸方向平視壁224時,被區劃壁255包圍的區域為凹部252的區域。并且,通過包圍面261的區劃壁255和面261構成以面261為底的凹部252。應予說明,凹部252形成向-Z軸方向形成凹狀的朝向。
當沿-Z軸方向平視壁224時,凹部253位于被區劃壁255包圍的區域內。即,凹部253設于凹部252的內側。凹部253被壁224的面261和區劃壁256劃分。區劃壁256設于面261,并從面261向Z軸方向突出。區劃壁256從面261的突出量小于區劃壁255從面261的突出量。當沿-Z軸方向平視壁224時,被區劃壁256包圍的區域為凹部253的區域。并且,通過包圍面261的區劃壁256和面261構成以面261為底的凹部253。應予說明,凹部253形成向-Z軸方向形成凹狀的朝向。
劃分凹部253的區劃壁256的Z軸方向的端部被設定為接合部262。在圖26中,為了簡單易懂地表示結構,對接合部262畫有陰影線。在接合部262接合有防水透氣膜65(圖23)。當沿-Z軸方向平視壁224時,防水透氣膜65具有覆蓋凹部253以及接合部262的大小以及形狀。因此,如果將防水透氣膜65接合于接合部262,則凹部253被防水透氣膜65堵塞。由此,凹部253形成被防水透氣膜65從凹部252分隔而成的室。
劃分凹部252的區劃壁255的Z軸方向的端部被設定為接合部263。在圖26中,為了簡單易懂地表示結構,對接合部263畫有陰影線。在接合部263接合有密封部件206(圖23)。當沿-Z軸方向平視壁224時,密封部件206具有覆蓋凹部252以及接合部263的大小以及形狀。因此,如果將密封部件206接合于接合部263,則凹部252被密封部件206堵塞。由此,凹部253形成室。應予說明,區劃壁256從面261的突出量小于區劃壁255從面261的突出量,因此在防水透氣膜65和密封部件206之間沿Z軸方向設有空隙。
如圖27所示,在盒體205中,在凹部235內的壁211設有連通部265。此外,在凹部236內的壁211設有連通部266。在本實施例中,連通部265以及連通部266分別設為形成于壁211的貫通孔。如圖28所示,連通部265以及連通部266與凹部251內相通。因此,凹部251與連通部265和連通部266相通。因此,如圖27所示,雖然凹部235和凹部236被壁227分隔,但通過連通部265、凹部251(圖28)和連通部266相連。即,凹部235和凹部236通過凹部251而相互連通。
此外,如圖29所示,在盒體205中,在凹部253內的壁224設有連通部267。此外,在凹部252內的壁224設有連通部268。在本實施例中,連通部267以及連通部268分別設為形成于壁224的貫通孔。進而,連通部267也從壁224貫穿壁228(圖27)。并且,連通部267與凹部236內相通。此外,連通部268與凹部237相通。此外,在盒體205中,大氣開放部58(圖29)也貫穿壁224而與凹部237(圖27)相通。
通過上述結構,由于圖29所表示的連通部267與凹部253和凹部236(圖27)相通,因此凹部253和凹部236通過連通部267而相通。此外,由于圖29所表示的連通部268以及大氣開放部58與凹部237相通,因此凹部253和大氣開放部58通過凹部237(圖27)而相通。即,凹部253和大氣開放部58通過凹部237而相互連通。
對于從大氣開放口147到液體供給部59的流路270,參照模式圖進行說明。在此,為了易于理解,對從大氣開放口147到液體供給部59的流路270模式性地進行說明。應予說明,將從大氣開放口147朝向液體供給部59的方向設為流體流動的方向。并且,將該方向作為“上游”、“下游”的基準。如圖30所示,從大氣開放口147到液體供給部59的流路270包含大氣連通部146、液體收容部69和液體供給部59。
大氣連通部146包含大氣室271、大氣室272、大氣室273、大氣室274、大氣室275、大氣室276、大氣室277、大氣室278和大氣室279。此外,大氣連通部146包含連通路徑281、連通路徑282、連通路徑283和連通路徑284。
大氣室271設于導入路徑148的下游側。大氣室271為被盒體205的凹部237和密封部件64包圍的區域。應予說明,在導入路徑148中的大氣室271側的開口表示為連通口285。連通口285相當于大氣室271與導入路徑148的連接口。
大氣室272設于大氣室271的下游側。大氣室272為被凹部252和密封部件206包圍的區域。大氣室271和大氣室272通過貫穿盒體205的壁224的連通部268而相通。應予說明,在連通部268中的大氣室271側的開口表示為連通口286。連通口286相當于大氣室271與連通部268的連接口。此外,在連通部268中的大氣室272側的開口表示為連通口287。連通口287相當于大氣室272與連通部268的連接口。
大氣室273為被凹部253和防水透氣膜65包圍的區域。大氣室273位于大氣室272內。大氣能夠在大氣室272和大氣室273之間穿過防水透氣膜65而移動。大氣室274設于大氣室273的下游側。大氣室274為被盒體205的凹部236和密封部件64包圍的區域。大氣室273和大氣室274通過貫穿盒體205的壁224的連通部267而相通。應予說明,在連通部267中的大氣室273側的開口表示為連通口288。連通口288相當于大氣室273與連通部267的連接口。此外,在連通部267中的大氣室274側的開口表示為連通口289。連通口289相當于大氣室274與連通部267的連接口。
大氣室275設于大氣室274的下游側。大氣室275為被盒體205的凹部251和密封部件66包圍的區域。大氣室274和大氣室275通過貫穿盒體205的壁211的連通部266而相通。應予說明,在連通部266中的大氣室274側的開口表示為連通口290。連通口290相當于大氣室274與連通部266的連接口。此外,在連通部266中的大氣室275側的開口表示為連通口291。連通口291相當于大氣室275與連通部266的連接口。
大氣室276設于大氣室275的下游側。大氣室276為被盒體205的凹部235和密封部件64包圍的區域。大氣室275和大氣室276通過貫穿盒體205的壁211的連通部265而相通。應予說明,在連通部265中的大氣室275側的開口表示為連通口292。連通口292相當于大氣室275與連通部265的連接口。此外,在連通部265中的大氣室276側的開口表示為連通口293。連通口293相當于大氣室276和連通部265的連接口。
連通路徑281設于大氣室276的下游側。連通路徑281為被盒體205的切口部243和密封部件64包圍的區域。大氣室276和連通路徑281通過連通口294而連接。即,連通口294相當于大氣室276與連通路徑281的連接口。
大氣室277設于連通路徑281的下游側。大氣室277為被盒體205的凹部234和密封部件64包圍的區域。連通路徑281和大氣室277通過連通口295而連接。即,連通口295相當于連通路徑281與大氣室277的連接口。
連通路徑282設于大氣室277的下游側。連通路徑282為被盒體205的切口部242和密封部件64包圍的區域。大氣室277和連通路徑282通過連通口296而連接。即,連通口296相當于大氣室277和連通路徑282的連接口。
大氣室278設于連通路徑282的下游側。大氣室278為被盒體205的凹部233和密封部件64包圍的區域。連通路徑282和大氣室278通過連通口297而連接。即,連通口297相當于連通路徑282與大氣室278的連接口。
連通路徑283設于大氣室278的下游側。連通路徑283為被盒體205的切口部241和密封部件64包圍的區域。大氣室278和連通路徑283通過連通口298而連接。即,連通口298相當于大氣室278與連通路徑283的連接口。
大氣室279設于連通路徑283的下游側。大氣室279為被盒體205的凹部232和密封部件64包圍的區域。連通路徑283和大氣室279通過連通口299而連接。即,連通口299相當于連通路徑283與大氣室279的連接口。
連通路徑284設于大氣室279的下游側。連通路徑284為被盒體205的槽部238和密封部件64包圍的區域。大氣室279和連通路徑284通過連通口300而連接。即,連通口300相當于大氣室279與連通路徑284的連接口。
液體收容部69設于連通路徑284的下游側。液體收容部69為被盒體205的凹部231和密封部件64包圍的區域。連通路徑284和液體收容部69通過連接口301而連接。連接口301為連通路徑284與液體收容部69的連接口,也為大氣連通部146與液體收容部69的連接口。并且,在液體收容部69的下游側設有液體供給部59。在本實施例中,從大氣開放口147到液體供給部59為止的流路270具有上述結構。
如果將液體收容部69內的墨水通過液體供給部59供給至記錄部31(圖2),則液體收容部69內的墨水量將減少。如果液體收容部69內的墨水量減少,則液體收容部69內的壓力容易變得低于大氣壓。在本實施例中,從大氣開放口147到連通路徑284為止的大氣連通部146與液體收容部69相連通。因此,如果液體收容部69內的墨水量減少,液體收容部69內的壓力變得低于大氣壓,則能夠通過大氣連通部146將大氣導入液體收容部69內。因此,容易將液體收容部69內的壓力維持為大氣壓。
此時,被導入液體收容部69內的大氣從大氣開放口147通過導入路徑148而流入大氣室271內。流入大氣室271內的大氣從連通口286通過連通部268的連通口287而流入大氣室272內。流入大氣室272內的大氣通過防水透氣膜65而流入大氣室273內。流入大氣室273內的大氣從連通口288穿過連通部267的連通口289而流入大氣室274內。流入大氣室274內的大氣從連通口290穿過連通部266的連通口291而流入大氣室275內。流入大氣室275內的大氣從連通口292穿過連通部265的連通口293而流入大氣室276內。
流入大氣室276內的大氣從連通口294穿過連通路徑281的連通口295而流入大氣室277內。流入大氣室277內的大氣從連通口296穿過連通路徑282的連通口297而流入大氣室278內。流入大氣室278內的大氣從連通口298穿過連通路徑283的連通口299而流入大氣室279內。流入大氣室279內的大氣從連通口300穿過連通路徑284的連接口301而流入液體收容部69內。在實施例3中,也能夠得到與實施例1相同的效果。
在罐9C中,前表面51以及背面54的一方與第1面相對應,前表面51以及背面54的另一方與第2面相對應。并且,設于前表面51的大氣室275與第1大氣室以及第2大氣室的一方相對應。此外,設于背面54的大氣室271、大氣室274、大氣室276、連通路徑281、大氣室277、連通路徑282、大氣室278、連通路徑283、大氣室279以及連通路徑284與第1大氣室以及第2大氣室的另一方相對應。此外,設于上表面53A的大氣室272與第3大氣室相對應。
應予說明,在罐9C的使用姿勢下,如圖31所示,液體注入口138朝向與Z軸交叉的方向。在圖31中,為了模式性地表示結構,對各種結構的圖示進行了簡化。此外,在使用姿勢下,液體供給部59位于比液體注入口138更靠近鉛直下方的位置。在罐9C中,在使用姿勢下,大氣連通部146與液體收容部69的連接口301位于比液體注入口138更靠近鉛直下方的位置。此外,在罐9C中,在使用姿勢下,連接口301位于比液體供給部59更靠近鉛直上方的位置。通過該結構,在罐9C中,連接口301沒入收容于液體收容部69內的墨水302中。并且,當將液體噴射系統1用于印刷時,罐9C的液體注入部36被帽303密封。
通過上述結構,在罐9C中,在使用姿勢下,與連接口301位于比收容于液體收容部69的墨水302的液面更靠近鉛直上方的位置的結構相比,能夠減小液體收容部69內的墨水302的液位變化所引起的水頭壓力的變化。即,在罐9C中,能夠通過液體收容部69內的墨水302的液位變化來減小向記錄部31供給的墨水302的壓力變化。由此,容易抑制由罐9C的液體收容部69內的墨水302的量的增減引起的、向記錄部31的記錄頭供給的墨水302的壓力大幅變動。因此,容易抑制記錄部31中的墨水302的噴射性能的變化,從而能夠良好地維持印刷品質。
在上述各實施方式中,液體噴射裝置也可為對墨水以外的其他液體進行噴射、噴出或涂布并消耗的液體噴射裝置。應予說明,作為變成微量的液滴而從液體噴射裝置中噴出的液體的狀態,可設為也包含粒狀、淚滴狀、線狀拖尾的形態。此外,這里所說的液體只要為能夠通過液體噴射裝置進行消耗的材料即可。例如,只要為物質為液相時的狀態的材料即可,其包含高粘性或低粘性的液狀體、溶膠、凝膠水、其他無機溶劑、有機溶劑、溶液、液狀樹脂、液狀金屬(金屬熔液)等液狀體。此外,液體狀態也不僅限于作為物質的一種狀態的液體,其也包含由顏料或金屬粒子等固體物組成的功能材料的粒子溶解、分散或混合于溶劑后的產物等。作為液體的代表例,除了如上述各實施方式所說明的墨水以外,也可列舉液晶等。在此,墨水包括一般的水性墨水、油性墨水、以及膠狀墨水、熱熔性墨水等各種液體組合物。而且,作為墨水,能夠采用升華轉印墨水。升華轉印墨水為包含例如如升華性染料般的升華性色料的墨水。印刷方法為通過液體噴射裝置向轉印媒介噴射這種升華轉印墨水,使該轉印媒介與被印刷物接觸并加熱使色料升華,從而轉印于被印刷物。被印刷物為T恤或智能手機等。如此,只要為包含升華性色料的墨水,則能夠對各種各樣的被印刷物(印刷媒介)進行印刷。作為液體噴射裝置的具體例子,例如,存在對以分散或溶解的形式包含電極材料和色料等材料的液體進行噴射的液體噴射裝置,上述電極材料和色料等材料用于液晶顯示器、EL(電致發光)顯示器、面發光顯示器、濾色器的制造等。此外,也可為對用于制造生物芯片的生物有機物進行噴射的液體噴射裝置、用作精密移液管并對作為試樣的液體進行噴射的液體噴射裝置、印染裝置或微型分配器等。再者,也可為利用精確定位來對鐘表或相機等精密儀器噴射潤滑油的液體噴射裝置、用于形成光通信元件等所用的微小半球透鏡(光學透鏡)等而向基板噴射紫外線固化樹脂液等透明樹脂液的液體噴射裝置。此外,也可為為了對基板等進行蝕刻而噴射酸性或堿性蝕刻液的液體噴射裝置。
應予說明,本發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方式或實施例,在不脫離其主旨的范圍內能夠以各種結構進行實現。例如,為了解決一部分或全部上述課題,或者為了實現一部分或全部上述效果,可以適當地將與記載于發明內容中的各實施方式中的技術特征相對應的實施方式或實施例的技術特征進行替換或組合。此外,若該技術特征在本說明書中并未被說明為必要的技術特征,則可以適當地進行刪除。
符號說明
1…液體噴射系統,3…打印機,4…墨水供給裝置,5…掃描器單元,6…筐體,7…筐體,9、9A、9B、9C…罐,11…排紙部,13…正面,15…上表面,19…側部,21…窗口部,23…正面,25…上表面,27…側部,31…記錄部,32…墨水供給管,33…視認面,34…上限標識,35…下限標識,36…液體注入部,41…第1筐體,42…第2筐體,43…蓋部,51…前表面,52…側面,53…上表面,54…背面,55…側面,56…下表面,58…大氣開放部,59…液體供給部,61…斷層差面,62…部分,63…盒體,64…密封部件,65…防水透氣膜,66…密封部件,67…凹部,68…接合部,69…液體收容部,71…壁,72…壁,73…壁,74…壁,75…壁,76…壁,77…壁,78…壁,79…壁,81…凹部,82…凹部,83…凹部,84…凹部,85…凹部,86…凹部,87…槽部,88…槽部,101…壁,102…壁,103…壁,104…壁,105…壁,106…壁,107…壁,108…壁,109…壁,110…壁,111…切口部,113…凹部,114…凹部,115…凹部,116…凹部,117…凹部,121…區劃壁,122…區劃壁,123…區劃壁,124…區劃壁,125…區劃壁,126…接合部,127…接合部,131…連通部,132…連通部,133…連通部,134…連通部,135…連通部,136…連通部,137…連通部,138…液體注入口,139…側壁,141、141A、141B…支承部,146…大氣連通部,147…大氣開放口,148…導入路徑,149…連接口,150…流路,151…大氣室,152…大氣室,153…大氣室,154…大氣室,155…大氣室,156…連通路徑,157…大氣室,158…連通路徑,159…大氣室,160…連通路徑,161…大氣室,162…連通路徑,163…緩沖室,164…連通路徑,165…連通口,166…連通口,167…連通口,168…連通口,169…連通口,170…連通口,171…連通口,172…連通口,173…連通口,174…連通口,175…連通口,176…連通口,177…連通口,178…連通口,179…連通口,180…連通口,181…連通口,182…連通口,183…連通口,191盒體,192…凹部,193…壁,194…壁,195…槽部,196…切口部,197…連通路徑,198…大氣室,199…連通路徑,200…流路,201…連通口,202…連通口,203…連通口,205…盒體,206…密封部件,211…壁,212…壁,213…壁,214…壁,215…壁,216…壁,217…壁,218…壁,219…壁,220…壁,221…壁,222…壁,223…壁,224…壁,225…壁,226…壁,227…壁,228…壁,231…凹部,232…凹部,233…凹部,234…凹部,235…凹部,236…凹部,237…凹部,238…槽部,241…切口部,242…切口部,243…切口部,251…凹部,252…凹部,253…凹部,254…區劃壁,255…區劃壁,256…區劃壁,257…接合部,261…面,262…接合部,263…接合部,265…連通部,266…連通部,267…連通部,268…連通部,270…流路,271…大氣室,272…大氣室,273…大氣室,274…大氣室,275…大氣室,276…大氣室,277…大氣室,278…大氣室,279…大氣室,281…連通路徑,282…連通路徑,283…連通路徑,284…連通路徑,285…連通口,286…連通口,287…連通口,288…連通口,289…連通口,290…連通口,291…連通口,292…連通口,293…連通口,294…連通口,295…連通口,296…連通口,297…連通口,298…連通口,299…連通口,300…連通口,301…連接口,302…墨水,303…帽,P…記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