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印刷機構,尤其涉及一種試卷連續印刷生產系統。
背景技術:
考試試卷是一種用以檢驗考生有關知識能力而進行人才篩選的工具。試卷的印刷精確程度對考生而言具有重要的作用。現有的試卷印刷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流程:裁切紙張---單面印刷---廢品剔除---整理成垛---另一面印刷---廢品剔除---整理成垛。
上述試卷印刷的主要缺點在于:1、裁切后的紙張間連續性不強,容易卡紙、出錯,效率較低。2、在印刷過程中,為了降低成本,通常采用一個電機并配合一套傳動系統來驅動所有的印刷色組來進行印刷,而傳動系統過長往往會造成傳動不完全同步,印刷不夠準確。對于普通的印刷制品可能影響不大,但對于試卷這種需要高精確的印刷品而言,則會帶來很大的影響。
因此,急需一種印刷效率高且印刷精確的試卷印刷系統。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試卷連續印刷生產系統,以解決試卷印刷效率低的問題。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基礎方案提供一種試卷連續印刷生產系統,包括:
機架,用于安裝和支撐各個設備;
放紙機構,用于提供印刷的紙張;
自動套印機構,用于對紙張進行印刷;
還包括:
監控機構,用于對印刷版面進行監控;
裁切機構,用于裁切印刷好后的紙張;
糾錯剔除機構,用于剔除印刷版面有誤的紙張;
控制器,所述放紙機構、監控機構、裁切機構和糾錯剔除機構均與控制器電連;
所述放紙機構、監控機構、裁切機構和糾錯剔除機構沿紙張的移動方向順次安裝在機架上。
本基礎方案的原理在于:待印刷的紙張存儲在放紙機構上,并使紙張依次通過自動套印機構、監控機構、裁切機構和糾錯剔除機構。啟動本裝置,紙張首先進入自動套印機構進行印刷,然后經過監控機構進行監控,之后則進入裁切機構將試卷裁切為一張張單獨的試卷。一旦監控機構監控到印刷后的紙張的圖案不清晰或者印刷有誤時,則監控機構向控制器傳遞一個信號。當圖案不清晰或者印刷有誤的紙張進入到糾錯剔除機構時,則控制器控制糾錯剔除機構將紙張剔除。
本基礎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與傳統的試卷印刷系統相比,本方案不預先對紙張進行裁剪,而是當紙張印刷好后再進行裁剪。其好處在于:待印刷的紙張是一整張,在印刷和傳動的過程中,連續性強,紙張之間的力相互作用,不易出現紙張卡住的情況,不易出錯,進而極大程度的提高了效率。
方案二:此為基礎方案的優選,所述放紙機構包括安裝架、滾筒、導向輥和紙張微調裝置,所述滾筒和導向輥均轉動連接在安裝架上,所述紙張微調裝置包括轉動盤,所述安裝架上設有至少三個調節孔,所述轉動盤通過螺栓固定在其中的兩個調節孔上。
將紙張纏繞在滾筒中即可實現大量的儲存紙張,節約空間。導向輥的設置可根據需要控制紙張的傳動路徑,并始終保持紙張處于繃緊狀態。紙張微調裝置對紙張的繃緊狀態進行微小的調整,擰下螺栓將轉動盤安裝在不同的調節孔上即可,結構簡單,操作方便。
方案三:此為基礎方案的優選,所述自動套印機構包括第一印刷色組和第二印刷色組,所述第一印刷色組和第二印刷色組之間設有用于紙張翻轉的翻轉機構。當紙張在第一印刷色組中印刷,然后通過翻轉機構進行翻面,使得空白面在第二印刷色組中進行印刷,一次進行雙面印刷,效率高。
方案四:此為方案三的優選,各個印刷色組均設有單獨的伺服電機進行驅動,所述各個伺服電機由一個統一的開關控制。
相對于傳統的印刷系統采用一個電機并配合一套傳動系統來驅動所有的印刷色組來進行印刷的方式,本方案中的各個印刷色組均設有單獨的伺服電機進行驅動,并通過一個統一的開關進行控制,有效的減少了由于傳動系統的不同步而造成的印刷不精確的問題。傳統的印刷制品對印刷的精度不高,因此,采用一個電機并配合傳動系統的方式價格更便宜。但根據實際制作的過程中,對于試卷這樣的高精度要求的印刷品,一丁點的不清晰或印刷錯誤均會導致整個試卷報廢,相對于試卷報廢造成的浪費,多設置的電機的費用就顯得微不足道了,反而會更加的合理。
方案五:此為基礎方案的優選,所述監控機構包括至少兩個CCD圖像傳感器,分別用于監控印刷后紙張的正、反面。
CCD圖像傳感器(Charged Coupled Device)于1969年在貝爾試驗室研制成功,之后由日商等公司開始量產,其發展歷程已經將近30多年,從初期的10多萬像素已經發展至目前主流應用的500萬像素。CCD又可分為線型(Linear)與面型(Area)兩種,其中線型應用于影像掃描器及傳真機上,而面型主要應用于數碼相機(DSC)、攝錄影機、監視攝影機等多項影像輸入產品上。
通過CCD圖像傳感器監控到的印刷圖像與控制器中預設的圖像相對比,當圖像完全一樣時,則不做任何操作;當圖像出現不同時,則在CCD圖像傳感器處紙張移動至糾錯剔除機構的時間后,控制器控制糾錯剔除機構對印刷錯誤的紙張進行剔除。
方案六:此為基礎方案的優選,所述裁切機構包括固定切刀和轉動切刀,所述固定切刀固定在機架上,所述轉動切刀轉動設置在機架上,所述轉動切刀的刀刃與固定切刀的刀刃周期性的接觸。
轉動切刀刀刃與固定切刀的刀刃相接觸的周期根據試卷的實際長度來確定,轉動切刀的刀刃與固定切刀的刀刃接觸時,紙張剛好移動了一張試卷的長度。本方案通過刀刃和刀刃的接觸來對紙張進行裁切,紙張的受力點集中在一處,使得刀刃基本不會對紙張的移動方向施加力,避免在對紙張切割時對紙張造成影響,確保切割的精確性。
方案七:此為方案六的優選,還包括牽引機構,所述牽引機構包括牽引輪、壓緊輪和連桿,所述牽引輪轉動設置在機架上,所述壓緊輪通過連桿鉸接在機架上。牽引機構對紙張起到良好的導向作用,確保紙張能夠精確切割。另外,通過轉動連桿來調整壓緊輪的位置,可方便的根據實際情況來調整紙張的繃緊狀態。
方案八:此為基礎方案的優選,所述糾錯剔除機構包括傳送帶和引風機,所述引風機設置在傳送帶的正下方或正上方。利用引風機的風力將印刷錯誤或者不清楚的紙張吸走,從而進行剔除,操作方便。
方案九:此為基礎方案的優選,所述機架上設有干燥機構,所述干燥機構位于自動套印機構和監控機構之間。干燥機構用于對紙張的干燥,以便于后期的監控和裁切。
方案十:此為基礎方案至方案九中任一項方案的優選,所述機架上設有用于收集印刷好后紙張的收集箱。收集箱用于收集印刷好后的紙張,操作方便。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種試卷連續印刷生產系統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裁切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1中糾錯剔除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圖1中自動套印機構的支桿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說明書附圖中的附圖標記包括:放紙機構10、機架101、滾筒102、導向輥103、紙張微調裝置104、第一印刷色組20、第二印刷色組30、翻轉機構40、監控機構50、第一CCD圖像傳感器501、第二CCD圖像傳感器502、裁切機構60、固定切刀601、第一轉動切刀602、第二轉動切刀603、牽引輪604、壓緊輪605、連桿606、糾錯剔除機構70、第一傳送帶701、第二傳送帶702、廢紙箱703、引風機704、導向板705、通風板706、收集箱80、第一空腔91、第二空腔92、第一密封球93、第二密封球94、彈簧95、隔板96。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基礎方案提供一種試卷連續印刷生產系統,包括: 機架101,用于安裝和支撐各個設備;放紙機構10,用于提供印刷的紙張。放紙機構10包括安裝架、滾筒102、導向輥103和紙張微調裝置104,滾筒102和導向輥103均轉動連接在安裝架上,紙張微調裝置104包括轉動盤,安裝架上設有至少三個調節孔,轉動盤通過螺栓固定在其中的兩個調節孔上。將紙張纏繞在滾筒102中即可實現大量的儲存紙張,節約空間。導向輥103的設置可根據需要控制紙張的傳動路徑,并始終保持紙張處于繃緊狀態。紙張微調裝置104對紙張的繃緊狀態進行微小的調整,擰下螺栓將轉動盤安裝在不同的調節孔上即可,結構簡單,操作方便。
自動套印機構,用于對紙張進行印刷;自動套印機構包括第一印刷色組20和第二印刷色組30,所述第一印刷色組20和第二印刷色組30之間設有用于紙張翻轉的翻轉機構40。當紙張在第一印刷色組20中印刷,然后通過翻轉機構40進行翻面,使得空白面在第二印刷色組30中進行印刷,一次進行雙面印刷,效率高。各個印刷色組均設有單獨的伺服電機進行驅動,所述各個伺服電機由一個統一的開關控制。
相對于傳統的印刷系統采用一個電機并配合一套傳動系統來驅動所有的印刷色組來進行印刷的方式,本方案中的各個印刷色組均設有單獨的伺服電機進行驅動,并通過一個統一的開關進行控制,有效的減少了由于傳動系統的不同步而造成的印刷不精確的問題。傳統的印刷制品對印刷的精度不高,因此,采用一個電機并配合傳動系統的方式價格更便宜。但根據實際制作的過程中,對于試卷這樣的高精度要求的印刷品,一丁點的不清晰或印刷錯誤均會導致整個試卷報廢,相對于試卷報廢造成的金額浪費,多設置的電機的費用就顯得微不足道了,反而會更加的合理。
監控機構50,用于對印刷版面進行監控;監控機構50包括兩個CCD圖像傳感器,第一CCD圖像傳感器501用于監控印刷后紙張的正面,第二CCD圖像傳感器502用于監控印刷后紙張的反面。通過CCD圖像傳感器監控到的印刷圖像與控制器中預設的圖像相對比,當圖像完全一樣時,則不做任何操作;當圖像出現不同時,則在CCD圖像傳感器處紙張移動至糾錯剔除機構70的時間后,控制器控制糾錯剔除機構70對印刷錯誤的紙張進行剔除。
裁切機構60,用于裁切印刷好后的紙張;如圖2所示,裁切機構60包括固定切刀601和轉動切刀,固定切刀601安裝在機架101上,轉動切刀包括第一轉動切刀602和第二轉動切刀603,均通過螺栓固定在一個轉盤上,并對稱設置,轉盤每轉動一圈,第一轉動切刀602和第二轉動切刀603就分別和固定切刀601接觸一次,實現兩次對試卷的切割。
另外,還設有牽引機構。牽引機構包括牽引輪604、壓緊輪605和連桿606。牽引輪604轉動設置在機架101上,壓緊輪605通過連桿606鉸接在機架101上。牽引機構對紙張起到良好的導向作用,確保紙張能夠精確切割。通過轉動連桿606來調整壓緊輪605的位置,可方便的根據實際情況來調整紙張的繃緊狀態。
糾錯剔除機構70,用于剔除印刷版面有誤的紙張。如圖3所示,包括第一傳送帶701、第二傳送帶702和引風機704。第一傳送帶701和第二傳送帶702之間設有缺口,缺口的尺寸小于一張試卷的尺寸。引風機704則安裝在傳送帶的正下方。利用引風機704的風力將印刷錯誤或者不清楚的紙張吸走,從而進行剔除,操作方便。
缺口處設有通風板706,通風板706上設有電磁開關,控制器可控制電磁開關打開來使得缺口通風,也可控制電磁開關關閉使得缺口密封。一方面來說,當沒有出錯的紙張時,通風板706可使得紙張運送得更加平穩;另一方面來說,當印刷錯誤的紙張到缺口處時,由于引風機704具有一定的延時性,可能會剔除一些印刷無誤的紙張。因此,通風板706的設置使得剔除紙張時更加的準確。
另外,引風機704外套設有一個大的廢紙箱703,廢紙箱703內設有一個導向板705,導向板705設在缺口的下方,使得引風機704能與缺口連通,但紙張會從導向板705中滑入,不至于被引風機704吸入從而導致堵塞引風機704。機架101上設有干燥機構,干燥機構位于自動套印機構和監控機構50之間。干燥機構為一個盛有高溫水的水箱,其設有一個供紙張通過的通道,可對紙張的雙面進行干燥。
控制器采用plc控制器,結構簡單,操作方便。放紙機構10、監控機構50、裁切機構60和糾錯剔除機構70均與控制器電連。放紙機構10、監控機構50、裁切機構60和糾錯剔除機構70沿紙張的移動方向順次安裝在機架101上,圖1中即是從上到下的方向。機架101的最后還設有用于收集印刷好后紙張的收集箱80。收集箱80用于收集印刷好后的紙張,操作方便。
具體在操作時,待印刷的紙張存儲在放紙機構10上,并使紙張依次通過自動套印機構、監控機構50、裁切機構60和糾錯剔除機構70。啟動本裝置,紙張首先進入自動套印機構進行印刷,然后經過監控機構50進行監控,之后則進入裁切機構60將試卷裁切為一張張單獨的試卷。一旦監控機構50監控到印刷后的紙張的圖案不清晰或者印刷有誤時,則監控機構50向控制器傳遞一個信號。當圖案不清晰或者印刷有誤的紙張進入到糾錯剔除機構70時,則控制器控制糾錯剔除機構70將紙張剔除。
另外,由于現有的在自動套印機構是通過安裝在地面上的,多個電機同時驅動各個印刷色組運動,會產生比較大的振動,往往會使得螺栓變得松動,加大整個自動套印機構的不穩定性,使得印刷不夠精確。而這對于精確度要求很高是試卷必然會造成非常大的問題。
因此,在自動套印機構機構的下方設有支桿。如圖4所示,支桿內中間設有第一空腔91,支桿的側壁上設有第二空腔92,第一空腔91內設有用于密封第一空腔91的第一密封球93,第一空腔91內盛放有A膠。第二空腔92內設有用于密封第二空腔92的第二密封球94,第二空腔92內盛有B膠。第一空腔91內還設有彈簧95和隔板96,隔板96為永磁鐵制成,彈簧95的上端安裝在支桿上,下端安裝在隔板96上。
當振動比較大時,A膠從第一空腔91中流出,膠水有刺激性氣味,提醒工作人員及時處理。當振動更大時,第一空腔91內的球撞擊到隔板96,B膠從第二空腔92中漏出,與A膠混合,凝固并起到固定作用,減少振動。
另外,由于隔板96對第二空腔92內的球有一定的磁力,第二密封球94有一定的限定作用,因此,在振動小的時候,第二空腔92內的球不會向上移動。也就避免了在振動小時,A膠與B膠混合,不會造成難以清理或者難以移動本裝置的問題。
與傳統的試卷印刷系統相比,本方案不預先對紙張進行裁剪,而是當紙張印刷好后再進行裁剪。其好處在于:待印刷的紙張是一整張,在印刷和傳動的過程中,連續性強,紙張之間的力相互作用,不易出現紙張卡住的情況,不易出錯,進而極大程度的提高了效率。
以上所述的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體結構及特性等常識在此未作過多描述。應當指出,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結構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也應該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這些都不會影響本實用新型實施的效果和專利的實用性。本申請要求的保護范圍應當以其權利要求的內容為準,說明書中的具體實施方式等記載可以用于解釋權利要求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