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印刷領域,更具體地說,它涉及一種印刷機及其墨刀安放裝置。
背景技術:
印刷機一般由裝版、涂墨、壓印、輸紙等機構組成。它的工作原理是:先將要印刷的文字和圖像制成印版,裝在印刷機上,然后由人工或印刷機把墨涂敷于印版上有文字和圖像的地方,再直接或間接地轉印到紙張上,從而復制出與印版相同的印刷品。印刷機的發明和發展,對于人類文明和文化的傳播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市場上存在一類八開單色印刷機,如圖1和圖2所示,包括機體1和墨刀2,以及放置墨刀2的墨刀安放裝置,墨刀安放裝置方便了墨刀2的放置,不容易造成墨刀2的丟失,但是圖2中的墨刀安放裝置遠離機體1的一端開口雖然方便了墨刀2的放置和取出,但是也帶來了放置過程中或者其他物品碰到墨刀2導致墨刀2晃動很容易從墨刀安放裝置中滑落的問題,墨刀2從墨刀安放裝置中滑落很容易弄臟墨刀2甚至砸傷人或其他物品。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一在于提供一種墨刀安放裝置,墨刀不容易從墨刀安放裝置中滑落。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的:一種墨刀安放裝置,包括刀架和放置墨刀的刀口,墨刀包括刀片和刀把,其特征在于:刀口附近安裝有夾緊刀片的緊固件,刀架上還安裝有安放刀把的安放槽。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緊固件將放置在刀口內的刀片夾緊,使墨刀不容易從墨刀安放裝置中滑落,安放槽放置刀把也對墨刀有一定的限位作用,進一步限制墨刀的滑落。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刀架刀口相對于地面的高度高于安放槽的高度。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因此墨刀放置在刀架上與地面呈一定的斜角,更便于取放墨刀。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刀架包括承接墨刀滴落的油墨的接墨盒。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盡量避免墨刀上的油墨滴落到印刷機或地上,不便于清理。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刀口開設于接墨盒遠離印刷機的一側實現了墨刀刀片直接伸入接墨盒內。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更有利于承接墨刀上滴落的油墨,不容易掉落到接墨盒外造成污染。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接墨盒內安裝有承接墨刀滴落的油墨的與頂部墨刀刀片接觸的承接板。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承接板對油墨的滴落有一定的承接作用,取出墨刀時還可以將墨刀上的油墨擦拭到承接板上,盡量避免油墨滴落到印刷機或地上造成污染。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承接板上開設有穩固墨刀的穩固槽。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穩固槽對墨刀有一定的限位作用,進一步限制墨刀的滑落,也更利于擦拭墨刀上的油墨。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穩固槽內安裝有吸附墨刀上油墨的海綿塊。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不僅可以進一步穩固刀片的安放,而且海綿塊對油墨有很好的吸附作用,使油墨不容易滴落到接墨盒外部,取出墨刀時,將刀片在海綿塊上擦拭還能起到一定的清潔刀片的作用,盡量避免取出的墨刀上油墨過多滴落到地上或印刷機上造成污染。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刀架遠離刀口的一側開設有安裝槽,印刷機墨刀安放裝置還包括插設于安裝槽內實現刀架安裝于印刷機行的安裝架。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安裝槽內插入安裝架即可實現印刷機墨刀安放裝置與印刷機的安裝,方便快捷。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安裝架上開設有若干個與印刷機安裝的安裝孔,且其中至少兩個安裝孔開設方向互相垂直,實現刀架與印刷機的兩種互相垂直的安裝方式。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將墨刀與地面垂直的卡接在刀口內,實現了一個墨刀安放放置的兩種用法,尤其是在清潔完墨刀安放放置和墨刀需要晾曬時,即可將墨刀安放放置豎直放置,有利于墨刀安放裝置的干燥。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二在于提供一種印刷機,具有放置墨刀的墨刀放置機構,且墨刀不容易從墨刀安放裝置中滑落。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二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的:一種印刷機,包括上述方案中所述的墨刀安放裝置。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印刷機安裝有墨刀安放裝置,使墨刀不容易從墨刀安放裝置中滑落,使用起來更加安全高效。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墨刀放入在墨刀安放裝置上,刀架刀口相對于地面的高度高于安放槽的高度,因此墨刀放置在刀架上與地面呈一定的斜角,更便于取放墨刀;墨刀刀片直接伸入接墨盒內,并放置在承接板設置的穩固槽內,穩固槽內的海綿塊對油墨有很好的吸附作用,使油墨不容易滴落到接墨盒外部,取出墨刀時,將刀片在海綿塊上擦拭還能起到一定的清潔刀片的作用,盡量避免取出的墨刀上油墨過多滴落到地上或印刷機上造成污染;穩固槽對墨刀有一定的限位作用,進一步限制墨刀的滑落,也更利于擦拭墨刀上的油墨;緊固件將放置在刀口內的刀片夾緊,使墨刀不容易從墨刀安放裝置中滑落;安裝架上開設有若干個與印刷機安裝的安裝孔,且其中至少兩個安裝孔開設方向互相垂直,實現刀架與印刷機的兩種互相垂直的安裝方式,實現了一個墨刀安放放置的兩種用法,尤其是在清潔完墨刀安放放置和墨刀需要晾曬時,即可將墨刀安放放置豎直放置,有利于墨刀安放裝置的干燥。
附圖說明
圖1為對比文件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A部放大示意圖;
圖3為印刷機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4為墨刀安放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墨刀安放裝置中刀口和安放槽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接墨盒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7為墨刀安放裝置中安裝槽和安裝架的結構示意圖;
圖8為墨刀安放放置翻轉90°后與印刷機的安裝結構示意圖。
圖中:1、機體;2、墨刀;21、刀把;22、刀片;3、刀架;31、接墨盒;32、安放槽;33、刀口;34、承接板;341、滴墨孔;342、穩固槽;35、安裝槽;4、緊固件;5、海綿塊;6、安裝架;61、安裝孔;7、支撐桿;8、螺釘。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描述。
一種印刷機,如圖3所示,包括機體1,機體1上安裝有放置了墨刀2的墨刀安放裝置。
一種墨刀安放裝置,包括刀架3,刀架3上安裝有承接墨刀2滴落的油墨的接墨盒31,接墨盒31遠離印刷機的一側開設有放置墨刀2的刀口33,墨刀2包括刀把21和刀片22,刀片22放置于刀口33內,刀口33放置墨刀2的開口處成V型,更有利于墨刀2的放入;接墨盒31外側壁刀口33附近安裝有加緊墨刀2刀片22的彈性的緊固件4,接墨盒31開設刀口33的側壁相對較高,將放入接墨盒31的刀片22遮擋起來,更加的安全;結合圖5刀架3上還開設有安放刀把21的圓弧狀安放槽32。
如圖5和6所示,接墨盒31內安裝有承接墨刀2滴落的油墨的與頂部墨刀2刀片22接觸的承接板34;承接板34為中空設置且外壁上開設有多個供油墨滴落的滴墨孔341,便于油墨快速聚集到接墨盒31底部;承接板34遠離刀口33的一側呈圓弧狀,對油墨的滴落有一定的承接作用;承接板34頂部開設有穩固墨刀2的V型穩固槽342,V型穩固槽342底部同樣開設有滴墨孔341,便于墨刀2上油墨快速聚集到接墨盒31底部;穩固槽342內安裝有吸附墨刀2上油墨的V型海綿塊5,不僅可以進一步穩固刀片22的安放,而且對油墨有很好的吸附作用,使油墨不容易滴落到接墨盒31外部,取出墨刀2時,將刀片22在海綿塊5上擦拭還能起到一定的清潔刀片22的作用,盡量避免取出的墨刀2上油墨過多滴落到地上或機體1上造成污染;刀架3刀口33相對于地面的高度高于安放槽32的高度,因此墨刀2放置在刀架3上與地面呈一定的斜角,更便于取放墨刀2。
如圖7所示,刀架3遠離刀口33的一側開設有L型安裝槽35,安裝槽35內滑動插入與安裝槽35配合的雙L型安裝架6實現了安裝架6只能在安裝槽35內沿與刀口33垂直的方向滑動,安裝架6上一體成型有支撐刀架3的支撐桿7;安裝架6長度方向上兩端開設有兩組與印刷機安裝的安裝孔61,且兩組安裝孔61開設方向互相垂直,螺釘8分別通過兩組安裝孔61將刀架3安裝在印刷機上,實現了刀架3與印刷機的兩種互相垂直的安裝方式,如圖8所示即為墨刀2安放放置翻轉90°后與印刷機的安裝結構示意圖;由于接墨盒31開設刀口33的側壁相對較高,可以將墨刀2與地面垂直的卡接在刀口33內,實現了一個墨刀2安放放置的兩種用法,尤其是在清潔完墨刀2安放放置和墨刀2需要晾曬時,即可將墨刀2安放放置豎直放置,有利于墨刀安放裝置的干燥。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僅局限于上述實施例,凡屬于本實用新型思路下的技術方案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