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活塞印刷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自動上料、下料的活塞印刷樹脂系統。
背景技術:
活塞是發動機內部重要的零部件,市場需求量大,為了增加活塞裙部的耐磨性、減小油耗,常在活塞裙步印刷一層樹脂,目前市場上常用的活塞樹脂印刷機構多為人工操作,需要人工上料、下料,耗費較多人力、物力,增加了生產成本。
所以目前需要一種能夠自動上料、下料的活塞樹脂印刷裝置。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自動上料、下料的活塞樹脂印刷機構,能夠夾取活塞自動上料、下料。
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
一種自動上料、下料的活塞印刷樹脂系統,包括上料結構、印刷機構、下料結構、夾具,所述上料結構、所述印刷機構、所述下料結構依次設置,所述夾具位于所述上料結構和所述下料結構之間,所述夾具位于所述印刷機構前方;
所述上料結構包括上料輸送帶、上料支架、若干個活塞固定座一和矯正結構,所述輸送帶固定于所述上料支架上部,所述活塞固定座一以固定間隔均勻固定于所述輸送帶表面,所述矯正結構固定于所述支架上部,所述矯正結構位于所述支架靠近印刷機構一端;
所述印刷機構包括印刷頭、印刷工位、控制系統和第一驅動機構,所述印刷頭位于所述印刷工位上方,所述印刷工位為多工位圓盤印刷工位;
所述下料結構包括下料輸送帶、下料支架和第二驅動機構;
所述夾具包括機械手、伸縮臂和固定座,所述固定座固定于所述印刷機構前方,所述伸縮臂一端固定于所述固定座另一端連接機械手,所述伸縮臂能夠 360°旋轉;
所述機械手能夠依次夾取上料機構中活塞至印刷機構至下料結構中。
進一步,所述多工位圓盤印刷工位,能夠做360°旋轉,為二工位、三工位或者四工位印刷工位中任一種,所述工位均勻分布于所述圓盤圓周。
進一步,所述多工位圓盤印刷工位的工位中活動固定活塞固定座二。
進一步,所述控制系統包括臂一、臂二和操作控制屏,所述臂一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驅動機構,另一端與所述臂二一端活動連接,所述臂二另一端與所述操作控制屏連接。
進一步,所述第二驅動機構為伺服電機。
進一步,所述上料輸送帶為條狀帶或者平面輸送帶。
進一步,所述活塞固定座一在所述上料輸送帶表面設置一列,所述矯正結構固定于所述上料支架靠近印刷機構一側。
進一步,所述活塞固定座一在所述上料輸送帶表面設置兩列,所述矯正結構設置兩臺,相對設置于上料支架兩側。
進一步,所述機械手為半H型夾具,包括橫梁、夾臂一和夾臂二,所述夾臂一和所述夾臂二分別位于所述橫梁兩側,均與所述橫梁活動連接,所述夾臂一和所述夾臂二底部靠近橫梁一側均固定凹型防滑墊。
進一步,所述活塞固定座一為夾片固定座,所述夾片固定座一為兩個平行設置的夾片,所述夾片間設置彈簧。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可以自動上料、下料不需人工拿取活塞,節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可以廣泛的應用于活塞的印刷生產中。
清洗干凈需要印刷的活塞均勻置于上料輸送帶的活塞固定座上,上料輸送帶向印刷機構方向運動預定距離,將活塞輸送至預定位置,矯正結構對活塞的位置及方向進行矯正,伸縮臂旋轉、伸縮,機械手夾取活塞,機械手將夾取的活塞送至印刷機構,固定于印刷工位,印刷工位旋轉預定角度至印刷頭下方,第一驅動機構帶動印刷頭運動,對活塞裙部進行涂抹樹脂;印刷工位在旋轉的同時,可將剛剛完成印刷的活塞轉至靠近下料結構一側,機械手將活塞從上料機構放至印刷工位后再工位旋轉的同時可從靠近上料機構一側移至靠近下料結構一側,將印刷完成的活塞取下,放至下料輸送帶上,第二驅動機構帶動下料輸送帶向前運動預定距離將活塞運出并留出預定位置給下一個印刷完成的活塞,以此重復操作運轉,完成活塞的自動上料、下料及印刷。
附圖說明
圖1為自動上料、下料的活塞印刷樹脂系統的立體圖。
圖2為自動上料、下料的活塞印刷樹脂系統的前視圖。
圖3為三工位圓盤印刷工位。
圖4為H型機械手。
圖5位二工位圓盤印刷工位。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說明和具體的實施例進一步的闡述本實用新型,以使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能夠順利實施。
實施例1
如圖1、2和3所示,一種自動上料、下料的活塞印刷樹脂系統,包括上料結構1、印刷機構2、下料結構3、夾具,上料結構1、印刷機構2、下料結構 3依次設置,夾具位于上料結構1和下料結構3之間,夾具位于印刷機構2前方;
上料結構1包括上料輸送帶11、上料支架12、若干個活塞固定座一13和矯正結構14,輸送帶11固定于上料支架12上部,活塞固定座一13以固定間隔均勻固定于上料輸送帶11表面,矯正結構14固定于上料支架12上部,矯正結構14位于上料支架12靠近印刷機構2一端;上料輸送帶11為條狀帶,各條狀輸送帶間間隔固定距離,活塞固定座一13固定于條狀輸送帶表面;夾片固定座一13為兩個平行設置的夾片,所述夾片間設置彈簧;
印刷機構2包括印刷頭21、印刷工位22、控制系統和第一驅動機構23,所述印刷頭21位于所述印刷工位22上方,所述印刷工位22為多三工位圓盤印刷工位,三工位圓盤印刷工位的工位中活動固定活塞固定座二27;
所述下料結構3包括下料輸送帶32、下料支架31和第二驅動機構33;
所述夾具包括機械手42、伸縮臂43和固定座41,所述固定座41固定于所述印刷機構2前方,所述伸縮臂43一端固定于所述固定座41另一端連接機械手42,所述伸縮臂43能夠360°旋轉。
所述機械手42能夠依次夾取上料機構1中活塞至印刷機構2至下料結構3 中。
上料機構1中設置一列活塞固定座一13,矯正結構14設置一臺,矯正結構14固定于上料支架12上部,矯正結構14位于上料支架12靠近印刷機構2一端,矯正結構14設置于固定于上料支架12靠近印刷機構2一側,矯正結構14與上料支架12活動連接,可以前后運動,矯正結構14內部設置可自動開合的活塞夾持裝置,活塞夾持裝置與活塞外部卡和,當上料輸送帶11將活塞運送至預定位置,預定位置為矯正結構正前方,保證矯正結構14向前滑動時活塞夾持裝置能夠完全卡和活塞,將活塞的位置及方向進行微調,使機械手42能夠根據設定程序順利夾持活塞,機械手42取出活塞后,上料輸送帶11向印刷機構2方向轉動預定距離,將下一個活塞送至矯正結構14前方進行位置微調,依次循環完成上料;
機械手42將從上料結構1中取的活塞送至三工位圓盤印刷工位22上的活塞固定座二271上,三工位圓盤印刷工位22在第一驅動機構23的驅動下向下料結構3方向轉動120°,則活塞固定座二271轉至印刷頭21正下方,對活塞表面印刷樹脂;同時剛剛在印刷頭21下方印刷完成的活塞在活塞固定座二272 的帶動下轉至靠近下料結構3一側,機械手42將完成印刷的活塞取下放至下料輸送帶32的預定位置,下料輸送帶32在第二驅動機構的33的帶動下做間歇式輸送,向遠離上料結構1方向運動預定距離;
然后機械手42旋轉180°,從上料結構1中取下完成定位的活塞,放至活塞固定座二273上,三工位圓盤印刷工位22再旋轉120°,依次循環完成活塞的自動上料、印刷和下料。
上述步驟中,控制系統包括包括臂一25、臂二26和操作控制屏24,臂一 25一端固定于第一驅動機構23,另一端與臂二26一端活動連接,臂二26另一端與操作控制屏24連接,操作控制屏24可以根據實際的生產需要對印刷工位22的旋轉角度和方向、第一驅動機構23、印刷頭21的工作程序進行設定;
實施例2
本實施例中,活塞印刷樹脂系統的工作方式及構造與實施例1中相同,區別在于上料機構1中設置兩列列活塞固定座一13,矯正結構14設置兩臺,分別固定于上料支架12兩側,相對設置,一臺矯正結構14調整一個活塞,同時相向運動,機械手42每次夾取一個活塞至上料機構2中,一次完成印刷和下料,當兩個活塞都夾取后,上料輸送帶11將下一組活塞輸送至預定距離,進行方向和位置的糾正;機械手42為H型夾具,包括橫梁424、夾臂一421和夾臂二422,夾臂一421和夾臂二422分別位于橫梁424兩側,均與橫梁424活動連接,夾臂一421和夾臂二422能夠自動開合夾持活塞,夾臂一421和夾臂二422底部固定凹型防滑墊423,凹型防滑墊能夠使機械手42和活塞外部形狀吻合,夾持更牢固。
印刷工位22為二工位圓盤印刷工位,兩個工位在圓盤表面均勻分布,兩個工位連線通過圓盤圓心,轉盤每次旋轉180°,完成上下料切換。
實施例3
本實施例中,活塞印刷樹脂系統的工作方式及構造與實施例1中相同,區別在于印刷工位22為四工位圓盤印刷工位,四個工位在圓盤表面均勻分布,轉盤每次旋轉90°,完成上下料切換。
本技術方案中所用的各裝置的連接方式為常規連接方式,驅動機構為常用驅動設備,各上料、下料和印刷機構的工作方式可用計算機設置相應工作程序,所用的上料、下料結構和印刷機構為市場常見機構比如:杭州濤興設備有限公司,型號為TX-HS300S的印刷機構;所用夾具可以為FANUC公司型號為:oi-D 的機器人。
以上該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