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于更換粘接劑涂覆輥的方法和裝置,該涂覆輥用于涂覆粘接劑在在輸送方向上輸運的書心子書脊上,它與從粘接劑容器取出粘接劑的浸潤輥對中地設置并且為了涂覆粘接劑在書心子的書脊上滾動,其中首先使與浸潤輥位于接合的第一涂覆輥離開浸潤輥,更換第二涂覆輥并且使其靠近浸潤輥,其中不僅涂覆輥而且浸潤輥分別具有基本橫交于書心子輸送方向設置的旋轉軸線。本發(fā)明還涉及一個具有這種裝置的書籍生產線。
背景技術:在生產書籍時利用輸送裝置輸送還未配備書皮的書心子,而與浸潤輥共同作用的涂覆輥分別在書心子的書脊上滾動,同時涂覆粘接劑在書脊上。書脊的輪廓不僅可以是直線的,而且可以是圓形的,因此使用相應構成的涂覆輥。已知的涂覆輥例如平面或形成輪廓地構成。由EP0873882A1,DE3502733C1或DE4332069A1已知這種或類似的方法和裝置。已知的方法規(guī)定手動地實現(xiàn)更換涂覆輥。如果出現(xiàn)與目前不同的書規(guī)格的新的加工任務,出于技術安全性的原因必需停止書籍生產線,因為只能在敞開機殼時拆出或安裝涂覆輥。因此在涂覆粘接劑在最后的屬于前面的加工任務的書心子書脊上以后首先停機。在敞開機殼以后拆出目前的涂覆輥,并且裝配對應于新的加工任務的涂覆輥。為此利用調整裝置手動地使涂覆輥離開浸潤輥并且用手取出。接著將新的涂覆輥再插到驅動軸上,并且利用調整裝置靠近浸潤輥。在關閉機殼以后可以再投入生產并完成新的加工任務。因此已知的方法和裝置是相對費時間的,并且還需要操作人員的手動干預。因此尤其在加工更小印數(shù)時產生相對更長的轉換時間。
技術實現(xiàn)要素:因此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用于更換粘接劑涂覆輥的方法和裝置,它們能夠更少花費時間地且盡可能沒有手動干預地更換涂覆輥。這一點尤其也要在生產小印數(shù)時實現(xiàn)。按照本發(fā)明這個目的通過權利要求1特征的方法以及通過具有權利要求5特征的裝置并且通過如權利要求15所述的書籍生產線得以實現(xiàn)。在從屬權利要求中給出有利的實施例。按照本發(fā)明所述裝置具有至少兩個軸向相互間隔設置的涂覆輥以及用于涂覆輥的更換裝置。每個涂覆輥與浸潤輥對中地對齊。所述更換裝置設計成通過第二涂覆輥替換與浸潤輥對中地對齊的第一涂覆輥。在此代替第一涂覆輥第二涂覆輥與浸潤輥對中地對齊。由于本裝置的這個結構和相應的方法過程可以沒有手動干預地以及與加工任務的印數(shù)多少無關地執(zhí)行更換設置在裝置里面的涂覆輥。按照本發(fā)明方法的一實施例,首先使與浸潤輥對中設置的第一涂覆輥離開浸潤輥。然后使涂覆輥的軸向運動直到第二涂覆輥與浸潤輥對中。最后使第二涂覆輥靠近浸潤輥。按照本發(fā)明方法的另一實施例,在第二涂覆輥靠近浸潤輥時調整第二涂覆輥與浸潤輥之間的軸間距,通過一設備控制器給出用于第二涂覆輥調整行程的調整信號。這種調整行程的規(guī)定已經在自動化地更換涂覆輥時證實是有利的,用于工藝可靠地工業(yè)化地加工書籍。此外通過這個調整也調整涂覆輥與浸潤輥的頂壓力,這導致在調整時更少的誤差發(fā)生率。按照一實施例,所述裝置具有一與至少一涂覆輥連接的且與裝置的設備控制器功能連接的調整裝置,利用它使涂覆輥離開和靠近浸潤輥的旋轉軸線。通過調整裝置使涂覆輥帶到更換位置,用于然后使它再靠近浸潤輥。此外這種運動方法能夠利用結實的止擋限制運動。按照本發(fā)明裝置的另一實施例,所述調整裝置具有兩個共同作用的調整部件。特別有利地是,調整裝置的第一調整部件具有氣缸,調整裝置的第二調整部件具有螺桿,它具有從動端的端部,它可以支承在本裝置的基礎框架上。由于這個獨立的調整環(huán)節(jié)不僅能夠實現(xiàn)用于更換過程的快速擺動運動,而且能夠精確地調整浸潤輥與各涂覆輥之間的軸間距。按照本發(fā)明裝置的另一實施例,所述氣缸具有第一軸線并且所述螺桿具有第二軸線,其中所述軸線在沿著輸送方向對準的垂直平面中形成變化的調整角。由此可以使螺桿有利地與涂覆輥共同地擺動。按照本發(fā)明裝置的另一實施例,所述涂覆輥同軸地設置并且沿著公共的旋轉軸線活動地構成。由此可以有利地實現(xiàn)用于涂覆輥的具有獨立驅動軸的裝置。按照本發(fā)明裝置的另一實施例,所述涂覆輥縱向移動地設置在公共的驅動軸上。由此使涂覆輥的結構是維護友好和工藝可靠的。與已知的工具車間的料箱系統(tǒng)相比還得到緊湊的結構形式。按照本發(fā)明裝置的另一實施例,與浸潤輥對中設置的涂覆輥不僅可以擺動靠近浸潤輥,而且可以擺動離開浸潤輥。按照本發(fā)明裝置的另一實施例,所述裝置具有一基礎框架以及一擺動機架,它具有旋轉軸線并且具有兩個腿,其中所述涂覆輥在擺動機架里面可擺動地支承,其中所述擺動機架的第一腿與第一調整部件連接,并且所述擺動機架的第二腿與第二調整部件連接。這種杠桿機構負責在自動化過程時的良好重復性。按照本發(fā)明裝置的另一實施例,至少一涂覆輥構造成可以以壓力空氣加載。使用這種涂覆輥能夠使這種裝置用于各種可膠粘的書脊規(guī)格。按照本發(fā)明的裝置優(yōu)選在書籍生產線中使用。附圖說明下面借助于附圖詳細解釋本發(fā)明。附圖示出:圖1按照本發(fā)明裝置的正視圖,具有一個浸潤輥、兩個涂覆輥和一更換裝置,其中第一涂覆輥與浸潤輥對中地設置,圖2沿著圖1的剖視線II-II的截面圖,其中第一涂覆輥擺動靠近浸潤輥,圖3對應于圖2的視圖,但是第一涂覆輥擺動離開浸潤輥,圖4沿著圖1的剖視線III-III的截面圖,圖5按照本發(fā)明裝置的正視圖,其中第二涂覆輥與浸潤輥對中地設置,圖6沿著圖5的剖視線V-V的截面圖。具體實施方式附圖示出按照本發(fā)明裝置的唯一實施例,用于機械地涂覆粘接劑到書心子的書脊上。在此書心子以公知的方式在未示出的輸送裝置的輸送方向8上以沿著輸送方向8對準的書脊輸運(圖2)。裝置1具有基礎框架6(圖2)和懸掛在基礎框架里面的粘接劑容器2。在基礎框架6里面還支承浸潤輥5,它具有橫交于輸送方向8設置的旋轉軸線5a。在浸潤輥5下游,第一和第二涂覆輥3.1,3.2軸向相互間隔地設置在公共的驅動軸4上(圖1)。當然,涂覆輥3.1,3.2也可以分別設置在獨立的驅動軸上。圖1和5示出裝置1的正視圖,其中另一涂覆輥3.1,3.2分別與浸潤輥5對中地設置。而在圖2,3,4和6中示出裝置1的零部件的旋轉軸線的截面圖。盡管既沒有精確示出書心子,也沒有精確示出輸運裝置,但是從附圖中通過輸送方向8和負責涂覆粘接劑的涂覆輥的下棱邊的視圖可以含糊地不僅看出輸運裝置,而且看出書心子的書脊位置。兩個涂覆輥3.1,3.2不同地構成,即,第一涂覆輥3.1具有形成輪廓的殼表面7.1,而第二涂覆輥3.2配有平坦的殼表面7.2。當然,根據要處理的書心子也可以使用具有不同構成的殼表面的涂覆輥以及相同或不同尺寸的涂覆輥。裝置1也同樣可以具有多于兩個的涂覆輥。涂覆輥的各組合當然只覆蓋書心子厚度和形狀的一定范圍。如果超過這個范圍,則裝置1得到新的涂覆輥組合,其調整與前面類似地實現(xiàn)。裝置1還具有與設備控制器13功能連接的調整裝置10,用于使各涂覆輥3.1,3.2擺動靠近或擺動離開浸潤輥5。調整裝置10具有第一調整部件17,它具有基本設置在粘接劑容器2下方的且沿著輸送方向8對準的氣缸17a。當然,也能夠實現(xiàn)第一調整部件17的其它適合的結構和布置,例如利用未示出的、彈性的偏心體,通過它使各涂覆輥3.1,3.2靠近浸潤輥5或離開浸潤輥5。涂覆輥3.1,3.2的驅動軸4可旋轉地支承在固定在基礎框架6里面的擺動機架9的第一腿19.1里面。因此不僅擺動機架9,而且涂覆輥3.1,3.2的驅動軸4都分別具有旋轉軸線9a,4a,它們相互間隔地設置。根據第一調整部件17的實際調整,兩個旋轉軸線9a,4a垂直地或多或少地正好位于上下。如果第一涂覆輥3.1例如擺動靠近浸潤輥5,則第一涂覆輥3.1的旋轉軸線4a準確垂直地位于擺動機架9的旋轉軸線9a的下方(圖2,圖4)。擺動機架9背離粘接劑容器2具有基本沿著輸送方向8延伸的第二腿19.2,在其上可擺動且相對于機架防旋轉地設置調整裝置10的第二調整部件11,具有擺動機架9。第二調整部件11具有基本在輸送方向8上對準的螺桿11a并且用于調整浸潤輥5與各擺動靠近浸潤輥的涂覆輥3.1,3.2之間的軸間距18(圖4,圖6)。第二調整部件11利用調整驅動16驅動并且為此通過同樣設置在機架9的第二腿19.2上的齒輪12與調整驅動16功能連接。第二調整部件11的從動端的端部11b可以支承在基礎框架6上(圖2,圖4,圖6)。為了調整浸潤輥5與各擺動靠近浸潤輥的涂覆輥3.1,3.2之間的軸間距18,由接合在調整驅動16上的裝置1的設備控制器13給定第二調整部件11的調整行程,它對應于所使用的涂覆輥3.1,3.2和要處理的各書心子選擇。氣缸17a通過第一端部17.1固定在基礎框架6上。氣缸17a通過對準涂覆輥3.1,3.2的第二端部17.2與擺動機架9的第一腿19.1連接。兩個調整部件17,11,、即氣缸17a和螺桿11a共同或相互作用。它們分別具有軸線17c,11c,它們在穿過輸送方向8的垂直平面里面形成變化的調整角14(圖3)。調整角14是變化的,用于能夠使第二調整部件11與涂覆輥3.1,3.2共同擺動。涂覆輥3.1,3.2的不同直徑在調整第二調整部件11時考慮,由此與其無關地保持第一調整部件17的調整。一旦在各涂覆輥3.1,3.2擺動靠近浸潤輥5時螺桿11a的從動端的端部11b頂靠在基礎框架6上,利用氣缸17a限制涂覆輥3.1,3.2的繼續(xù)擺動靠近。在此這樣選擇氣缸17a的行程長度,使其氣缸活塞17b在涂覆輥3.1,3.2擺動靠近浸潤輥5時不能達到其最終位置(圖2,圖3)。因此氣缸17a在這個方向上起到氣動彈簧的作用,它調整涂覆輥3.1,3.2與浸潤輥5之間的頂壓力。附加地可以利用比例閥17d或利用未示出的減壓器變化地調整涂覆輥3.1,3.2的頂壓力。在輸送方向8上看去,在浸潤輥5后面設置更換裝置20,用于在設置在公共的驅動軸4上的涂覆輥3.1,3.2之間進行更換,即在本實施例中用于在第一涂覆輥3.1與第二涂覆輥3.2之間進行更換。更換裝置20具有由雙行程缸構成的調整驅動21。調整驅動21的第一端部21.1作用在機架9上,調整驅動21的第二端部21.2作用在基礎框架6上。在此雙行程缸的單個行程這樣與兩個軸向要移動的涂覆輥3.1,3.2協(xié)調,使它們例如通過雙行程可以軸向移動。因此,通過兩次的單個行程實現(xiàn)三個涂覆輥組合的移動。當然,代替氣動也可以使用電動的調整驅動,或者也可以使用其它適合的調整驅動。因為不僅用于軸向移動涂覆輥的調整驅動21,而且用于改變涂覆輥軸間距18的、調整裝置10的第二調整部件11都設置在裝置1的擺動機架9上,兩者都共同地通過擺動機架9圍繞其旋轉軸線9a擺動。因此調整驅動21和第二調整部件11隨時準備投入使用并且為此無需更換位置。這導致非常成本有利的解決方案,通過它能夠明顯減少用于后面加工任務的更換。在通過裝置1完成實際的加工任務時浸潤輥5從粘接劑容器2取出粘接劑,并且在涂覆位置以粘接劑膜形式轉移粘接劑在一個涂覆輥3.1,3.2上,它為此已經提前擺動靠近了浸潤輥5。為此在浸潤輥5與粘接劑容器2之間調整未示出的膠粘縫隙。在此各涂覆輥3.1,3.2和浸潤輥5的旋轉方向是同向的。粘接劑膜在涂覆位置從各涂覆輥3.1,3.2的殼表面7.1,7.2轉移到書心子的書脊上,其中書心子和與書心子接觸的殼表面7.1,7.2段沿著輸送方向8運動。第一調整部件17用于使各涂覆輥3.1,3.2擺動靠近或擺動離開浸潤輥5。利用第二調整部件11可以調整浸潤輥5與各涂覆輥3.1,3.2之間的軸間距18。為此,設備控制器13或者可以給定用于第二調整部件11的調整行程并由此用于各涂覆輥3.1,3.2的相應的調整行程,或者也可以選擇給定涂覆輥3.1,3.2在浸潤輥5上的頂壓力。因此這是有利的,因為浸潤輥5在其圓周上凸起地成形,并且粘接劑沒有相應地調整涂覆輥3.1,3.2不能完全轉移。因為設備控制器13通過要生產的書心子的目前規(guī)格數(shù)據已經了解各要使用的涂覆輥3.1,3.2,因此不僅所需的軸間距18,而且相應的頂壓力都已經通過與設備控制器13功能連接的驅動有利地預調整。因此可以補償與圓形涂覆輥相比平面涂覆輥的相對較大的差別,并且避免各涂覆輥3.1,3.2與增加的磨損有關的、太大的頂壓力。如果在生產書籍時接著前面工作任務的工作任務且尤其是與其相關改變書心子規(guī)格需要更換涂覆輥3.1,3.2時,以公知的方式首先將浸潤輥5的膠粘縫隙減小到零。由此使在結束工作任務時用于涂覆粘接劑在書心子書脊上使用的涂覆輥3.1,3.2上保留的粘接劑轉移到浸潤輥5上,并且從那里送回到粘接劑容器2。然后,利用調整裝置10的第一調整部件17使目前使用的涂覆輥3.1,3.2擺動離開浸潤輥5。接著通過相應的更換裝置20的調整驅動21橫交于輸送方向8并因此軸向的作用這樣多地移動涂覆輥3.1,3.2,直到對于下面的工作任務所需的涂覆輥3.2,3.1相對于浸潤輥5定位在所需的位置上、即與浸潤輥5對中。同時不僅再建立浸潤輥5的膠粘縫隙,而且調整浸潤輥5與新的涂覆輥3.2,3.1之間所需的軸間距18。接著利用第一調整部件17使涂覆輥3.1,3.2再擺動靠近浸潤輥5,由此本裝置1在短時間內且無需手動干預地調整到以后的工作任務上,并且可以將粘接劑例如涂覆到變化規(guī)格的書心子上。按照圖1的駛入位置和按照圖5的駛出位置示例地示出更換裝置20的調整驅動21。因此在圖1中第一涂覆輥3.1而在圖5中第二涂覆輥3.2與浸潤輥5對中地設置,因此粘接劑一方面可以涂覆到圓形書脊的書心子上,另一方面可以涂覆到直線書脊的書心子上。在圖6中第二涂覆輥3.2位于涂覆位置,在該位置它在更換涂覆輥3.1,3.2以后已經擺動靠近浸潤輥5。在此這樣選擇軸間距18,使浸潤輥5頂壓第二涂覆輥3.2的殼表面7.2。在此殼表面7.2采用浸潤輥5的形狀,因此粘接劑從浸潤輥5全表面地轉移到同向驅動的、旋轉的涂覆輥3.2上。接納粘接劑容器2和浸潤輥5的裝置1的基礎框架6配有上游設置的擺動軸6a。利用這個擺動軸6a和另一調整驅動15可以抬起或下降粘接劑容器2(圖1,圖5)。因此通過另一調整驅動15能夠調整與浸潤輥5的膠粘縫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