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開涉及顯示,具體而言,涉及一種顯示裝置。
背景技術:
1、目前,根據市場需求,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對顯示裝置的邊框的要求越來高,追求極窄邊框。
2、現有顯示裝置組裝時,在顯示面板的外圍注塑形成一圈填充部,將填充部與中框粘接在一起,導致顯示裝置的邊框較大且可靠性風險較大。
3、需要說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術部分公開的信息僅用于加強對本公開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構成對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已知的現有技術的信息。
技術實現思路
1、本公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顯示裝置。
2、根據本公開的一個方面,提供一種顯示裝置,該顯示裝置包括中框、顯示模組、蓋板和填充部,中框具有安裝缺口,安裝缺口包括相互連接的支撐面和阻擋面;顯示模組設于安裝缺口內,顯示模組的側面與阻擋面相對,顯示模組的非顯示面與支撐面相對;蓋板設于顯示面板的顯示面,蓋板的邊緣與中框的邊緣齊平,顯示模組在蓋板上的正投影的邊緣相對于蓋板的邊緣內縮;填充部設于支撐面、阻擋面、蓋板、顯示模組的顯示面的非顯示區、顯示模組的側面、顯示模組的非顯示面圍成的區域內;中框設有第一卡接部,填充部設有第二卡接部,第二卡接部與第一卡接部卡接在一起。
3、在本公開的一個實施例中,顯示模組包括顯示面板和支撐層組,顯示面板包括非顯示部,非顯示部與支撐層組的正面貼合,并沿支撐層組的側面彎折至支撐層組的背面,填充部填充非顯示部與支撐層組的側面之間形成的間隙。
4、在本公開的一個實施例中,阻擋面包括第一傾斜面,填充部包括第二傾斜面,第二傾斜面與第一傾斜面相對,第一卡接部設于第一傾斜面上,第二卡接部設于第二傾斜面上,第一傾斜面和第二傾斜面與第一方向的夾角為30度-60度,第一方向為顯示模組的厚度方向。
5、在本公開的一個實施例中,支撐面包括第一平直面,填充部包括第二平直面,第二平直面與第一平直面相對,第一平直面和第二平直面均沿第二方向設置,第二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第一平直面上設有第三卡接部,第二平直面上設有第四卡接部,第四卡接部與第三卡接部卡接在一起。
6、在本公開的一個實施例中,第一卡接部為設于填充部的第一凸耳,第二卡接部為設于中框的第一凹槽,第一凸耳與第一凹槽的形狀相適配,第一凸耳過盈配合于第一凹槽內。
7、在本公開的一個實施例中,第一卡接部為設于填充部的第一凹槽,第二卡接部為設于中框的第一凸耳,第一凸耳與第一凹槽的形狀相適配,第一凸耳過盈配合于第一凹槽內。
8、在本公開的一個實施例中,第一凸耳包括沿遠離第一傾斜面的方向依次設置的第一凸出部和第二凸出部,第二凸出部寬度大于第一凸出部的寬度。
9、在本公開的一個實施例中,第一凸耳包括沿遠離第二傾斜面的方向依次設置的第一凸出部和第二凸出部,第二凸出部的寬度大于第一凸出部的寬度,第一凸耳設有空腔,空腔沿垂直于第二傾斜面的方向貫穿第一凸出部和至少部分第二凸出部。
10、在本公開的一個實施例中,第一凸耳包括沿遠離第二傾斜面的方向依次設置的第一凸出部和第二凸出部,第一凸出部的寬度沿遠離第一傾斜面的方向逐漸增大,第二凸出部的寬度沿遠離第一傾斜面的方向逐漸縮小。
11、在本公開的一個實施例中,第一凸出部的寬度的增大幅度小于第二凸出部的寬度的減小幅度。
12、在本公開的一個實施例中,第一凸出部的寬度的增大幅度沿遠離第一傾斜面的方向逐漸縮小,第二凸出部的寬度的減小幅度沿遠離第一傾斜面的方向逐漸增大。
13、在本公開的一個實施例中,填充部填充至蓋板與中框之間,填充部還包括第三平直面,且第三平直面與蓋板邊緣的側面和中框邊緣的側面位于同一平面內。
14、在本公開的一個實施例中,支撐層組設有第五卡接部,填充部具有第六卡接部,第五卡接部與第六卡接部卡接在一起。
15、在本公開的一個實施例中,支撐層組包括散熱膜和粘接層,粘接層的邊緣相對于散熱膜的邊緣遠離非顯示部的彎折區域,第五卡接部設于散熱膜上,且位于粘接層的邊緣與散熱膜的邊緣之間。
16、在本公開的一個實施例中,顯示裝置還包括限位件,限位件具有第一限位段、第二限位段和第三限位段,第一限位段與中框連接,第二限位段與填充部連接,第三限位段與蓋板連接。
17、在本公開的一個實施例中,阻擋面上設有凹陷的弧形缺口,弧形缺口的寬度大于顯示模組的厚度,顯示模組至少部分位于弧形缺口內,第一卡接部位于弧形缺口內。
18、本公開的顯示裝置包括中框、蓋板、顯示模組和填充部,填充部設于中框的支撐面、中框的阻擋面、蓋板、顯示模組的顯示面的非顯示區、顯示模組的側面、顯示模組的非顯示面圍成的區域內,中框設有第一卡接部,填充部設有第二卡接部,第二卡接部與第一卡接部卡接在一起,實現了顯示裝置的裝配,固定強度高,裝配精度高于粘膠貼合,同時也實現了蓋板的邊緣與中框的邊緣齊平,消除了中框引起的邊框增加,顯著減小了顯示裝置的邊框。
19、應當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細節描述僅是示例性和解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開。
1.一種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顯示模組包括顯示面板和支撐層組,所述顯示面板包括非顯示部,所述非顯示部與所述支撐層組的正面貼合,并沿所述支撐層組的側面彎折至所述支撐層組的背面,所述填充部填充所述非顯示部與所述支撐層組的側面之間形成的間隙。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擋面包括第一傾斜面,所述填充部包括第二傾斜面,所述第二傾斜面與所述第一傾斜面相對,所述第一卡接部設于所述第一傾斜面上,所述第二卡接部設于所述第二傾斜面上,所述第一傾斜面和所述第二傾斜面與第一方向的夾角為30度-60度,所述第一方向為所述顯示模組的厚度方向。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面包括第一平直面,所述填充部包括第二平直面,所述第二平直面與所述第一平直面相對,所述第一平直面和所述第二平直面均沿第二方向設置,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平直面上設有第三卡接部,所述第二平直面上設有第四卡接部,所述第四卡接部與所述第三卡接部卡接在一起。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接部為設于所述填充部的第一凸耳,所述第二卡接部為設于所述中框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凸耳與所述第一凹槽的形狀相適配,所述第一凸耳過盈配合于所述第一凹槽內。
6.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接部為設于所述填充部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卡接部為設于所述中框的第一凸耳,所述第一凸耳與所述第一凹槽的形狀相適配,所述第一凸耳過盈配合于所述第一凹槽內。
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耳包括沿遠離所述第一傾斜面的方向依次設置的第一凸出部和第二凸出部,所述第二凸出部寬度大于所述第一凸出部的寬度。
8.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耳包括沿遠離所述第二傾斜面的方向依次設置的第一凸出部和第二凸出部,所述第二凸出部的寬度大于所述第一凸出部的寬度,所述第一凸耳設有空腔,所述空腔沿垂直于所述第二傾斜面的方向貫穿所述第一凸出部和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凸出部。
9.根據權利要求5或6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耳包括沿遠離所述第二傾斜面的方向依次設置的第一凸出部和第二凸出部,所述第一凸出部的寬度沿遠離所述第一傾斜面的方向逐漸增大,所述第二凸出部的寬度沿遠離所述第一傾斜面的方向逐漸縮小。
10.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出部的寬度的增大幅度小于所述第二凸出部的寬度的減小幅度。
11.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出部的寬度的增大幅度沿遠離所述第一傾斜面的方向逐漸縮小,所述第二凸出部的寬度的減小幅度沿遠離所述第一傾斜面的方向逐漸增大。
1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充部填充至所述蓋板與所述中框之間,所述填充部還包括第三平直面,且所述第三平直面與所述蓋板邊緣的側面和所述中框邊緣的側面位于同一平面內。
1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層組設有第五卡接部,所述填充部具有第六卡接部,所述第五卡接部與所述第六卡接部卡接在一起。
14.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層組包括散熱膜和粘接層,所述粘接層的邊緣相對于所述散熱膜的邊緣遠離所述非顯示部的彎折區域,所述第五卡接部設于所述散熱膜上,且位于所述粘接層的邊緣與所述散熱膜的邊緣之間。
1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擋面上設有凹陷的弧形缺口,所述弧形缺口的寬度大于顯示模組的厚度,所述顯示模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弧形缺口內,所述第一卡接部位于所述弧形缺口內。
1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顯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顯示裝置還包括限位件,所述限位件具有第一限位段、第二限位段和第三限位段,所述第一限位段與所述中框連接,所述第二限位段與所述填充部連接,所述第三限位段與所述蓋板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