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VR)眼鏡。
背景技術:
隨著科技的發展,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或簡稱3D技術逐漸地應用于視頻、電影、醫學、擬真訓練或者是游戲等領域中。通過3D影像與姿勢感測器并搭配電子計算機設備可產生三度空間的虛擬現實世界。在虛擬現實技術中,通過電子計算機或電子裝置建構一個虛擬的世界,讓使用者獲得來自電子計算機或電子裝置所提供的各種感官模擬,以達到進入虛擬世界中的效果。
現有技術中,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VR)眼鏡已越來越普及,VR眼鏡的設計引入了調焦距的結構,現在技術調焦距的方式為使用兩個調節鈕,分別調節兩個鏡片,兩個調節鈕分別獨立設置在與兩個鏡片對應的位置處,使用者需要用兩個手同時調節,不但結構復雜,亦不方便操作。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款可以單手調節焦距,鏡片調節鈕集成在一處的VR眼鏡,結構簡化,易于操作。
一種實施方式中,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虛擬現實眼鏡,包括支架組件及調節組件,所述調節組件包括第一旋轉件、固定至所述第一旋轉件的第一齒輪、第二旋轉件及固定至所述第二旋轉件的第二齒輪,所述第二旋轉件和所述第二齒輪套設在所述第一旋轉件的外圍;所述支架組件包括左一支架、右一支架、用于固定左鏡片的左二支架、用于固定右鏡片的右二支架、第一齒條、第二齒條及第三齒條,所述第一齒條與所述左一支架固定連接,所述第二齒條與所述右一支架固定連接,所述左二支架和所述右二支架在左右方向上滑動連接且在前后方向上固定連接,所述左一支架和所述右一支架分別套設在所述左二支架和所述右二支架的外圍;所述第一齒條和所述第二齒條分別設置在所述第一齒輪的兩側且均與所述第一齒輪配合,以實現旋轉所述第一旋轉件帶動所述左一支架和所述右二支架在左右方向上移動;所述第三齒條固定連接至所述左二支架和/或所述右二支架,所述第三齒條與所述第三齒輪配合,以實現旋轉所述第二旋轉件帶動所述左二支架和所述右二支架在前后方向上移動。
其中,所述第一旋轉件包括旋鈕和軸,所述軸固定連接在所述旋鈕和所述第一齒輪之間,所述第二旋轉件包括轉輪和套筒,所述轉輪和所述第二齒輪分別固定在所述套筒的兩端,所述軸穿過所述套筒且能夠在所述套筒內無干涉轉動。
其中,所述軸和所述套筒共軸心設置。
其中,所述第一齒條和所述第二齒條位于所述左一支架和所述右一支架之間的位置處,所述第二齒條和所述第二齒輪位于所述第一齒輪和所述轉輪之間。
其中,所述支架組件還包括兩端設有開口的固定盒、第一連接件、第二連接件和連接橋,所述固定盒設有貫穿所述固定盒兩端的所述開口的通道,所述第一連接件的一端固定至所述左二支架,所述第二連接件的一端固定至所述右二支架,所述第一連接件和所述第二連接件伸入所述通道內且相互配合形成滑動連接結構,所述連接橋連接在所述第三齒條和所述固定盒之間。
其中,所述第一連接件的外表面與所述固定盒的內表面形狀一致,且二者相互配合形成所述第一連接件與所述固定盒之間的滑動連接;所述第一連接件設有滑槽,所述第二連接件與所述滑槽配合形成所述第一連接件與所述第二連接件之間的滑動連接。
其中,所述左二支架呈兩端開口筒狀結構,所述左二支架包括相對設置的兩個端面,其中一個所述端面的開口位置處用于安裝鏡片,所述第一連接件連接至另一個所述端面的外緣。
其中,所述第一齒條和所述第二齒條位于所述第三齒條和所述固定盒之間,在前后方向上,所述連接橋位于所述第一齒條和所述第二齒條之間。
其中,所述支架組件還包括鏡框,所述鏡框設有左窗口和右窗口,所述左一支架和所述右一支架設于所述鏡框的內表面且滑動連接至所述鏡框,所述左二支架和所述右二支架分別設于所述左窗口和所述右窗口處。
其中,所述左一支架包括筒狀本體和限位片,所述限位片突設于所述筒狀本體的外表面,所述鏡框包括面板和側邊,所述側邊自所述面板之邊緣朝向所述鏡框內表面的一側彎延伸,所述面板上設置所述左窗口和所述右窗口,所述側邊之面向所述面板的表面設有限位條,所述限位條和所述面板之間形成限位空間,所述左一支架之所述限位片收容于所述限位空間中。
相較于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通過調節組件中的第一旋轉件套設在第一旋轉件的外圍的設置將兩個旋轉件整合在一處,通過單手就可以調節焦距,通過第一齒輪與第一齒條和第二齒條的配合,以及第二齒輪與第三齒條的配合,來帶動鏡片支架在左右方向及前后方向上都可以移動,本實用新型之調節結構簡化,易于操作。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種虛擬現實眼鏡的立體示意圖。
圖2是圖1所示的虛擬現實眼鏡部分立體示意圖,其中將部分盒體拆除,主要表現第二旋轉件和第二齒輪的相關結構。
圖3是圖1所示的虛擬現實眼鏡部分立體示意圖,其中將部分盒體拆除,主要表現第一旋轉件和第一齒輪的相關結構。
圖4是圖1所示的虛擬現實眼鏡的調節組件的分解示意圖。
圖5是圖1所示的虛擬現實眼鏡的支架組件的立體組裝示意圖。
圖6是圖5所示的支架組件的分解示意圖。
圖7是圖1所示的虛擬現實眼鏡的支架組件的右二支架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虛擬現實眼鏡,又稱VR眼鏡。VR眼鏡包括盒體100、左、右鏡片G1、G2及固定帶200。VR眼鏡還包括調節組件300和支架組件500,支架組件500用于固定左、右鏡片G1、G2,調節組件300從盒體100外側伸入至盒體100內側,且與支架組件500配合,以調節左、右鏡片G1、G2的位置,實現調焦距及瞳距的作用。盒體100內用于放置電子產品,例如手機,固定帶200用于將VR眼鏡固定至使用者頭部,使用者通過左、右鏡片G1、G2觀看電子產品顯示屏上的影像。本實用新型將調節組件300的旋鈕312設置在盒體100外部,且集成在一個位置,如圖1所示的旋鈕312和轉輪332,旋鈕312和轉輪332同軸套設形成一體式的結構。使用者在調節的過程中,用一只手操作即可,非常方便。調節組件300和支架組件500的具體結構如下。
請參閱圖2和圖3,所述調節組件300包括第一旋轉件31、固定至所述第一旋轉件31的第一齒輪32、第二旋轉件33及固定至所述第二旋轉件33的第二齒輪34,所述第二旋轉件33和所述第二齒輪34套設在所述第一旋轉件31的外圍,也就是說,第二旋轉件33設有中空的通道,以供第一旋轉件31穿過,第一旋轉件31的兩端位于第二旋轉件33的外部。
請結合參閱圖4,所述第一旋轉件31包括旋鈕312和軸313,所述軸313固定連接在所述旋鈕312和所述第一齒輪32之間。所述第二旋轉件33包括轉輪332和套筒333,所述轉輪332和所述第二齒輪34分別固定在所述套筒333的兩端,軸313的長度比套筒333的長度長。所述軸313穿過所述套筒333且能夠在所述套筒333內無干涉轉動。一種實施方式中,所述軸313和所述套筒333共軸心設置,當然,二者也可以不共軸心,因為二者的轉動的彼此獨立的,只要能保證套筒333內有足夠的空間供軸313在其中無干涉轉動。組裝后,旋鈕312和轉輪332位于盒體100的外側,供使用者操作。套筒333和軸313伸入盒體100內部,以與支架組件500連接。
請結合參閱圖5和圖6,所述支架組件500包括左一支架51、右一支架52、用于固定左鏡片G1的左二支架53、用于固定右鏡片G2的右二支架54、第一齒條55、第二齒條56及第三齒條57,所述第一齒條55與所述左一支架51固定連接,所述第二齒條56與所述右一支架52固定連接,所述左二支架53和所述右二支架54在左右方向上滑動連接且在前后方向上固定連接,所述左一支架51和所述右一支架52彼此獨立,且所述左一支架51和所述右一支架52分別套設在所述左二支架53和所述右二支架54的外圍。
所述第一齒條55和所述第二齒條56分別設置在所述第一齒輪32的兩側且均與所述第一齒輪32配合,以實現旋轉所述第一旋轉件31帶動所述左一支架51和所述右二支架54在左右方向上移動,從而帶動左二支架53和右二支架54在左右方向上移動。因為左、右鏡片G1、G2分別固定在左二支架53和右二支架54上,因此,通過第一齒條55和第二齒條56與第一齒輪32的配合,能實現調整左、右鏡片G1、G2在左右方向上的距離,即調節瞳距。所述第一齒條55和所述第二齒條56平行設置。第三齒條57垂直于第一齒條55和第二齒條56。
所述第三齒條57固定連接至所述左二支架53和/或所述右二支架54,所述第三齒條57與所述第三齒輪配合,以實現旋轉所述第二旋轉件33帶動所述左二支架53和所述右二支架54在前后方向上移動。因為左二支架53和右二支架54在前后方向上是固定連接的,第二齒條57可以固定連接至左二支架53,也可以固定連接至右二支架54,或者同時固定連接至左二支架53和右二支架54。第二齒條57在前后方向上的移動,能夠同時帶動左二支架53和右二支架54在前后方向上的移動,即帶動左、右鏡片G1、G2前后方向上的移動,即調節焦距。
所述第一齒條55和所述第二齒條56位于所述左一支架51和所述右一支架52之間的位置處,即左、右鏡片G1、G2中間位置處,所述第二齒條56和所述第二齒輪34位于所述第一齒輪32和所述轉輪332之間。
請參閱圖5、圖6和圖7,所述支架組件500還包括兩端設有開口的固定盒58、第一連接件531、第二連接件541和連接橋571,所述固定盒58設有貫穿所述固定盒58兩端的所述開口的通道,所述第一連接件531的一端固定至所述左二支架53,所述第二連接件541的一端固定至所述右二支架54,所述第一連接件531和所述第二連接件541伸入所述通道內且相互配合形成滑動連接結構,所述連接橋571連接在所述第三齒條57和所述固定盒58之間。
所述第一連接件531的外表面與所述固定盒58的內表面形狀一致,且二者相互配合形成所述第一連接件531與所述固定盒58之間的滑動連接;所述第一連接件531設有滑槽5312,所述第二連接件541與所述滑槽5312配合形成所述第一連接件531與所述第二連接件541之間的滑動連接。
所述左二支架53呈兩端開口筒狀結構,所述左二支架53包括相對設置的兩個端面,其中一個所述端面的開口位置處用于安裝左鏡片G1,所述第一連接件531連接至另一個所述端面的外緣。
同樣,右二支架54呈兩端開口筒狀結構,所述右二支架54包括相對設置的兩個端面,其中一個所述端面的開口位置處用于安裝右鏡片G2,所述第二連接件541連接至另一個所述端面的外緣。
所述第一齒條55和所述第二齒條56位于所述第三齒條57和所述固定盒58之間,在前后方向上,所述連接橋571位于所述第一齒條55和所述第二齒條56之間。
所述支架組件500還包括鏡框59,所述鏡框59設有左窗口W1和右窗口W2,所述左一支架51和所述右一支架52設于所述鏡框59的內表面且滑動連接至所述鏡框59,所述左二支架53和所述右二支架54分別設于所述左窗口W1和所述右窗口W2處。
所述左一支架51包括筒狀本體512和限位片514,所述限位片514突設于所述筒狀本體512的外表面,所述鏡框59包括面板592和側邊593,所述側邊593自所述面板592之邊緣朝向所述鏡框59內表面的一側彎延伸,所述面板592上設置所述左窗口W1和所述右窗口W2,所述側邊593之面向所述面板592的表面設有限位條594,所述限位條594和所述面板592之間形成限位空間,所述左一支架51之所述限位片514收容于所述限位空間中,以將左一支架51滑動連接至鏡框59。
同樣地,右一支架52包括筒狀本體522和限位片524。限位片524收容于所述限位空間中,以將右一支架52滑動連接至鏡框59。
相較于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通過調節組件300中的第一旋轉件31套設在第一旋轉件31的外圍的設置將兩個旋轉件整合在一處,通過單手就可以調節焦距,通過第一齒輪32與第一齒條55和第二齒條56的配合,以及第二齒輪34與第三齒條57的配合,來帶動鏡片在左右方向及前后方向上都可以移動,本實用新型之調節結構簡化,易于操作。
以上所揭露的僅為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而已,當然不能以此來限定本實用新型之權利范圍,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可以理解實現上述實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并依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所作的等同變化,仍屬于實用新型所涵蓋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