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背光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背光源用的金屬架、背光源及液晶顯示模組。
背景技術:
隨著液晶顯示模組朝著窄邊框方向發展,對目前背光結構的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目前設計的窄邊框情況下,主要是將膠架及遮光片進行窄邊化處理,其中,遮光片的極限寬度是0.5-0.6mm,膠架寬度是0.5mm,但是,窄邊膠架的成型難度加大,對模具加工、注塑成型的要求提高,且由于膠架寬度過窄,很軟,組裝難度加大,容易斷裂;而且遮光片寬度變小之后生產難度加大。因此需要改變背光源的設計結構,進一步實現更窄邊框的背光結構。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背光源用的金屬架、背光源及液晶顯示模組。該金屬架可以實現背光源的窄邊框顯示,使用了該金屬架的背光源的邊緣不會出現亮邊的不良現象,顯示效果更好。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予以實現:
一種背光源用的金屬架,包括一個底面和所述底面周圍的四個側面,所述背光源具有光源端,所述金屬架至少在與光源端相鄰的兩個側面的內表面上設置有黑色吸光層。
進一步地,所述黑色吸光層設置在與光源端相鄰的兩側面的內表面上、或者設置在除光源端一側外的其余三側面的內表面上、或者設置在整個金屬架的表面上。
進一步地,所述黑色吸光層為黑色油墨或者黑色材料。
一種背光源,包括上述的金屬架、設置在所述金屬架內的導光板、設置在所述導光板的入光面和金屬架之間的膠架條、設置在所述膠架條和導光板的入光面之間的發光器件。
進一步地,所述背光源遠離發光器件一端的導光板和金屬架之間也設置有膠架條。
進一步地,所述膠架條通過雙面膠粘貼在所述金屬架上、或者通過注塑工藝將所述膠架條和金屬架一體化成形。
進一步地,所述膠架條上設置有遮光片。
進一步地,所述導光板的出光面上設置有至少一光學膜。
進一步地,所述導光板遠離出光面的一側設置有反射片。
一種液晶顯示模組,包括上述的背光源。
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該金屬架通過在其部分側面或整個表面上設置黑色吸光層,防止在去掉了部分膠架的窄邊框背光源中的光線被金屬架的側面反射,導致背光源的邊緣出現亮邊的不良現象發生,其顯示效果更好。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背光源用的金屬架的示意圖;
圖2為圖2所示的金屬架的A-A和B-B的剖面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背光源用的金屬架的另一示意圖;
圖4為圖3所示的金屬架的C-C和D-D的剖面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背光源的結構圖;
圖6為圖5所示的背光源的E-E和F-F的剖面圖;
圖7為圖5所示的背光源的E-E和F-F的另一剖面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背光源的另一結構圖;
圖9為圖8所示的背光源的G-G和F-F的剖面圖;
圖10為圖8所示的背光源的G-G和F-F的另一剖面圖;
圖11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背光源的背面圖;
圖12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液晶顯示模組。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的說明。
實施例1
如圖1-4所示,一種背光源用的金屬架1,包括一個底面11和所述底面11周圍的四個側面12,所述背光源具有光源端,所述金屬架1至少在與光源端相鄰的兩側面12的內表面上設置有黑色吸光層13。
在所述側面12的內表面設置有黑色吸光層13,可以防止窄邊框背光源在去掉膠架后,光線照射到所述金屬架1的側面12上產生反光,導致背光邊緣出現亮線的不良情況。
其中,如圖3和4所示,所述黑色吸光層13設置在與光源端相鄰的兩側面12的內表面上,適用于去掉了與光源端相鄰的兩側膠架的窄邊框背光源;或者,如圖1和2所示,所述黑色吸光層13設置在除光源端一側外的其余三側面12的內表面上,適用于去掉了除光源端一側外的其余三側膠架的窄邊框背光源;或者,所述黑色吸光層13設置在整個金屬架1的表面,適用于前兩種情況,將整個金屬架1的表面都設置有黑色吸光層13,主要是考慮到其黑色吸光層13的制作工藝更加便捷。
所述黑色吸光層13為油墨或者黑色材料。
黑色吸光層13的制作可以通過涂噴黑色油墨形成,也可以通過電鍍/電泳黑色材料形成,或者采用其他的方式對所述金屬架1的反光區域或整體表面做黑。
實施例2
如圖5-11所示,一種背光源,包括實施例一所述的金屬架1、設置在所述金屬架1內的導光板2、設置在所述導光板2的入光面和金屬架1之間的膠架條3、設置在所述膠架條3和導光板2的入光面之間的發光器件4。
所述背光源遠離發光器件4一端的導光板2和金屬架1之間也設置有膠架條3。
具體包括兩種情況:
(1)如圖9和10所示的去掉了除發光器件4一側外的其余三側膠架、僅保留發光器件4一側膠架條3的背光源,采用如圖1和2所示的除光源端一側外的其余三側面12的內表面上均設有黑色吸光層13的金屬架1,通過黑色吸光層13防止窄邊框背光的左右及頂部邊緣出現亮線;
(2)如圖6和7所示的去掉了與發光器件4相鄰的兩側膠架、保留了發光器件4一側和與發光器件4相對的一側膠架條3的背光源,采用如圖3和4所示的與光源端相鄰的兩側面12的內表面上設有黑色吸光層13的金屬架1,通過黑色吸光層13防止窄邊框背光的左右邊緣出現亮線。
如圖6和9所示,所述膠架條3通過雙面膠粘貼在所述金屬架1上;或者如圖7和10所示,通過注塑工藝將所述膠架條3和金屬架1一體化成形,如圖11所示,在所述金屬架1的背面設有若干用于一體化注塑的通孔14。
所述膠架條3上設置有遮光片5,若僅在發光器件4一側設有膠架條3,則僅在發光器件4一側設有遮光片(如圖9和10所示);若發光器件4一側和與發光器件4相對的一側均設有膠架條3,則在發光器件4一側和與發光器件4相對的一側均設有遮光片5(如圖6和7所示);所述遮光片5為黑白膠或者黑黑膠,向外的一側為黑面,向內的一側為黑面、白面或者銀面等其他面,優選為黑面,其表面具有粘性,用于定義背光視區。
所述導光板2的出光面上設置有至少一光學膜6,在本實施例中,導光板2的出光面依次設置有擴散膜61、下增光膜62和上增光膜63,其中光學膜6的具體類型和數量可根據不同的需求而定,不應以本實施例為限,當然,導光板2的出光面上也可以不設置光學膜6。
所述發光器件4連接有FPC 7,所述FPC 7的一端向背光源外延伸,并通過雙面膠粘貼到膠架條3上,用于連接外部電源;另一端向導光板2延伸,并通過雙面膠粘貼到導光板2上。
所述導光板2遠離出光面的一側設置有反射片8,所述發光器件4優選但不限定為LED。
實施例3
如圖12所示,一種液晶顯示模組,包括實施例2中所述的背光源,以及依次設置在所述背光源上的顯示面板10和觸控面板9,所述背光源和顯示面板10通過側邊(包括:左右兩側邊、左右以及與發光器件4相對的三側邊、四側邊)上覆蓋的膠黏劑15粘貼固定組成液晶顯示模組,所述膠黏劑15包括膠水、UV膠、膠帶或其它膠黏劑,所述觸控面板9和顯示面板10通過光學膠粘貼固定。
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專利范圍的限制,但凡采用等同替換或等效變換的形式所獲得的技術方案,均應落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