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實用新型涉及投影
技術領域:
,尤其涉及一種散熱系統以及應用該散熱系統的投影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科技的發展,投影裝置(如投影儀)在生活和工作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投影裝置是一種將電能轉化為光能的大功率設備,其組成結構包括有多個在工作過程中產生大量熱量的熱源,例如光源、色輪、光調制器等。其中,光調制器(如DMD光調制器)為目前在投影機中使用的重要數字光學裝置,其通過對光源經由色輪等發出的光進行圖像調制以形成畫面。然而,投影機中光源經由色輪等發出的光線照射在光調制器上會使光調制器的溫度上升,同時光調制器上集成的大量的控制電路在工作時也會產生相當大的熱量,從而導致光調制器工作溫度升高。過高的工作溫度會使得光調制器的使用壽命降低,甚至可能導致光調制器損壞。因此,需要設置散熱系統對光調制器進行散熱降溫,降低光調制器的工作溫度,以保證光調制器處于設定的工作溫度內,以保證其性能以及使用壽命。現有投影裝置中,主要通過將與光調制器熱連接的散熱器設置在一氣流通道中,在所述氣流通道的兩端分別設置吸風第一風扇以及排風第一風扇,所述光調制器上產生的熱量熱傳遞至所述散熱器上,在所述氣流通道中流通的氣流流經散熱器將散熱器產生的熱量帶走,從而將光調制器產生的熱量帶走,實現對光調制器的散熱。然而,現有的散熱方式中,所述第一風扇距離所述光調制器的中心位置較遠,且所述氣流通道中的氣流依次經由散熱器的第一端、中心位置以及第二端流出,即所述氣流通道中的氣流依次對所述光調制器的第一端、中心位置以及第二端進行散熱,其不能對光調制器的中心位置直接進行有效地散熱,使光調制器中心位置的工作溫度較高,降低了光調制器的壽命。技術實現要素:鑒于上述狀況,有必要提供一種散熱效率較高的散熱系統以及采用所述散熱系統的投影裝置。一種散熱系統,其包括風道組件、第一風扇以及第一發熱元件,所述風道組件中形成有第一風道。所述第一風扇設置于所述第一風道中,所述第一發熱元件設置于所述第一風道外,且所述第一風扇排出的氣流大致垂直于所述第一發熱元件的主要發熱面的中心位置。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散熱系統還包括散熱組件,所述散熱組件設置于所述第一發熱元件與所述第一風扇之間并與所述第一發熱元件的主要發熱面熱連接,所述第一風扇排出的氣流流入所述散熱組件內,并經由所述散熱組件引導從不同于氣流的流入方向的兩個氣流流出方向流出。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兩個氣流流出方向相反設置,并分別與所述氣流的流入方向大致垂直設置。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散熱組件包括平行設置的多個散熱鰭片,每相鄰兩個散熱鰭片之間形成有氣流通道,沿氣流流入所述散熱裝置的方向延伸的直線大致垂直于所述多個散熱鰭片所在的平面,流入所述散熱組件內的氣流經由多個氣流通道引導從沿所述散熱鰭片延伸的兩個相反方向流出。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散熱系統還設置有供經由所述散熱組件流出的兩股氣流分別流通的第二風道以及第三風道。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散熱系統還包括限流板,所述限流板設置于所述第一風道的進風口,用于防止經由所述第二風道或第三風道流出的氣流被吸入所述第一風道中。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風道組件包括相互連接的多個板件,所述多個板件的側壁界定所述第一風道。作為一種優選方案,至少一個板件由導熱材料制成,所述散熱系統還包括與導熱材料制成的板件相熱連接的第二發熱元件。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多個板件由絕熱材料制成。一種投影裝置,其包括上述任一種散熱系統。本實用新型的散熱系統,通過設置能夠大致正對第一發熱元件的中心位置產生氣流的第一風扇,使由第一風扇吸收的冷空氣直接針對第一發熱元件的中心位置進行散熱,提高對第一發熱元件的散熱效率。附圖說明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投影裝置的光路結構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方式的散熱系統的部分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方式的散熱系統的部分結構示意圖。主要元件符號說明投影裝置100散熱系統200光源10色輪20光中繼系統30光調制器40投影透鏡單元50通道組件60板件61第一風道62進風口621出風口623第一風扇63散熱組件64散熱鰭片642第二風扇65控制板支架66限流板72第二風道73第二發熱元件74第三發熱元件75第四發熱元件76第三風道77第三風扇78如下具體實施方式將結合上述附圖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為使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優點能夠更加明顯易懂,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做詳細的說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闡述了很多具體細節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實用新型,但是本實用新型還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來實施,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在不違背本實用新型內涵的情況下做類似應用,因此本實用新型不受下面公開的具體實施例的限制。其次,本實用新型結合示意圖進行詳細描述,在詳述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時,為便于說明,表示器件結構的剖面圖會不依一般比例作局部放大,而且所述示意圖只是示例,其在此不應限制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此外,在實際制作中應包含長度、寬度及深度的三維空間尺寸。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以及所附權利要求書中所使用的“大致垂直”以及“大致正對”是指相交角度大致為90°,例如相交角度為90±5°、90±10°。下面通過實施方式進行詳細描述。請參閱圖1,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提供的投影裝置100,其包括光源10、色輪20、光中繼系統30、光調制器40以及投影透鏡單元50。所述光源10用于發出激發光,如藍色激發光,所述光源10可以為藍色激光光源(或稱藍色激光器)。在一種變更實施方式中,所述光源10也可以是其他顏色的光源,并不以藍色光源為限,如所述光源10可以是紫外激光光源(或稱紫外激光器),從而發出紫外激發光。進一步地,所述光源10優選為半導體激光光源,用以提供高亮度的激發光。所述色輪20設置于所述光源10發出的激發光的光路上,用于接收所述光源10的發出的激發光并射出所述至少兩種顏色的光。所述色輪20可以為圓盤狀的色輪,用于依序射出所述至少兩種顏色的光(如紅綠藍三色光、黃藍兩色光等)。具體地,所述色輪20上可以設置有熒光材料,所述熒光材料受所述激發光的激發可以產生另一種或兩種顏色的受激光(如紅綠黃等顏色的受激光),從而所述色輪可以射出至少兩種顏色的光。本實施方式中,所述色輪20為透射式色輪,即所述光源10的光從所述色輪20的一側入射,并且所述色輪20的另一側射出所述至少兩種顏色的光。當然,在一種變更實施方式中,所述色輪也可以為反射式色輪20。所述光中繼系統30設置于所述光源10的一側,用于將所述色輪20射出的光進行勻光、收集及整形(例如,使得光束的投射光斑符合預定形狀)等處理后提供至所述光調制器40。所述光調制器40設置于所述光中繼系統30與所述投影透鏡單元50之間,用于依據輸入圖像數據對經由所述光中繼系統30入射到所述光調制器40的光束進行圖像調制以產生調制圖像光線,并將所述調制圖像光線傳輸至所述投影透鏡單元50。所述光調制器40可以包括反射型光調制器或者透射型光調制器。其中,來自光源10的光束入射到反射型光調制器的前表面上,并從該反射型光調制器被反射傳輸至所述投影透鏡單元50;或者,來自光源10的光束入射到投射型光調制器的前表面上,并穿過該投射型光調制器傳輸至所述投影透鏡單元50。反射型光調制器包括反射型光閥(數字微鏡裝置,DMD),所述反射型光閥包括多個與像素數量相同的微小鏡子,通過電子地或機械地改變各個鏡子的角度,進入反射型光閥前表面的光束被調制和反射。本實施方式中,光調制器40為反射型光閥,即DMD光調制器。所述投影透鏡單元50用于將入射的調制圖像光線進行放大,并將所述調制圖像光線向屏幕(圖未示)進行投影以顯示預定圖像。光調制器40被驅動時,其自身產生熱量。同時,除自發熱外,反射型光調制器由于反射損失產生熱量,投射型光調制器由于傳輸損失產生熱量。請一并參閱圖2,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方式提供的鄰近所述光調制器40設置的散熱系統200。所述散熱系統200用于對光調制器40,等其他投影裝置100的發熱元件進行散熱。具體地,所述散熱系統200包括通道組件60、第一風扇63、散熱組件64以及第二風扇65。所述通道組件60包括相互連接的多個板件61。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多個板件61可一體成型以形成所述通道組件60,也可分體成型再組裝以形成所述通道組件60。至少一個板件61安裝于控制板支架66上。所述控制板支架66用作所述投影裝置100的控制板的安裝架。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實施方式中,通道組件60可安裝于投影裝置100的其他內部支架上。所述通道組件60內形成有第一風道62,換句話說,所述多個板件61的側壁界定形成所述第一風道62。所述第一風道62具有進風口621與出風口623。所述第一風扇63設置于所述出風口623處。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一風扇63可以直接設置在第一風道62的板件61上,也可以設置在投影裝置100的內部支撐架(圖未示)上。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實施方式中,投影裝置100的其他內部元件,如電路板、電子元件等,還可設置在板件61上,以使散熱系統200對投影裝置100的其他內部元件進行散熱。在第一風道62中,外部冷空氣從進風口621由第一風扇63產生的壓力(負壓)吸入到第一風道62中,并被第一風扇63從出風口623排出第一風道62外。具體在圖示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風道62大致為┐形,用于引導并形成大致垂直于所述散熱組件64的氣流。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風道62的形狀并不受限制。所述多個板件61由絕熱材料(如絕緣塑膠材料)制成,用于防止第一風道62外的熱量經由風道壁傳遞至第一風道62內的冷空氣中。散熱組件64設置于第一風道62外,并位于第一風扇63的排風口的氣流下方。具體在圖示實施方式,所述第一風扇63的排風口也正對散熱組件64的中心位置。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實施方式中,所述散熱組件64的中心位置也可不正對所述第一風扇63的排風口,只要散熱組件64位于第一風扇63的排風口的氣流下方,且由所述第一風扇63產生的氣流與所述散熱組件64的中心大致正對(或大致垂直)即可,例如,將第一風扇63設置在所述第一風道62的中部位置,且所述第一風扇63排出的氣流大致正對或垂直地流向所述散熱組件64的中心位置。所述散熱組件64包括平行設置的多個散熱鰭片642,每相鄰的兩個散熱鰭片642之間具有預設間隙,以形成氣流通道。本實施方式中,所述散熱鰭片642呈條狀設置,多個散熱鰭片642平行排列呈長方形設置。沿從第一風扇63的排風口排出的冷空氣的氣流方向延伸的直線與平行設置的多個散熱鰭片642所在的平面大致垂直。從第一風扇63的排風口排出的冷空氣大致垂直地吹向所述散熱組件64的多個散熱鰭片642所在的平面的中心位置,并在各氣流通道的引導下,從散熱鰭片642大致中心位置處分流成兩股氣流排出,且所述兩股氣流的流出方向分別與流入所述散熱組件64的氣流的流入方向大致垂直。所述兩股氣流分別沿相反的兩個方向,即所述散熱鰭片642沿其長度方向延伸的兩個相反方向,在第二風扇65產生的壓力(負壓)的作用下,排出散熱系統200外。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風扇65可以省略,由散熱組件64分流的兩股氣流在第一風扇63的作用下,同樣可排出散熱系統200外。散熱組件64還與第一發熱元件熱連接。本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發熱元件為光調制器40。所述第一風扇63的排風口大致正對第一發熱元件的主要發熱面的中心位置。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一風扇63的排風口可不正對第一發熱元件的主要發熱面的中心位置,只要第一風扇63排出的氣流大致垂直于所述第一發熱元件的主要發熱面的中心位置的氣流即可,例如,將第一風扇63設置在所述第一風道62的中部位置并產生大致正對或垂直所述第一發熱元件的主要發熱面的中心的氣流。所述第一發熱元件產生的熱量熱傳遞至散熱組件64,經由散熱組件64分流的兩股氣流將第一發熱元件產生的熱量排出散熱系統200外。由于所述第一風扇63的排風口大致正對所述第一發熱元件的主要發熱面的中心位置,所述第一發熱元件的主要發熱面的中心位置產生的熱量直接傳遞至所述散熱組件64進而被第一風扇63驅動的氣流快速帶走,從而提高了對所述第一發熱元件的主要發熱面的中心位置的散熱效率。請參閱圖3,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方式的提供的散熱系統200,其結構與第一實施方式的投影裝置的結構大致相同。不同之處在于:散熱系統200還包括限流板72、第二發熱元件74、第三發熱元件75、第四發熱元件76以及第三風扇78。優選地,所述第三發熱元件75以及第四發熱元件76的發熱量均大于所述第一發熱元件的發熱量。至少一個板件61由導熱材料制成,如硅、銀、銅、金鋁等。該由導熱材料制成的板件61與第二發熱元件74熱連接,所述第二發熱元件74例如為電路板。所述散熱系統200中還設置有第二風道73與第三風道77,經由散熱組件64分流的兩股氣流,其中一股氣流經由第二風道73排出散熱系統200外,其中另一股氣流經由第三風道77排出散熱系統200外。第二風扇65以及第三發熱元件75設置在第二風道73中,在第二風扇65的作用下,流經第二風道73的氣流將第三發熱元件75產生的熱量排出散熱系統200外。第三風扇78以及第四發熱元件76設置在第三風道77中,在第三風扇78的作用下,流經第三風道77的氣流將第四發熱元件76產生的熱量排出投影裝置100外。限流板72設置在第一風道62的進風口621處,其朝向第二風道73彎折延伸,用于防止由第二風道73或第三風道77流出的氣體被直接吸入第一風道62中,且增大了進風口621的面積,使外界冷空氣更好地導入第一風道62中。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實施方式中,所述散熱組件64可以省略,所述第一風扇63排出的氣流大致垂直地流向所述第一發熱元件的主要發熱面的中心位置,從而直接對所述第一發熱元件的中心位置進行散熱。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實施方式中,經由所述散熱組件64分流的兩股氣流可沿兩個并不相反的方向流出,例如,散熱組件64包括多個平行設置的散熱鰭片642,所述散熱鰭片642的形狀為V形。本實用新型的散熱系統200,通過設置大致正對第一發熱元件的主要發熱面的中心位置的第一風扇63,使由第一風扇63吸收的冷空氣直接針對第一發熱元件的主要發熱面的中心位置進行散熱,提高對第一發熱元件的散熱效率。同時,由于從第一風道62排出的氣流的氣流方向與散熱組件64中平行設置的多個散熱鰭片642所在的平面大致相垂直,且相鄰兩個散熱鰭片642之間形成有氣流通道,使從第一風道62排出的氣流大致垂直地流向多個散熱鰭片642所在的平面的中心位置,且流入散熱組件64中的氣流由多個散熱鰭片642所在的平面的中心位置處沿氣流通道的延伸方向分流為兩股方向相反的氣流流出散熱組件64外,進一步提高了對第一發熱元件的散熱效率。且在第二風道73以及第三風道77中分別設置第三發熱元件75以及第四發熱元件76,在提高散熱系統200的整體散熱效率的同時簡化了散熱系統200的結構。以上實施方式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另外,可知的是,對于其他類型裝置中的發熱元件的散熱也可以參照采用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散熱系統。盡管參照以上較佳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等同替換都不應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當前第1頁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