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導光板及發光模組,能夠合理地控制出光角度,提高出光效率,將光線均勻地投到所需方向。
背景技術:
現有的發光模組對于光線的出光角度及出光效率的控制性不佳,兩側射出的光線大部分呈現外擴狀態,無法滿足一些需要定向出光的場合。為獲得所需的出光角度,且使光源所產生的光線在進入導光板后能獲得較佳的出光效果和利用率,相關人員需對導光板的結構予以進一步地優化。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結構簡單、成本低廉、可均勻控制定向出光角度且出光效率高的導光板及發光模組。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的缺點或不足,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成本低廉、可均勻控制定向出光角度且出光效率高的導光板及發光模組。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具有如下構成:
一種導光板,所述導光板包括第一出光面和第二出光面,所述第一出光面和所述第二出光面分別設置在所述導光板的上下兩側,所述第一出光面為平面結構,所述第二出光面設置有微結構,所述微結構包括n個相對所述第二出光面凹陷的折反射微單元,所述n>0。
所述折反射微單元為折反射棱錐,所述折反射棱錐上設有與所述第二出光面形成一傾斜角度in的傾斜邊,所述傾斜角度in自所述導光板的左側至右側均勻減小。
前一個所述傾斜邊的傾斜角度in-1比后一個所述傾斜邊的傾斜角度in大0.5°-1°。
所述傾斜角度in的角度范圍為15°-40°。
所述折反射棱錐的設置高度hn自所述導光板的左側至右側均勻增加。
前一個所述折反射棱錐的設置高度hn-1比后一個所述折反射棱錐的設置高度hn低0.1-0.5mm。
所述設置高度hn為0.1-4mm。
所述折反射棱錐的頂角設有弧度。
所述折反射微單元為折反射圓弧,所述折反射圓弧的圓心均設置在所述第二出光面上,所述折反射圓弧的半徑rn自所述第二出光面的左側至右側均勻增大。
前一個所述折反射圓弧的半徑rn-1比后一個所述折反射圓弧的半徑rn小0.1-0.5mm。
所述折反射圓弧的半徑rn為0.1-4mm。
所述導光板由透明材料制成。
所述導光板由pmma或pvc或pc制成。
所述導光板為扁平狀的方形或環形結構。
一種發光模組,包括導光板和光源,所述光源設置在所述導光板的左側或中心且所述光源的中心線與所述導光板的中心線共線。
所述發光模組還包括擴散板,所述擴散板設置在所述導光板的上方或下方。
當所述第二出光面上的折反射微單元為折反射棱錐時,所述擴散板設置在所述導光板的下方且與所述導光板相距距離d設置,所述d≥0。
當所述第二出光面上的折反射微單元為折反射圓弧時,所述擴散板設置在所述導光板的上方且與所述導光板相距距離d設置,所述d≥0。
當所述導光板為方形結構時,所述光源設置在所述導光板的左側。
當所述導光板為環形結構時,所述光源設置在所述導光板的中心。
所述光源的出光面與所述導光板的入光面的安全距離s為0.5mm。
所述光源為若干組led光源單元。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具有如下技術效果:
本發明通過導光板上的折反射微單元,能將光線按比例導射在導光板的上下兩側,呈現定向式偏光的出光效果;所述導光板的上方或下方還設有擴散板,所述擴散板的設置使得該出光側達到進一步地混光效果,從而實現這一側均勻下照式出光,另一側定向傾斜式的出光效果。
附圖說明
通過閱讀參照以下附圖所作的對非限制性實施例所作的詳細描述,本申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優點將會變得更明顯:
圖1:本發明導光板的結構示意圖一;
圖2:本發明包含如圖1所示的發光模組的結構示意圖一;
圖3:如圖2所示發光模組的出光效果圖;
圖4:本發明包含如圖1所示的發光模組的結構示意圖二;
圖5:如圖4所述發光模組的剖視圖;
圖6:如圖4所示發光模組的出光效果圖;
圖7:本發明導光板的結構示意圖二;
圖8:本發明包含如圖7所示的發光模組的結構示意圖一;
圖9:如圖8所示發光模組的出光效果圖;
圖10:本發明包含如圖7所示的發光模組的結構示意圖二;
圖11:如圖10所示發光模組的剖視圖;
圖12:如圖10所示發光模組的出光效果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將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構思、具體結構及產生的技術效果作進一步說明,以充分地了解本發明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實施例一
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導光板,所述導光板10包括第一出光面11、第二出光面12以及入光面101,所述第一出光面11和所述第二出光面12分別設置在所述導光板10的兩側,所述入光面101設置在所述導光板10的左側;所述第一出光面11為平面結構,所述第二出光面12設置有微結構,所述微結構包括n個相對所述第二出光面12凹陷的折反射微單元,所述n>0。所述導光板10上的折反射微單元,能將光線按比例導射在導光板10的上下兩側,呈現定向式偏光的出光效果。
所述導光板10的厚度為3-4.5mm。所述導光板10為扁平狀的方形結構,輕薄,下文所述包含導光板10的發光模組,整體結構亦成扁平狀,具有輕薄,便于安裝,光效高,節能等優點。
作為進一步地改進,所述折反射微單元為折反射棱錐121,所述折反射棱錐121上設有與所述第二出光面12形成一傾斜角度in的傾斜邊1211,所述傾斜角度in自所述導光板10的左側至右側均勻減小。所述傾斜角度in的均勻減小設置方式,使得光線能夠按比例沿所述第一出光面11和第二出光面12出光,并呈現定向式偏光的出光效果。
優選地,前一個所述傾斜邊1211的傾斜角度in-1比后一個所述傾斜邊1211的傾斜角度in大0.5°-1°,在所述導光板10設置長度允許的情況下,該數值設置的越小出光效果越好。
優選地,所述傾斜角度in的角度范圍為15°-40°,優選為25°-35°,在此角度范圍內可以得到較佳的出光效果;所述折反射棱錐121的頂角設有弧度1212,所述弧度1212在保證出光效果的同時便于前期加工。
作為進一步地改進,所述折反射棱錐121的設置高度hn自所述導光板10的左側至右側均勻增加。所述折反射棱錐121的設置高度hn和所述傾斜邊1211的傾斜角度in的共同設置方式,使得進入導光板10的光線能夠按比例沿所述第一出光面11和第二出光面12出光,并呈現定向式偏光的出光效果。
前一個所述折反射棱錐121的設置高度hn-1比后一個所述折反射棱錐121的設置高度hn低0.1-0.5mm,優選為0.1mm,在導光板10長度允許的情況下,該數值越小出光效果越好。
作為進一步地改進,所述折反射棱錐121的設置高度hn-1優選為0.1-4mm,原則上,所述折反射棱錐121的最大設置高度低于所述導光板10的厚度即可。
作為進一步地改進,相鄰所述折反射微單元的間距13可以設置為相等或不等。所述間距13的設置長度(包含間距為0的情況)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進行適當地調整。
作為進一步地改進,所述導光板10由透明材料制成,優選地,所述導光板10由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或pvc(聚氯乙烯)或pc(聚碳酸酯)制成,上述透明材料能夠達到較好的出光效果。
如圖2和圖3所示,本發明發光模組,包括如圖1所示的導光板10和光源30,所述光源30安裝在基板40上。所述光源30設置在所述導光板10的左側且所述光源30的中心線與所述導光板10的中心線共線,該設置方式能夠保證較佳的出光效果。
優選地,所述發光模組還包括擴散板20,所述擴散板20設置在所述導光板10的下方,所述擴散板20的設置可使該出光面達到進一步地混光效果,實現這一側均勻下照式出光。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導光板10優選為扁平的方形結構,所述光源30優選為若干組led光源單元,所述若干組led光源單元設置在所述導光板10的左側,所述若干組led光源單元的出光面301與所述導光板10的入光面101相對設置,且所述若干組led光源單元的中心線與所述導光板10的中心線共線。
作為進一步地改進,所述光源30的出光面301與所述導光板10的入光面101的安全距離s為0.5mm,該安全距離s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適當地增減。所述安全距離s的設置可以有效地避免導光板10在使用過程中碰觸到光源30而影響其使用壽命。
所述擴散板20設置在所述導光板10的下方且與所述導光板10相距距離d設置,所述d≥0。所述擴散板20的設置可在第二出光面12一側達到進一步地混光效果,并實現這一側的均勻下照式出光,另一側定向傾斜式的出光效果。
本實施例發光模組克服了傳統燈的裝配方式,在一些應用中,例如下照模式時,不需要傳統的挖洞等方式才能安裝,輕薄、扁平的發光模組可以直接貼合安裝在所需要安裝的位置,安裝方便、快捷、節省勞動力;本實施例可實現定向式的出光效果,相比同功率的其他燈具的擴散式出光效果,本實施例發光模組的光利用率更高;本實施例的發光模組可應用于場所燈、景觀燈、充電站照明、裝飾性燈、踢腳燈、臺燈及下照燈等室內、室外應用場合,眩光低,應用范圍廣。
實施例二
如圖4至圖6所示,本實施例發光模組包括如圖1所示的導光板10和光源30,所述光源30安裝在基板40上。所述光源30設置在所述導光板10的中心且所述光源30的中心線與所述導光板10的中心線共線,該設置方式能夠保證較佳的出光效果。
優選地,所述發光模組還包括擴散板20,所述擴散板20設置在所述導光板10的下方,所述擴散板20的設置可使該出光面達到進一步的混光效果,實現這一側均勻下照式出光。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導光板10優選為扁平狀的環形結構,所述光源30優選為若干組led光源單元,所述若干組led光源單元設置在所述導光板10的中心,所述若干組led光源單元的出光面301與所述導光板10的入光面101相對設置,且所述若干組led光源單元的中心線與所述導光板10的中心線共線。
作為進一步地改進,所述光源30的出光面301與所述導光板10的入光面101的安全距離s為0.5mm,該安全距離s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適當地增減。所述安全距離s的設置可以有效地避免導光板10在使用過程中碰觸到光源30而影響其使用壽命。
所述擴散板20設置在所述導光板10的下方且與所述導光板10相距距離d設置,所述d≥0。所述擴散板20的設置可在第二出光面12一側達到進一步地混光效果,并實現這一側均勻下照式出光,另一側定向傾斜式的出光效果。
本實施例發光模組克服了傳統燈的裝配方式,在一些應用中,例如下照模式時,不需要傳統的挖洞等方式才能安裝,輕薄、扁平的發光模組可以直接貼合安裝在所需要安裝的位置,安裝方便、快捷、節省勞動力;本實施例可實現定向式的出光效果,相比同功率的其他燈具的擴散式出光效果,本實施例發光模組的光利用率更高;本實施例的發光模組可應用于場所燈、景觀燈、充電站照明、裝飾性燈、臺燈及下照燈等室內、室外應用場合,眩光低,應用范圍廣。
實施例三
如圖7所示,本實施例導光板,所述導光板10包括第一出光面11、第二出光面12以及入光面101,所述第一出光面11和所述第二出光面12分別設置在所述導光板10的兩側,所述入光面101設置在所述導光板10的左側;所述第一出光面11為平面結構,所述第二出光面12設置有微結構,所述微結構包括n個相對所述第二出光面12凹陷的折反射微單元,所述n>0。所述導光板10上的折反射微單元,能將光線按比例導射在導光板10的上下兩側,呈現定向式偏光的出光效果。
所述導光板10的厚度為3-4.5mm。所述導光板10為扁平狀的方形結構,輕薄,下文所述包含導光板10的發光模組,整體結構亦成扁平狀,輕薄,便于安裝,光效高,節能等。
作為進一步地改進,所述折反射微單元為折反射圓弧122,所述折反射圓弧122的圓心均設置在所述第二出光面12上,所述折反射圓弧122的半徑rn自所述第二出光面12的左側至右側均勻增大。所述折反射圓弧122的半徑rn的均勻增大設置方式,使得光線能夠按比例沿所述第一出光面11和第二出光面12出光,并呈現定向式偏光的出光效果。
作為進一步地改進,前一個所述折反射圓弧122的半徑rn-1比后一個所述折反射圓弧122的半徑rn小0.1-0.5mm,優選為0.1mm,該數值越小出光效果越好。優選地,所述折反射圓弧122的半徑rn為0.1-4mm,原則上所述折反射圓弧122的半徑rn小于所述導光板10的厚度即可。
作為進一步地改進,相鄰所述折反射微單元的間距13可以設置為相等或不等。所述間距13的設置長度(包含間距為0的情況)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進行適當地調整。
作為進一步地改進,所述導光板10由透明材料制成,優選地,所述導光板10由pmma或pvc或pc制成。所述透明材料能夠達到較好的出光效果。
如圖8和圖9所示,本實施例發光模組,包括如圖7所示的導光板10和光源30,所述光源30設置在所述導光板10的左側且所述光源30的中心線與所述導光板10的中心線共線。該設置方式能夠保證較佳的出光效果。
優選地,所述發光模組還包括擴散板20,所述擴散板20設置在所述導光板10的上方,所述擴散板20的設置可使該出光面達到進一步的混光效果,實現這一側均勻下照式出光。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導光板10優選為扁平的方形結構,所述光源30優選為若干組led光源單元,所述若干組led光源單元設置在所述導光板10的左側,所述若干組led光源單元的出光面301與所述導光板10的入光面101相對設置,且所述若干組led光源單元的中心線與所述導光板10的中心線共線。
作為進一步地改進,所述光源30的出光面301與所述導光板10的入光面101的安全距離s為0.5mm,所述安全距離s可以根據實際使用情況進行適當地調整。所述安全距離s的設置可以有效地避免導光板10在使用過程中碰觸到光源30而影響其使用壽命。
所述擴散板20設置在所述導光板10的上方且與所述導光板10相距距離d設置,所述d≥0。所述擴散板20的設置可在第一出光面11一側達到進一步地混光效果,并實現這一側的均勻下照式出光,另一側定向傾斜式的出光效果。
本實施例發光模組克服了傳統燈的裝配方式,在一些應用中,例如下照模式時,不需要傳統的挖洞等方式才能安裝,輕薄、扁平的發光模組可以直接貼合安裝在所需要安裝的位置,安裝方便、快捷、節省勞動力;本實施例可實現定向式的出光效果,相比同功率的其他燈具的擴散式出光效果,本實施例發光模組的光利用率更高;本實施例的發光模組可應用于場所燈、景觀燈、充電站照明、裝飾性燈、踢腳燈、臺燈及下照燈等室內、室外應用場合,眩光低,應用范圍廣。
實施例四
如圖10至圖12所示,本實施例發光模組包含如圖7所示的導光板10和光源30,所述光源30安裝在基板40上。所述光源30設置在所述導光板10的中心且所述光源30的中心線與所述導光板10的中心線共線,該設置方式能夠保證較佳的出光效果。
優選地,所述發光模組還包括擴散板20,所述擴散板20設置在所述導光板10的上方,所述擴散板20的設置可使該出光面達到進一步的混光效果,實現這一側均勻下照式出光。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導光板10優選為扁平狀的環形結構,所述光源30優選為若干組led光源單元,所述若干組led光源單元設置在所述導光板10的中心,所述若干組led光源單元的出光面301與所述導光板10的入光面101相對設置,且所述若干組led光源單元的中心線與所述導光板10的中心線共線。
作為進一步地改進,所述光源30的出光面301與所述導光板10的入光面101的安全距離s為0.5mm。所述安全距離s的設置可以有效地避免導光板10在使用過程中碰觸到光源30而影響其使用壽命。
所述擴散板20設置在所述導光板10的上方且與所述導光板10相距距離d設置,所述d≥0。所述擴散板20的設置可在第一出光面11一側達到進一步地混光效果,并實現這一側均勻下照式出光,另一側定向傾斜式的出光效果。
本實施例發光模組克服了傳統燈的裝配方式,在一些應用中,例如下照模式時,不需要傳統的挖洞等方式才能安裝,輕薄、扁平的發光模組可以直接貼合安裝在所需要安裝的位置,安裝方便、快捷、節省勞動力;本實施例可實現定向式的出光效果,相比同功率的其他燈具的擴散式出光效果,本實施例發光模組的光利用率更高;本實施例的發光模組可應用于場所燈、景觀燈、充電站照明、裝飾性燈、臺燈及下照燈等室內、室外應用場合,眩光低,應用范圍廣。
本發明通過導光板上的折反射微單元,能將光線按比例導射在導光板的上下兩側,呈現定向式偏光的出光效果;所述導光板的上方或下方還設有擴散板,所述擴散板的設置使得該出光側達到進一步的混光效果,從而實現這一側均勻下照式出光,另一側定向傾斜式的出光效果,因此,本發明具有廣闊的市場應用前景。
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定,僅僅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發明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均應涵蓋在本發明的權利要求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