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光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一種發光裝置,其包括導光框架及光源。導光框架具有凹部,凹部的開口邊緣定義出光開口。導光框架包括第一導光結構及第二導光結構。第二導光結構連接于第一導光結構。光源設于凹部的底部且具有發光面。第一導光結構往遠離發光面及出光開口的方向延伸,第二導光結構往遠離發光面且接近開口邊緣的方向延伸。
【專利說明】發光裝置
【技術領域】
[0001 ] 本發明涉及一種發光裝置,且特別是涉及一種可提供一均勻的出光亮度的發光裝置。
【背景技術】
[0002]傳統發光裝置包括框架、光源及導光板,光源及導光板(light guidingplate,LGP)容置于框架內。光源鄰近導光板的側面配置。自光源發射的光線進入導光板的側面后,被引導至從導光板的上表面出光。
[0003]然而,由于光源設于導光板的側面,導致距離光源較遠的區域的出光亮度較弱,使發光裝置的整體出光變得不均勻。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發光裝置,可提供一均勻的出光亮度。
[0005]為達上述目的,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提出一種發光裝置。發光裝置包括一導光框架及一光源。導光框架具有一凹部,凹部具有一出光開口。導光框架包括一第一導光結構及一第二導光結構。第二導光結構連接于第一導光結構。光源設于凹部的底部且具有一發光面。其中,第一導光結構從光源處往遠離發光面及出光開口的方向延伸,而第二導光結構從第一導光結構處往遠離發光面且接近出光開口的開口邊緣的方向延伸。
[0006]為了對本發明的上述及其他方面有更佳的了解,下文特舉實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圖,作詳細說明如下: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7]圖1A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發光裝置的外觀圖;
[0008]圖1B為圖1A的發光裝置設有第二擴散板的外觀圖;
[0009]圖2為圖1B中沿方向2-2’的剖視圖;
[0010]圖3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發光裝置的剖視圖;
[0011]圖4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發光裝置的剖視圖。
[0012]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0013]100、200、300:發光裝置
[0014]110、210:導光框架
[0015]IlOr:凹部
[0016]IlOe:開 口邊緣
[0017]IlOa:出光開口
[0018]111,211:第一導光結構
[0019]1111、2111、2121:第一導光段
[0020]1112、2112、2122:第二導光段[0021]112、212:第二導光結構
[0022]120:光源
[0023]120a:發光面
[0024]130:散熱鰭片
[0025]140:第一擴散板
[0026]150:反射片
[0027]160:第二擴散板
[0028]2113、2123:第三導光段
[0029]2114:第四導光段
[0030]2115:第五導光段
[0031]A11、A12、A13、A2、A21、A22、A23、A3:夾角
[0032]L:光線
[0033]LA2:出光區域
[0034]LAl:邊緣出光區域
【具體實施方式】
[0035]請參照圖1A及圖1B,圖1A繪示依照本發明一實施例的發光裝置的外觀圖,而圖1B繪示圖1A的發光裝置設有第二擴散板的外觀圖。
[0036]如圖1A所不,發光裝置100包括導光框架110、至少一光源120、散熱鰭片130、第一擴散板140及至少一反射片150及第二擴散板160 (圖1B)。
[0037]導光框架110例如是以鈑金通過彎曲或沖壓工法制成,其具有均勻一致的厚度。另一實施例中,導光框架110也可以是鈑金結構以外的類型,在此設計下,導光框架110的不同部位可具有不同厚度。
[0038]導光框架110具有一凹部110r,其含一空間來容置光源120、散熱鰭片130、第一擴散板140及反射片150,且凹部IlOr具有出光開口 110a,其可受第二擴散板160 (圖1B)覆蓋,使得光線更能均勻出光。此外,導光框架110的材質包括具有反射性的材料或貼附一反射膜于其凹部IlOr的內部表面上,以將入射至其上的光線反射出去。
[0039]導光框架110包括兩組第一導光結構111及兩組第二導光結構112,其中第二導光結構112連接于第一導光結構111。本實施例中,兩組第一導光結構111相對散熱鰭片130是對稱,且兩組第二導光結構112相對散熱鰭片130是對稱;另一實施例中,第一導光結構111及/或第二導光結構112相對其它參考基準呈對稱;或者,第一導光結構111及/或第二導光結構112為非對稱結構。
[0040]以下是以圖2進一步說明第一導光結構111及第二導光結構112的細部構造。
[0041]請參照圖2,其繪示圖1B中沿方向2-2’的剖視圖。第一導光結構111從光源120處沿遠離光源120發光面120a及出光開口 IlOa的方向延伸。第一導光結構111包括第一導光段1111及第二導光段1112,其中第二導光段1112較第一導光段1111遠離光源120的發光面120a,且第二導光段1112與發光面120a間的夾角All小于第一導光段1111與發光面120a間的夾角A12。通過上述第一導光結構111的延伸方式,可將入射至第一導光結構111的光線L引導至第二導光結構112。[0042]雖然第一導光結構111的導光段的數量是以二段(第一導光段1111及第二導光段1112)為例說明,然其它實施例中,第一導光結構111的導光段的數量也可為一段,或超過二段以上。
[0043]第一導光結構111的各導光段(第一導光段1111及第二導光段1112)與發光面120a間的夾角介于約75至135度之間,然此角度范圍并非用以限制本發明實施例。
[0044]第一導光結構111的最后一導光段(即第二導光段1112)與發光面120a的夾角大于90度;然而另一實施例中,最后一導光段與發光面120a的夾角實質上等于90度。
[0045]第二導光結構112從第一導光結構111處往遠離發光面120a且接近出光開口IlOa的開口邊緣IlOe的方向延伸。舉例來說,第二導光結構112與發光面120a的夾角A2小于第一導光結構111的最后一導光段(即第二導光段1112)與發光面120a的夾角All。第二導光結構112往遠離發光面120a且接近出光開口 IlOa的開口邊緣IlOe的方向延伸,通過上述第二導光結構112的延伸方式,可將入射至第二導光結構112的光線L引導至出光開口 IlOa的邊緣出光區域LAl出光,使從出光開口 IlOa出光的光線更為均勻。進一步地說,傳統發光裝置的出光開口的邊緣出光亮度通常較弱,然由于本實施例中由于第一導光結構111及第二導光結構112的設計,使從出光開口 IlOa出光的光線較均勻。
[0046]雖然第二導光結構112的導光段的數量是以一段為例說明,然其它實施例中,第二導光結構112的導光段的數量也可等于或大于二段。
[0047]光源120例如是長條型光源模塊(lightbar),其包含呈線狀分布的數個發光二極管或其它合適光源。
[0048]光源120設于凹部IlOr的底部且具有發光面120a。本實施例中,光源120是以側向出光的方式設于散熱鰭片130的其中一側面上,如圖2所示的一實施例,光源120是長條型光源模塊,其中二光源120分別位于散熱鰭片130的相對二側面上。詳細而言,光源120的發光面120a朝向第一導光結構111及/或第二導光結構112,使光源120成為側向出光光源。
[0049]如圖2中局部A’的放大圖所示,從光源120出光的光線L的光軸與水平方向的夾角A3可介于O至45度之間,然此數值并非用以限制本發明實施例,其它實施例中,夾角A3也可大于45度。此處的水平方向例如是第二擴散板160的延伸方向;或者是發光裝置100安裝定位后的水平方向。此外,光線L的光軸可垂直于發光面120a,然也可與發光面120a
夾一非90度角。
[0050]如圖2所示,散熱鰭片130位于導光框架110的凹部IlOr內。散熱鰭片130的一端固設凹部IlOr的內表面上,而散熱鰭片130的相對另一端連接第一擴散板140。散熱鰭片130是一長條形散熱鰭片,然此非用以限制本發明實施例;其它實施例中,散熱鰭片130可包含數個分離配置的子散熱鰭片及/或散熱塊。另一實施例中,也可省略散熱鰭片130。
[0051]散熱鰭片130可由導熱性佳的金屬制成,例如是由鋁或銅制成。本實施例中,散熱鰭片130與導光框架110分別制作完成后再結合一起;然另一實施例中,散熱鰭片130與導光框架Iio可以是一體成形結構。
[0052]第一擴散板140可設于散熱鰭片130的下表面及/或光源120的下表面上,使光源120位于第一擴散板140與導光框架110之間。從光源120出光的光線L入射至第一擴散板140后,是從第一擴散板140擴散地出光。另一實施例中,也可省略第一擴散板140。[0053]第一擴散板140例如是平板,然另一實施例中,第一擴散板140可為一彎曲板,其彎曲方向可朝向導光框架110的凹部IlOr的底部或朝向出光開口 110a。
[0054]反射片150設于第一擴散板140上,且位于導光框架110與第一擴散板140之間。當從光源120出光的光線L入射至反射片150后,可反射至第一導光結構111或第二導光結構112。詳細來說,若出光區域LA2的亮度相對周圍區域來說過亮的話,則可在第一擴散板140的適當位置配置反射片150,使原本射向出光區域LA2的光線被反射至第一導光結構111或第二導光結構112,以減少出光區域LA2的出光亮度,進而使從出光開口 IlOa出光的光線較均勻。另一實施例中,也可省略反射片150。
[0055]第二擴散板160覆蓋出光開口 110a。自光源120出光的光線L由導光框架110引導至第二擴散板160后,從第二擴散板160擴散地出光,以獲得一均勻的出光亮度。此外,從光源120出光的光線L有些入射至第一擴散板140后再擴散地出光至第二擴散板160。此夕卜,第二擴散板160與光源120的距離至少15厘米(mm),此距離值不致使散熱鰭片130在視覺上形成明顯暗帶或使形成的暗帶在視覺上是可接受。另一實施例中,也可省略第二擴散板160。
[0056]請參照圖3,其繪示依照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發光裝置的剖視圖。發光裝置200包括導光框架210、至少一光源120、散熱鰭片130、第一擴散板140、至少一反射片150及第二擴散板160。
[0057]導光框架210包括相連接的第一導光結構211及第二導光結構212。
[0058]第一導光結構211包括多個導光段,其中第n+1導光段較第η導光段遠離光源120的發光面120a,且第n+1導光段與發光面間的夾角小于第η導光段與發光面間的夾角,此處的η為任意正整數。舉例來說,第一導光結構211包括第一導光段2111、第二導光段2112及第三導光段2113。若以第一導光段2111 (第η導光段)與第二導光段2112 (第n+1導光段)的關系來說,第二導光段2112與發光面120a的夾角A12小于第一導光段2111與發光面120a間的夾角All ;若以第二導光段2112 (第η導光段)與第三導光段2113 (第n+1導光段)的關系來說,第三導光段2113與發光面120a的夾角A13小于第二導光段2112與發光面120a間的夾角A12。此外,本實施例中,最后一段導光段(第三導光段2113)與發光面120a的夾角A13實質上是90度,然另一實施例中夾角A13也可大于90度。
[0059]第二導光結構212是階梯式導光結構。詳細來說,第二導光結構212包括多個導光段,其中第m+Ι導光段較第m導光段遠離光源120的發光面120a。第m+Ι導光段與發光面120a間的夾角同時大于或同時小于第m導光段與發光面120a間的夾角及第m+2導光段與發光面120a間的夾角,也就是說,第二導光結構的其中一導光段與發光面120a間的夾角同時大于或同時小于鄰接的二個導光段與發光面120a間的夾角。舉例來說,第二導光結構212包括第一導光段2121、第二導光段2122及第三導光段2123、第四導光段2124及第五導光段2125,以其中第一導光段2121 (第m導光段)、第二導光段2122 (第m+Ι導光段)及第三導光段2123 (第m+2導光段)來說,第二導光段2122與發光面120a間的夾角A22大于第一導光段2121 (第m導光段)與發光面120a間的夾角A21,且大于第三導光段2123 (第m+2導光段)與發光面120a間的夾角A23。此外,本實施例并不限制m的數值,其可以是任意正整數。
[0060]請參照圖4,其繪示依照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發光裝置的剖視圖。發光裝置300包括至少兩組上述發光裝置100,該些發光裝置100是以彼此的導光框架110相連接。
[0061]綜上所述,雖然已結合以上實施例揭露了本發明,然而其并非用以限定本發明。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熟悉此技術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內,可作各種的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的保護范圍應以附上的權利要求所界定的為準。
【權利要求】
1.一種發光裝置,包括: 導光框架,具有凹部,該凹部具有出光開口且包括: 第一導光結構;及 第二導光結構,連接于該第一導光結構;以及 光源,設于該凹部的底部,且該光源具有發光面; 其中,該第一導光結構從該光源處往遠離該發光面及該出光開口的方向延伸,而該第二導光結構從該第一導光結構處往遠離該發光面且接近該出光開口的開口邊緣的方向延伸。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發光裝置,其中該第一導光結構包括多個導光段,該第n+1導光段較第η導光段遠離該光源的該發光面,且該第n+1導光段與該發光面間的夾角小于該第η導光段與該發光面間的夾角,其中η為正整數。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發光裝置,其中最后一該導光段與該發光面的夾角實質上是90度。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發光裝置,其中該第二導光結構是一階梯式導光結構。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發光裝置,其中該第二導光結構包括多個導光段,第m+1導光段較第m導光段遠離該發光面,且第m+Ι導光段與該發光面間的夾角同時大于或同時小于第m導光段與該發光面間的夾角及第m+2導光段與該發光面間的夾角,其中m為正整數。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發光裝置,還包括: 第一擴散板,該光源設于該第一擴散板與該導光框架之間。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發光裝置,還包括: 反射片,設于該第一擴散板上,且位于該導光框架與該第一擴散板之間。
8.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發光裝置,還包括: 散熱鰭片,該散熱鰭片的一端固設于該凹部的底部的內表面上,該散熱鰭片的另一端連接該第一擴散板,且該光源設于該散熱鰭片的其中一側面上。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發光裝置,還包括: 第二擴散板,覆蓋該出光開口。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發光裝置,其中由該光源出光的光線的光軸與一水平方向的夾角介于O至45度之間。
11.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發光裝置,其中該發光面朝向該第一導光結構或該第二導光結構。
【文檔編號】F21S2/00GK103453350SQ201210261621
【公開日】2013年12月18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26日 優先權日:2012年5月30日
【發明者】陳圣平, 謝尚融, 蘇侯翔 申請人:隆達電子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