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照明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光電模組及照明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照明技術的迅速發展,照明裝置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件。但是,現有的照明裝置內的光源與驅動電源組件常為獨立部件,需要分別安裝至照明燈具內,造成現有的照明裝置組裝步驟繁瑣。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一種方便組裝的光電模組。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光電模組,包括
光源組件,包括光源板、位于所述光源板上的發光單元以及覆蓋所述發光單元的配光元件,所述配光元件包括具有至少兩個分離設置的主體部的光學部;
電源組件,包括電源板、位于所述電源板上的電子元器件以及覆蓋所述電源板的防護殼,所述防護殼和配光元件一體化設置且所述防護殼連接兩個所述主體部。
進一步的,所述光源板和電源板一體化設置。
進一步的,所述兩個主體部為條形且平行設置。
進一步的,所述防護殼連接在兩條所述主體部的中部。
進一步的,所述光學部呈環形,包括兩個分離設置的主體部及連接兩個所述主體部兩端的連接部。
進一步的,所述呈環狀的光學部具有開口。
進一步的,所述配光元件還包括若干個配光單元與所述發光單元一一對應進行配光。
進一步的,所述配光元件包括底表面、內表面、外表面、及由所述內表面圍設形成用于收容所述發光單元的第一收容腔。
進一步的,所述配光元件為軸對稱結構,所述外表面包括兩個位于中間頂部并彼此相對的第一反射面、位于所述兩個第一反射面兩側并分別與相鄰第一反射面相交的第一出光面、及由第一出光面向底表面延伸的第二出光面,兩個所述第一反射面構成v形結構,所述第二出光面為沿遠離第一收容腔方向凸出的曲面。
進一步的,所述內表面包括一個第一入光面及兩個相對設置且為所述第一入光面相鄰面的第二入光面,所述第一入光面為曲面或平面,所述第二入光面為沿遠離第一收容腔方向凸出的曲面,所述第一入光面和所述第二入光面圍成所述第一收容腔,所述底表面與所述第二入光面為相鄰面。
進一步的,所述內表面的橫截面為鋸齒狀,包括一個向第一收容腔方向凸出的第一入光面及延伸進入第一收容腔的至少兩對齒角。
進一步的,所述內表面的兩對齒角,其中第一對齒角包含相對設置的第二入光面,第二對齒角包含相對設置的第三入光面和對稱設置的底壁面。
進一步的,所述第二對齒角的尖端比第一對齒角的尖端更接近所述底表面。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反射面為平面或曲面,所述第一出光面為平面。
進一步的,所述配光元件覆蓋所述光源板。
進一步的,所述防護殼具有一開口朝向所述基板的第二收容腔,所述電源板及位于電源板上的元器件收容在所述第二收容腔內。
進一步的,所述光電模組還包括設置在所述配光元件和/或防護殼下方的安裝基座,所述配光元件和/或防護殼與所述安裝基座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光源板和所述電源板固定于所述安裝基座內。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照明裝置,包括上述光電模組、與所述光電模組連接的底盤、與所述底盤連接的面罩,所述光電模組設置在所述底盤和面罩連接形成的空間內。
進一步的,所述底盤為長方形,所述光電模組位于所述底盤橫向側壁的中部位置處,并沿所述底盤縱向側壁的方向延伸。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優勢在于:本發明的光電模組,覆蓋電源板的防護殼和覆蓋光源板的配光元件一體化設置,以此方便了光電模組在照明裝置內的組裝及拆卸。
附圖說明
此處所說明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發明的進一步理解,構成本發明的一部分,本發明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發明,并不構成對本發明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1提供的一種照明裝置的立體圖。
圖2為圖1所示照明裝置的分解圖。
圖3為圖1所示照明裝置的另一角度的分解圖。
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1提供的一種光學部的立體示意圖。
圖5為沿圖1的a-a線的剖面圖。
圖6為圖5圈內的放大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實施例1中的光學部、光源板和發光單元單獨組配的截面示意圖。
圖8為另一種光學部的面型示意圖。
圖9為本發明實施例2提供的一種照明裝置的分解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具體實施例及相應的附圖對本發明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景l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實施例1
圖1至圖8顯示了本發明的一種照明裝置100,包括底盤4、與底盤4連接的面罩5、及固定在底盤4上的光電模組30。其中,面罩5和底盤4連接后形成一個收容空間40,光電模組30收容在收容空間40內,具體的,光電模組30包括安裝基座3以及安裝在安裝基座3上的光源組件和電源組件。光源組件包括光源板21、位于光源板21上的發光單元22以及覆蓋發光單元22的配光元件1,電源組件包括電源板22、位于電源板22上的電子元器件24以及覆蓋電源板22的防護殼102。防護殼102和配光元件1一體化設置。本發明實施例的光電模組30也可以單獨應用于吸頂燈或廣告燈箱等燈具內。
以下針對本發明實施例1提供的照明裝置100內的各個元件及元件之間的連接關系作具體說明。
如圖1至圖3所示,底盤4大致呈長方體狀,具有平板狀的底板41及自底板41四周延伸形成的側壁42。底盤4可采用金屬材料、塑料、導熱塑料等材料制成,安裝于天花板等安裝基礎上。
面罩5罩在底盤4的一側,其采用透光的材料制成,如亞克力等,起到勻光的作用。面罩5的頂面可以為平面,也可以具有一定的弧度。面罩5與底盤4的連接可采用插接、卡接、螺絲連接等方式。在其它可替換的實施方式中,照明裝置100內也可以不包括面罩5。
如圖2至圖3所示,安裝基座3包括兩個長條形的第一基座31、及連接兩個第一基座31的第二基座32,其中,兩個第一基座31之間相互平行,第二基座32連接在兩個第一基座31的中部,第二基座2呈長方形。安裝基座3固定在底盤4上,其由鋁型材或由其它散熱性好的材料制成。在其它可替換的實施方式中,也可以不設置安裝基座3,而直接將配光元件1安裝在底盤4上。
本發明的實施例中,光電模組30包括一個一體式的基板20,基板20包括兩個長條形的光源板21和連接兩個光源部21的電源板22,若干發光單元23沿縱長方向排布于光源板21,電源板22上設置有若干電子元器件24。基板20為一印刷電路板,其上附有導電線路(未顯示)或電連接器,通過上述導電線路或電連接器,可以將發光單元23及電子元器件24電性連接?;?0未設置發光單元23或電子元器件24的一側表面貼設于安裝基座3上,其中,光源板21收容于第一基座31內,電源板22收容于第二基座32內在本實施例中,發光單元23為led光源。電源板22與光源板21為一體式基板,電子元器件24包括但不限于led驅動控制器芯片、整流芯片、電阻器、電容器、保險絲和線圈等,若干電子元器件以表面貼設或插件的形式設置于電源板的上表面。光電模組30還可以包括設置在電源板22上的控制器,控制器包括定時器、控制發光單元的開關、及用于接收遙控器或者控制終端的信號的接收元件。在其它實施方式中,光源板21和電源板22也可以是分體式基板,發光單元23也可以是tl光源或其它光源。
如圖2至圖8所示,配光元件1包括兩個呈條形且相互平行的主體部101,一個主體部101覆蓋在一條光源板21的上方。防護殼102連接在兩條主體部101的中部且呈長方形。主體部101和/或防護殼102與安裝基座3連接(未圖示)。在本實施例中,光電模組30位于底盤4橫向側壁的中部位置處,并沿底盤4縱向側壁的縱向方向延伸,主體部101的長度接近底盤4的縱向長度。在其它可替換的實施方式中,主體部101的長度還可以為底盤4的1/2、2/3等其它長度。在主體部101的兩端還可以設置不透光的擋板,以避免發光單元23由主體部101的兩端出射造成光損。主體部101內設置有延伸型的第一收容腔110,光源板21和發光單元23收容于第一收容腔110內。防護殼102具有一開口朝向基板20的第二收容腔120,電子元器件24或控制器收容在第二收容腔120內。在其它可替換的實施例中,配光元件1a還可以包括若干個配光單元(未圖示)與發光單元23一一對應進行配光。
如圖4所示,定義主體部101的延伸方向為縱向x3,與縱向x3垂直的方向為橫向x2,中心軸x1與該橫向x2和縱向x3正交。主體部101在縱向x3上的橫截面均相同,且其橫截面為軸對稱結構。
如圖7所示,主體部101具有內表面11、外表面12、底表面13、及用于收容發光單元23的第一收容腔110,該第一收容腔110的壁面由主體部101的內表面11和第一基座31的底面圍設形成。
內表面11的橫截面包括第一入光面111及兩個相對設置且為第一入光面111相鄰面的第二入光面112。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入光面111為波浪型的曲面,第二入光面112為沿遠離第一收容腔14方向凸出的曲面。
外表面12包括位于中間頂部并彼此相交的第一反射面121、位于兩個第一反射面121兩側并分別與相鄰第一反射面121相交的第一出光面122、及兩個與第一出光面122相鄰的第二出光面123,兩個第一反射面121呈v形結構。第一反射面121可為曲面,也可以為平面。第一出光面122為平面,可以完全垂直于底表面13,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斜度。第二出光面123為沿遠離第一收容腔110方向凸出的曲面。兩個第一反射面121相交的棱線距離底表面13的高度小于第一出光面122和第一反射面121相交的棱線距離底表面13的高度。
本實施例中的主體部101,其第一入光面111的寬度小于兩個第一出光面111相對的兩條邊緣線之間的距離。第二入光面112具有沿高度方向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出光面122也具有沿高度方向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二入光面112和第一出光面122的第二端均比第一端更接近底表面,且兩個第一端之間的距離小于第二端之間的距離,即主體部101在第一入光面111和第二出光面123相對的那個主體部分的厚度由頂部至底部是逐漸變厚的。
主體部101包括兩部分光路系統,第一部分由準直加全反射系統組成,具體為,入射在第一入光面111上的光線經第一入光面111的折射后被準直,然后入射在第一反射面121,經第一反射面121全反射后,由第一出光面122出射,以此將發光單元22的中心光強方向及附近的能量偏折到大角度方向;第二部分為雙曲面結構,即由第二入光面112與第二出光面123這兩個曲面構成的結構,具體為,入射在第二入光面112的光線折射到第二出光面123并被該第二出光面123折射后出射,將發光單元23遠離中心光強方向的能量均勻分布到整個目標空間。由發光單元23發出的光線,通過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兩個光路系統的能量疊加,達到大角度的光強分布。
在其它可替換的實施例中,主體部101的橫截面的面型,還可以為其它面型。例如,如圖8所示的另一種主體部101’的面型,具體的,主體部101’的外表面12’的面型與主體部101的外表面12的面型一致,不同之處在于內表面11’。內表面11’的橫截面呈鋸齒狀,包括向第一收容腔110’方向凸出的第一入光面111’、位于延伸進入第一收容腔110’的一對第一齒角1101’及一對第二齒角1102’、及位于第一入光面111’兩側的一對側壁面116’,第一齒角1101’及一對第二齒角1102’分別根據中心軸x1對稱設置,第二齒角1102’的尖端比第一齒角1101’的尖端更接近底表面13’。第一齒角1101’包含相對設置的第二入光面112’和相對設置的第一底壁面114’,第二齒角1102’包含相對設置的第三入光面113’及兩個第二底壁面115’,第二入光面112’為第一入光面111’的相鄰面,第二底壁面115’的相鄰面分別為第三入光面113’及側壁面116’。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入光面111’為曲面,第二入光面112’和第二入光面113’為平面,第二底壁面115’可以為曲面作為反射面,也可以為平面。在其它實施方式中,這三種入光面可以均為曲面,也可以均為平面。
如圖8所示,發光單元23’發出的光線,由第一入光面111’入射到第一反射面121’的光線,經第一反射面121’反射至第一出光面122’,由第一出光面122’折射后出射;由第二入光面112’入射的光線,經第一出光面123’折射后出射;由第三入光面113’入射的光線,經第二底壁面115’反射到第二出光面123’折射后出射。當第二底壁面115’為平行于光源板21’的平面時,其不具有反射功能。
主體部101’的內表面鋸齒狀的入射結構的設計,外表面以折反面與折射面結合的出射方式的設計,使得照明裝置100’出射的光線覆蓋角度大,且利用這種光路分段式的設計,使得不同階段能量分別打在目標位置,通過疊加從而達到增大出光均勻度的效果。
實施例2
參見圖9所示,本發明實施例2提供了一種照明裝置100a,其包括底盤4a、與底盤4a連接的面罩5a、及固定在底盤4a上的光電模組30a。其中,面罩5a和底盤4a連接后形成一個收容空間40a,光電模組30a收容在收容空間40a內,具體的,光電模組30a包括安裝基座3a、安裝在安裝基座3a上的基板2a、覆蓋在基板2a上方的配光元件1a和防護殼103a。
光電模組30a和光電模組30的結構大致相同,光電模組30a和光電模組30的結構不同之處在于,配光元件1a呈環形,包括兩個分離設置的主體部101a及連接兩個主體部101a兩端的連接部102a,防護殼103a的兩端連接在主體部101a的內側。在其它可替換的實施例中,呈環狀的配光元件1a還可以具有開口。配光元件1a的截面形狀可為實施例1中所提供的截面形狀中的任意一種。
另外,實施例1和2中的主體部101、101a的形狀僅為示例性說明,并不限于條形或是環形,其還可以為橢圓形、三角形、方形或多六邊形等形狀。
本發明的光電模組,覆蓋電源板的防護殼和覆蓋光源板的配光元件一體化設置,以此方便了光電模組在燈具內的組裝及拆卸。
以上所述的具體實例,對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有益效果進行了進一步詳細說明,所應理解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發明,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