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立柱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立柱結構,尤指一種裝配工藝性好且空間利用率高的立柱結構。
背景技術:
在現有的立柱結構中,主要包括導軌共面布置的立柱結構與導軌對稱布置的立柱結構兩種結構。
其中,導軌共面布置的立柱結構的裝配工藝性較好,但是其空間利用率較低;而導軌對稱布置的立柱結構的裝配工藝性較差,但是空間利用率較高。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種兼具裝配工藝性好及空間利用率高兩個優點的立柱結構。發明內容
鑒于以上內容,有必要提供一種裝配工藝性好且空間利用率高的立柱結構。
一種立柱結構,其包括一底板、一裝設與底板上呈長條體的立板、一對裝設于該底板上且與立板平行的導軌、一滑動裝設于所述導軌上的滑塊、一與所述滑塊相連的升降座、一位于所述導軌之間的絲杠絲母組件、一裝設于所述導軌一側的電器元件及一與所述電器元件緊靠在一起的氣動閥組件,所述立柱結構還包括一用于調節所述立柱結構Z軸的升降運動的Z軸組件及一用于調節所述立柱結構T軸的回轉運動的T軸組件,所述Z軸組件位于所述立柱結構中與所述成對導軌相對的一側,所述T軸組件所在的安裝平面與所述成對導軌所形成的平面成90°角。
相對現有技術,本發明采用了導軌安裝平面非平行的布置,增加了立柱結構內部組件布置的緊湊度,提高了空間利用率。
圖1為本發明立柱結構較佳實施方式的立體組裝圖。
圖2為本發明立柱結構較佳實施方式的剖視圖。
圖3為本發明立柱結構較佳實施方式中Z軸組件的結構圖。
圖4為本發明立柱結構較佳實施方式中Z軸組件另一角度的結構圖。
圖5為本發明立柱結構較佳實施方式中Z軸組件另一角度的局部剖視圖。
圖6為本發明立柱結構較佳實施方式中T軸組件的結構圖。
圖7為本發明立柱結構較佳實施方式中T軸組件另一角度的結構圖。
圖8為本發明立柱結 構較佳實施方式中絲杠絲母組件的結構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導軌I
滑塊2
絲杠絲母組件3
升降座4
立板5
電器元件6
氣動閥組件7
Z軸電機8
電磁屏蔽組件9
T軸電機10
T軸轉盤11
Z軸從動帶輪 12
Z軸同步帶 13
T軸上旋轉管 14
T軸從動帶輪 15
立筒16
Z軸主動帶輪 17
T軸主動帶輪 18
底板19
支撐單元31
絲杠軸33
絲母35
絲母座 3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閱圖1與圖2,本發明立柱結構較佳實施方式用于控制立柱內部整體組件的Z軸升降運動,并通過帶動立柱上方的手臂組件發生轉動來實現手臂的T軸回轉運動。該立柱結構較佳實施方式包括一底板19、一裝設與底板19上呈長條體的立板5、一對裝設于該底板19上且與立板5平行的導軌1、一滑動裝設于該導軌I 一側的滑塊2、一與該滑塊2相連的可以升降的升降座4、一位于該成對導軌I所形成的平面上的絲杠絲母組件3、一裝設于該導軌I 一側的包含至少一電器的電器元件6、一與該電器元件6緊靠在一起的氣動閥組件7、一用于調節該立柱結構Z軸的升降運動的Z軸組件、一用于調節該立柱結構T軸的回轉運動的T軸組件及一安裝于該T軸組件上的電磁屏蔽組件9。
在本發明立柱 結構較佳實施方式中,安裝于該底板19上的一對導軌I為非平行角度設置,該升降座4是通過該滑塊2與該成對導軌I相連,該電器元件6所在的安裝平面與該成對導軌I所形成的平面成90°角。該Z軸組件位于該立柱結構的與該成對導軌I相對的一側,該T軸組件所在的安裝平面與該成對導軌I所形成的平面成90°角,且位于該立柱結構的與該電器元件6相對的一側。
請參閱圖1、圖3、圖4與圖5,其中,圖1為本發明立柱結構較佳實施方式的立體組裝圖,圖3為本發明立柱結構較佳實施方式中Z軸組件的結構圖,圖4為本發明立柱結構較佳實施方式中Z軸組件另一角度的結構圖。圖5為本發明立柱結構較佳實施方式中Z軸組件另一角度的局部剖視圖。該Z軸組件包括一垂直裝設于該底板19上并與該升降座4垂直的Z軸電機8、一位于該底板19上的Z軸同步帶13、一與該Z軸同步帶13相連位于該Z軸電機8下方的Z軸主動帶輪17及一與該Z軸同步帶13相連的Z軸從動帶輪12。該Z軸電機8用于驅動其下方的該Z軸主動帶輪17,該Z軸主動帶輪17通過該Z軸同步帶13帶動該Z軸從動帶輪12,該Z軸從動帶輪12帶動該絲杠絲母組件3向上推動該升降座4,使得與該升降座4相連的滑塊2沿著導軌I滑動上升,從而實現立柱結構內部整體組件的Z軸升降運動。
請參閱圖1、圖6與圖7,其中,圖1為本發明立柱結構較佳實施方式的立體組裝圖,圖6為本發明立柱結構較佳實施方式中T軸組件的結構圖,圖7為本發明立柱結構較佳實施方式中T軸組件另一角度的結構圖。該T軸組件包括一位于該立柱結構頂端的T軸上旋轉管14、一與該T軸上旋轉管14相連的T軸轉盤11、一與該T軸轉盤11相連的立筒16、一垂直于該升降座4的T軸電機10、一位于該升降座4上的T軸主動帶輪18及一與該T軸主動帶輪18相對平行設置的T軸從動帶輪15。該T軸電機10所在的安裝平面與該成對導軌I所形成的平面成90°角,該T軸電機10通過該T軸主動帶輪18與該T軸從動帶輪15帶動該T軸轉盤11發生轉動,進而帶動該立柱結構上方的手臂組件發生轉動,從而實現手臂的T軸回轉運動。
在本發明立柱結構較佳實施方式中,該電磁屏蔽組件9安裝于該T軸電機10上,防止該T軸電機10受到電磁干擾,保護該T軸電機10能夠正常工作進而確保整個立柱結構的安全性。
請參閱圖8,圖8為本發明立柱結構較佳實施方式中絲杠絲母組件3的結構圖。該絲杠絲母組件3包括一與該Z軸從動帶輪12相連可以轉動的絲杠軸33、一與該絲杠軸33的頂端相連的支撐單元31、一滑動裝設于該絲杠軸33上的絲母35及一用于固定該絲杠軸33的絲母座37。該絲杠軸33在該Z軸從動帶輪12的帶動下轉動,該絲母35向上移動并推動該升降座4,使得與該升降座4相連的滑塊2沿著導軌I滑動上升,從而實現立柱結構內部整體組件的Z軸升降運動。
請參閱圖1至圖8,組裝該立柱結構時,先將該成對導軌I裝設于該底板19上,將該升降座4通過該滑塊2與該成對導軌I連接在一起;再將該絲杠絲母組件3裝設于該成對導軌I之間,使其位于該成對導軌I所平行的平面上;然后將該電器元件6與該氣動閥組件7分別裝設于該導軌I的一側;最后,將該Z軸組件裝設于該立柱結構的與該成對導軌I相對的一側,將該T軸組件裝設于與該成對導軌I所形成的平面成90°的安裝平面上,將該電磁屏蔽組件9裝設于該T軸組件上,從而完成該立柱結構的組裝。當該立柱結構開始工作時,該Z軸電機8驅動其下方的Z軸主動帶輪17,該Z軸主動帶輪17通過該Z軸同步帶13帶動該Z軸從動帶輪12,該Z軸從動帶輪12帶動該絲杠絲母組件3中的絲杠軸33轉動,使得該絲母35向上移動并推動該升降座4的移動,使得與該升降座4相連的滑塊2沿著導軌I滑動上升,從而實現立柱結構內部整體組件的Z軸升降運動。該T軸電機10所在的安裝平面與該成對導軌I所形成的平面成90°角,該T軸電機10通過該T軸主動帶輪18與該T軸從動帶輪15帶動該T軸轉盤11發生轉動,進而帶動該立柱結構上方的手臂組件發生轉動,從而實現手臂的T軸回轉運動。且該電磁屏蔽組件9安裝于該T軸電機10上,防止了該T軸電機10受到的電磁干擾,保護該T軸電機10能夠正常工作進而確保整個立柱結構的安全性。
本發明立柱結構較佳實施方式為細立柱結構,由于該成對導軌I所在的安裝平面非平行布置,使得立柱結構的形狀為圓柱體,包括導軌I所在的圓周方向,圓周其他方向也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立柱結構內部組件布置緊湊,從而使得空間利用率大大提高。在現有技術中,導軌共面布置的立柱結構與導軌對稱布置的立柱結構中的導軌安裝面均平行,而本發明則區別于導軌安裝平面平行布置的構型方案,采用了導軌安裝平面非平行的布置,從而增加了立柱結構內部組件布置的緊湊度,大幅提高了空間利用效率。
權利要求
1.一種立柱結構,其包括一底板、一裝設與底板上呈長條體的立板、一對裝設于該底板上且與立板平行的導軌、一滑動裝設于所述導軌上的滑塊、一與所述滑塊相連的升降座、一位于所述導軌之間的絲杠絲母組件、一裝設于所述導軌一側的電器元件及一與所述電器元件緊靠在一起的氣動閥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結構還包括一用于調節所述立柱結構Z軸的升降運動的Z軸組件及一用于調節所述立柱結構T軸的回轉運動的T軸組件,所述Z軸組件位于所述立柱結構中與所述成對導軌相對的一側,所述T軸組件所在的安裝平面與所述成對導軌所形成的平面成90°角。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立柱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電器元件所在的安裝平面與所述成對導軌所形成的平面成90°角,所述T軸組件位于所述立柱結構中與所述電器元件相對的一側。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立柱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Z軸組件包括一垂直裝設于所述底板上并與所述升降座垂直的Z軸電機、一位于所述底板上的Z軸同步帶、一與所述Z軸同步帶相連位于所述Z軸電機下方的Z軸主動帶輪及一與所述Z軸同步帶相連的Z軸從動帶輪。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立柱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Z軸電機驅動所述Z軸主動帶輪,所述Z軸主動帶輪通過所述Z軸同步帶帶動所述Z軸從動帶輪,所述Z軸從動帶輪帶動所述絲杠絲母組件向上推動所述升降座,所述滑塊跟隨所述升降座的移動沿著所述成對導軌滑動上升,實現調節所述立柱結構Z軸的升降運動。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立柱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絲杠絲母組件包括一與所述Z軸從動帶輪相連可以轉動的絲杠軸、一與所述絲杠軸的頂端相連的支撐單元、一滑動裝設于所述絲杠軸上的絲母及一用于固定所述絲杠軸的絲母座。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立柱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絲杠軸在所述Z軸從動帶輪的帶動下轉動,所述絲母向上移動并推動所述升降座,使得與所述升降座相連的滑塊沿著所述成對導軌滑動上升。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立柱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T軸組件包括一T軸轉盤、一垂直于所述升降座的T軸電機、一位于所述升降座上的T軸主動帶輪及一與所述T軸主動帶輪相對平行設置的T軸從動帶輪。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立柱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T軸電機所在的安裝平面與所述成對導軌所形成的平面成90°角,所述T軸電機通過所述T軸主動帶輪與所述T軸從動帶輪帶動所述T軸轉盤發生轉動,進而帶動所述立柱結構上方的手臂組件發生轉動,實現調節所述立柱結構T軸的回轉運動。
9.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立柱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結構還包括一安裝于所述T軸電機上用于防止所述T軸電機受到電磁干擾,保護所述T軸電機正常工作進而確保整個立柱結構的安全性的電磁屏蔽組件。
10.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立柱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結構還包括一與所述T軸轉盤相連位于所述立柱結構頂端的T軸上旋轉管及一與所述T軸轉盤相連的立筒。
全文摘要
一種立柱結構,其包括一底板、一裝設與底板上呈長條體的立板、一對裝設于該底板上且與立板平行的導軌、一滑動裝設于所述導軌上的滑塊、一與所述滑塊相連的升降座、一位于所述導軌之間的絲杠絲母組件、一裝設于所述導軌一側的電器元件及一與所述電器元件緊靠在一起的氣動閥組件,所述立柱結構還包括一用于調節所述立柱結構Z軸的升降運動的Z軸組件及一用于調節所述立柱結構T軸的回轉運動的T軸組件,所述Z軸組件位于所述立柱結構中與所述成對導軌相對的一側,所述T軸組件所在的安裝平面與所述成對導軌所形成的平面成90°角。本發明裝配工藝性好且空間利用率高。
文檔編號B23Q1/26GK103192275SQ20121000369
公開日2013年7月10日 申請日期2012年1月6日 優先權日2012年1月6日
發明者朱維金, 王鳳利, 曲道奎, 徐方, 王金濤, 朱玉聰, 李學威, 董吉順 申請人: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