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用于減少合金焊接應力的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焊接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用于大面積合金與鋼件常溫高頻焊接減小焊接變形的裝置。
背景技術:
現有的硬質合金高頻焊接一般是基于小焊接面的回轉體焊接(焊接面小于200cm2)。焊接面規則,焊接應力小,工件應力變形小,但是大面積的焊接還是存在焊接應力大,變形量大,焊接裂紋多的問題。真空焊接能部分解決此問題,但是在常溫焊接中仍是一個有待解決的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克服了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適合于規模化生產、加工質量好、加工成本低、效率高的大面積合金焊接結構。考慮到現有技術的上述問題,根據本發明公開的一個方面,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
方案一種用于減小合金焊接應力的結構,包括鋼體和與鋼體進行焊接的合金體,所述鋼體與合金體的焊接處的鋼體上設置有焊接變形槽。為了更好地實現本發明,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是作為優選,上述鋼體為圓柱形,所述圓柱形鋼體與合金體的焊接處在所述圓柱形鋼體一端的情況下,所述圓柱形鋼體一端設置的焊接變形槽為向內凹陷的錐面。作為優選,上述鋼體為圓柱形,所述圓柱形鋼體與合金體的焊接處在所述圓柱形鋼體一端的情況下,所述圓柱形鋼體一端設置的焊接變形槽為向內凹陷的圓柱形。作為優選,上述鋼體為圓柱形,所述圓柱形鋼體與合金體的焊接處在所述圓柱形鋼體一端的情況下,所述圓柱形鋼體一端設置的焊接變形槽為向外凸出的錐面。作為優選,上述鋼體為圓柱形,所述圓柱形鋼體與合金體的焊接處在所述圓柱形鋼體一端的情況下,所述圓柱形鋼體一端設置的焊接變形槽為向外凸出的圓柱形。作為優選,上述鋼體為橫躺的“L”形,所述“L”形鋼體與合金體的焊接處在所述鋼體“L”形內側的情況下,所述鋼體“L”形內側設置的焊接變形槽為多個平行排列的“L”形凹槽。作為優選,上述鋼體為橫躺的“L”形,所述“L”形鋼體與合金體的焊接處在所述鋼體“L”形內側的情況下,所述鋼體“L”形內側設置的焊接變形槽為斜槽。本發明還可以是作為優選,上述鋼體為橫躺的“L”形,所述“L”形鋼體與合金體的焊接處在所述鋼體“L”形內側的情況下,所述鋼體“L”形內側設置的焊接變形槽為多個圓柱形盲孔。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之一是本發明技術方案的用于減小合金焊接應力的結構適合于規模化生產、加工質量好、加工成本低、效率高的大面積合金焊接結構,減小了焊接變形。
為了更清楚的說明本申請文件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的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的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是對本申請文件中一些實施例的參考,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情況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得到其它的附圖。圖I示出了根據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用于減小合金焊接應力的結構示意圖;圖2示出了根據本發明另一個實施例的用于減小合金焊接應力的結構示意圖; 圖3示出了根據本發明另一個實施例的用于減小合金焊接應力的結構示意圖;圖4示出了根據本發明另一個實施例的用于減小合金焊接應力的結構示意圖;圖5示出了根據本發明另一個實施例的合金體與鋼體焊接的示意圖;圖6示出了根據本發明另一個實施例的用于減小合金焊接應力的結構示意圖;圖7示出了根據本發明另一個實施例的用于減小合金焊接應力的結構示意圖;圖8示出了根據本發明另一個實施例的用于減小合金焊接應力的結構示意圖。其中,附圖中的附圖標記所對應的名稱為I-鋼體,2-合金體,3-焊接變形槽。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地詳細說明,但本發明的實施方式不限于此。參見圖I至圖7,一種用于減小合金焊接應力的裝置,包括鋼體I和與鋼體進行焊接的合金體2,所述鋼體I與合金體的焊接處的鋼體I上設置有焊接變形槽3。其工作原理為,利用焊接變形槽3對接應力的一致性和均勻性進行再分布或消除,從而達到減小焊接變形和焊接裂紋的目的。針對不同的焊面積和焊接結構采用不同的焊接變形槽型,能更好的解決焊接變形的問題。在大面積合金焊接中起到更好的作用,大面積焊接常指焊接面積大于 6000cm2。圖I示出了根據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用于減小合金焊接應力的結構示意圖。參考圖I所示用于減小合金焊接應力的結構的實施例,所述鋼體I為圓柱形,所述圓柱形鋼體I與合金體2的焊接處在所述圓柱形鋼體I 一端的情況下,所述圓柱形鋼體I 一端設置的焊接變形槽3為向內凹陷的錐面。 圖2示出了根據本發明另一個實施例的用于減小合金焊接應力的結構示意圖。參考圖2所示用于減小合金焊接應力的結構的實施例,所述鋼體I為圓柱形,所述圓柱形鋼體I與合金體2的焊接處在所述圓柱形鋼體一端的情況下,所述圓柱形鋼體I 一端設置的焊接變形槽3為向內凹陷的圓柱形。圖3示出了根據本發明另一個實施例的用于減小合金焊接應力的結構示意圖。參考圖3所示用于減小合金焊接應力的結構的實施例,所述鋼體I為圓柱形,所述圓柱形鋼體I與合金體2的焊接處在所述圓柱形鋼體I 一端的情況下,所述圓柱形鋼體I 一端設置的焊接變形槽3為向外凸出的錐面。圖4示出了根據本發明另一個實施例的用于減小合金焊接應力的結構示意圖。參考圖4所示用于減小合金焊接應力的結構的實施例,所述鋼體I為圓柱形,所述圓柱形鋼體I與合金體2的焊接處在所述圓柱形鋼體I 一端的情況下,所述圓柱形鋼體I 一端設置的焊接變形槽3為向外凸出的圓柱形。圖5和圖6示出了根據本發明另一個實施例的用于減小合金焊接應力的結構示意圖。參考圖5和圖6所示用于減小合金焊接應力的結構的實施例,所述鋼體I為橫躺的“L”形,所述“L”形鋼體I與合金體2的焊接處在所述鋼體“L”形內側的情況下,所述鋼體“L”形內側設置的焊接變形槽3為多個平行排列的“L”形凹槽。圖5和圖7示出了根據本發明另一個實施例的用于減小合金焊接應力的結構示意圖。參考圖5和圖7所示用于減小合金焊接應力的結構的實施例,所述鋼體I為橫躺的“L”形,所述“L”形鋼體I與合金體2的焊接處在所述鋼體“L”形內側的情況下,所述鋼體“L”形內側設置的焊接變形槽3為斜槽。圖5和圖8示出了根據本發明另一個實施例的用于減小合金焊接應力的結構示意 圖。參考圖5和圖8所示用于減小合金焊接應力的結構的實施例,所述鋼體為橫躺的“L”形,所述“L”形鋼體I與合金體2的焊接處在所述鋼體“L”形內側的情況下,所述鋼體“L”形內側設置的焊接變形槽為多個圓柱形盲孔。本說明書中各個實施例采用遞進的方式描述,每個實施例重點說明的都是與其它實施例的不同之處,各個實施例之間相同相似部分相互參見即可。在本說明書中所談到的“一個實施例”、“另一個實施例”、“實施例”、等,指的是結合該實施例描述的具體特征、結構或者特點包括在本申請概括性描述的至少一個實施例中。在說明書中多個地方出現同種表述不是一定指的是同一個實施例。進一步來說,結合任一實施例描述一個具體特征、結構或者特點時,所要主張的是結合其他實施例來實現這種特征、結構或者特點也落在本發明的范圍內。盡管這里參照本發明的多個解釋性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描述,但是,應該理解,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設計出很多其他的修改和實施方式,這些修改和實施方式將落在本申請公開的原則范圍和精神之內。更具體地說,在本申請公開、附圖和權利要求的范圍內,可以對主題組合布局的組成部件和/或布局進行多種變型和改進。除了對組成部件和/或布局進行的變型和改進外,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其他的用途也將是明顯的。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減小合金焊接應力的結構,包括鋼體和與鋼體進行焊接的合金體,其特征在于,所述鋼體與合金體的焊接處的鋼體上設置有焊接變形槽。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用于減小合金焊接應力的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鋼體為圓柱形,所述圓柱形鋼體與合金體的焊接處在所述圓柱形鋼體一端的情況下,所述圓柱形鋼體一端設置的焊接變形槽為相互嚙合的凹陷錐面。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用于減小合金焊接應力的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鋼體為圓柱形,所述圓柱形鋼體與合金體的焊接處在所述圓柱形鋼體一端的情況下,所述圓柱形鋼體一端設置的焊接變形槽為向內凹陷的圓柱形。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用于減小合金焊接應力的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鋼體為圓柱形,所述圓柱形鋼體與合金體的焊接處在所述圓柱形鋼體一端的情況下,所述圓柱形鋼體一端設置的焊接變形槽為相互嚙合的凸出錐面。
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用于減小合金焊接應力的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鋼體為圓柱形,所述圓柱形鋼體與合金體的焊接處在所述圓柱形鋼體一端的情況下,所述圓柱形鋼體一端設置的焊接變形槽為向外凸出的圓柱形。
6.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用于減小合金焊接應力的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鋼體為橫躺的“L”形,所述“L”形鋼體與合金體的焊接處在所述鋼體“L”形內側的情況下,所述鋼體“L”形內側設置的焊接變形槽為多個平行排列的“L”形凹槽。
7.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用于減小合金焊接應力的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鋼體為橫躺的“L”形,所述“L”形鋼體與合金體的焊接處在所述鋼體“L”形內側的情況下,所述鋼體“L”形內側設置的焊接變形槽為斜槽。
8.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用于減小合金焊接應力的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鋼體為橫躺的“L”形,所述“L”形鋼體與合金體的焊接處在所述鋼體“L”形內側的情況下,所述鋼體“L”形內側設置的焊接變形槽為多個圓柱形盲孔。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用于減小合金焊接應力的結構,包括鋼體和與鋼體進行焊接的合金體,所述鋼體與合金體的焊接處的鋼體上設置有焊接變形槽。所述鋼體為四方形,所述四方形鋼體與合金體的焊接處在所述四方形鋼體一端的情況下,所述四方形鋼體一端設置的焊接變形槽為規則或者不規則的應力槽。本發明技術方案的用于減小合金焊接應力的結構適合于規模化生產、加工質量好、加工成本低、效率高的大面積合金焊接結構,減小了焊接變形。
文檔編號B23K33/00GK102744526SQ20121019909
公開日2012年10月24日 申請日期2012年6月15日 優先權日2012年6月15日
發明者謝韜 申請人:成都格潤特高新材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