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轉向節鍛件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零部件制造技術領域,具體說是ー種可減輕153轉向節鍛件重量的轉向節鍛件結構。
背景技術:
目前,為保證153轉向節鍛件在鍛造過程中金屬的流動性以及鍛件起模順利,轉向節鍛件通常采用如下結構1、其拔模斜度多采用V及以上拔模角,特別是轉向節法蘭部分模具型腔深且窄,基本采用7°到10°兩段拔模角來保證模具型腔填充及起模順利;
2、轉向節鍛件桿部的設計采用了 10° 15°錐面來保證金屬的流動。這種現有鍛件結構會造成鍛件粗重,在后續機械加工過程中加工余量大,造成刀具消耗大,加工成本高。 發明內容為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發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轉向節鍛件結構,以實現鍛件減重,機加工余量減小,降低成本的目的。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轉向節鍛件上的法蘭處的拔模角為5°,法蘭處的圓角的半徑為R12-R15,轉向節鍛件的桿部為凸凹結構。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通過減小轉向節鍛件的拔模角,加大法蘭處圓角的半徑,將轉向節鍛件的桿部設計為凸凹結構,實現了轉向節桿部產品設計的非加工錐面不再加工,使轉向節襠部余量大大減小,后續加工的刀具壽命提高3-4倍,轉向節鍛件重量由原來的21Kg降低到20. 15公斤,減重0. 85Kg。
圖I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簡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制坯模具設計簡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預鍛模具設計簡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I所示,轉向節鍛件I上的法蘭處的拔模角2為5°,法蘭處的圓角3的半徑為R12-R15,目前的摩擦壓カ機或者熱模鍛壓カ機都帶有頂料機構,本實用新型將轉向節鍛件I各處未注明的拔模角設計為3 5°,同時適當加大法蘭處的圓角3的半徑,在適當的鍛造エ藝溫度下,完全能滿足金屬流動和起模的需要。轉向節鍛件I法蘭處的拔模角2按5°拔模角設計,開檔部的加工余量最大可減小5_。轉向節鍛件I的桿部4為不需加工的凸凹結構,本153轉向節鍛件設計為沿桿部軸線分模,制坯合適且能保證金屬流動,不會出現充不滿現象,這樣就保證了產品不需要加エ的錐面不留加工余量,減少加工余量及加工時間。如圖2所示,為153轉向節鍛件制坯模具的結構示意圖,采用了在制坯時就將轉向節鍛件I兩耳及桿部所需材料在制坯上模5和制坯下模6進行合理分流,保證在減小了拔模斜度后金屬能順利進行填充型腔,同時降低了預鍛模具的載荷,提高了預鍛模具的使用壽命。如圖3所示,為153轉向節鍛件預鍛模具的結構示意圖,轉向節鍛件I桿部預鍛上模7及預鍛下模8采用了凸凹模的設計方法,相當于非完全的閉式模鍛 ,從而保證了金屬最大可能的對型腔進行填充,提高材料利用率。
權利要求1.ー種轉向節鍛件結構,包括轉向節鍛件(1),其特征在干轉向節鍛件(I)上的法蘭處的拔模角(2)為5°,法蘭處的圓角(3)的半徑為R12-R15。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ー種轉向節鍛件結構,其特征在于轉向節鍛件(I)的桿部(4)為凸凹結構。
專利摘要一種轉向節鍛件結構,用于153汽車轉向節鍛件減重。轉向節鍛件上的法蘭處的拔模角為5°,法蘭處的圓角的半徑為R12-R15,轉向節鍛件的桿部為實現非加工錐面不再加工的凸凹結構。本實用新型通過減小轉向節鍛件的拔模角,適當加大法蘭處圓角的半徑,將轉向節鍛件的桿部設計為凸凹結構,實現了轉向節桿部產品設計的非加工錐面不在加工,使轉向節襠部余量大大減小,后續加工的刀具壽命提高3-4倍,轉向節鍛件重量由原來的21Kg降低到20.15公斤,減重0.85Kg。
文檔編號B21K7/12GK202591532SQ20122022984
公開日2012年12月12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22日 優先權日2012年5月22日
發明者胡恒 申請人:東風德納車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