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機械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手動彎管機。
背景技術:
設備,通常指可供人們在生產中長期使用,并在反復使用中基本保持原有實物形態(tài)和功能的生產資料和物質資料的總稱。設備有通用設備、專用設備,通用設備包括機械設備、電氣設備、特種設備、辦公設備、運輸車輛、儀器儀表、計算機及網絡設備等,專用設備包括礦山專用設備、化工專用設備、航空航天專用設備、公安消防專用設備等。
彎管機大致可以分為數控彎管機,液壓彎管機等等。主要用于電力施工,公鐵路建設,鍋爐、橋梁、船舶、家俱,裝潢等方面的管道鋪設及修造,具有功能多、結構合理、操作簡單等優(yōu)點。本機器除了具備彎管功能外,還能將油缸作為液壓千斤頂使用,相對于數控彎管設備而言具有價格便宜,使用方便的特點,在國內彎管機市場占據主導產品位置。
目前的自動彎管機一般制作成本較高,限制了其使用,同時有些手動的彎管機不便于進行操作,在彎管過程中,容易產生晃動。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種手動彎管機,便于推廣使用。
本發(fā)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手動彎管機,包括底座,沿著所述底座的長度方向開設有矩形槽,在所述底座上安裝有支撐耳座A和支撐耳座B,在所述支撐耳座A的內側安裝有連桿A,在所述支撐耳座B的內側安裝有連桿B;在所述底座上安裝有支撐架,在所述支撐架上安裝有直管段;在所述連桿A和所述連桿B之間安裝有上壓輥輪,在所述上壓輥輪的下端安裝有下壓輥輪;在所述連桿A和所述連桿B的上端安裝有搖柄架,在所述搖柄架上安裝有搖柄。
作為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技術方案,所述上壓輥輪通過轉軸A安裝在所述連桿A和所述連桿B之間。
作為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技術方案,所述下壓輥輪通過轉軸B安裝在所述連桿A和所述連桿B之間,且所述轉軸B穿過所述支撐耳座A和支撐耳座B。
作為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技術方案,在所述底座上開設有多個安裝孔,在每個安裝孔內安裝有地腳螺栓,從而對底座進行安裝。
作為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技術方案,所述底座的截面為矩形結構。
與現有的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fā)明在使用時,便于進行操作,且制作成本較低,在使用過程中,將鋼管穿過直管段,在上壓輥輪和下壓輥輪的作用下,手搖搖柄架,能夠帶動上壓輥輪作用于鋼管,對鋼管進行折彎。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fā)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yōu)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發(fā)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fā)明。
如圖1所示,所述一種手動彎管機,包括底座1,沿著所述底座1的長度方向開設有矩形槽2,在所述底座1上安裝有支撐耳座A3和支撐耳座B4,在所述支撐耳座A3的內側安裝有連桿A5,在所述支撐耳座B4的內側安裝有連桿B6;在所述底座1上安裝有支撐架7,在所述支撐架7上安裝有直管段8;在所述連桿A5和所述連桿B6之間安裝有上壓輥輪9,在所述上壓輥輪9的下端安裝有下壓輥輪10;在所述連桿A5和所述連桿B6的上端安裝有搖柄架11,在所述搖柄架11上安裝有搖柄12。
所述上壓輥輪9通過轉軸A13安裝在所述連桿A5和所述連桿B6之間。
所述下壓輥輪10通過轉軸B14安裝在所述連桿A5和所述連桿B6之間,且所述轉軸B14穿過所述支撐耳座A3和支撐耳座B4。
在所述底座1上開設有多個安裝孔15,在每個安裝孔15內安裝有地腳螺栓,從而對底座1進行安裝。
所述底座1的截面為矩形結構。
本發(fā)明在使用時,便于進行操作,且制作成本較低,在使用過程中,將鋼管穿過直管段8,在上壓輥輪9和下壓輥輪10的作用下,手搖搖柄架11,能夠帶動上壓輥輪9作用于鋼管,對鋼管進行折彎。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發(fā)明,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