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熱軋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減少軋機軋輥軸向竄動的方法
背景技術:
平輥軋機軋輥軸向竄動主要是由于軋機牌坊及軸承座襯板磨損后造成輥間交叉,軋鋼時輥間形成軸向力,導致輥系軸向竄動,對軋制穩定性及設備壽命都會有巨大的影響。目前普遍的做法是通過更換新襯板或在舊襯板下加墊片來對輥間交叉狀態進行補償。但由于一套四輥軋機有32個襯板,襯板磨損后輥系交叉狀態多達14種,現場人員往往無法準確確定磨損位置和交叉狀態,只能憑經驗逐塊更換可能磨損較大的襯板或在相應位置加墊片。這種調整方法具很大的盲目性,不但增加了襯板備件成本和工人勞動強度,而且可能導致調整完后出現更大的輥間交叉和軸向竄動。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提一種減少軋機軋輥軸向竄動的方法,解決了或部分解決了現有技術中不能準確判斷四輥軋機輥間交叉狀態并快速對其進行調整,不能輥間軸向力及軋輥的軸向竄動的技術問題。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減少軋機軋輥軸向竄動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將第一工作輥操作側向右交叉、第二工作輥傳動側向右交叉簡稱為右交叉狀態,第一工作輥操作側向左交叉、第二工作輥傳動側向左交叉簡稱為左交叉狀態;確定所述第一工作輥及第二工作輥的轉動方向、所述第一工作輥及第二工作輥轉動時第一工作輥及第二工作輥軸向力的方向與所述第一工作輥及第二工作輥為主動或被動;當所述第一工作輥及第二工作輥為主動時,利用右手定則或左手定則確定所述第一工作輥及第二工作輥為右交叉狀態或左交叉狀態;根據確定的所述第一工作輥及第二工作輥為右交叉狀態或左交叉狀態得到磨損襯板的位置;將第一支承輥及第二支撐輥的所述磨損襯板進行更換或加墊以恢復至原始設計尺寸;將所述第一工作輥及第二工作輥的所述磨損襯板進行加工保證所述磨損襯板的平整度,對所述磨損襯板加墊推動所述第一工作輥與第一支承輥平行及所述第二工作輥與第二支撐輥平行。
進一步地,所述確定所述第一工作輥及第二工作輥的轉動方向、所述第一工作輥及第二工作輥轉動時第一工作輥及第二工作輥軸向力的方向與所述第一工作輥及第二工作輥為主動或被動包括:所述第一工作輥及第二工作輥的轉動方向、所述第一工作輥及第二工作輥轉動時第一工作輥及第二工作輥軸向力的方向與所述第一工作輥及第二工作輥為主動或被動與所述第一工作輥及第二工作輥的右交叉狀態或左交叉狀態存在唯一確定關系。
進一步地,所述右手定則包括:將右手沿所述第一工作輥或第二工作輥的軸線方向握住,當右手拇指指向所述第一工作輥或第二工作輥的軸向力方向,右手食指與所述第一工作輥或第二工作輥轉動方向保持一直,則說明所述第一工作輥或第二工作輥處于右交叉狀態。
進一步地,所述左手定則包括:將左手沿所述第一工作輥或第二工作輥的軸線方向握住,當左手拇指指向所述第一工作輥或第二工作輥的軸向力方向,左手食指與所述第一工作輥或第二工作輥轉動方向保持一直,則說明所述第一工作輥或第二工作輥處于左交叉狀態。
進一步地,所述磨損襯板包括第一支撐輥牌坊襯板、第二支撐輥牌坊襯板、第一支撐輥軸承包襯板、第二支撐輥軸承包襯板、第一工作輥軸承包襯板及第二工作輥軸承包襯板;所述第一支撐輥牌坊襯板及第一支撐輥軸承包襯板設置在所述第一支承輥上;所述第二支撐輥牌坊襯板及第二支撐輥軸承包襯板設置在所述第二支承輥上;所述第一工作輥軸承包襯板設置在所述第一工作輥上;所述第二工作輥軸承包襯板設置在所述第二工作輥上。
進一步地,所述將所述磨損襯板進行更換或加墊以恢復至原始設計尺寸,推動所述第一工作輥與第一支承輥平行及所述第二工作輥與第二支撐輥平行包括:通過測量所述第一支撐輥牌坊襯板、第二支撐輥牌坊襯板、第一支撐輥軸承包襯板及第二支撐輥軸承包襯板的磨損量,對磨損的第一支撐輥牌坊襯板、第二支撐輥牌坊襯板、第一支撐輥軸承包襯板及第二支撐輥軸承包襯板進行更換或加墊以恢復至原始設計尺寸,保證第一支撐輥及第二支撐輥的軸線與軋線方向近似垂直。
進一步地,所述將所述第一工作輥及第二工作輥的所述磨損襯板進行加工保證所述磨損襯板的平整度,對所述磨損襯板加墊推動所述第一工作輥與第一支承輥平行及所述第二工作輥與第二支撐輥平行包括:將所述第一工作輥軸承包襯板及第二工作輥軸承包襯板進行加工保證所述第一工作輥軸承包襯板及第二工作輥軸承包襯板的平整度,對所述第一工作輥軸承包襯板及第二工作輥軸承包襯板加墊推動所述第一工作輥與第一支承輥平行及所述第二工作輥與第二支撐輥平行。
進一步地,所述對所述第一工作輥軸承包襯板及第二工作輥軸承包襯板加墊推動所述第一工作輥與第一支承輥平行及所述第二工作輥與第二支撐輥平行包括:通過觀察調整后所述第一工作輥及第二工作輥上機時竄動情況來確定調墊效果,每次加墊尺寸為0.3±0.1mm,同時要保證所述第一工作輥的軸承包與所述第一工作輥牌坊間隙在1.3±0.2mm及所述第二工作輥的軸承包與所述第二工作輥牌坊間隙在1.3±0.2mm,如此反復直到上機后所述第一工作輥及第二工作輥不竄動,即可判斷第一工作輥與第一支撐輥及第二工作輥與第二支撐輥處于平行狀態。
本發明提供的減少軋機軋輥軸向竄動的方法通過將第一工作輥操作側向右交叉、第二工作輥傳動側向右交叉簡稱為右交叉狀態,第一工作輥操作側向左交叉、第二工作輥傳動側向左交叉簡稱為左交叉狀態,確定第一工作輥及第二工作輥的轉動方向、第一工作輥及第二工作輥轉動時第一工作輥及第二工作輥軸向力的方向與第一工作輥及第二工作輥為主動或被動,當第一工作輥及第二工作輥為主動時,利用右手定則或左手定則確定第一工作輥及第二工作輥為右交叉狀態或左交叉狀態,根據確定的第一工作輥及第二工作輥為右交叉狀態或左交叉狀態得到磨損襯板的位置,準確判斷輥間交叉狀態,將第一支承輥及第二支撐輥的磨損襯板進行更換或加墊以恢復至原始設計尺寸,將第一工作輥及第二工作輥的磨損襯板進行加工保證所述磨損襯板的平整度,對磨損襯板加墊推動第一工作輥與第一支承輥平行及第二工作輥與第二支撐輥平行,能快速、準確對四輥軋機輥系有害交叉及竄動進行抑制,提高了輥系交叉調整的速度和軸向竄動量的控制水平,減少了軋機備件損耗和維護成本,保證了軋機的穩定運行。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減少軋機軋輥軸向竄動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提供的減少軋機軋輥軸向竄動的方法的四軋輥機輥系布置圖;
圖3為圖1中提供的減少軋機軋輥軸向竄動的方法的右交叉狀態示意圖;
圖4為圖1中提供的減少軋機軋輥軸向竄動的方法的左交叉狀態示意圖;
圖5為圖1中提供的減少軋機軋輥軸向竄動的方法的右手定則示意圖;
圖6為圖1中提供的減少軋機軋輥軸向竄動的方法的第二支撐輥的調整示意圖;
圖7為圖1中提供的減少軋機軋輥軸向竄動的方法的第二工作輥的調整示意圖;
圖8為圖1中提供的減少軋機軋輥軸向竄動的方法的第一工作輥的右交叉狀態示意圖;
圖9為圖1中提供的減少軋機軋輥軸向竄動的方法的第一支撐輥狀態調整示意圖;
圖10為圖1中提供的減少軋機軋輥軸向竄動的方法的第一工作輥狀態調整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見圖1-7,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減少軋機軋輥軸向竄動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1,將第一工作輥操作側向右交叉、第二工作輥傳動側向右交叉簡稱為右交叉狀態,第一工作輥操作側向左交叉、第二工作輥傳動側向左交叉簡稱為左交叉狀態;
步驟2,確定所述第一工作輥及第二工作輥的轉動方向、所述第一工作輥及第二工作輥轉動時第一工作輥及第二工作輥軸向力的方向與所述第一工作輥及第二工作輥為主動或被動。
步驟3,當所述第一工作輥及第二工作輥為主動時,利用右手定則或左手定則確定所述第一工作輥及第二工作輥為右交叉狀態或左交叉狀態;
步驟4,根據確定的所述第一工作輥及第二工作輥為右交叉狀態或左交叉狀態得到磨損襯板的位置。
步驟5,將第一支承輥及第二支撐輥的所述磨損襯板進行更換或加墊以恢復至原始設計尺寸。
步驟6,將所述第一工作輥及第二工作輥的所述磨損襯板進行加工保證所述磨損襯板的平整度,對所述磨損襯板加墊推動所述第一工作輥與第一支承輥平行及所述第二工作輥與第二支撐輥平行。
詳細介紹步驟2。
所述確定所述第一工作輥及第二工作輥的轉動方向、所述第一工作輥及第二工作輥轉動時第一工作輥及第二工作輥軸向力的方向與所述第一工作輥及第二工作輥為主動或被動包括:所述第一工作輥及第二工作輥的轉動方向、所述第一工作輥及第二工作輥轉動時第一工作輥及第二工作輥軸向力的方向與所述第一工作輥及第二工作輥為主動或被動與所述第一工作輥及第二工作輥的右交叉狀態或左交叉狀態存在唯一確定關系,已知其中3要素,那么第4要素就唯一確定。
詳細介紹步驟3。
所述右手定則包括:將右手沿所述第一工作輥或第二工作輥的軸線方向握住,當右手拇指指向所述第一工作輥或第二工作輥的軸向力方向,右手食指與所述第一工作輥或第二工作輥轉動方向保持一直,則說明所述第一工作輥或第二工作輥處于右交叉狀態,可以快速、準確判斷輥間交叉狀態。
所述左手定則包括:將左手沿所述第一工作輥或第二工作輥的軸線方向握住,當左手拇指指向所述第一工作輥或第二工作輥的軸向力方向,左手食指與所述第一工作輥或第二工作輥轉動方向保持一直,則說明所述第一工作輥或第二工作輥處于左交叉狀態,可以快速、準確判斷輥間交叉狀態。
詳細介紹步驟4。
所述磨損襯板包括第一支撐輥牌坊襯板、第二支撐輥牌坊襯板、第一支撐輥軸承包襯板、第二支撐輥軸承包襯板、第一工作輥軸承包襯板及第二工作輥軸承包襯板。所述第一支撐輥牌坊襯板及第一支撐輥軸承包襯板設置在所述第一支承輥上;所述第二支撐輥牌坊襯板及第二支撐輥軸承包襯板設置在所述第二支承輥上;所述第一工作輥軸承包襯板設置在所述第一工作輥上;所述第二工作輥軸承包襯板設置在所述第二工作輥上。
詳細介紹步驟5。
所述將所述磨損襯板進行更換或加墊以恢復至原始設計尺寸,推動所述第一工作輥與第一支承輥平行及所述第二工作輥與第二支撐輥平行包括:通過測量所述第一支撐輥牌坊襯板、第二支撐輥牌坊襯板、第一支撐輥軸承包襯板及第二支撐輥軸承包襯板的磨損量,對磨損的第一支撐輥牌坊襯板、第二支撐輥牌坊襯板、第一支撐輥軸承包襯板及第二支撐輥軸承包襯板進行更換或加墊以恢復至原始設計尺寸,保證第一支撐輥及第二支撐輥的軸線與軋線方向近似垂直。
詳細介紹步驟5。
所述將所述第一工作輥及第二工作輥的所述磨損襯板進行加工保證所述磨損襯板的平整度,對所述磨損襯板加墊推動所述第一工作輥與第一支承輥平行及所述第二工作輥與第二支撐輥平行包括:將所述第一工作輥軸承包襯板及第二工作輥軸承包襯板進行加工保證所述第一工作輥軸承包襯板及第二工作輥軸承包襯板的平整度,對所述第一工作輥軸承包襯板及第二工作輥軸承包襯板加墊推動所述第一工作輥與第一支承輥平行及所述第二工作輥與第二支撐輥平行。所述對所述第一工作輥軸承包襯板及第二工作輥軸承包襯板加墊推動所述第一工作輥與第一支承輥平行及所述第二工作輥與第二支撐輥平行包括:通過觀察調整后所述第一工作輥及第二工作輥上機時竄動情況來確定調墊效果,每次加墊尺寸為0.3±0.1mm,同時要保證所述第一工作輥的軸承包與所述第一工作輥牌坊間隙在1.3±0.2mm及所述第二工作輥的軸承包與所述第二工作輥牌坊間隙在1.3±0.2mm,如此反復直到上機后所述第一工作輥及第二工作輥不竄動,即可判斷第一工作輥與第一支撐輥及第二工作輥與第二支撐輥處于平行狀態,能快速、準確對四輥軋機輥系有害交叉及竄動進行抑制,以獲得近似平行的輥間狀態,從而減少輥間軸向力及軋輥的軸向竄動。
為了更清楚的介紹本發明實施例,下面從本發明實施例的使用方法上予以介紹。
某熱軋線四輥軋機下主電機及工作輥在軋鋼期間出現明顯的軸向竄動,通過工作輥操作側鎖緊檔板和主電機轉子碼盤軸處可準確測出主傳動系統的竄動方向和竄動大小。第一工作輥軸向竄動方向與輥子轉動方向對應,奇道次第一工作輥向DS側竄動、偶道次向OS側竄動,其最大竄動量達5mm。軋輥軸向竄動已造成主電機止推軸瓦沖擊嚴重,軋輥軸端檔板螺栓頻繁松動,檔板變形、檔板襯板經常脫落。
運用軋輥交叉狀態判定定則和三步法對輥系交叉狀態進行調整:
參見圖8,根據第一工作輥為主動且第一工作輥奇道次向DS側竄動、偶道次向OS側竄動,將右手沿第一工作輥的軸線方向握住,當右手拇指指向第一工作輥的軸向力方向,右手食指與第一工作輥轉動方向保持一直,則說明第一工作輥處于右交叉狀態,根據右手定則判定第一輥系為右交叉狀態,可以快速、準確判斷輥間交叉狀態。
參見圖9,對第一支撐輥牌坊襯板4塊和第一支撐輥軸承座襯板4塊進行磨損測量,對磨損較大的操作側入口牌坊襯板和軸承座襯板、傳動側出口牌坊襯板和軸承座襯板進行更換新件。
參見圖10,根據第一步中確定的輥系右交叉狀態,同時測量第一工作輥操作側出口襯板磨損較大,對第一工作輥軸承包操作側出口襯板加0.3mm墊片,將第一工作輥推向與第一支撐輥平行的方向,第一工作輥上機后觀察下輥系竄動依然存在;繼續在第一工作輥軸承包操作側出口側襯板下加0.3mm墊片,第一工作輥上機后觀察下輥系竄動量有所減輕;考慮到軋輥軸承包與牌坊間隙不能過小,繼續在第一工作輥軸承包傳動側入口側襯板下加0.3mm墊片,第一工作輥上機后觀察下輥系竄動量基本消除,可判斷下工作輥與下支撐輥處于近似平行狀態。通過觀察調整后工作輥上機時竄動情況來確定調墊效果,每次加墊尺寸為0.3mm,同時要保證軸承包與牌坊間隙在1.3mm,如此反復直到上機后工作輥不竄動,即可判斷下工作輥與下支撐輥處于平行狀態,能快速、準確對四輥軋機輥系有害交叉及竄動進行抑制,以獲得近似平行的輥間狀態,從而減少輥間軸向力及軋輥的軸向竄動,明顯提高了輥系交叉調整的速度和軸向竄動量的控制水平,大大減少了軋機備件損耗和維護成本,保證了軋機的穩定運行。
最后所應說明的是,以上具體實施方式僅用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盡管參照實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發明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其均應涵蓋在本發明的權利要求范圍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