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種減少軋機軋輥軸向竄動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將第一工作輥操作側向右交叉、第二工作輥傳動側向右交叉簡稱為右交叉狀態,第一工作輥操作側向左交叉、第二工作輥傳動側向左交叉簡稱為左交叉狀態;
確定所述第一工作輥及第二工作輥的轉動方向、所述第一工作輥及第二工作輥轉動時第一工作輥及第二工作輥軸向力的方向與所述第一工作輥及第二工作輥為主動或被動;
當所述第一工作輥及第二工作輥為主動時,利用右手定則或左手定則確定所述第一工作輥及第二工作輥為右交叉狀態或左交叉狀態;
根據確定的所述第一工作輥及第二工作輥為右交叉狀態或左交叉狀態得到磨損襯板的位置;
將第一支承輥及第二支撐輥的所述磨損襯板進行更換或加墊以恢復至原始設計尺寸;
將所述第一工作輥及第二工作輥的所述磨損襯板進行加工保證所述磨損襯板的平整度,對所述磨損襯板加墊推動所述第一工作輥與第一支承輥平行及所述第二工作輥與第二支撐輥平行。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減少軋機軋輥軸向竄動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確定所述第一工作輥及第二工作輥的轉動方向、所述第一工作輥及第二工作輥轉動時第一工作輥及第二工作輥軸向力的方向與所述第一工作輥及第二工作輥為主動或被動包括:
所述第一工作輥及第二工作輥的轉動方向、所述第一工作輥及第二工作輥轉動時第一工作輥及第二工作輥軸向力的方向與所述第一工作輥及第二工作輥為主動或被動與所述第一工作輥及第二工作輥的右交叉狀態或左交叉狀態存在唯一確定關系。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減少軋機軋輥軸向竄動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右手定則包括:
將右手沿所述第一工作輥或第二工作輥的軸線方向握住,當右手拇指指向所述第一工作輥或第二工作輥的軸向力方向,右手食指與所述第一工作輥或第二工作輥轉動方向保持一直,則說明所述第一工作輥或第二工作輥處于右交叉狀態。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減少軋機軋輥軸向竄動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手定則包括:
將左手沿所述第一工作輥或第二工作輥的軸線方向握住,當左手拇指指向所述第一工作輥或第二工作輥的軸向力方向,左手食指與所述第一工作輥或第二工作輥轉動方向保持一直,則說明所述第一工作輥或第二工作輥處于左交叉狀態。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減少軋機軋輥軸向竄動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磨損襯板包括第一支撐輥牌坊襯板、第二支撐輥牌坊襯板、第一支撐輥軸承包襯板、第二支撐輥軸承包襯板、第一工作輥軸承包襯板及第二工作輥軸承包襯板;
所述第一支撐輥牌坊襯板及第一支撐輥軸承包襯板設置在所述第一支承輥上;
所述第二支撐輥牌坊襯板及第二支撐輥軸承包襯板設置在所述第二支承輥上;
所述第一工作輥軸承包襯板設置在所述第一工作輥上;
所述第二工作輥軸承包襯板設置在所述第二工作輥上。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減少軋機軋輥軸向竄動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將所述磨損襯板進行更換或加墊以恢復至原始設計尺寸,推動所述第一工作輥與第一支承輥平行及所述第二工作輥與第二支撐輥平行包括:
通過測量所述第一支撐輥牌坊襯板、第二支撐輥牌坊襯板、第一支撐輥軸承包襯板及第二支撐輥軸承包襯板的磨損量,對磨損的第一支撐輥牌坊襯板、第二支撐輥牌坊襯板、第一支撐輥軸承包襯板及第二支撐輥軸承包襯板進行更換或加墊以恢復至原始設計尺寸,保證第一支撐輥及第二支撐輥的軸線與軋線方向近似垂直。
7.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減少軋機軋輥軸向竄動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將所述第一工作輥及第二工作輥的所述磨損襯板進行加工保證所述磨損襯板的平整度,對所述磨損襯板加墊推動所述第一工作輥與第一支承輥平行及所述第二工作輥與第二支撐輥平行包括:
將所述第一工作輥軸承包襯板及第二工作輥軸承包襯板進行加工保證所述第一工作輥軸承包襯板及第二工作輥軸承包襯板的平整度,對所述第一工作輥軸承包襯板及第二工作輥軸承包襯板加墊推動所述第一工作輥與第一支承輥平行及所述第二工作輥與第二支撐輥平行。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減少軋機軋輥軸向竄動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對所述第一工作輥軸承包襯板及第二工作輥軸承包襯板加墊推動所述第一工作輥與第一支承輥平行及所述第二工作輥與第二支撐輥平行包括:
通過觀察調整后所述第一工作輥及第二工作輥上機時竄動情況來確定調墊效果,每次加墊尺寸為0.3±0.1mm,同時要保證所述第一工作輥的軸承包與所述第一工作輥牌坊間隙在1.3±0.2mm及所述第二工作輥的軸承包與所述第二工作輥牌坊間隙在1.3±0.2mm,如此反復直到上機后所述第一工作輥及第二工作輥不竄動,即可判斷第一工作輥與第一支撐輥及第二工作輥與第二支撐輥處于平行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