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沖床輔助設備技術領域,具體是一種適用于沖床的可旋轉式換模過渡橋架。
背景技術:
隨著技術水平的不斷進步,沖床的自動化水平也在不斷提升?,F(xiàn)有技術中的沖床在使用時,通常將模具從模具庫中取出,并逐個放入轉盤上的相應的模位中,從而在使用時方便的通過打擊頭對各模具打擊,進而實現(xiàn)最終的工件沖制。因此更換模具的速度直接影響著沖床的加工效率。如申請?zhí)枮?01620052350.7的專利公布了一種快速換模機構,其解決了操作難度大、危險系數(shù)高的問題,但其存在著通用性差、適用范圍小、不便調節(jié)、換模工作效率低的不足。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針對現(xiàn)有用于沖床換模裝置存在的通用性差、適用范圍小、不便調節(jié)、換模工作效率低的問題,提供一種結構設計合理、能夠調節(jié)長度、承載能力高、換模效率高、適用范圍廣的適用于沖床的可旋轉式換模過渡橋架。
本發(fā)明解決的技術問題所采取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適用于沖床的可旋轉式換模過渡橋架,包括承載塊一、承載塊二、安裝軸、承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承載塊一一端設置有加強塊,并在承載塊一上設置有推孔、連接槽,所述的承載塊二一端設置在承載塊一內,另一端設置在承載塊一外,并在承載塊二上設置有連接槽,所述的安裝軸設置在加強塊與加強塊之間,所述的承載板設置在承載塊一的一端上,將承載塊二設置為可在承載塊一內調節(jié)位置的結構,能夠調節(jié)承載塊一與承載塊二的長度,適應于不同大小的模具,提高了換模過渡橋架的通用性,擴大了換模過渡橋架的適用范圍,在承載塊一上設置有承載板,提高了承載塊二在承載塊一上的牢固度,增強承載塊二在承載塊一上的強度,進而提高換模過渡橋架的承載能力,在承載塊二的上表面設置有防滑條,能夠避免模具在承載塊二上滑動,提高模具在承載塊二上的穩(wěn)定性,在承載塊一上的加強塊與加強塊之間設置有安裝軸,使承載塊一能夠隨安裝軸旋轉,便于將需要更換的模具移運出沖床,避免人工直接與沖床接觸,既能提高操作人員的安全性,又提高了沖床換模的工作效率,減少操作人員的工作量,降低操作人員的勞動強度。
所述的承載塊一與承載塊二通過連接螺栓連接,并將連接螺栓設置在連接槽內。
所述的承載塊二通過連接螺栓設置為可在承載塊一內調節(jié)位置的結構。
所述的承載塊與與承載板之間設置有加強板。
所述的承載塊二上表面設置有防滑條。
所述的防滑條設置為直線形、弧形、波紋形或網(wǎng)格狀中的任意一種結構,并將防滑條設置為高分子橡膠或硅膠材料。
有益效果:本發(fā)明將承載塊二設置為可在承載塊一內調節(jié)位置的結構,能夠調節(jié)承載塊一與承載塊二的長度,適應于不同大小的模具,提高了換模過渡橋架的通用性,擴大了換模過渡橋架的適用范圍,在承載塊一上設置有承載板,提高了承載塊二在承載塊一上的牢固度,增強承載塊二在承載塊一上的強度,進而提高換模過渡橋架的承載能力,在承載塊二的上表面設置有防滑條,能夠避免模具在承載塊二上滑動,提高模具在承載塊二上的穩(wěn)定性,在承載塊一上的加強塊與加強塊之間設置有安裝軸,使承載塊一能夠隨安裝軸旋轉,便于將需要更換的模具移運出沖床,避免人工直接與沖床接觸,既能提高操作人員的安全性,又提高了沖床換模的工作效率,減少操作人員的工作量,降低操作人員的勞動強度。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的俯視圖。
圖3是本發(fā)明的部分結構示意圖,示意承載塊一與承載板的連接結構。
圖4是本發(fā)明的部分結構示意圖,示意承載塊二與防滑條的連接結構。
圖中:1.承載塊一、2.承載塊二、3.安裝軸、4.承載板、5.加強塊、6.推孔、7.連接槽、8.防滑條、9.連接螺栓、10.加強板。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將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進行較為詳細的說明。
如附圖1-4所示,一種適用于沖床的可旋轉式換模過渡橋架,包括承載塊一1、承載塊二2、安裝軸3、承載板4,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承載塊一1一端設置有加強塊5,并在承載塊一1上設置有推孔6、連接槽7,通過推孔6能夠推動承載塊一1圍繞安裝軸3轉動,便于更換承載塊二2上的模具,所述的承載塊二2一端設置在承載塊一1內,另一端設置在承載塊一1外,并在承載塊二2上設置有連接槽7,所述的承載塊一1與承載塊二2通過連接螺栓9連接,并將連接螺栓9設置在連接槽7內,所述的承載塊二2通過連接螺栓9設置為可在承載塊一1內調節(jié)位置的結構,所述的承載塊二2上表面設置有防滑條8,所述的防滑條8設置為網(wǎng)格狀結構,并將防滑條8設置為高分子橡膠材料,所述的安裝軸3設置在加強塊5與加強塊5之間,所述的承載板4設置在承載塊一1的一端上,所述的承載塊1與與承載板4之間設置有加強板10,將承載塊二2設置為可在承載塊一1內調節(jié)位置的結構,能夠調節(jié)承載塊一1與承載塊二2的長度,適應于不同大小的模具,提高了換模過渡橋架的通用性,擴大了換模過渡橋架的適用范圍,在承載塊一1上設置有承載板4,提高了承載塊二2在承載塊一1上的牢固度,增強承載塊二2在承載塊一1上的強度,進而提高換模過渡橋架的承載能力,在承載塊二2的上表面設置有防滑條8,能夠避免模具在承載塊二2上滑動,提高模具在承載塊二2上的穩(wěn)定性,在承載塊一1上的加強塊5與加強塊5之間設置有安裝軸3,使承載塊一1能夠隨安裝軸3旋轉,便于將需要更換的模具移運出沖床,避免人工直接與沖床接觸,既能提高操作人員的安全性,又提高了沖床換模的工作效率,減少操作人員的工作量,降低操作人員的勞動強度。
上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進行了示例性描述,顯然本發(fā)明具體實現(xiàn)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發(fā)明的方法構思和技術方案進行的各種非實質性的改進,或未經(jīng)改進將本發(fā)明的構思和技術方案直接應用于其它場合的,均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本發(fā)明未涉及部分均與現(xiàn)有技術相同或可采用現(xiàn)有技術加以實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