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金屬表面加工的設備,尤其是一種雙頭高光機。
背景技術(shù):
對于金屬表面加工的而言,普通機器加工效果差,加工面粗糙,機器穩(wěn)定性不高,機器壽命較短。針對普通機器的缺陷,中國專利公知了一種高光機(專利號:201510568847.4),它包括主體基體,在主體基體中間端面設有兩條Y向直線導軌組件,所述Y向直線導軌組件上安裝有工作臺,由Y向運動組件帶動工作臺做Y向平動;Y向直線導軌后面配有龍門,在所述龍門橫梁上設置有X向直線導軌組件,所述X向直線導軌組件帶動其上的Z向直線導軌組件做X向平動;所述Z向直線導軌組件上安裝刀架,且刀架在Z向直線導軌上做Z向平動,所述工作臺上表面使用一般工裝夾具固定工件。
在上述發(fā)明專利201510568847.4中,使用一般的工裝夾具固定工件是我們在傳統(tǒng)加工時常用的辦法,這種作業(yè)方式不但費時費力,且影響產(chǎn)量;此外,在走刀過程中,由于一些不固定的因素導致工件位置發(fā)生的偏移會導致加工精度的降低。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解決的技術(shù)問題是針對上述現(xiàn)有技術(shù)中的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種雙頭高光機, 本新型的高光機能使金屬表面加工作業(yè)更加方便快捷,并提高了加工產(chǎn)品的加工精度。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shù)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術(shù)方案:一種雙頭高光機,包括基體,基體上配設X向組件、Y 向組件、Z向組件以及控制裝置;其中,所述Y向組件固定在所述基體的臺面上,所述Y向組件上設有一能被其驅(qū)動Y向移動的工作臺裝置,所述Y向組件的后部還配設有龍門,所述龍門的橫梁上安設所述X向組件;所述X向組件上設有兩所述Z向組件,兩所述Z向組件能由所述X向組件驅(qū)動同步X向移動,每一所述Z向組件上均設機頭裝置,所述機頭裝置設刀具安裝位,每一刀具安裝位上安設銑刀且與所述工作臺裝置的上表面正對,并能由所述Z向組件帶動Z向移動;所述工作臺裝置包括底板和若干吸盤,所述若干吸盤均布在所述底板上,每一所述吸盤上制有一對真空吸附孔,所述若干吸盤還管道連接真空泵,所述控制裝置控制所述真空泵工作及控制X向組件、Y 向組件和Z向組件匹配動作,工件由真空吸附孔吸附于吸盤上,兩銑刀對同一吸盤或X方向兩相鄰吸盤上的兩工件進行同步加工。
作為對上述技術(shù)方案的進一步闡述:
在上述技術(shù)方案中,還包括設置在所述基體下方的電柜和廢料收集箱,所述廢料收集箱在位置上還與所述工作臺裝置匹配對接;所述基體的外周上還設置有用于防護的外殼護板,一用于照射所述工作臺裝置的LED燈照組件固設在該外殼護板上,所述外殼護板旁側(cè)還設有可旋轉(zhuǎn)的、與所述控制裝置電氣連接的工控操作臺。
在上述技術(shù)方案中,所述基體為花崗石基體。
在上述技術(shù)方案中,所述機頭裝置還包括噴霧裝置和水冷卻系統(tǒng),所述噴霧裝置與所述刀具安裝位在位置上相匹配,用于對加工過程銑刀和工件潤滑,所述水冷卻系統(tǒng)則安設在機頭裝置的主軸內(nèi),用于加工過程中水冷所述銑刀。
在上述技術(shù)方案中,所述Y向組件包括兩Y向延伸的線軌,兩線軌平行設于一基座的X向的兩側(cè)邊上;所述兩線軌上配設有一滑座,該滑座還與所述基座的Y向連接板活動連接,所述滑座上表面固定安設所述工作臺裝置,所述滑座下表面之下設驅(qū)動組件,所述驅(qū)動組件與所述滑座連接,并驅(qū)動所述滑座沿所述兩線軌Y向移動。
進一步,所述驅(qū)動裝置包括滾珠螺桿和伺服電機,所述滾珠螺桿一端連接所述滑座,另一端連接所述伺服電機,所述伺服電機提供所述滾珠螺桿轉(zhuǎn)動所需的動力,所述滾珠螺桿轉(zhuǎn)動帶動所述滑座及工作臺裝置Y向平動。
進一步,所述兩線軌的前后兩端均設有用于防止工作臺裝置滑出兩線軌的限位裝置。
進一步,所述線軌為靜音線軌。
在上述技術(shù)方案中,所述X向組件包括安設在所述橫梁上的滾珠螺桿傳動副組件、拖鏈和橫向?qū)к?所述拖鏈設置于所述橫梁的上表面;所述橫梁的Y向前端面上設置所述滾珠螺桿傳動副組件和橫向?qū)к?且所述滾珠螺桿傳動副組件設置于所述橫向?qū)к壍牟蹆?nèi),所述橫向?qū)к壣习苍O兩所述Z向組件,且所述Z向組件與所述滾珠螺桿傳動副組件連接,所述滾珠螺桿傳動副組件能驅(qū)動兩所述Z向組件沿所述橫向?qū)к壨絏向移動。
進一步, 所述滾珠螺桿傳動副組件包括固設于所述橫向?qū)к墮M向兩端的軸承、由兩軸承支撐的滾珠螺桿、穿設在滾珠螺桿上的滑塊以及驅(qū)動滾珠螺桿轉(zhuǎn)動的伺服電機,所述滑塊與兩所述Z向組件連接,所述滑塊相對滾珠螺桿移動,帶動兩所述Z向組件同步X向移動。
在上述技術(shù)方案中,每一所述Z向組件均包括與所述X向組件連接的豎直底座,所述豎直底座上設置有兩道Z向延伸的直線導軌,一豎直滑座橫跨在兩直線導軌上并與之活動連接,所述豎直滑座上安裝所述機頭裝置;還包括螺桿和伺服電機,該螺桿連接所述豎直滑座,并由該伺服電機驅(qū)動轉(zhuǎn)動,該螺桿轉(zhuǎn)動帶動所述豎直滑座沿兩所述直線導軌滑動,帶動所述機頭裝置在Z向方向上升降。
在上述技術(shù)方案中, 所述底板上設有四個吸盤,且四吸盤在所述底板上呈兩行兩列布置。
與現(xiàn)有技術(shù)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新型的雙頭高光機通過采用具有多個吸盤的工作臺裝置,且采用雙機頭裝置攜帶雙銑刀對由同一吸盤或X方向兩相鄰吸盤吸附的兩工件進行同步加工,使金屬表面加工作業(yè)更加方便快捷,并提高了加工產(chǎn)品的加工精度;匹配廢料收集箱、水冷卻系統(tǒng)及噴霧裝置,高光機的使用壽命長;同時,高光機工作時,設備噪聲低,場地使用潔凈。
附圖說明
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并不構(gòu)成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圖中:
圖1是本新型高光機的整體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2是圖1的分解示意圖;
圖3是本新型高光機局部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4是本新型高光機Y向組件及工作臺裝置部分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5是本新型高光機X向組件、Z向組件及機頭裝置部分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jié)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通過參考附圖描述的實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釋本申請,而不能理解為對本申請的限制。在本申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shù)語“中心”、“縱向”、“橫向”、“長度”、“寬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豎直”、“水平”、“頂”、“底”“內(nèi)”、“外”、“順時針”、“逆時針”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guān)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guān)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申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gòu)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申請的限制。此外,術(shù)語“第一”、“第二”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shù)特征的數(shù)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一個或者更多個該特征。在本申請的描述中,“若干個”、“多個”的含義是兩個或兩個以上,除非另有明確具體的限定。在本申請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guī)定和限定,術(shù)語“安裝”、“相連”、“連接”、“固定”等術(shù)語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nèi)部的連通。對于本領(lǐng)域的普通技術(shù)人員而言,可以根據(jù)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shù)語在本申請中的具體含義。在本申請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guī)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觸,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觸而是通過它們之間的另外的特征接觸。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僅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僅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如附圖1-5實例了本新型高光機的具體實施例。
參考附圖1-3,一種雙頭高光機,包括基體1,該基體1為槽式床型的花崗石基體,基體1上配設X向組件4、Y 向組件2、Z向組件5以及控制裝置(圖中未顯示)。其中,所述Y向組件2固定在所述基體1的臺面上,所述Y向組件2上設有一能由Y向組件2驅(qū)動Y向移動的工作臺裝置3,所述基體1上其還配設有龍門7,且龍門7位于Y向組件2的后部,所述龍門7的橫梁71上安設所述X向組件4,所述X向組件4上設有兩所述Z向組件5,兩所述Z向組件5能由所述X向組件4驅(qū)動同步X向移動,每一所述Z向組件5上均設機頭裝置6,所述機頭裝置6設刀具安裝位61,每一刀具安裝位61上安設銑刀且與所述工作臺裝置3的上表面正對,并能由所述Z向組件5帶動Z向移動;所述工作臺裝置3包括底板31和若干吸盤32,所述若干吸盤32均布在所述底板上,作為優(yōu)選,參考附圖4,本實施例中的底板31上設有四個吸盤32,且四吸盤32在所述底板31上呈兩行兩列布置,即四吸盤32在Y向方向呈兩排分布,而每一排的兩吸盤32在X向方向平行設置,每一所述吸盤32上制有一對真空吸附孔33,所有的吸盤32均管道連接真空泵(圖中未顯示),所述控制裝置控制真空泵工作及控制X向組件4、Y 向組件2和Z向組件5匹配動作,工件由真空吸附孔33吸附固定于吸盤32上,兩機頭裝置6上安裝的兩銑刀對能同一時刻對同一吸盤32或X方向兩相鄰吸盤32上的兩工件進行同步加工;上述中X向組件、Y 向組件和Z向組件匹配動作是指Y向組件帶動工作臺裝置3移動,使工作臺裝置3置于機頭裝置6之下,而X向組件4的動作指X向組件4帶動Z向組件5和機頭裝置6沿X向(橫向方向)移動,以使機頭裝置6的銑刀位于工件正上方,當銑刀位于工件正上方時,Z向組件6則在Z向方向上(豎直方向)上下移動,使銑刀進行走刀;需要說明的時,兩機頭裝置6在X方向上設置的間隔決定了其選用哪種方式進行加工,同時,上述中,當兩銑刀加工的是X向方向上的兩吸盤32上的兩工件時,由于吸盤32吸附工件的方式可為一吸盤32吸附一工件或為一吸盤32吸附兩工件,因此銑刀加工工件時,或?qū)ξP32吸附的兩工件操作,或?qū)晌P32同一位置上的工件加工(同一位置是指真空吸附孔33在吸盤32Y向的前端或后端)。還包括設置在所述基體1下方的電柜10和廢料收集箱9,所述廢料收集箱9在位置上還與所述工作臺裝置3匹配對接,用于收集銑刀加工過程中產(chǎn)生的廢屑和廢液;所述基體1的外周上還設置有用于防護的外殼護板10,一LED燈照組件11固設在該外殼護板10上,且可轉(zhuǎn)動(水平面內(nèi)90°轉(zhuǎn)動,豎直面180°轉(zhuǎn)動)的照射所述工作臺裝置3,所述外殼護板10旁側(cè)還設有可旋轉(zhuǎn)的、與所述控制裝置電氣連接的工控操作臺12,由該工控操作臺12輸入對工件操作的相應指令以及顯示高光機各部件運行的參數(shù)。
其中,所述機頭裝置6還包括噴霧裝置(圖中未顯示)和水冷卻系統(tǒng)(圖中未顯示),所述噴霧裝置與所述刀具安裝位61在位置上相匹配,用于對加工過程銑刀和工件潤滑,所述水冷卻系統(tǒng)則安設在機頭裝置6的主軸內(nèi),用于加工過程中水冷所述銑刀。
其中,參考附圖4,所述Y向組件2包括兩Y向延伸的線軌21,線規(guī)優(yōu)選靜音線軌,降低設備運行時產(chǎn)生的噪聲,兩線軌21平行設于一基座22的X向的兩側(cè)邊上;所述兩線軌22上配設有一滑座23,該滑座23還與所述基座22的Y向連接板24活動連接,所述滑座23上表面固定安設所述工作臺裝置3,所述滑座23下表面之下設驅(qū)動組件(圖中未顯示,且該組件可選用常規(guī)設計實施),所述驅(qū)動組件與所述滑座23連接,并驅(qū)動所述滑座23沿所述兩線軌21Y向移動,也就是Y向組件2能帶動工作臺裝置3相對基體前后(Y向)移動,以便移動工件,使之被銑刀加工。
作為優(yōu)選,所述驅(qū)動裝置包括滾珠螺桿和伺服電機,所述滾珠螺桿一端連接所述滑座23,另一端連接所述伺服電機,所述伺服電機提供所述滾珠螺桿轉(zhuǎn)動所需的動力,所述滾珠螺桿轉(zhuǎn)動帶動所述滑座23及工作臺裝置3Y向平動;同時,在所述兩線軌21的前后兩端設置用于防止工作臺裝置3滑出兩線軌21的限位裝置25。
其中, 參考附圖5,所述X向組件4包括安設在所述橫梁71上的滾珠螺桿傳動副組件(圖中未顯示)、拖鏈42(圖中只顯示了拖鏈槽,而其坦克鏈圖中未顯示)和橫向?qū)к?1;所述拖鏈42設置于所述橫梁71的上表面;所述橫梁71的Y向前端面上設置所述滾珠螺桿傳動副組件和橫向?qū)к?1,且所述滾珠螺桿傳動副組件設置于所述橫向?qū)к?1的槽內(nèi),所述橫向?qū)к?1上活動卡接兩所述Z向組件5,且所述Z向組件5與所述滾珠螺桿傳動副組件連接,所述滾珠螺桿傳動副組件能驅(qū)動兩所述Z向組件5沿所述橫向?qū)к?1同步朝X向移動,也就是沿相對龍門7的橫梁71橫向移動。而作為優(yōu)選,所述滾珠螺桿傳動副組件(圖中未顯示其具體結(jié)構(gòu))包括固設于所述橫向?qū)к?1橫向兩端的軸承、由兩軸承支撐的滾珠螺桿、穿設在滾珠螺桿上的滑塊以及驅(qū)動滾珠螺桿轉(zhuǎn)動的伺服電機,所述滑塊與兩所述Z向組件5連接,所述滑塊相對滾珠螺桿移動,帶動所述Z向組件5在X向方向左右移動。
其中, 參考附圖5,所述Z向組件5包括與所述X向組件4連接的豎直底座51,所述豎直底座51上設置有兩道Z向延伸的直線導軌(圖中未顯示),一豎直滑座53橫跨在兩直線導軌上并與之活動連接,所述豎直滑座53上安裝所述機頭裝置6;還包括螺桿(實際中,螺桿位于豎直滑座42之下,圖中未顯示)和伺服電機52,該螺桿連接所述豎直滑座53,并由該伺服電機52驅(qū)動轉(zhuǎn)動,該螺桿轉(zhuǎn)動帶動所述豎直滑座53沿兩所述直線導軌滑動,帶動所述機頭裝置6在Z向方向上升降,銑刀進刀則沿豎直方向(Z向)降落,退刀則上升。
以上的實施例只是在于說明而不是限制本實用新型,故凡依本實用新型專利申請范圍所述的方法所做的等效變化或修飾,均包括于本實用新型專利申請范圍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