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套絲機技術領域,具體的說是一種用于自動夾緊、自動松夾的套絲機的自動卡盤系統。
背景技術:
目前套絲機領域所使用的均為手動撞擊卡盤,上件與下件均需人工撞擊卡盤,費工費時,制約了套絲機自動化的升級,而就旋轉的自動卡盤領域而言,在使用中設備除主動力供主軸運轉外,還需輔助動力支持自動卡盤,輔助動力分為氣動與液壓,兩種動力傳輸管線復雜,泄露、故障高發,動力損失嚴重,結構復雜,生產成本高,能源損失巨大,限制了自動化的推廣。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現有技術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用于自動夾緊、自動松夾的套絲機的自動卡盤系統。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用于自動夾緊、自動松夾的套絲機的自動卡盤系統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一種用于自動夾緊、自動松夾的套絲機的自動卡盤系統,其方案是:動力經主動輪直接或間接傳動至平面螺盤,在卡盤軸止停系統的配合下,平面螺盤驅動卡爪沿卡盤軸的徑向移動,實現自動卡盤的目的。其結構包括主動輪、卡爪、卡盤體和平面螺盤,主動輪安裝在從動軸上,與平面螺盤直接或間接傳動相連,所述從動軸通過第一軸承設置在機架上,所述卡盤體固定在卡盤軸上,平面螺盤活動套裝在卡盤體上,卡盤體上滑動安裝有三個以上的卡爪,卡爪上的平面螺紋與平面螺盤的平面螺紋嚙合。
所述卡盤軸通過第二軸承設置在套絲機的機架上。
所述平面螺盤與套絲機的主動輪直接或間接轉動配合,通過主動輪和平面螺盤傳動,實現卡爪沿卡盤軸的徑向移動。
所述間接傳動包括滑動套裝在卡盤體上的從動輪,所述從動輪與套絲機的主動輪轉動配合,所述從動輪8與平面螺盤3的相鄰端面為凹、凸設置,用于從動輪8與平面螺盤3的傳動,從動輪與平面螺盤為大間隙蓄能傳動,通過主動輪、從動輪和平面螺盤的傳動,實現卡爪沿卡盤軸的徑向移動。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完全由主電機提供動力,夾持后無需動力維持,動力傳輸全由機械傳動完成,可靠性100%,簡單可靠的機械結構降低了生產成本,僅為現有產品的十分之一,由于夾持后無需動力支持,能源使用僅為現有產品的四分之一,在卡盤軸止停系統及電控系統的配合下,支持一次操作全程完成夾緊、加工、松夾等工序,解決了套絲機在自動化應用上的技術瓶頸,本實用新型中自動卡盤可單個或雙個受控于主動輪,完成卡盤的自動化,,在卡盤軸止停系統的配合下,同一動力即用于套絲作業又用于卡盤的自動化操作。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的直接傳動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的間接傳動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通過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實施例1:如圖1所示的一種用于自動夾緊、自動松夾的套絲機的自動卡盤系統,包括主動輪5、卡爪1、卡盤體2和平面螺盤3,所述主動輪5安裝在從動軸7上,所述從動軸7通過第一軸承9安裝在機架6上,所述卡盤體2固定在卡盤軸4上,平面螺盤3活動套裝在卡盤體2上,卡盤體2上滑動安裝有三個以上的卡爪1,卡爪1上的平面螺紋與平面螺盤3的平面螺紋嚙合,所述平面螺盤3與套絲機的主動輪5轉動配合,通過主動輪5和平面螺盤3傳動,實現卡爪1沿卡盤軸4的徑向移動。其中所述主動輪5固定在轉動設置在套絲機機架6上從動軸7端部,所述卡盤軸4通過第二軸承10轉動設置在機架6上。
實施例2:如圖2所示的一種用于自動夾緊、自動松夾的套絲機的自動卡盤系統,包括主動輪5、卡爪1、卡盤體2、平面螺盤3和滑動套裝在卡盤體2上的從動輪8,所述主動輪5安裝在從動軸7上,所述從動軸7通過第一軸承9轉動設置在機架6上,所述卡盤體2固定在卡盤軸4上,平面螺盤3活動套裝在卡盤體2上,卡盤體2上滑動安裝有三個以上的卡爪1,卡爪1上的平面螺紋與平面螺盤3的平面螺紋嚙合,所述從動輪8與套絲機的主動輪5轉動配合,所述從動輪8與平面螺盤3的相鄰端面為凹、凸設置,用于從動輪8與平面螺盤3的傳動連接,通過主動輪5、從動輪8和平面螺盤3的傳動,實現卡爪1沿卡盤軸4徑向移動。所述卡盤軸4通過第二軸承10轉動設置在機架6上。所述主動輪5經從動輪8傳動至平面螺盤3,目的是可以獲得撞擊勢能。
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