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裝配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是一種扭力限制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帶有扭力限制這一功能的常用裝置有:帶扭力設定的伺服電機、傳統的機械式扭力限制器。其中帶扭力設定的伺服電機雖工作穩定、結構及操作簡便,但所采用的優質伺服系統價格昂貴,還需要控制系統的支持,使用門檻高;傳統的機械式扭力限制器的體積較大,對于體積較小的一些產品并不適用。
針對需要用指定的扭力進行組裝、要求扭力可調、體積小等特點的產品,如香膏筒等,需要進一步研制合適的非標扭力限制裝置。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扭力限制裝置,具有扭力可調可控、自動化、效率高等優點。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扭力限制裝置,包括治具及滑動平臺,滑動平臺上設有旋轉頭夾具,旋轉頭夾具的下端通過夾具軸連接有旋轉頭夾具同步輪,旋轉頭夾具同步輪通過皮帶連接有第一扭力軸同步輪,扭力軸同步輪中心軸線上設有扭力軸,扭力軸的上部連接有扭力調整螺母、中部連接有第二扭力軸同步輪,第二扭力軸同步輪通過皮帶連接有馬達同步輪,馬達同步輪連接一馬達。
進一步地,所述的滑動平臺、旋轉頭夾具、旋轉頭夾具同步輪均為兩個,且均相對設于治具底座的兩側。
進一步地,所述的第一扭力軸同步輪包括上同步輪和下同步輪,且分別通過皮帶呈十字交叉式與旋轉頭夾具同步輪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的滑動平臺的底端部連接有氣缸,滑動平臺通過導桿連接治具。
進一步地,所述的治具包括從下至上依次設置的底座、基座及產品架,產品架的下端兩側設有與旋轉頭夾具相配合的齒條。
進一步地,所述的旋轉頭夾具、扭力調整螺母均設有齒紋。
進一步地,所述的第二扭力軸同步輪上方設有一圓盤,圓盤的上表連接有彈簧,彈簧的頂端連接扭力調整螺母。
進一步地,所述的扭力調整螺母的一側連接有一打滑檢測器。
進一步地,所述的扭力限制裝置還設有外箱體。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扭力限制裝置,適用于需用指定的扭力進行組裝、扭力可調、體積小等特點的產品,如香膏筒等,組裝效率高,具有體積小、成本低、可靈活設定扭力及打滑次數、自動化、操作方便等優點;經實際使用,性能穩定,產品質量一致性高,可適應大規模生產需求。
下面結合附圖與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2的仰視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見圖1-3,本實施例提供的扭力限制裝置,包括治具1及滑動平臺2,滑動平臺2上設有旋轉頭夾具3,旋轉頭夾具3的下端通過夾具軸連接有旋轉頭夾具同步輪4,旋轉頭夾具同步輪4通過皮帶連接有第一扭力軸同步輪5,扭力軸同步輪5、9中心軸線上設有扭力軸7,扭力軸7的上部連接有扭力調整螺母6、中部連接有第二扭力軸同步輪9,第二扭力軸同步輪9通過皮帶連接有馬達同步輪8,馬達同步輪8連接一馬達10。
其中,滑動平臺2、旋轉頭夾具3、旋轉頭夾具同步輪4均為兩個,且均相對設于治具底座1的兩側,旋轉頭夾具3上設有齒輪;第一扭力軸同步輪5包括上同步輪和下同步輪,且分別通過皮帶呈十字交叉式與旋轉頭夾具同步輪4連接;滑動平臺2的底端部連接有氣缸17,滑動平臺2通過導桿16連接治具1。治具1包括從下至上依次設置的底座101、基座102及產品架103,產品架103的下端兩側設有與旋轉頭夾具3相配合的齒條11;旋轉頭夾具3、扭力調整螺母6均設有齒紋12;第二扭力軸同步輪9上方設有一圓盤13,圓盤13的上表連接有彈簧14,彈簧14的頂端連接扭力調整螺母6;扭力調整螺母6的一側連接有一打滑檢測器18;扭力限制裝置還設有外箱體14,外箱體通過螺絲15與內部器件固定。
運作原理:
1)將產品放到治具中,機器檢測到產品后啟動馬達,同時滑動平臺在氣缸驅動下帶動旋轉頭夾具向產品滑動,從而壓緊設于治具上的產品;
2)馬達通過馬達同步輪帶動扭力軸,在還沒超出扭力設定值時,扭力軸通過扭力軸同步輪帶動旋轉頭夾具同步輪運動,從而帶動夾具軸的旋轉,旋轉頭夾具開始旋轉,產品開始裝配。
3)當產品裝配到設定位置后,旋轉頭夾具被卡住,扭力超出設定值的時候,扭力軸開始打滑,打滑檢測器檢測打滑次數,到達設定值時機器停止,完成裝配。
根據上述說明書的揭示和教導,本實用新型所屬領域的技術人員還可以對上述實施方式進行變更和修改。因此,本實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的一些修改和變更也應當落入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