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數控加工技術領域,具體的說,是一種熱脹裝夾等長刀具的轉換裝置。
背景技術:
根據熱脹冷縮的原理,采用熱脹刀柄裝夾高速加工的刀具是目前制造業的主要裝夾刀具的方式,熱脹刀柄裝夾刀具需要通過熱脹裝卸刀裝置來完成。為提高設備的利用率,多軸數控機床多采用雙軸或多軸同時加工零件的方法,這就要求用熱脹裝卸刀裝置熱脹裝夾的刀具的長度誤差在一定范圍內,根據加工對象不同,長度誤差通常在0.01mm-0.05mm范圍內。目前熱脹裝夾等長刀具的設備有兩種,一種是對刀儀-熱脹裝卸刀裝置一體式,在對刀儀上自動完成對刀后,立即進行熱脹裝夾,從而達到精度要求,但這種裝置價格昂貴,售價達到一百萬人民幣左右。另一種設備是在熱脹裝卸刀裝置上附加深度測量桿,頂桿,微調裝置,采用從刀柄端面設置刀長的方法來熱脹裝夾定長刀具,但由于刀柄端面不是定位面,因此這種方法的精度不高;另一種是在熱脹裝卸刀裝置上附加百分表、頂桿,套筒(內徑大于待裝夾刀具,用于在頂桿上支持待裝夾刀具)來裝夾等長熱脹刀具,這種方法由于不能精確找到切削刃的最高點,因而精度也不夠高。且這兩種裝置因為附件及功能的增加,價格也高于無長度設置功能的熱脹裝卸刀裝置。在沒有這兩種設備的情況下,操作人員往往將刀柄過加熱后,趁刀柄未冷卻收縮時,將其置于對刀儀上安裝刀具,其問題在于,過加熱將導致熱脹刀柄提前失效,加熱后的刀柄溫度達到六百多度,移動加熱后的刀柄過程中,極易燙傷操作者其旁人,有極大安全隱患。且一旦刀柄冷卻,將無法正確調整刀具長度。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熱脹裝夾等長刀具的轉換裝置,結合對刀儀精確測量刀具刀長可達μ級的功能及熱脹裝卸刀裝置的熱脹裝夾刀具的功能,可精確裝夾多組熱脹刀柄的刀具達到長度相當,可精確到0.05mm以內,節約了設備及刀柄消耗成本,達到精確、快捷、安全、低成本地調整、設置、裝夾等長熱脹刀具的目的。
本實用新型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實現:一種熱脹裝夾等長刀具的轉換裝置,設置有A基座、B基座、通孔套筒,所述B基座套設在A基座內,所述通孔套筒套設在B基座內;所述A基座包括底座及設置在底座上的連接段,在所述連接段設置有內切通孔,所述B基座套設在連接段上;所述內切通孔為至少兩個,且內切通孔設置在連接段的相對兩側或相鄰兩側。
進一步的為更好的實現本實用新型,能夠將B基座定位設置在A基座上,避免出現誤差,從而使得熱裝誤差在可控范圍內,特別采用下述設置結構:所述B基座包括依次設置的第二連接體、第二下定位段、第二連接段及第二上定位段,所述第二連接體套設在連接段內。
進一步的為更好的實現本實用新型,能夠將通孔套筒定位設置在B基座內,特別采用下述設置結構:在所述第二下定位段內至下而上設置有中心孔和內孔,且內孔與通孔套筒適配。
進一步的為更好的實現本實用新型,能夠將通孔套筒螺接在B基座內,并且根據刀柄的高度進行調節,特別采用下述設置結構:所述內孔為內螺紋孔,在所述通孔套筒上設置有套筒外螺紋段,所述套筒外螺紋段的長度大于等于內孔的螺紋段長度,所述通孔套筒螺接在內孔內。
進一步的為更好的實現本實用新型,能夠對待安裝刀具進行定位,特別采用下述設置結構:還包括調整桿,所述調整桿可拆卸設置在中心孔內。
進一步的為更好的實現本實用新型,能夠微調操作,對待安裝刀具進行長度設定,特別采用下述設置結構:在所述中心孔內設置有內螺紋,在調整桿上設置有外螺紋,所述調整桿螺接中心孔,在所述調整桿上還設置有鎖緊螺母。
進一步的為更好的實現本實用新型,可實現與刀具的點接觸定位,特別采用下述設置結構:所述調整桿的頂部為圓弧結構。
進一步的為更好的實現本實用新型,特別采用下述設置結構:所述第二連接段的外徑小于第二上定位段的外徑,所述第二上定位段的外徑小于第二連接體的外徑,所述第二連接體的外徑小于第二下定位段的外徑。
進一步的為更好的實現本實用新型,能夠將B基座套設在A基座內并進行適應性的調節,特別采用下述設置方式:所述第二連接體的外徑小于連接段的內徑,優選的第二連接體23的外徑略小于連接段11的內徑,從而能夠起到更好的定位作用。
進一步的為更好的實現本實用新型,能夠對hsk或7:24錐度類型的刀柄類刀具進行調整、設置、裝夾等操作,特別采用下述設置結構:所述第二連接段及第二上定位段的內徑一致,且第二連接段的內錐孔與hsk或7:24錐度類型的刀柄適配。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及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結合對刀儀精確測量刀具刀長可達μ級的功能及熱脹裝卸刀裝置的熱脹裝夾刀具的功能,可精確裝夾多組熱脹刀柄的刀具達到長度相當,誤差可精確到0.05mm以內,節約了設備及刀柄消耗成本,達到精確、快捷、安全、低成本地調整、設置、裝夾等長熱脹刀具的目的。
本實用新型可設定待安裝刀具的長度,亦可實現熱脹裝夾等長刀具的目的。
本實用新型克服傳統的依靠經驗來保證熱脹裝夾刀具精度的方法,能夠快速、精確的保證熱脹裝夾定長刀具精度,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所述A基座的左視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所述A基座的主視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所述B基座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所述調整桿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所述通孔套筒結構示意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所述鎖緊螺母結構示意圖;
圖7是本實用新型立體示意圖。
其中,1-A基座、2-B基座、3-通孔套筒、4-調整桿、5-鎖緊螺母、10-底座、11-連接段、12-內切通孔,13-下定位段、14-上定位段、21-第二下定位段、22-第二上定位段、23-第二連接體、24-內孔、25-中心孔、26-第二連接段,31-套筒外螺紋段。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地詳細說明,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不限于此。
實施例1:
一種熱脹裝夾等長刀具的轉換裝置,結合對刀儀精確測量刀具刀長可達μ級的功能及熱脹裝卸刀裝置的熱脹裝夾刀具的功能,可精確裝夾多組熱脹刀柄的刀具達到長度相當,誤差可精確到0.05mm以內,節約了設備及刀柄消耗成本,達到精確、快捷、安全、低成本地調整、設置、裝夾等長熱脹刀具的目的,如圖1-7所示,設置有A基座1、B基座2、通孔套筒3,所述B基座2套設在A基座1內,所述通孔套筒3套設在B基座2內;所述A基座1包括底座10及設置在底座10上的連接段11,在所述連接段11兩側設置有內切通孔12,所述B基座2套設在連接段11上;所述通孔套筒3的內徑略大于刀具的刀柄外徑。
所述A基座1安裝在對刀儀主軸上,A基座1在對刀儀的主軸上精確定位,在設計時,連接段11的上定位段14與下定位段13之間的高度為一定值,且連接段11的上定位段14與下定位段13之間兩側開設內切通孔12;所述B基座2經上定位段14或/和內切通孔12段套設在A基座1上,將所述通孔套筒3套設在B基座2內;待調整刀具可置于通孔套筒3內以備進行調整。
實施例2:
本實施例是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進一步的為更好的實現本實用新型,能夠將B基座定位設置在A基座上,避免出現誤差,從而使得熱裝誤差在可控范圍內,如圖1-7所示,特別采用下述設置結構:所述B基座2包括依次設置的第二連接體23、第二下定位段21、第二連接段26及第二上定位段22,所述第二連接體23套設在連接段11內,所述B基座2為一體成型結構,且第二連接段26的高度為一定值(第二上定位段22的下端面與第二下定位段21的上端面之間的高度為一定值),亦可根據實際需要設計第二連接段26的高度;將所述第二連接體23套設在上定位段14或/和內切通孔12段內。
實施例3:
本實施例是在上述任一實施例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進一步的為更好的實現本實用新型,能夠將通孔套筒定位設置在B基座內,如圖1-7所示,特別采用下述設置結構:在所述第二下定位段21內至下而上設置有中心孔25和內孔24,且內孔24與通孔套筒3適配,在設計使用時,將通孔套筒3的下端套設在內孔24內。
實施例4:
本實施例是在上述任一實施例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進一步的為更好的實現本實用新型,能夠將通孔套筒螺接在B基座內,并且根據需要進行調節,如圖1-7所示,特別采用下述設置結構:所述內孔24為內螺紋孔,在所述通孔套筒3上設置有套筒外螺紋段31,所述套筒外螺紋段31的長度大于等于內孔24的螺紋段長度,所述通孔套筒3螺接在內孔24內;將內孔24設置為內螺紋孔,通孔套筒3的下端設置成外螺紋狀,將通孔套筒3螺接在內孔24內,并將內孔24的螺紋段長度設置為小于等于套筒外螺紋段31的長度,進一步的套筒外螺紋段31的長度大于刀柄系列的最大高度與最小高度的高度差。
實施例5:
本實施例是在上述任一實施例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進一步的為更好的實現本實用新型,能夠對待安裝刀具進行定位,如圖1-7所示,特別采用下述設置結構:還包括調整桿4,所述調整桿4可拆卸設置在中心孔25內;所述調整桿4穿過中心孔25、內孔24、通孔套筒3可對置于通孔套筒3內的刀具進行定位、微調、支撐的操作。
實施例6:
本實施例是在上述任一實施例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進一步的為更好的實現本實用新型,能夠微調操作,對待安裝刀具進行長度設定,如圖1-7所示,特別采用下述設置結構:在所述中心孔25內設置有內螺紋,在調整桿4上設置有外螺紋,所述調整桿4螺接中心孔25,在所述調整桿4上還設置有鎖緊螺母5;將調整桿4設置成外螺紋結構,并在使用時將調整桿4螺接在中心孔25內,當旋轉到一定位置并對刀具進行定位后,利用鎖緊螺母5進行鎖緊。
實施例7:
本實施例是在上述任一實施例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進一步的為更好的實現本實用新型,可實現與刀具的點接觸定位,如圖1-7所示,特別采用下述設置結構:所述調整桿4的頂部為圓弧結構,將調整桿4的頂部設置成圓弧結構,可實現調整桿4與刀具的點接觸定位;微調頂在待安裝刀具底部的調整桿4,即可設定待安裝刀具的長度。
實施例8:
本實施例是在上述任一實施例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進一步的為更好的實現本實用新型,如圖1-7所示,特別采用下述設置結構:所述第二連接段26的外徑小于第二上定位段22的外徑,所述第二上定位段22的外徑小于第二連接體23的外徑,所述第二連接體23的外徑小于第二下定位段21的外徑,所述第二下定位段21的上端面與第二上定位段22的下端面之間的高度值為一定值,亦可根據實際需要設定第二下定位段21的上端面與第二上定位段22的下端面之間的高度值。
實施例9:
本實施例是在上述任一實施例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進一步的為更好的實現本實用新型,能夠將B基座套設在A基座內并進行適應性的調節,如圖1-7所示,特別采用下述設置方式:所述第二連接體23的外徑小于等于連接段11的內徑,優選的第二連接體23的外徑略小于連接段11的內徑,從而能夠起到更好的定位作用,A基座1的外徑尺寸能與B基座2的第二下定位段21的下定位面有效貼合。
實施例10:
本實施例是在上述任一實施例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進一步的為更好的實現本實用新型,能夠對hsk或7:24錐度類型的刀柄類刀具進行調整、設置、裝夾等操作,特別采用下述設置結構:所述第二連接段26及第二上定位段22的內徑一致,且第二連接段26的內錐孔與hsk或7:24錐度類型的刀柄適配。
實施例11:
本實施例是在上述任一實施例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如圖1-7所示,一種熱脹裝夾等長刀具的轉換裝置,包括A基座1、B基座2,A基座1在對刀儀的主軸上精確定位,A基座1的下定位段13的上端面到上定位段14的下端面的高度為一定值并在連接段兩側設置內切通孔12,內切通孔12的高度可確保在A基座1中心進行手動旋轉調整桿4的操作。A基座1的內徑尺寸略大于B基座2的第二連接體23的外徑尺寸,A基座1的外徑尺寸能與B基座2的定位面(第二下定位段21的下端面)有效貼合,B基座2可放置hsk或`7:24錐度類型的刀柄,并精確定位。B基座2的內孔24可安裝通孔套筒3,內孔24采用內螺紋,且通孔套筒3的下端設置為外螺紋,內孔24的內螺紋長度小于等于通孔套筒3的外螺紋長度;所述通孔套筒3的外螺紋的長度大于刀柄系列的最大高度與最小高度的高度差,通孔套筒3的內徑略大于刀具的刀柄外徑,通孔套筒3同時還起到支撐待測量刀具的作用。在內孔24的下方還設置有帶內螺紋的中心孔25,中心孔25內螺接帶外螺紋的調整桿4,調整桿4的頂端為圓弧形,可實現與刀具的點接觸定位,微調頂在待測刀具底部的調整桿,即可設定待安裝刀具的長度,設定后在通過鎖緊螺母5進行鎖緊。
在裝夾刀具前,將A基座1安裝在對刀儀主軸上,將調整桿4旋轉進B基座2的中心孔25中,將通孔套筒3旋進B基座2的內孔24中并調整,使通孔套筒3的高度與刀柄的高度值一致,再將B基座2安裝在A基座1上,把刀具放在放入通孔套筒3內并置于調整桿4的頂部,手伸進內切通孔12內旋轉調整桿4,通過對刀儀的精確測量,即可設定待安裝刀具的長度。加熱時,將調整好調整桿4高度的B基座2從A基座1取下,放置于熱裝機上,即可實現熱脹裝夾等長刀具的目的,克服了傳統的依靠經驗來保證熱脹裝夾刀具精度的方法,能夠快速、精確的保證熱脹裝夾定長刀具精度,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A基座1裝夾在對刀儀的主軸上,A基座1的底座10能夠與對刀儀的主軸實現高精度端面錐度定位夾緊或7:24錐度定位夾緊。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非對本實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均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